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临摹是一种时弊《新快报》
录入时间: 2013-08-06
“不知传统何来创新?”吴静山直言——
■吴静山 《陶潜桃花源图》
■吴静山《雁荡山》
【人物】
吴静山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收藏周刊记者 赵旭虹
实习生 梁志钦
8月6日-21日,吴静山在广东省美术馆举行从艺60年来最大型的书画展,展出其近年来创作的水墨山水、花鸟、书法等作品200余幅。山的磅礴、鹰的孤傲、水的静深、花的恣意……他用劲猷传神的笔墨挥洒着胸臆。吴静山借佛家偈语“一默如雷”来概括他的画展主题,他说:“沉默也是一种声音,甚至有时候跟雷一样响亮。”
潘天寿曾把他与苏仁山相提并论,谢稚柳称他为“潘八大”,陈寂则视他为当代的黄公望。他如何看待大家们的褒奖?他很反感别人的奉承称呼,“有的人叫我大师,我说千万别叫我大师,一叫大师就等于玩完。”日前,吴静山在广州的寓所接受了收藏周刊记者的采访。谦逊而豁达的回答,甚至搞笑的自嘲,让这位已届古稀的艺术家看上去充满了不老的朝气。
听方人定所言,到江浙学传统
吴静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自幼禀赋甚高。受家庭环境影响,他自小便受到书画艺术的熏陶,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12岁那年更得到了岭南大家方人定的悉心栽培。“方人定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当时他曾经拿关老、黎老的画给我临摹”,吴静山说,“方人定反对科班教学的刻板,而比较赞成博采众长、集大成于一身,这一个观点对我影响很大。”
当年,方人定曾对吴静山说起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去日本求学的故事。深受孙中山的革命观念影响的高剑父,为求革新中国画,漂洋过海去日本求学,然而日本老师却希望他能够学好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再去找他。结果高剑父回国研习两年传统技法之后才又到日本求学。为了更好地学习传统,吴静山毅然北上考上浙江美术学院,并有幸师从潘天寿、陆俨少学习传统中国画。方人定一再叮嘱吴静山:“到了江浙要把传统学好!”
体育“零分”退学,竟促成今日成就
去年的老同学聚会,当年的浙江美院体育老师曾向他道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吴静山当年在读浙江美院期间,体育成绩一度被打“零分”,甚至因为这个“零分”而被迫在大三便终止学业。
“当时是1965年,我因为发高烧,就没参加体育考试,曾托同学跟老师请假,但同学忘记了请假”,吴静山笑着猜测说,可能当时体育老师觉得他身为班长却没来考试,态度不好,也不请假,所以狠狠地给他打了个零分。“去年搞同班同学的国画展,因为退学问题,当时的体育老师还当面向我道歉。”吴静山对此早已释怀,他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吴静山看来,如果当年不退学,他估计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吴静山是在1965年被迫退学,这让他回到了广东,赢得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正是这段“独善其身”的时间,他一方面得到容庚赏识,借给他大量古画、古典书籍等临摹学习,另一方面,为充实生活阅历,丰富创作素材,吴静山到处游历名山大水,“那个时候,我周游全国,从岭南到塞北,从长江三峡到川藏高原,一共去了十几个地方”。
以赤诚之心与名家成为忘年之交
退学的际遇与文革的到来,并没有影响到吴静山做人的准则,他依然以赤诚之心与人相处,使得与其岁数相距甚远的潘天寿、容庚和陆俨少等大家们都长期与其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忘年之交”。 吴静山说:“当年潘天寿被人批斗得很厉害,但是我依然很崇拜他,就用古文跟他通信,他非常意外,觉得大家都搞批斗,而我却与他进行学问上的探讨,非常难得。”
“文革”期间,容庚在中山大学也经常被人批斗。吴静山说:“他老人家就经常一早踩个单车来我家‘避难’,晚上我再陪他踩单车回中大,也就是那时候,他觉得我特别勤奋好学,有天赋,就从那时候开始经常借我一些古典书籍和古画给我学习和临摹。而我当时往往拿到一本好书,都会用一些桑枝蔗叶之类包裹着放在我丈母娘家,因为他们家是贫下中农,不会被红卫兵查。”
临摹名画有利于学习传统技法
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画事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还须上法古人,方不遗前人已发之秘。”吴静山在“上法古人”方面非常刻苦,从范宽、董源,到倪云林、王蒙、黄公望,以至八大,他都下过极深的功夫,扎根传统毫不动摇。吴静山认为,临摹古人经典名画是学习传统技法最为直接的方法之一,他小时候在画家方人定的引导下,便开始临摹当时的前辈关山月、黎雄才的作品,而到了文革时期则通过容庚借阅了很多的传世名作。吴静山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时弊,就是排斥临摹学。其实,学画应该多临摹多探讨,要有所选择地学习历代各家各派。不知传统,何来创新!如果忽略了基本功的学习,将会极大地阻碍今后的发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能看得更远。”
对话
传统是一种常识
只有具备了常识才能谈创新
收藏周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您的展览主题“一默如雷”?
吴静山:一默如雷有两个含义,一是做学问就要慢慢耕耘,沉得住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好似雷这样爆发;二则是佛家所说,沉默也是一种声音,甚至有时候跟雷一样响亮。
收藏周刊:“创新”几乎是当代中国画家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您怎么看中国画的“创新”?
吴静山:传统只是一种常识,只有具备了常识才能谈创新,犹如徐霞客不走万里路,如何得知中国地大物博,具有这么丰富的矿藏资源?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得有生活的依据,不能天马行空、信手涂鸦,基本功不扎实,搞创新则必败无疑。
收藏周刊:跟随这么多大家学习,当中是否有哪些趣事?
吴静山:有很多。我12岁那年,那次关山月去找方人定,方人定就拿着我临关山月的画,开玩笑说,“阿关,你的画怎么会在我家呢?”关山月一看,极为惊讶为何这画临摹得如此相似。还有一次是1970年,我路过杭州顺便探望潘老,当时他被人批斗得很惨、很瘦,我几乎都认不出他,但是他见到我就非常高兴,还很开心地说“广东出二山:苏仁山、吴静山”。他更笑着说苏仁山早逝,吴静山长寿,讲完之后就哈哈大笑。
收藏周刊:在古稀之年举办从艺60年的展览,在不少画家看来,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吴静山:在我看来这不是我的回顾展,我感觉自己的艺术现在才算结上了花蕾,前面几十年都在积累,现在正是个消化的过程,以前是面向生活,那今后则开始创作。可以认为,我今次展览之后,预示着我的绘画进去一个新的开端。有的人叫我大师,我说千万别叫我大师,一叫大师就等于玩完。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