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广东美术馆馆藏精品展览“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开幕。展览由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美术馆从馆藏品中遴选出包括油画、中国画、版画、摄影、宣传画以及雕塑等350余件作品,用艺术作品、文献及影像等方式回顾了自1894年甲午海战过去的两个甲子里,中国的崛起和强国之路。副省长陈云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长张东明,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南方电视台台长蔡照波等,与艺术家潘鹤、陈金章、梁明诚、潘嘉俊、招炽挺、许鸿飞等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
“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是文化部“2014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入选项目,由广东美术馆馆藏作品展、百年文献展、百部影片展映三部分组成,占据了广东美术馆从一楼到三楼的展厅,生动、立体、全面地用艺术作品再现了百年强国之路。展览遵循历史时间分为“雄关漫道真如铁(1894-1949)”、“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1976)”、“乘风破浪会有时(1976-今)”三大主题,演绎出艺术视野中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心态的变迁。展览作品涵盖了全国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更多选择了广东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关山月、王肇民、符罗飞等人在特定年代留下的作品。此外,汤小铭的鲁迅像《永不休战》、杨之光《矿山新兵》等那个年代影响巨大的宣传画,也是近年第一次展出。
“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展览开幕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致辞
“甲午·甲午——百年强国梦”展览开幕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致辞
300余件馆藏作品,艺术视角首次全面梳理独特的时代记忆
此次展览从广东美术馆3万余件(套)的馆藏品中挑选了350余件精品进行展示,广东美术馆如此大规模地展示反映社会发展历程的馆藏品尚属首次,展览涵盖了全国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但更多地选择了广东地区艺术家的作品,突显广东美术馆的区域关注。艺术史的发展总与社会史的变革产生深度关联,120年间中国人民从争取生存权到争取发展权到追求自主权、弘扬个性的历程,是一个从物质解放到精神解放的过程。因而展览遵循历史发展的延线分为“雄关漫道真如铁(1894-1949)”、“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1976)”、“乘风破浪会有时(1976-今)”,演绎出艺术视野中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心态的变迁。
雄关漫道真如铁,还原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记录中国近代史的面孔
一楼展厅“雄关漫道真如铁(1894-1949)”,分为“睡狮渐醒”、“国民革命”、“抗日烽火”“东方屹立”四个组成部分。从邓耀明创作的《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开始,将观众带回120年前民族危亡的历史语境中,并以“丰碑”作结,以人物群像的方式记录中国近代史的面孔。“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成为了时代先贤的中国梦,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由觉醒而抗争,重新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强国之林。无论作为当时控诉黑暗、号召革命的宣传利器之需要,还是此后艺术担当理想、传承精神的责任和使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都是艺术家重要的创作源泉。郭绍纲的《雄关漫道》、方土的《少年中国说》等作品不仅为后人记录了民族的耻辱历史,也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理想、献身与牺牲,留下了有着深深时代烙印的文化记忆。
邓耀明的《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
郭绍纲的《雄关漫道》
人间正道是沧桑,提供解读历史的细微样本,聚焦岭南艺术独有的谱系
二楼展厅“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1976)”,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新中国成立开始,由“在希望的田野上”所展现的农业化进程到“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工业化进程,分为三大部分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事。深受感染的艺术家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主题和题材,在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鼓舞下,以通俗的形式、乐观的基调、奋发的精神,反映了新时代火热的生活,符罗飞的《广州造船厂》,关则驹的《新片上映》等作品都提供了一个解读历史的细微样本。
符罗飞的《广州造船厂》
关则驹的《新片上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对“文革十年的广东美术”开辟了专门版块,30年间广东艺术家在记录时代图景的同时,创造着属于中国岭南独有的艺术谱系,书写着中国人独特的时代记忆。在全国美术一片“红光亮、高大全”的样板模式中,广东画家坚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坚守艺术本体,把法国印象主义的外光、逆光的跳跃性等色彩运用在表现一群洋溢着青春单纯气息的知识青年的绘画中,用冷色调处理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风。这在当时绝无仅有,独树一帜。潘嘉俊的《我是海燕》和梁照堂、李醒韬的《我爱万泉河》等作品至今仍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在那个以人物画主题创作为主导的特定历史时期,关山月的《春江放筏》、林丰俗的《公社假日》等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本次展览,还有20余张文革十年的广东宣传画首次展出。岭南艺术的人性、生动、富有激情的一面,以及表现形式上的清新活泼,成为文革十年宣传画史上的奇观。还有汤小铭的鲁迅像《永不休战》和杨之光的《矿场新兵》都是那个年代影响巨大的宣传画作品,此次也是广东美术馆第一次展出。
潘嘉俊的《我是海燕》
李醒韬、梁照堂的《我爱万泉河》
乘风破浪会有时,以图证史,多元艺术生动诠释中国社会变迁的隐线
三楼展厅“乘风破浪会有时(1976-今)”,由“春潮涌动”、“春天的故事”、“多元新状态”三部分构成。“真理标准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广东再次成为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独特的区域记忆和历史传承成为广东美术馆策展中的重要考量。之前“国民革命”部分呈现了广东人强国的追梦探索、思考和牺牲,从甲午海战的屈辱,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1979年,广东的深圳、珠海率先成为经济特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新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艺术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锋,突破“文革”思想的禁锢,对应社会现实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美术创作深入到都市生活的各个层面,演绎着春天的故事。全球化成为艺术表现的新主题,共同呈现出文化艺术的多元新状态。
陈湘波的《蛇口纪事》
本次展览试图打开艺术家自身的生活体验、精神境遇和社会历史变革交融的空间,展现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深度关怀,张新民的《包围城市》尽管无法清晰勾勒数亿人的迁徙图景,却让个体形象挥之不去:有珠三角的女工、遍布全国的外地的哥、铸造鸟巢奇迹的建筑工人、奇迹生还的矿工,还有开胸验肺的疼痛,打工诗人的吟唱,农民工代表的呼声。他们各自的艺术书写和生命历程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隐线和生动诠释,深刻反映出文化、社会和时代对于中国人生活的真实影响。这一集体图像的讲述具有独特的社会史、艺术史和美学价值。
张新民《包围城市》组图
200本馆藏文献再响盛世危言,深度再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潮
此次展览在展出馆藏美术作品之外,还特设馆藏文献展,展出生动翔实的历史文献图书约200件。文献展呈现的历史比馆藏作品展更长,与馆藏品相辅相成,拓展了馆藏展的广度和深度。它从1840甲午战争前夕开始,为甲午后民族觉醒思潮作铺垫,跨越近两百年,囊括了研究甲午最权威的书籍史料。其中有多件珍贵的善本文献,让观众看到以往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插图原件。此外,还有众多本土文献史料,例如《广州民国日报》、《建中日报》、《中山日报》、《南方日报》等当年的老报纸,通过媒体的视角透视社会变迁。部分文献已经扫描到平板电脑里,观众可以在现场体验用现代化工具翻阅历史古籍的交错感。这些文献也得到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支持。
《瀛环志略》和《康輶纪行》
100部经典电影,动态影像鲜活呈现中国百年追梦图景
为给观众营造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语境,广东美术馆还举办“百部电影展映”活动,播放100多部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的老电影,这些电影得到广州市档案馆的支持。百部电影展映一方面是用电影展示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另一方面是反映不同时代各个阶层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和个人生活的变化,这些具有时代记忆的经典电影与馆藏作品互相呼应,鲜活呈现了中国百年追梦的历史图景,其承载的深度逻辑是对民族崛起、强国之路的文化反思。“百部电影展映”已于7月26日率先启动,首映式播放电影《甲午风云》(1962),共同唤醒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