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广东美术馆展览反响热烈
观众参观“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大展。
黄河的雕塑《走向共和》。
日前,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开幕,展览从3万余件馆藏品中遴选出油画、中国画、版画、摄影、宣传画以及雕塑等作品350余件,辅以200本珍贵文献史料和100部经典老电影,勾勒出120年来中国人的强国梦。展览引起观众热烈反响。据悉,该展览展期至9月20日。
“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是文化部“2014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入选项目,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美术馆承办,展览生动、立体、全面勾勒出百年中国强国梦的画卷。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介绍说,展览全面呈现了中华民族120年来从悲痛、失落到觉醒、奋争,最终独立富强,追寻强国梦的历程。用美术作品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大事记和百年来的经典电影,文史图并重,是策展理念、策展方式的一次探索创新。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请他讲述展览中的经典作品以及展览背后的故事。
看点
画笔重现两个甲子的风云变幻
展览遵循历史发展的延线分为“雄关漫道真如铁(1894—1949)”、“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1976)”、“乘风破浪会有时(1976年至今)”,用350余件馆藏精品呈现120年间中国人民强国梦的历程。这是广东美术馆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展示反映社会发展历程的馆藏精品,用它们构筑对两个甲子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这批作品大多出自广东艺术家之笔,他们的历史叙事宏大但不说教,人物形象鲜活而语言多元,体现出广东艺术家关注历史的广度、深度,以及深沉的历史情怀。”罗一平介绍道。
第一部分:
“雄关漫道真如铁(1894—1949)”
广东艺术家鲜活的历史叙事
展览第一部分由“雄狮渐醒”、“走向共和”、“建国大业”、“保卫黄河”四个组成部分。从邓耀明创作的《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见上图)开始,将观众带回120年前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中,并以“丰碑”作结,以人物群像的方式记录中国近代史的面孔。邓耀明的超大尺幅油画《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中,画家以超广角的视野和宏观的角度勾勒了宏大的历史场面,让人重新走入历史语境中。
广东画家林永康的《康有为》肖像、孙戈的《张之洞》肖像、肖伟的《郑观应》肖像,还有邓超华和招炽挺合作的《冯如——中国第一位飞机制作者》等作品,刻画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这批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革命者,有最早的航空飞行师、实业救国者,还有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仁人志士,大多数是广东人。”罗一平介绍说,走入第一个展厅观众瞬间被带入到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发端,不少观众对广东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郭绍纲的《雄关漫道》、方土的《少年中国说》等作品留下了深深的时代记忆。“这批作品大多是广东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历史画精品,反映了广东艺术家的历史情怀,体现了他们对重大历史题材多样性的探索以及对艺术语言的锤炼,无论从题材还是艺术语言上都堪称精品,让这部分展览呈现出来的氛围凝重而感人。”罗一平说。
第二部分:
“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1976)”
广东画家热爱生活的艺术真谛
展览第二部分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新中国成立开始,由“在希望的田野上”所展现的农业化进程到“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工业化进程,分为三大部分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事。“可以看到,广东艺术家在每一个时期,都有着真诚与时代对话、和时代紧密在一起的情怀,他们的艺术表达真挚而热忱,作品非常感人。”罗一平介绍说,这一部分的藏品大多是广东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创作,不乏名家名作。
“新时代,广东艺术家在创作中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真诚地讴歌、表现社会,情真意切。”罗一平介绍说,虽然这些作品的尺寸不大,但是投入的情感非常真挚,“这些经典作品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本质是热爱生活”。例如王兰若在1956创作的《潮州柑市》、符罗飞的《广州造船厂》、水彩画大师王肇民的《广钢高炉》、关则驹的《新片上映》等作品都提供了一个解读历史的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对“文革十年的广东美术”开辟了专门板块,30年间广东艺术家在记录时代图景的同时,创造着属于中国岭南独有的艺术谱系,书写着中国人独特的时代记忆。
“广东画家坚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运用了更人性化、艺术化、生活化的笔触表现生活,在当时独树一帜。”罗一平介绍说,关山月的《春江放筏》、林丰俗的《公社假日》、杨之光的《矿山新兵》、潘嘉俊的《我是海燕》和梁照堂、李醒韬的《我爱万泉河》等经典作品的展出,让人们重现看到了广东艺术家在特定年代生活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情怀,体现了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创作真谛。
第三部分:
“乘风破浪会有时(1976年至今)”
艺术上多元的新状态表现时代
这一部分由“真理的标准”、“春天的故事”、“多元新状态”三部分构成。“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改革开放时期,广东再次成为全国先行者,独特的区域记忆成为广东美术馆策展中的重要考量。
广东画院著名画家王维宝于1976年创作的《人民胜利了》,用山水画表达时代气息,拉开了一个广东绘画的新时代。廖冰兄的漫画《自嘲》,以夸张、讽喻的自嘲手法,催人反思。许钦松的《潮的失落》用诗意的笔触,表达对岁月的思考,体现了对时代深刻的表达。
“改革开放后,广东艺术家坚持思想解放,在艺术上坚持以多元的新状态表达生活的多元状态。”罗一平介绍说,这部分还展出了广东美术馆十余年来所收藏的当代艺术的精品,这批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将自身的生活体验、精神境遇和社会历史变革交融,展现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深度关怀。
为了给“百年中国梦”的主题收尾,展览结尾处以十分钟的《甲午·甲午》影像短片收官。“我们希望以一个动态的影像作品向观众传递一种历史观,告诉大家历史是动态向前的,它像影像一样,时时刻刻鲜活存在、转换并始终伴随着你。”罗一平说。
特点
用视觉和图像的力量传递历史
“展览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图证史’。我们相信图像不仅是艺术家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穿越时空,实施艺术反思、文化反思、历史反思最为直观的策略。我们不仅需要揭示图像本身的意义,更需要廓清图像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由此打开百年强国追梦之路。”罗一平说,为了用视觉和图像的力量传递历史,策展团队甚至借用博物馆讲述历史的方法设计了展览。
三大色调传递历史情怀
展览三大部分以三种颜色为主色调进行区分,演绎出艺术视野中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心态的变迁。“一楼的红色表现的是甲午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热血谱写的历史丰碑。二楼的绿色,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希望和期待,犹如一片希望的田野充满诗情,尽管其中有过严冬,但更多的是春风拂面。三楼是天蓝色,表达梦想和对未来的向往、憧憬。”罗一平介绍说。
此外,“甲午·甲午”两个甲午的字体也不同,前一个“甲午”运用上世纪30年代仿宋体,后一个“甲午”运用现代黑体字,两个“甲午”是旧与新两个时代的缩影。
文献塑造历史的可读性
“我们做了国内美术馆鲜有的尝试,把博物馆做展览的元素放进来,不仅强调展览的美术作品,还增加了背后的史料及故事介绍,用文献和史料增强了历史的可读性。”罗一平介绍说,希望观众走入展厅不仅欣赏作品,还能在无形之中上了一堂20世纪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为此,策展团队为展览中作品所涉及的重大历史题材、人物故事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并在展览重要环节增设“大事记”的展板,吸引读者进入历史情境。
“用美术作品讲述历史恐怕是不完整的,因此广东美术馆首度与中山图书馆合作,用文献展的方式弥补历史勾陈的片面化。”罗一平介绍说,文献囊括了研究甲午最权威的书籍史料。其中有多件珍贵的善本文献,不乏孤本,让观众看到以往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插图原件。此外,还有众多本土文献史料,例如《广州民国日报》、《中山日报》、《南方日报》等当年的老报纸,通过媒体的视角透视社会变迁。
策展团队还把从1950年开始收藏至今的《人民画报》封面做成一堵视觉墙,用近百期封面图像反映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生活风貌,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同时还精心策划了“百部电影展映”活动,播放由公众在网上投票选出的100多部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的老电影,叙述中国百年强国梦进程中人的种种情绪。“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整套动态、鲜活的视觉呈现,把中国人两个甲子所经历的屈辱、抗争到欣喜和梦想,完整充分地展现出来。”罗一平说。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