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artnet新闻】如何创作符合“未来需要”的艺术?这场三年展是场严肃的冒险

录入时间: 2018-12-28


广东美术馆外景。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广州是一块特殊的地域:一方面,在历史上它就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走在社会发展前沿,在社会各方面,广州都与域外文明深度交融;另一方面,粤语文化圈的天然纽带作用,使广州协同香港等周边地区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在新时代,作为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广州这片国际性与在地性交织的土地又带上了几分先行者的实验色彩。作为除北京、上海之外的当代艺术重要据点,“大尾象工作组”、“卡通一代”、博尔赫斯书店、录像局等都是提到广州当代艺术时不可忽略的标签,而所有这些留名艺术史的标签背后的共性,也是这股先锋精神——珠三角地区当代艺术家生存的这片土地自然洋溢的商业化特质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更关注都市文化视角下“人”(无论是微观或宏观概念层面)的生存问题。


“大尾象工作组”在1994年的合影,左起依次为徐坦、陈劭雄、林一林、梁钜辉


录像局内景

2005年,侯瀚如在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阐释中说:“珠三角远离中央政权的位置使它得以扮演一种独特的,在经济、文化上自给自足的角色。与此同时,它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也令它自动成为中国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最重要门户。这些因素使该地区成为国家统一与地方身份诉求之间拉锯的实验室。”的确,在珠三角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多种文化因素的自主交融一直是最显著特征,而走到今年的广州三年展作为珠三角地区最老牌、影响力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事之一,也因这份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背负上传承的使命。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式现场,广东美术馆外墙。图片:致谢作者

2018年,广州三年展已是第六届,在前一届加上“首届亚洲双年展”的名头之后,本届三年展的意义更显特别。正如广东美术馆馆长、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划王绍强所说,这不是一个常规的三年展,而是一个“改变的契机”——这个品牌如何回归自己的学术理念,是摆在团队所有人面前的问题。于是,广州三年展团队决定从以往“立足本土,反思全球”的模式中跳出来,建立一种“本土寓于国际之中,国际寓于本土之中”的新依存关系,最终确定了“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As We May Think: Feedforward)的展览主题,把本届三年展的焦点放在了数字、新媒体、科技等后现代问题上。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第一部分“叠加: 数字中的艺术”策展人、ZKM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展部主管菲利普·齐格勒进行导览。图片:致谢作者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第二部分“同类演化”策展人、荷兰埃因霍温MU艺术中心馆长安琪莉可·斯班尼克进行导览。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一条难走的路

若将以感性装填内核的艺术与以理性作为标尺的科技结合,似乎很难达到平衡——如果不深入讨论科技,只会沦为观念艺术的噱头;但过于追究讨论的专业程度,作品又势必曲高和寡。面对这个棘手问题,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细分为三个部分:ZKM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展部主管菲利普·齐格勒(Philipp Ziegler)策划“叠加: 数字中的艺术”,对应现实与虚拟的关系;荷兰埃因霍温MU艺术中心馆长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策划“同类演化”,对应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张尕策划“机器不孤单”,对应生物与机器的关系。三位策展人牵出的支线在广东美术馆(主展场)与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分展场)中交织,在相互补充中进行着这场指向未来的对话。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分展馆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图片:致谢作者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第三部分“机器不孤单”,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张尕策划。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第三部分“机器不孤单”,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张尕策划。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ZKM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首席执行官彼得·魏博尔(Peter Weibel)与同在该中心工作的艺术家、科学家贝恩特·林特曼(Bernd Lintermann)带来一件共同创作的互动装置《You: R: Code》,作品基本概念围绕“转换”展开,二人相信人类也是一堆代码及数据的载体:观众经过作品前方时,会体验到这种转换,由自己的形象转化为数字数据体,最终再转化为一个工业可读代码。在今天,传感器和各种智能代理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代码和算法虽然无形,却对现实产生着有形的影响,而艺术家将代码转化成可视形态后,这种潜移默化的科技革命更直观地冲击了观者的既有知识体系。


彼得·魏博尔、贝恩特·林特曼作品《You: R: Code》。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二层展厅中一件颇具史诗意味的作品让人挪不开视线:托马斯·费尔施代恩(Thomas Feuerstein)的《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建构了融合文学、美术和科学元素的复杂视觉体系,展厅中央的雕塑名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它被一种名为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自养型细菌慢慢吞噬,在与大理石中的铁、硫元素反应后产生硫酸,腐蚀掉雕塑中的碳酸钙,由此,无机的石头变成了有机微生物的“食物”。整件作品的环状生态继续运行,腐蚀之后的液体流入过滤器,其中的石膏和微生物被分开提取进入不同的装置——溶解的石膏沉淀后逐渐凝聚成一件新的作品《奥维德机器》,微生物则被发酵分离出葡萄糖和蛋白质,输送给生物循环中的肝细胞培养器。在此,如果不是陈列的普罗米修斯像在提示观众这仍然是个艺术作品,你几乎要将其视为一个晦涩的生物试验。


托马斯·费尔施代恩作品《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在展览现场。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托马斯·费尔施代恩作品《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在展览现场。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安娜·达米特里(Anna Dumitriu)的实践则更具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性”:她带来的仅是几件其貌不扬的衣服,其中一件名为《干净的亚麻》,古典风格的亚麻睡袍上绣着瘟疫、肺结核、猩红热、白喉等疾病的细菌形态,不过这些细菌并不是只存在于视觉层面——睡袍的布料确实浸染了这些病原体的非传染性DNA(由艺术家和团队在实验室中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的部分流程提取出来)。这个行为指向17世纪英国爆发大瘟疫期间人们的一种特殊习惯:他们不常清洗身体,只清洗亚麻衣服,因为他们认为疾病传染的根源就在于衣服。在此,“干净的亚麻”不仅是陈旧观念中体面二字的象征,更传达出从过去到现在因科技进步而意识更新的发展关系。


安娜·达米特里作品《干净的亚麻》细节图。图片:致谢作者


安娜·达米特里作品《病原之裙》。图片:致谢作者

中国的新生代艺术家们也以多样的创作拓宽了本届广州三年展的讨论外延:刘娃的《浮光掠影II》让观众用“意念”来控制环境,头戴设备的观众可根据自己脑电波的变化操控展厅中的灯光颜色,而因颜色的变化,展厅墙面绘画上的物象也选择性显现或隐去,在浮光掠影间,不同的作品面貌正模仿了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主观倾向。王郁洋的《嘴》则与往来的观众玩了个恶搞的游戏——当观众走进它时,被触发的感应器使仿真嘴巴吐出“口水”,成为展厅内的热门打卡处。张永基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上就引来大批拥趸的作品《时代在召唤》也现身本次广州三年展,它拼贴了大量抖音、快手上流传的视频素材,配上鬼畜的洗脑音乐,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反思起这场莫名的集体狂欢。


刘娃作品《浮光掠影II》在展览现场。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观众与王郁洋的作品《嘴》进行互动。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张永基作品《时代在召唤》。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张永基作品《时代在召唤》在展览现场。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指向未来的展览

与此同时,作为广州当代艺术重要的文化名片,广州三年展对学术路线的梳理和在地的文化观照也在持续。除主题展之外,主办方还特设“立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及多场平行展,联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53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紫泥堂艺术小镇、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呈现各有侧重的展览项目。王璜生、范勃、周力、邓箭今、冯峰、韩建宇等活跃在珠三角地区的艺术家也分别携作品亮相于本届广州三年展的平行项目中。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平行展“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现场。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总体而言,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架构之庞大,足以体现主办方试图梳理珠三角地区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独特地位的野心,而把展览主线直接放在探究未来艺术的走向上也是一种颇为“冒险”的尝试。


33当代艺术空间平行展“编辑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再生产”现场。图片:致谢作者


33当代艺术空间平行展“编辑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再生产”现场。图片:致谢作者

在新媒体艺术及相关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艺术的边界问题再一次模糊。实际上,不久前艺术团体Obvious Art基于AI算法创作的肖像也在纽约佳士得被拍出百万元级别的价格,人们纷纷提出疑问——是否新一轮的艺术变革又将来临?某种意义上,这个艺术领域的问题可看作人类共同问题的缩影,它的另一重解读是“在异化速度加快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世界和未来”——因为人类始终对不能把握的未知有着本能恐慌。本次广州三年展讨论的,也是这个不可能在现阶段得到解答的问题,那么坚持去做的意义何在?或许展览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的观点能为我们提供思路:“我们得更有底气地去超越现存的思想边界,创造性地去想象‘未来的需要’——一直以来,人类都以自我为中心,或许是时候跳出这个框架,去关心我们之外的地球万物,以一种非人类中心视角看待一些新的需求。”


紫泥堂艺术小镇平行展“未来进行时——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开幕式嘉宾合影。图片:致谢广州三年展组委会

客观来说,这届广州三年展并不能被称作一场“好看的”展览,因为它不具备网红展刺激感官的氛围,相反还略显艰涩。但是,策展人和团队在抓住数字社会、新媒体时代的脉搏后执拗回归对技术、机器与未来的冷峻思考这一行为的本身更发人深思——杜尚之后,艺术拥有了更多承载观念、反映思辨的身份合理性,而坚持以开拓姿态和实验精神介入艺术世界,这场展览的意义就已经足够充分了。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

展期:2018年12月21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主展场)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分展场)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33 当代艺术中心、紫泥堂艺术小镇、广州53美术馆(平行展展场)

文丨余雨桐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