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聚焦“化作通变” 2023第七届广三展观万象新生
录入时间: 2023-03-02
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12日电 (郑莹莹)“化作通变”取自中国古典哲学《庄子·天道》中的“万物化作,萌区有状”和《文心雕龙》中的“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在第七届广三展上,如何在“贯通”与“求变”中直面当代景观,备受关注。
本届展览以“化作通变”为主题,王绍强(中国)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担任策展人,邀请来自更加广泛文化背景之下的超过5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试图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当代观察中“应变”,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以四部片段化的叙事折射时代的光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文献展也同步呈现,以“通变”为关键词,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相关的艺术大事,并配合馆藏重要文献,旨在系统梳理自1977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
“化作通变”,“化作”指向当前世界演化时事物与现象的化育生成,而“通变”有着灵动的双重含义,一是:对变化之理的认知、对处变情境的量度;二是:描述为变化本身的状态。它既反映了会通、适变与继承、革新的辩证关系,于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探本以知源;又成为了通融与变化的时代语境的表征,“变通以趋时”。
一个以“变”为特征的时代意味着什么?生物、信息、航天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模式的多样生成,全球化格局的变化?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庞杂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量级和速度交织在一起,这同时也代表着我们必然要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艺术何为?去中心化、多学科交叉或许只是表象,其在“变”中的内质更需要置于历史中再次思考。“变化”本来是世界运行的常态,但这个时代变化之快速与强烈或许前所未有。故而展览将普遍性与特殊性一并思考,推演出本次展览的主题。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23年4月10日。 谈及此次主题“化作通变”,主策展人王绍强表示:“无疑,确定性的逐渐消失,是我们在擦拭这个世界时,所展露出的越来越清晰的样子,也是当下社会无法回避的时代语境。我们置身其中,与其共振。艺术作为对复杂世界的感知与表征,是每一个时代切片的记录者和对话者。”
吴洪亮策展的“边缘”板块讨论那些发生在边缘却不容忽视的问题,展开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地缘中的边缘往往是对外交流的最前沿,思想与艺术的生发之地。”聚光灯不再集中于对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梳理与呈现,却试图寻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忽略或散落的碎片化的文化记忆。它们发生于边缘,或曾为时代前沿表达中的异军突起,或曾淹没于洪流之下。但在它们身上依然保持着鲜活的而独立的面貌,并深刻地烙印着时代变革的记忆,折射出文化包容与多元的流光溢彩。
同样是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生”板块由姜俊策展,将视角投入在对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性”的变化与发展之反思。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本土性”所代表的文化身份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祛魅”的过程,从西方视野中表象的“东方性”到根植于本土文脉的文化生长的转变,实际是将以西方为中心的参照系,转向了融通本土意识和传统文脉的文化系统的生长。它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本土视角向内反思,向外展望,形成了独特的,内生的文化气质。“今天,当代艺术的本土观众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本土性’,而是期待一种深入本土文脉中,能和当下生活和当下意识产生对话和强烈共鸣的艺术创作。我将更多的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在2008年后的本土生产和生态,欣赏和接受,特别关注艺术对中国社会、本土意识、传统遗产的表达和展现。”
在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策划的“慢板”的板块中,艺术实践转向了对本体价值的重新思考。来自英国的策展人提出一种不同的“变化”模式,对于全球化之下的市场、商品化、加速、技术决定论等方方面面关于“变化”的主流叙事进行反思,更多地关注那些有形的、充满重力感的媒材。它回归到材料的本体语言,回归到创作与手作的经典关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尝试给出一种应变的可能。“如今,一些年轻艺术家正在使用传统材料和媒介来讲述国家或地方故事;而不少老一辈艺术家可能很早就已开始使用传统材料和媒介进行创作,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慢板’板块极力避免落入寻找‘下一位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的俗套,反对当前全球化的艺术界大为推崇的商品化现象。正如‘慢板’的全称是’对慢艺术的赞美:当一切都融化在稀薄的空气中时’。世界已经被掏空了,我们需要所有世代的人一起表明,艺术不必受制于全球化和商品化的需求。”
在德国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策划的“触屏”板块尝试讨论:当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未来时,将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质与非物质间变化的伦理中自处与相处。在今天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已将物质世界的堡垒高高垒起,然而信息、数字化等技术的发展,迅速地在非物质之上建立了强大的虚拟景观,它在今天已经产生了不可被忽视的深刻影响。在艺术的表达中,新媒体的出现,选择了一条面向未来的对话方式,真实世界的感官信息被重新转译、编码,再现。“人们可以把技术的历史看成是对人体的一种增强,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我们都变得更强大、更快速、更有效。但人体也必须适应新技术,所以,我不能只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待‘变化’,还要从人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更广泛的哲学意义上的美学讨论。” 在策展人看来,讨论的重点不是技术的历史,而是在不同的哲学背景下对物质的 “文化评价”。物与非物,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相互影响,彼此交错。在未来,这样的变化是将彼此无限接近还是南辕北辙,也许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停下思考的路口之中。
从2002年第一届“重新解读 —— 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起,到上一届的“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再到本届的“化作通变”,广三展已经走过了20余载。正如总策展人王绍强所说:“这既是一次集结又是一次新生,让我们在展览的实践与创造中连通共融,万象更新。”(完)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