三年展问答
 

卢雅仪:
    1. 艺术多样化表现,你们在创作过程中考虑的是些什么因素?
    2. 你的作品会考虑观赏者的感受吗?
    在当前,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段应该比之前任何时代都要丰富,或者说更加个体化。在通常意义上来说,这次三年展里大部分作品都更加多地与世界的现实情景产生直接的关联,从艺术家个体的角度关注这个社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对社会提出问题,给出意见。
    对于观赏者的感受,一般艺术家都是不会考虑太多的,因为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要求是表达上的独立和实践上的自由。但是,在艺术家的意识深层应该是有某种尺度的,类似于集体无意识,这意味着与观众沟通的某种可能。

李俊媛:
    1. 行为艺术是否建立在创意的基础之上?
    2. 如何发挥个人创意?
    创意更适合用在设计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点子。好的行为艺术作品应该建立在一种很宏观的认识和体验上,也许更加接近于某种虚无的东西。创意只是一个点,或者是灵感。而行为艺术很多都是在用身体来直接体验一个过程,或者表达一个观念,或者说用另外的逻辑和方式来使用我们的身体,超越日常性的使用。
    “如何发挥个人的创意”应该理解为如何找到一个自己的方法或角度,也就是说在观察和思考上能摆脱固有的一些观念,能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杨春晓:
    艺术与无聊的界限在哪里?
    艺术是智性的无聊。
 
阿全:
    1. 艺术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很多,艺术家是否同意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符号?艺术家自己是否想过此符号能否被人理解? 
    2. 影像及装置作品非常的多,而架上绘画作品却很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架上绘画作品是后殖民产物?
    “符号”应该理解为是一个形式,就是能为某种观念和物质形态提供恰当的呈现方式,正如穿衣服一样,某人穿红色格子衬衫很好看,穿黑色竖纹T恤衫或其他的款式就稍逊了。简单地说前者对于某人来说是最恰当的“形式”。在当前的艺术实践中,“符号”更多是贯穿着艺术家作品的一条线索,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依附在个体艺术思考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视觉形态,它有本身的一种不可替代性。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可替代性就是一种陌生的视觉体验,它往往能引发观众心理上的反应,使正常认识和审美的心理机制受到冲击,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
    “影像”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大量艺术家都选择摄像机来制作他们的作品,所以影像比较多,装置也是目前比较重要的艺术类型。实际上有时候这些类型都可以混合的,我们并不一定强调绘画、装置或录像。绘画也可以和装置混合。装置也可以和影像混合,录像也可以做得很有绘画性,或者和绘画结合起来,关键是观念表达上是否需要。
    我认为展览并没有刻意去选择哪个多哪个少,这是一种整体选择和调配的结果,里面是有个机制和尺度在运作的。
    后殖民的产物遍布我们生活的许多细节当中,已经形成了重要的文化倾向,“与后殖民说再见”是一个具有审视性质的议题,它构成重新再出发的理由,并不针对哪种艺术类型。

杜文:
    1. 以后的艺术将向何种方向发展?
    2. 如何将艺术更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可以说后一个问题试图在回答前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艺术在未来应如何或向怎么样的方向发展?未来的艺术发展应该要思考艺术应如何更加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艺术品除了出现在美术馆里,也更应该出现在美术馆以外的空间。比如街道、广场、小区、甚至是野外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当然这里的艺术品不是那种面目可憎的城雕。艺术家更应该走出工作室,到公共环境中进行活动和实践。在未来艺术品不应该太多地出现在画廊或拍卖会上,它更多地走进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去,将生活区域环境变得更加有人文智性,影响和引导人们对生活本身的探讨。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的文化机制应该慢慢有所转变,不是单单只是鼓励支持官方意识形态文化,而应该转向更加开放的空间,鼓励民间的参与和运作。另外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应如何相应地去转变,提出新的要求和方法,在内容上重新规划。
建议看一本书《艺术介入空间》

Nancy:
    艺术到底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贡献?
    有位西方的哲学家曾说,“艺术不能直接改变这个社会,但它能成为改变这个社会的男人和女人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它以另外的方式来影响这个世界,并不是直接生效的,它有着比较复杂的转化过程。
    如果要说艺术有什么“贡献”,这就比较难说,用“贡献”来说并不恰当,应该说它对社会文化建构有着如何的影响:它是如何影响着人们认知和审美经验;它是如何使我们的心智得到启发,如何引导我们去挖掘想象中的世界;它是如何审视我们感到困惑的社会现实;它是如何给我们提供另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等等。这些汇合在一起时,我们就会看到艺术是如何的重要。

资料来源:张嘉平,从事影像艺术创作及展览策划工作,任职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
发布日期:2008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