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回到“元初”——浅谈姬子的水墨艺术

录入时间: 2015-07-16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

  当下,无论是有关水墨的艺术实践还是水墨探讨都成为沸水取栗,从80年代的“现代水墨”到之后的“实验水墨”,笔墨审美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或被解读为一种文化情结,或被阐释为传统价值的当代转换。其间自然伴随着对传统的断章取义以及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片面撷取,浮躁的心境与物欲权力对艺术家以及学者的吞噬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屏障。能否钻研传统与现代美学问题并且抵制市场与资本的侵挠,成为艺术家保持艺术创作学术价值的关键。姬子先生的艺术实践算得上是混沌造势中的清澈星际,其作品并非仅仅纠结于笔墨形式语言,而是重于在开拓的艺术观念及思想所指下,追求超越世俗空间的精神感悟,以使艺术回归元初本体,直抵生命的终极追问。

  姬子之作,千岩万壑,低昂聚散,叠献层峦,峥嵘各异,彰显出北宋山水深遂时空的风尚,磅礴雄厚,气象万千。然而,姬子先生并不满足于此,他比宋人更进一步,将山水之澎湃与星际之玄空融合在一起。于是,重叠的山峦在浩瀚神秘的星际中变得含混却不夹杂任何世俗的气息,瞬间让人遁入没有参照的时空。也许,这就是姬子先生所提倡的“水墨无相”,即让山水追溯回“元初”,回到对“道”的观照之上。

  远在南北朝,山水画已开始作为“道”的载体。《南史•隐逸传》中提到,宗炳在有疾还江陵时叹曰:“老疾将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可见,此时的山水画已不仅是自然物象的描摹,而是悟道的一种生命形式。故宗炳又说:“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道”即是万象,所谓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就是要用澄观之心去提取和认识万象的本元。在姬子先生心中,万象的本元即是艺术家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生命的本真体验,而他的作品,就是要以有形的水墨语言,直接抵达道本体的“元初”呈现。

  姬子先生回到原“元初”的艺术实践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阶段是从五六十年代对传统水墨尤其是对北派山水的研习,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初对冰雪山水的实践,第三阶段是八十年末,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都为之一变,由外及内,由对外在物象形质与水墨形质的合一,到以有象求无象,以浑沌一体,超越时空的意象,充分追求山水中的生命意识。所以,姬子先生后期的画作给人以超越时空的生命冥想。第三阶段的作品又可以细分为两种艺术风格。第一种是以“道”为宗的浩瀚神秘的山水星际,他以追光蹑影的笔墨,写通天尽人之怀。山体浩浩如浪卷,烟云渺渺似沤浮,日月星辰神秘莫测,让观者进入“神与物游”的境界。而那些由昏暗的光线构造的梦幻交错的空间,由翻转乾坤的手法推演的山水布局,恰如盘古开天辟地初始的场景,天地浑沌如鸡子,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让观者产生对远古的遐想,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老子、庄子甚至远古时代的浑沌。第二种艺术风格则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西方几何抽象的艺术元素,这也是回到原“元初”的另一种理解,即“山水无相”。“相”同“象”即抽象,对于传统与现代美学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着姬子先生的艺术实践。艺术家的抽象水墨让无形的山水与形体分明的几何平面相结合,溪山林木盘折委曲,崖谷林高山峦巑岏,使整个画面在第三维度与第二维度之间转换。将传统山水的“意味”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形式”相结合,创造出超越形式的形式即“元”形式。

  姬子先生跨越水墨媒介自身的语言属性,在创作中追求纯粹的精神回应,以非功利性、非世俗性的绘画语言诠释心中的普遍价值,并时刻保持自己独立的文化身份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即用不懈的艺术实践打造一把可劈开混沌的利斧,而这把利斧就是艺术家拥有对艺术最纯粹本真的追求也即回到艺术与生命本体“元初”的追求。

( “元初”是姬子一幅代表作品的名称)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美协副主席。)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