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 “广东美术馆”参加三年展
 

    约翰·克利(John Kelly),来自爱尔兰的观念艺术家,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约翰·克利(John Kelly)此次专门为本届三年展制作作品,此作品特别以广东美术馆建筑外形为模型,将其放置于他亲手制作的“探查”机械之间供观众“探查”。
    约翰·克利(John Kelly)近年来的创作立足于对艺术体制、艺术机构、艺术生产秩序,尤其对艺术流通环节、展览体制、博物馆、美术馆运营机制等艺术体制内部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在上述创作导向指引下,约翰·克利(John Kelly)曾经先后以古根海姆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现代博物馆(MOMA)为模型,制作过两件影响深远的作品,同时也为他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批判性、前瞻性的学术主题“与后殖民说再见”强烈吸引了约翰·克利(John Kelly)的注意力,使得他将关注的视野转向中国,转向广东美术馆。
    约翰·克利(John Kelly)此次参展的作品名为“探查”,旨在表达艺术与艺术体制之间--也可以说是艺术创造性与服从性之间的矛盾。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体制化的官方艺术机构控制着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以及接受。 这一体制沿袭着一条指挥链--全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无数城市里的各种民间组织共同构成了这条指挥链--这条指挥链不断自我完善。问题是,在约翰·克利(John Kelly)看来,这条指挥链越自我完善,就越对艺术创造性自由带来影响。因为民众相信“美术馆品质”这一概念,一经美术馆确认的艺术,我们就会认定它是经典。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即使果真如此,也总是如此吗?我们难道没有看到,在今天,当文化机构存在于一个全球资本化体系之中时,它不是也有能力为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打造一种无可挑剔的“品牌”形象吗?美术馆的空间不也正在日趋商业化吗?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又该如何工作?怎样保证艺术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创造的自由?这种种疑虑,正是约翰·克利所思考也希望带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约翰·克利制作的仿战斗机整体外形的投影仪上幽默地看到他尖锐的批判立场,更能够从投影仪的局部组成部分,如中国特殊的传统绘画工具“毛笔”和西方传统绘画工具“油画箱”、“画筒”等的实物挪用、并置,它们现在以 “战斗机”上整装待发的“炸弹”、“导弹”姿态出现,从视觉效果上看,杀伤力不容人质疑,究竟能不能具有艺术家期望的进攻性武器的力量? “悬而未决”。
    约翰·克利常常引用勒·卡雷小说中的话来清醒自己,“艺术家就是能同时持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而继续发挥其作用的人。”

   

   

   

   

   

   

   

   

   

   

   
    约翰·克利(John Kelly)布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