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共教育 / 美术馆课堂

【美术馆课堂】到美术馆上课去!——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美术馆课堂项目之设计创意课

主持教师:叶小青、孙佳
学生群体:大学生约100人

美术馆课堂是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常规项目,该项目旨在用鲜活的艺术品作为例子,让同学们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理解课堂所学。公共教育部一直致力于让艺术走进校园,并将美术馆打造成融合视听的教育场所,面向各专业、各领域的老师们开放,让他们能利用展览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一起来上一堂活泼有趣的课。

孙老师曾于我们多次合作美术馆课堂项目,经过几次实践,发现设计创意课是最好玩儿又最有效果的。创意,意味着冲破条条框框,意味着突破常规思维。2011年11月,第4届广州三年展启动展期间,广东美术馆迎来了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班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在任课老师孙佳的带领下与美术馆导览员一起,打破“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上了两堂别开生面的“设计创意”课。

二沙岛上的课堂

清晨,孙佳老师便带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一年级新生乘上校车前往二沙岛。中途校车抛锚的小插曲丝毫没减退同学们的热情。这次公共教育部派出了曾经深入幕后与艺术家亲密接触的两位志愿者导览员——叶婧、李劲峰——带同学们参观展览。

看到导览员哥哥、姐姐跟自己年龄相差不远,同学们也很快展现出活泼好玩儿的一面。在与导览员的交流当中,大多数一年级的“新鲜人”(freshman)表示是第一次参观美术馆,老师要求他们在参观完毕后,把最新鲜的感受转化为一份“视觉笔记”,以便将来把在展览中获取的灵感应用到设计作业中去。

 
图1:大清早,志愿者导览员们已经在美术馆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了。
 
 
图2:远看近看各不同,在导览员的层层追问下,同学们的思维也逐渐开阔。
 
 
图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对问题的可以有小礼品哦!
 
 
图4:大家这么积极踊跃举手发言,我们再加些小礼品吧!

“我看到了父辈的年代”

一楼1号厅。历时十多年,艺术家张新民用镜头记录了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社会变迁,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导览员用毛主席语录和崔健的歌作为引入,通过讲述一幅幅黑白纪实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山坳里的小学到流水线上的女工再到摩天大厦外墙的“蜘蛛人”,去启发同学们思考“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主题。作品最有趣的部分是艺术家似乎是有意把最后一面展示墙面的背景留空。有同学提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在逐渐地消失,留白给了观众最好的思考空间。 
 
“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事件和九十后的年轻人的确有一点距离,”导览员坦言,“但我相信纪实摄影的力量可以感染到每位观众。”一位来自深圳的同学看到一组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社会现实的照片后感触良多,他说:“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家乡,看到了父辈的年代,我们现在的日子毕竟好了起来。”

 
图5:大家都乖乖地站在黄线后。

小丑煞地球
在三楼展厅一角,启动红色的按钮,伴随着印尼传统的皮影戏和击鼓声,法庭随即“开审”。印尼艺术家多诺的作品《小丑的法庭》灵感来自根据印度梵文叙事诗改编的皮影剧,导览员对作品的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并未和盘托出故事的具体情节。就根据这些蛛丝马迹和对作品的细致观察,同学们围着一只吐着红舌的机器人和两个长鼻子小丑开始天马行空地对剧情进行着“再创作”。
 
“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吗?”一位男同学在导览员的一再追问下终于腼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前从没有观众这样想过,”导览员对同学答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可以大胆想,这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的。” 参与导览工作的志愿者都坚守着一条“黄金法则”:讲解不能把作品说得太“死”,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并鼓励观众说出自己的理解。经过一二楼展厅的参观和讨论,此时,同学们的思路开阔了不少,也开始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图6:这个装置乍看真的挺荒诞,但当你发挥想象力时,古怪的东西就变得有生命力了。

最熟悉的高中时光

按照美术馆课堂的安排,“东盟与中国”部分作品将作为这次的课堂作业,导览员逐渐“退居二线”,把话语权交给同学们。

来到越南艺术家范玉杨的作品《高中班》前,同学们经过一系列参展作品讲解的预热,对如何理解作品逐渐有了些感觉。

“这是填鸭教育吧,”面对一尊尊被模子压成同一样式的高中生雕塑,有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第一印象了。“学生都是从一个模子里挤出来的。”当发现每个雕塑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都不尽相同的时候,有同学立马补充道:“他们的个性都被抹平了,都做着同样的事情。”导览员站在一旁看着同学们的讨论,对他们而言,观众能从作品中找到共鸣就是最大的满足。

 
图7:看看这位同学对“高中班”的理解。

笔记保鲜

近两小时的讲解一结束,孙佳老师就连忙组织学生回到展厅寻找给自己最深刻印象的一件作品,并做好“视觉笔记”,为后续的创作做好准备。孙老师告诉志愿者:“我要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创意。我得赶紧领走他们,长时间呆在室内会影响灵感的发挥。”

 
图:8:两个多小时下来不算很累啊~奖品人人有,大合照一个吧!
 
 
图9:孙老师,帮我们和导览员哥哥合影一张呗!

视觉笔记选评

过了3周,我们终于收到了久违的“课后作业”。我们高兴地看到当天在现场含羞答答、默不做声的同学以绘画的方分享他们的点滴感想,用最真挚的笔触绘画了他们心中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启动展。作为导览员,我们的讲解能为同学们的创作带来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启发,也是我们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与此同时,同学们的作品也“刷新”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不敢说这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但它至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吧。

 
【作者】林倩
 
【创作说明】全世界的潮流、时尚见证了社会的发展,画面布满了女性化妆品及时尚模特,吊灯上写满了世界名牌,而影子则折射出这些品牌的成就。
 
【老师点评】杨勇作品中的各类图像与吊灯给了作者联想的线索,并引发了另一种形式的构想。画面中从时尚杂志剪切出的各类时尚品牌的产品及模特就像字母一样,单个看都各具意义,但组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种新的语汇,引发思考。
 
【导览员回应】杨勇的参展作品《光·景》用日常生活中的吊灯去承载全球视野的图像与事件,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林倩同学对吊灯进行了再创作,给我们展现了华丽夺目的时尚世界,正如当时我想到了乔布斯的新闻事件一样,面对日益拉进的距离,我们是否应该也想一想,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视野?(p.s. 女生对名牌的触觉确实不容小觑~)

 
【作者】冯震宇
 
【创作说明】2011年3月11日,当地时间14点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类在大自然面前
不堪一击。
 
【老师点评】冯震宇同学用生动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将他看到的美丽《水城》与他想到的日本地震、海啸及福岛核事件进行画面转换,为我们再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的一面。画面清晰、疏密对比得当,海水的刻画增加了画面的氛围与完整性。
 
【导览员回应】泰国艺术家楚素宛的作品《水城》向我们构建了理想中的自然生态。但讽刺的是,大自然将艺术家的浪漫一扫而空。震宇同学同样怀着对现实的关怀,向我们描绘了福岛核事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呈现了一座伤痛的“水中城”。

 
【作者】李康华
 
【创作说明】无
 
【老师点评】作品通过意象思维表达他从马克•萨尔瓦杜斯的《暗示》中感知到的张力,看似随意的笔触,流露出作者的敏锐的感知能力,让观者无法不关注与重视。
 
【导览员回应】菲律宾艺术家的《暗示》通过光影效果及涂鸦再现了马尼拉的监狱,是一件相对具象的作品。而作者将这座当地的监狱抽象化,抽离菲律宾的特定文化背景,似乎透露着某种情绪和心声。在用色方面,作者沿用了艺术家在作品中的黑白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似乎使得这种“暗示”已经不容忽视了。

 
【作者】李康华
 
【创作说明】无
 
【老师点评】安德莉•韦斯切勒给了作者思维的启发,让作者尝试着摆脱掉规规矩矩作画的框框,将自己的情绪自由地在纸上呈现。
 
【导览员回应】《需要改变》是新加坡艺术家韦斯切勒的一组影视作品,她试图用行为艺术的方式与观众探讨“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很高兴康华同学对这件不被多数观众理解的作品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与原作不同的是,画面前景的浓墨几乎遮盖了艺术家的脸,而背景也充斥着淡淡的墨痕。这种对墨迹元素的更大范围的运用,难道是现实中的混沌和博弈?

 
【作者】谭嘉欣
 
【创作说明】这是我看了范玉杨《高中班》后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压力的社会中生活既想解放,又无法排解的纠结。
 
【老师点评】对于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讲,《高中班》无疑触动了他们内心的某些部分,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作者将自己的情绪转化为画面中的这一剪影,想要努力挣脱,但人物形象上笼罩的大面积黑色,又将一种压抑的状态带入,个人状态与作品相互交融。
 
【导览员回应】《高中班》中一具具被压抑的人像终于在作者的画笔下“重见天日”了,但是,人物前方依然阻碍重重。嘉欣同学以类似青春漫画的风格表现了一个沉重的主题,艺术表现力并不亚于原作。

 
【作者】卢天赐
 
【创作说明】杂交的后果
 
【老师点评】作者发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坤•凡麦西尔林的《世界鸡繁殖计划》进行了一次“无中生有”的大胆创作,巧妙地创造出了新的“世界鸡”——独眼。表现充分、巧妙。
 
【导览员回应】通常观众在观看完坤的《世界鸡繁殖计划》后,都会从鸡的杂交和进化联想到人类的进化。天赐同学的作品《独眼》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打破了我们一向的惯性思维——杂交和演化是不是一定会越来越进步?会不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结果?
  
 
【作者】杨国君
 
【创作说明】作品《暗示》给了我灵感,在房间的一面墙上画了这一幅画,描绘现在有些人过分追求的名牌,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可以遗忘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多运动,不然就会像墙上那泄了气的气球一样,飞不起来,那样的话怎么能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呢?
 
【老师点评】作者从《暗示》的表现手法中获得灵感,用记录的方式,将自己注意到的身边的事情在纸上生动地流淌出来,尽管表述的方式看起来似乎毫无联系,但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
 
【导览员回应】《暗示》表达了监狱生活中各帮派犹如丛林中的野兽在进行争斗。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何尝不是也存在争斗呢?国君同学为此创作出了一幅新的《暗示》,提出我们不要迷失在追逐名牌潮流当中,谨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方晓华
 
【创作说明】作品的灵感来自《不息》和《世界鸡繁殖计划》,这些作品使我联想到乡村的生活,还有农民丰收的喜悦。乡村的风景很美,希望大家能保护好!
 
【老师点评】作者将《不息》和《世界鸡繁殖计划》两件作品中出现的元素像零件组装一样进行重组,组合出自己满意的画面,简洁明晰的同时,生动有趣。
 
【导览员回应】在《世界鸡繁殖计划》中,有一位在林中回望的老人,不知道晓华同学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否也受到了这段视频的启发。但无论如何,作品中的庄稼人形象经过了细致的本土化改造,加上《不息》中的竹篾元素,整幅作品已经脱胎于中外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构成了一个新的故事,同时回应了艺术家关于“混杂”与“传承”的主题。

 
广东美术馆志愿者团队:李劲峰、孙佳、叶婧
编辑:叶小青
2011年12月16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