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焦虑与可能世界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之香港论坛概述
时间:2008年7月6日至7日
地点:香港
策展人:高士明(中国)、张颂仁(中国香港)
主办方(广东美术馆):王璜生
协办方(香港艺术发展局):茹国烈、靳埭强、王禾璧
与会嘉宾:白双全(中国香港)、张韵雯(中国香港)、郑波(中国香港)、周一(中国香港)、梁志和(中国香港)、托拜厄斯·伯格(中国香港)、陈云(中国香港)、邱黯雄(中国)、李陀(中国)、欧阳江河(中国)、西川(中国)、赵振开(中国)、钟刚(中国)、斯图亚特·西蒙(英国)、艾克·邦克(德国)、莎拉·戴蒙(英国)、葛楚德·桑奎斯特(英国)、丹尼尔•马龙(新西兰)、安·思碧勒(德国)等
在今天,后殖民主义语境、多元文化政治、历史的多线索叙事、个体内部的多元世界、网络生存的幻象疆域……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生存境遇,同时,也构成了我们思考艺术“创造性”问题的新的语境。一方面,多元文化的价值协商、社会观念与理想的冲突,这一切都促使当代艺术深深地纠缠在种种社会、政治议题之中,艺术介入性、艺术参与社会的压力与责任变得日益重要,而艺术创造性的问题被长期搁置。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虚拟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激情与生存经验,超级现实、架空历史、第二人生……这一切逐渐组织起一个新的经验“主体”,一种替代性的生活世界。在今天,日常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想象力挑战着艺术创造的神话。多元化的生存处境不仅体现为形形色色的族群-文化差异,而且是指在每个个体生命中都存在着的多重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现场。在今天,“异质生存”不止于“生存在他者中间”,而且还是落实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差异化生存”,是个体内部的思想实验和生存实验,是朝向陌生领域的一次次进军。有感于此,我们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30余位学者、作家与艺术家齐聚香港,共同思考: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文化生存论语境中,我们何以可能讨论“创造”?创造性意味着什么?在超级现实与网络生存的时代,当我们通过媒介、通过虚拟技术可以轻易获得替代性现实或者另类生活世界的时候,艺术家对于现实的超越意味着什么?可能世界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厘定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会议现场
主协办方香港艺术发展局与策展人在会场
王璜生馆长致开幕词
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茹国烈先生
策展人高士明先生在主持会议
策展人张颂仁先生在主持会议
斯图亚特·西蒙教授正在发言
葛楚德·桑奎斯特教授正在发言
萨拉·戴蒙教授正在发言
艺术家丹尼尔·马龙正在发言
艺术家艾克·邦克正在卜卦
诗人们正在发言
皇甫秉惠正在发言
香港年轻艺术家正在发言
学者张宁在现场。
会议第一天与会者同台回答观众提问
发言者莎拉·戴蒙,艾克·邦克,白双全,张韵雯,郑波
观众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