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中心 / 资讯 / 2019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圆满收官!

 

2019年3月10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的“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圆满落下帷幕。

 

 

 

 

 

 

△展览闭幕前观展盛况

 

“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重要的学术品牌项目,过去举办的五届展览在当代艺术的研究、展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夯实了广东美术馆在当代领域的根基,已成为广东乃至中国当代美术交流的重要国际平台。然而当下在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我们面临的社会背景、文化风向以及艺术状况都发生了变化,广州三年展需要以恰如其分的展示,及时回应并敏感地把握这些变动。为此广东美术馆在一年多的筹备时间里,多次召集国内外专家参与会议,对品牌项目当下和未来的学术走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经过多番研讨,广东美术馆最终邀请了在技术伦理和媒体艺术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的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张尕、菲利普·齐格勒担任主题展策展人,共同推动展览的学术构建和呈现。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主题,分为主题展和文献展两个部分。主题展邀请来自约15个国家的近50位/组艺术家参展,分为“叠加 : 数字中的艺术”“同类演化”“机器不孤单”三个部分,各自以其分主题共同编织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出入点,凸显出一个借由真实和虚构来阐释这个“诚如所思”的世界,以使我们得以再一次以无畏的视野对转瞬即逝的未来进行思考。文献展全面回顾过往五届“广州三年展”的历史发展,梳理学术脉络,更充分而系统地深入探讨“广州三年展”的品牌策略、展览机制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此外,广东美术馆展还联合了广东地区多个艺术空间组成的分展场和平行展,共同深化当代艺术问题的探讨。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总策划和文献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张尕、菲利普·齐格勒(Philipp Ziegler)担任主题展策展人。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在广州塔亮灯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公交站台广告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公交车身广告

 

△这次展览中,有不少的互动作品,作品的趣味性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和体验。“你的代码”前,就有大量观众在感应屏幕前逗留。这个作品主要围绕数字文化技术的议题展开讨论,图中不同的显示屏会通过感应器获取观众信息,并显示出不同类型的代码。

 

△西蒙妮·C·尼奎尔的《安全措施》也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这是一个介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环境作品,它想探究的是“根据科学的视角原理,客观的形象会是什么样的”。因此这个作品邀请观众参与到这个“模拟”的世界中体验。

 

△这次展览中的很多作品,往往通过互动的方式揭示或者提醒人们反思问题。中国艺术家王郁洋的《嘴》用戏谑的方式进行互动。这个装置装有感应器,当感应到人走近的时候,仿真嘴就会喷出水花。作品用这种方式揭示了作为交互客体之端倪的“物”的能动物质性。

 

△展览中的很多作品还运用了综合媒介进行展示,丰富的形式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体会作品意图。费姆克·赫仑格拉维的《肆意扩展的沼泽地·停泊站 # 2》就结合了装置和影像,探索了物理和数字现实,新物质基础、地理位置和价值体系等不同层次间日益模糊的界限。

 

 

2002年,广东美术馆确立了“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这一大型常规性当代艺术展览的计划。如今,广州三年展已经走过了16年的风雨历程,成为具有区域和全球影响力的专业当代艺术展事,亦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城市文化名片。

 

 

 

△“立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展览现场

 

本次“立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试图通过对过去五届广州三年展的回顾与梳理,回溯作为广东美术馆的品牌项目的广州三年展启动至今始终不渝的艺术理想与初衷,勾画出广州三年展连续五届一以贯之之学术脉络与思考路径,以文献为媒呈现各届策展人的问题指向、思想厚度与广东美术馆的学术面向与文化立场;同时亦作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背景和历史,为观者提供一个相对连贯的学理线索。

 

△“立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导览现场

 

展览从首届广州三年展,以“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开始,依次回顾了第二、三、四届广州三年展“别样”“对后殖民说再见”“见所未见”,并以第五届三年展“亚洲时间”为小结点,完整呈现了广东美术馆与广州三年展之间共同成长的一段历史进程,并与本届广州三年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表述。从历届展览的文献展中可以了解到,广州三年展这个自主策划的学术品牌展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同时它也呈现出广东美术馆在这近二十年来在对当代艺术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这其中有困惑,有艰难,也有喜悦的高光时刻。我们通过三年展的方式,向学术界传递着当代艺术新的观察点、新的研究,同时也向观众们传递当代艺术的新的面貌。深入浅出地将当代艺术的语言对接到公共知识的版块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我构建,也丰富收获着。一路走来,广州三年展让广东美术馆的学术构建愈加完善,而广东美术馆也为广州三年展注入了长足的生命力。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坚持文化下基层和文化惠民政策,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升广东文化艺术服务水平,共同促进广东省文化艺术生态健康蓬勃发展。为此,我们创造性地设立了分展场和平行展,将近200位艺术家参与了这次项目。力求通过深化合作,重新整合广州周边的各个当代艺术机构,构建一种“地区美术馆群”的联盟机制。其中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是城市新区发展中的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华南农业大学美术馆是高校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则时以城市公共智能交通为运营支撑的空间,广州53美术馆是艺术家创办运营的美术馆,而紫泥堂艺术小镇是产业更新中的艺术空间,各分展场/平行展根据各馆自身的学术定位和场馆条件,呈现与主题展优势互补的展出效果。我们希望通过以这种平行展的方式带动区域美术发展,构建“地区美术馆群”,从而惠及整个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及东南亚。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主题展部分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展览现场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紫泥堂艺术小镇展览现场

 

△广州53美术馆展览现场

 

2018年12月21日,继“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在主展场正式开幕后,各分展场与平行展也陆续开幕。由广东美术馆和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主办、大良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分展场,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题,展出多里安·高迪、蒋竹韵、耶夫·斯宾塞麦尔、刘佳玉、托马斯·萨拉切诺的作品。岭南画派纪念馆以“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为题,呈现对“后岭南”的追踪式观察研究,以及开放的、持续变化的文献陈列现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以“框架”为主题,展览借助传统意义的绘画行为来讨论技术加速后绘画的未来。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的主题为“编辑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再生产”,展出包括纸质平面媒介、数码电子媒介、声音和音乐,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作品。广州53美术馆以“对流风景”为题,共邀请了15位中国与日本的当代艺术家,展出艺术家们驻馆创作的艺术作品。紫泥堂艺术小镇全力打造“未来进行时——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展出诸多国内当代顶尖艺术家和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为期两天的开幕仪式吸引了大量观众,诸多海内外的媒体参与其中,现场气氛热烈融洽。主展场与分展场、平行展的深度对接与联动,实现了展览空间的无限延长,有效提升了展览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地区艺术机构集结参与到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与对话中,把“广州三年展”打造成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地标。

 

学术性是展览的根基所在,本届广州三年展同样注重以讨论的方式展开对学术问题的探索,从展前到展览结束,我们举办了5场学术活动,在本届展览的学术活动中,我们也尝试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科技和未来”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在社会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等更广泛的理论背景中延伸本届展览的学术意义。在展览开幕前,我们分别于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3场学术对谈。在展览开幕前夕,广东美术馆还与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举办了“媒介化感知与创造性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国际论坛”,众多海内外学者共同参与了对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核心命题的深入研讨。这些学术讨论有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和社会对“科技”主题的探讨,自展览展出以来,讨论热度持续升温,不同机构和地区又开展了更多的研讨和相关展陈活动。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展览的学术性才可能得以进一步的深化。

 

 

 

 

△媒介化感知与创造性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国际论坛

 

 

△学术对谈:人文视角的艺术与科技,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

 

 

△学术对谈: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解读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北京站),中央美术学院红椅子报告厅

 

 

△学术对谈: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解读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上海站),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艺术蕴含了人类的无边想象,科技发展使这些想象有机会成为现实。在这次展览中,策展人和艺术家们从艺术的角度思考了人与非人类、生物与机器、有机与无机的关系,引领我们反思人类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存在意义与价值所在。

 

从展览主题出发,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策划了“想像未来”公共教育系列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学术对谈/讲座、导览、美术馆课堂、公众互动项目等形式,引导公众参与展览所引发的话题,启发思考,立足当下,探讨未来。我们针对青少年、儿童、亲子家庭、成人等不同类型人群,推出的近50场公教活动,受到参与公众的一致好评。其中,与展览同期举办的“无限生长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研究工作坊”为本次展览的公教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工作坊吸引了众多青年教师走进美术馆,与公共教育专员合作,策划美术馆课堂。展览期间共实施了十个主题课堂,包括“1_&_n_个我”“穿越传感器之林”“寻找机器人”“美术馆剧场”“共生”“寻找设计创意灵感”等,受到参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我们还在展览现场设置了公共教育区,为观众提供纸和笔,写下“关于未来的问与答”,画出“想象未来人类”,近90,000人次参与了这个公教主题活动,我们收获了大量观众们对未来的奇思妙想。此外,广东美术馆的线上活动也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微信导览阅读量近6万人,阅读近8万次,1万余人使用了我们开发的游戏小程序,摇一摇近3万次。从沉浸式的现场艺术体验到多元化的线上互动,这次展览的公教活动以丰富的形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使公众与艺术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主题活动:想象未来

 

 

△美术馆课堂

 

△公众互动项目:塔比塔·雷泽尔:给盘式发动机润滑 

 

 

△一起看展览

 

《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立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作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和文献展的学术研究出版,是广东美术馆“大展丛书”最具影响力的出版品牌,更是广东美术馆对过去十五年间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立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

 

出版工作在展前三个月正式启动。出版组针对展览主题,反复斟酌后确立编辑思路;为了突出主题的学理探讨层面,特邀了世界各地、在相关学术领域有卓越成就的多位学者专此撰文,对展览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出版工作还包括对大量资料进行筛选、翻译、编辑整理;设计、印刷等工作的沟通、协调。广州三年展的专题出版,体现了广东美术馆在学术方面的前瞻性与引导性的态度。

 

此次“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邀请了多次获得国际设计大奖的another design为展览设计视觉。

 

实际上此次视觉设计项⽬经过了多次反复的方案设计和讨论才确定下来。设计团队深⼊分析、理解,以第六届⼴州三年展策展理念“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题,将范内瓦·布什的开创性⽂本的深远影响延伸到艺术领域,以反映过去⼏⼗年来技术进步的轨迹及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回响。因此,在最后的呈现中,another Design把⽂本理解成⼀种图形语⾔,⽤灵活递进的排列形式形成字体及图形,并结合新媒体的⽅式,解读技术构建的时空⾥,真实到虚拟所产⽣的多重影响。

 

 

 

 

 

 

 

在展陈方面,广东美术馆邀请“本义建筑”重新设计了展厅空间,为本次展览营造出一个全新的、符合展览需求的当代性空间。不仅如此,在应对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展品过程中,广东美术馆更是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此次大展的展品以实体装置为主,作品涉及多种新媒体技术、生物技术、甚至数字化技术,这为作品的运输、布展、维护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各部门通力合作,加班加点至深夜,反复调试设备,不辞劳苦,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作品的布置和调试,以最好的状态将作品呈现出来。

 

 

△空间设计平面图

 

 

 

 

 

 

△布撤展现场

 

为了让广大观众能及时了解展览信息,广东美术馆从展览开始前的几个月开始,根据不同的受众,按不同的宣传节点,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媒体平台,全角度立体式地进行推广,陆续发布展览主题、策展团队和艺术家名单,开幕信息,在开展后更是发布了“广三艺术家”“广三专论”“广三访谈”等系列推文。在时间跨度如此大的宣传周期中,我们力求每一次传播中信息的准确和高效。这次我们甚至突破了以往展览宣传的空间跨度,进一步把展览和品牌理念在全球近20个国家进行了广泛传播。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开幕式媒体导览

 

全球超过100家中外媒体对这次展览的深度报道近300余篇,转载报道高达4000篇,全球报道线上阅读量5亿余次。海外部分包括纽约时报(NY Times)、艺术论坛(Artforum),艺术评论(Artreview)、艺术新闻(Artnews)、亚太艺术杂志(Art Asia Pacific)、Artnet、Artlink、燃点(Randian)、中国日报(ChinaDaily)、艺术之眼(Ocula)、L’OFFICIEL ART在内的来自澳洲、德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深度报道。国内报道部分,《人民艺术》《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绝对艺术》《Hi艺术》《画刊》《Action Media》《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广州电视台》等国内重要媒体发表了深度报道近200篇,转载量超过500多篇。

 

 

 

 

 

 

 

 

 

img(81)

 

 

2019年3月10日,广东美术馆举办了“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闭幕讨论会”,在展览即将落下帷幕之际,邀请多位深度参与过全球各地双、三年展策划或理论构建的嘉宾,从框架搭建到具体呈现,对本次展览进行全面梳理,并由此探讨双、三年展模式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闭幕讨论会现场

 

本次讨论会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划及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主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评论家冯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独立策展人、艺术家秦思源,艺术学博士项苙苹,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孙晓枫,参展艺术家沈瑞筠共同参与讨论。

 

科技主题呈现文化转向中的当代性思考

 

讨论会围绕展览主题“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展开,嘉宾们针对本次展览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分析了科技和未来主题在当下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理清了主题倾向背后的文化动因。

 

王绍强馆长首先在闭幕讨论会上,详尽地介绍了整个展览从前期筹备、团队建构、展览现场到开幕等长达三个月的展览运转过程,并对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他强调了本届展览对科技和未来的学术思考:“广东美术馆在关注技术、科技和未来这样的‘热门’主题时,尽可能地避免单纯地呈现技术本身的变化,而是回归到艺术家创作的逻辑,对技术带来的社会和生活问题进行反思,我们也希望通过学者的解读让民众对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本身,以及对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有更清晰的认识。”

 

此后,作为参与了本届展览的筹备,同时也是深度介入数届广州三年展项目的学者,冯原、胡斌和孙晓枫分享了对本次展览主题的看法。冯原认为,往届的展览从特定的历史情境出发,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广三的发生地一一珠三角的历史性,而本次三年展却超越了对珠三角的想象,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态度,因此本届主题的选择也更具包容性和外向性。而胡斌更多地分析了本次主题在广州三年展发展框架内的取向:“在前几届展览从本土到全球、东方与西方等探讨的积累基础上,展览本身似乎欲意站在一个节点上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这在主题上体现为关注最前沿的事物来展开对未来的构想。”孙晓枫更看重展览主题与“广州”之间的关系:“这次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梳理、判断做出了结构性非常明确的推进,凸显了广州与当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而参展艺术家沈瑞筠分享了她关于科技问题的思考,她坦言自己对科技并不狂热,但她通过此次展览更加意识到科技对自身的影响无刻不在。同时她也认为当下广东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甚至是大湾区的语境,对于讨论展览主题提供了合适的上下文。

 

塑造城市文化生态,双三年展力量不可小觑

 

项苙苹和秦思源在讨论中,把关注点援引至双、三年展对城市文化生态的塑造上去,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及广州三年展的展览模式对城市文化面貌以及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性。项苙苹从自身的长期观察出发,表示广州三年展不管是作为城市中传播当代文化的平台,还是作为国际交流的平台,都对广州的城市形象、文化面貌,起到潜移默化、不断塑造的作用。秦思源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此进行评说,他认为当代艺术对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具有指标性意义,一个城市接纳当代艺术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文化高度。“广州三年展”大大影响到城市生态的建立,包括艺术和人之间的生态关系。

 

王绍强馆长在讨论中也对双、三年展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做出了回应,他强调思想和文化的发生对于广州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广州都与外界有密切的交流,历史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一直在发生。作为一个学术平台,广州三年展在十余年中不断尝试介入到这样的文化构建中去。在时间的沉淀中,这逐渐成为了某种文化责任。此次三年展同样力求对广州及其文化的发生与塑造做出自身的探索,相信本次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宝贵经验将成为今后美术馆学和艺术史研究的一笔学术财富。”

 

在实践与行动中寻找未来的可能

 

如果说双、三年展对于城市文化和艺术生态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么双、三年展机制在面临同质化问题的今天,如何能够持续地、充分地发挥作用?参与讨论的嘉宾在充分考量全球以及中国双、三年展历史、发展以及当前状态的前提下,给出了各自的回答。冯原表示当技术带来的转变真正使文化走到分水岭时,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双、三年展的机制,都会迎来变革,而这恰恰又是“广州三年展”的机遇,是广三可以不断地去回应的大方向。胡斌分析了现有问题并肯定了机制存在的必要性:“双、三年展的发展进入了庸常化的状态,但即使如此这种机制仍然是一个很有必要的国际交流平台。尤其在广州,该平台需要坚持和深化下去。”秦思源把展览策划和艺术创作进行类比,他认为展览和作品一样,介入当代话题,有自身的想法并且不断思考思考,自然就会有作品,也会有展览。而项苙苹阐述了中国与西方情境下双、三年展机制的不同状况:“与威尼斯双年展等展览相比,广州三年展还很年轻,正处于富有生机的青壮年时期,具有无穷潜力,展览应该持续下去。”孙晓枫强调按照自身逻辑去完善内部系统,建立起完整的模型或者模块,在地的意义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他认为应该有更大的信心和毅力来完成这件事情。沈瑞筠则认为广州三年展拥有品牌、人才和资源,把自身作为例子,与其它展览体系进行参照,形成世界的对话,也许这恰恰是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对于双、三年展的未来,参与讨论的嘉宾把核心共同指向实践。在行动中更新与重塑品牌展览项目,正是广东美术馆品牌展览项目的生命力所在。广东美术馆势必肩负建立之初的使命,审视、梳理和坚守历届品牌展览项目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独立精神,利用自身优势,立足特定问题,以不断的实践和行动走出一条更宽阔、更持久的道路。

 

△众嘉宾与部分观众合影

 

特别鸣谢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在展出期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美术馆衷心感谢各方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学术支持,感谢特别合作伙伴荷兰埃因霍温MU混合媒介艺术中心、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德国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社会各界亦对展览各方面给予许多支持,包括海南白马广告媒体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塔、珍宝巴士(集团)有限公司、花园酒店、广州地铁、广佛地铁广告、何方文化等。

 

策划 / 梁洁

编辑 / 曾睿洁 刘丹妮

视觉设计 / another design

 

欢迎关注广东美术馆多媒体平台:

官网:http://www.gdmoa.org/

微博:http://weibo.com/gdmoa

微信:igdmoa(广东美术馆)

小站:http://site.douban.com/gdmoa/

instagram:guangdongmuseumofart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