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课堂】换位看艺术:“专属参观路线”设计课堂
“假如你是带着某种特定情绪的观众,你会看到怎样的展览?同一个展览、同一件作品,在每一个的眼中都是一样的吗? ”
美术馆课堂主题:换位看艺术——“专属参观路线”设计课堂
主持老师:叶小青,伍韶劲(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参展艺术家)
参与群体: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专业学生(约30人)
课堂时间:2012年11月11日
参观展览: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
活动照片:http://ggjy.gdmoa.org/album/23738.shtml
* 版权文字,转载请与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联系。


设计恋爱中的人专属路线的小组认为:爱情没有一定的路径,只有不同的阶段;爱情的路是不可见,只有不断追求。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条“没有路径的路线”(其实更像一幅地图),提供了代表不同爱情阶段的“地标”:盲目(Blindness)、信念(Belief)、热恋(Intimacy & Passion)、信任(Trust)、疑虑(Suspect)、憧憬(Fantasy)、挣扎(Struggling)。每一个地标都对应一件“见所未见”的参展作品,然而,组员们并不打算直接告诉观众这些作品和爱情阶段之间的关联,而是把追寻的过程留给恋人们去亲自体验。拿着这份“爱情地图”,情侣们可以在展厅内随意行走,在60多件作品中将与爱情阶段相呼应的作品一一找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行走方式,于是就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爱情专属地图”了。

设计即将死去的人专属路线的小组用积极的方式解读死亡,尝试为死亡注入希望。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事情,也是去往一个未知世界的起点。而探索死后世界的起点,正是人死亡时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对死亡的恐惧源自于无人知晓死后世界的样子,“不知”,恰好呼应了展览的主题“看不见”(Unseen)。虽然科学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人依然不能预测自己在哪一刻、为何种缘故而死去。由此出发,组员们巧妙地把所有人都平等地放在了“即将死去”的位置上,即“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从害怕“看不见”的世界,到欣然闭上眼睛探索未知世界,组员们精心挑选和别具心思地组合起6件作品,把恐惧死亡的负面情绪转化为乐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正能量。

设计失去视力的人专属路线的小组设计了一条强调互补和沟通的路线。他们认为:“见所未见”(unseen)这个展览的主题本身就暗示了“失去视力”(blind)的处境。除了视力之外,盲人和普通人并无二致,既然策展人没有把盲人排除在视觉艺术之外,我们也不应该剥夺他们体验视觉艺术的权利。为此,组员在普通导览路线的基础上,设计了让盲人与视力正常的人一起边走边讨论的“观看”方式:拥有视力的人可以发挥眼睛的功能,把眼前所见告诉盲人;而盲人则可发挥具有优势的听觉和触觉,把所闻所感告诉拥有视力的人。“看”艺术不应只停留在“看”,思考、对话、讨论能激发出更多的火花与灵感,有视力和没有视力的人互相支持,也许能看到更广阔的一片世界。正如策展人所言:“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它一定比这个看得见的世界更有盼望。不信?你听。”

设计受骗的人专属路线的小组考虑的是:如何借助艺术来治疗受到伤害的心灵,让充满了震惊、失望等负面情绪的受骗之人在观看展览之后,能够摆脱负面情绪和重拾生活希望。从《光幻视》出发,你会放下心中和脑中的千头万绪,回归自身来审视已经发生了的事。在《慢动作撞车》《流行No.1》《-40米》等作品中,你会领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事和坏事往往只是一线之差,明白个中道理便能让自己放下心头大石。一旦不把受骗这件事看得太重,就会有摆腿它的能力,于是,你可以把灰暗情绪围困在艺术家阿巴立的灰尘《展示柜》里;再去体验融合了多重空间的《?》的景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趟疗伤之旅并不是死板的劝说,而是借助艺术的魅力,激发心灵的感悟。当你再回到《光幻视》前面的时候,世界已经不再灰暗。

出于安全保障的考虑,绝大多数博物馆是不让喝醉酒的人入场参观的。假如有醉酒的观众来到了艺术品的面前,会有发生怎样的情况呢?设计喝醉酒的人专属参观路线的小组了解到,在醉酒的情况下,人会产生许多不舒适的感觉,比如说头疼、对光线和声音敏感,头晕或者失去平衡能力。同时,他们也了解到有不少艺术家、作家都借助醉酒状态来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因此,组员们灵机一动:是否可以借助这种特殊的状态来增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呢?于是他们选择了5件具有激发感官作用的艺术品,尝试引导观众体验在醉酒状态下得到增强的幻觉、声音、无法集中精神等感官体验。

设计机器人偶专属参观路线的小组接到的是最让人难以想象的题目,然而,面对冷冰冰的机器人偶,他们却想到了要改变它的冰冷内心,让它富有人情味。在英文里面,android(机器人偶)和robot(机器人)意思差不多,但还是有轻微的区别:机器人偶是看起来更接近人类外观的机器人。但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偶徒有人类的外表,却没有人类的感情。因此,组员们设想,借助一条独特的参观路线来帮助机器人偶体验和学习人类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从mini人偶的故事出发,带领机器人偶观众一步步地进入人类的情感世界:体会人们对生日愿望的付出,在墙上留下脚印的人类行为模式,以及意味深长的“形象改造工程”,最终停留在父女情深的“长距离合唱”歌声之中。这条路线让我们不禁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偶也会像我们一样饱受情感的折磨,或享受情感的甜蜜,成为我们的亲密伙伴。

主持老师:叶小青,伍韶劲(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参展艺术家)
参与群体: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专业学生(约30人)
课堂时间:2012年11月11日
参观展览: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
活动照片:http://ggjy.gdmoa.org/album/23738.shtml
* 版权文字,转载请与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联系。
上课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在学校的课室里面认真听讲,也可以走出校门寻找丰富灵感。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和学校老师合作的美术馆课堂项目正是出于这种想法:既然我们可以让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室,我们也可以让美术馆变成一个另类“课室”,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美术馆,切身体验新鲜的艺术,激发创造力思维,收获丰富的灵感。每一次美术馆课堂都是一次碰撞,老师、同学们和馆员一起探索利用美术馆的新方法。
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在这特别的一天里,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专业的30多位同学,跟着他们的老师到广东美术馆来上课。他们的老师伍韶劲(Kingsley NG)是正在展出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参展艺术家,因此这次课堂就变得十分丰富:大家不仅可以跟随馆员了解展览背后的小故事,还能听艺术家老师介绍他的参展作品,最后还完成了充满挑战的课堂作业——为不同情绪/状态的人群设计“专属参观路线”。
早在10月初,伍老师就与美术馆的员工商量如何开展这次课堂。除了听讲解之外,我们可以在课堂里增加怎样的元素呢?在往来邮件中,伍老师说起曾在泰特美术馆见过的一个教育项目,该项目为不同情绪的人群提供不同参观路线,很好地实现了观众心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充满人情味的、个性化的参观路线设计也正是公共教育部和志愿者导览员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因此,伍老师提出的这个建议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与讨论。而对参加课堂的同学们来说,从享受服务的观众变成为观众设计服务方式的导览员,也是一次好玩的体验。假如你是带着某种特定情绪的观众,你会看到怎样的展览?同一个展览、同一件作品,在每一个的眼中都是一样的吗?调转身份,换个角度,这种方式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对视觉艺术的理解。就这样,我们定下来本次美术馆课堂的操作方式,让同学们分组,为6种人群设计参观路线:恋爱中的人(in love)、即将死去的人(will soon die)、失去视力的人(blind)、受骗的人(had been cheated)、喝醉的人(hangouts)、机器人偶(android)。
在跟随馆员看完展览之后,同学们很快就分成了6个小组,到老师处认领了路线。根据馆员提供的介绍和线索,大家马上进入状态,开始代入角色去探索和设计专属参观路线了。这一次的作业全部是在现场完成的。每一组都对自己的课题有着充满热情与想象,他们设计出来的路线,不但包含了对艺术的理解,也包含了对生命的认知。回到学校之后,伍老师与同学们就这些路线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学生作业展示
设计恋爱中的人专属路线的小组认为:爱情没有一定的路径,只有不同的阶段;爱情的路是不可见,只有不断追求。因此,他们设计了一条“没有路径的路线”(其实更像一幅地图),提供了代表不同爱情阶段的“地标”:盲目(Blindness)、信念(Belief)、热恋(Intimacy & Passion)、信任(Trust)、疑虑(Suspect)、憧憬(Fantasy)、挣扎(Struggling)。每一个地标都对应一件“见所未见”的参展作品,然而,组员们并不打算直接告诉观众这些作品和爱情阶段之间的关联,而是把追寻的过程留给恋人们去亲自体验。拿着这份“爱情地图”,情侣们可以在展厅内随意行走,在60多件作品中将与爱情阶段相呼应的作品一一找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也会有不同的行走方式,于是就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爱情专属地图”了。

设计即将死去的人专属路线的小组用积极的方式解读死亡,尝试为死亡注入希望。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事情,也是去往一个未知世界的起点。而探索死后世界的起点,正是人死亡时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对死亡的恐惧源自于无人知晓死后世界的样子,“不知”,恰好呼应了展览的主题“看不见”(Unseen)。虽然科学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人依然不能预测自己在哪一刻、为何种缘故而死去。由此出发,组员们巧妙地把所有人都平等地放在了“即将死去”的位置上,即“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从害怕“看不见”的世界,到欣然闭上眼睛探索未知世界,组员们精心挑选和别具心思地组合起6件作品,把恐惧死亡的负面情绪转化为乐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正能量。

设计失去视力的人专属路线的小组设计了一条强调互补和沟通的路线。他们认为:“见所未见”(unseen)这个展览的主题本身就暗示了“失去视力”(blind)的处境。除了视力之外,盲人和普通人并无二致,既然策展人没有把盲人排除在视觉艺术之外,我们也不应该剥夺他们体验视觉艺术的权利。为此,组员在普通导览路线的基础上,设计了让盲人与视力正常的人一起边走边讨论的“观看”方式:拥有视力的人可以发挥眼睛的功能,把眼前所见告诉盲人;而盲人则可发挥具有优势的听觉和触觉,把所闻所感告诉拥有视力的人。“看”艺术不应只停留在“看”,思考、对话、讨论能激发出更多的火花与灵感,有视力和没有视力的人互相支持,也许能看到更广阔的一片世界。正如策展人所言:“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它一定比这个看得见的世界更有盼望。不信?你听。”

设计受骗的人专属路线的小组考虑的是:如何借助艺术来治疗受到伤害的心灵,让充满了震惊、失望等负面情绪的受骗之人在观看展览之后,能够摆脱负面情绪和重拾生活希望。从《光幻视》出发,你会放下心中和脑中的千头万绪,回归自身来审视已经发生了的事。在《慢动作撞车》《流行No.1》《-40米》等作品中,你会领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事和坏事往往只是一线之差,明白个中道理便能让自己放下心头大石。一旦不把受骗这件事看得太重,就会有摆腿它的能力,于是,你可以把灰暗情绪围困在艺术家阿巴立的灰尘《展示柜》里;再去体验融合了多重空间的《?》的景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趟疗伤之旅并不是死板的劝说,而是借助艺术的魅力,激发心灵的感悟。当你再回到《光幻视》前面的时候,世界已经不再灰暗。


设计机器人偶专属参观路线的小组接到的是最让人难以想象的题目,然而,面对冷冰冰的机器人偶,他们却想到了要改变它的冰冷内心,让它富有人情味。在英文里面,android(机器人偶)和robot(机器人)意思差不多,但还是有轻微的区别:机器人偶是看起来更接近人类外观的机器人。但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偶徒有人类的外表,却没有人类的感情。因此,组员们设想,借助一条独特的参观路线来帮助机器人偶体验和学习人类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从mini人偶的故事出发,带领机器人偶观众一步步地进入人类的情感世界:体会人们对生日愿望的付出,在墙上留下脚印的人类行为模式,以及意味深长的“形象改造工程”,最终停留在父女情深的“长距离合唱”歌声之中。这条路线让我们不禁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偶也会像我们一样饱受情感的折磨,或享受情感的甜蜜,成为我们的亲密伙伴。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图文/叶小青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