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泠:以“玩”为乐的“跨界大师”《广州日报》
录入时间: 2010-01-05
1984年,浙江画家陈家泠的《开放的荷花》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了佳作奖。在那个“主题至上”年代的艺术环境里,一幅泼墨荷花的获奖便显得格外不易而引人注目。
今天,作为当代海派艺术家中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家泠的艺术影响已经远播海内外。有评论家指出,如果将《开放的荷花》视为一个标志,那么陈家泠应当被视为中国在那个时代中最早感悟到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之一。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刘曦林指出,与那个年代开始出现的那批青年前卫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全面追随不同,陈家泠这样成熟的中年艺术家更多是将西方的现代因素引入了民族艺术的躯体,从而“使中国画‘软着陆’般发生了现代性的变化”。多年来,以“玩”为艺术探索重要指导思想的这位艺术名家,更不停地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进行着“跨界”的试验,成为中国画坛上一个独特的个案。
2009年12月25日至2010年1月10日,陈家泠的个展“神游”在二沙岛广东美术馆展出。作为美术馆年末的压轴大展之一,5个展厅和一个2楼通道的宏大规模展现了陈家泠的水墨、陶艺、摄影和家具设计等作品的全貌。在展厅中,陈家泠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潘天寿之骨,陆俨少之韵
陈家泠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潘天寿。于上世纪70年代起,师从陆俨少习山水画及书法。
若论两位恩师对陈家泠的影响,可以将他的国画艺术渊源概括为“潘天寿的‘骨’,陆俨少的‘韵’”。陈家泠从潘天寿绘画的骨架中体悟到了形式结构的内在意义与视觉张力。而陆俨少,陈家泠学得更多的是大师的思想方法,他概括成为“殉道者精神”,即做事一定要诚心诚意,还要有牺牲精神。第二是在艺术的处理方式上追求灵变。陈家泠举例:“你看我细看我的效果,荷叶很平,但是‘平中不平’,这就是艺术达到了一种比较高的技术的境界。我就是接受了陆俨少先生当时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艺术不设限的“跨界大玩家”
在采访中,陈家泠不断强调一个“玩”字。他解释说,对于艺术的最求,就如做人一般,不应自我设限。因此“跨界”成为他多年来的孜孜追求。在此次展览中,唱主角的却成了以长江为题材的“大江东去”、“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漓江为题材的“漓江春韵”、“千万年的对话”等10幅巨幅山水作品。对于这些首次亮相、近年新创作的山水作品,陈家泠笑称是“以花鸟的笔法做山水”。
陈家泠的“跨界”还远不止纸墨世界。在花甲之年,他受到江西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的启发,开始将视角延伸至陶瓷领域,“水墨的绘画,画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是陶瓷不同,它属于二次创作,你画上去的彩料,在炉中一烧,颜色就完全变了。至于到底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这种火创造出的神奇的窑变效果,与他的“爱玩”性格不谋而合。不仅如此,他更是将陶艺创作与家具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家具设计作品。陈家泠向记者透露,下一步,他的探索方向是丝绸。正在尝试将中国画的艺术韵味,现代时尚的审美情调,融入缂丝、云锦为材质的旗袍当中,在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档丝绸织物上,用手绘、刺绣或者织造的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但他同时强调,无论怎样变化,自己的艺术探索始终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本源。事实上不管是陶瓷、丝绸还是红木家具,无不是中国传统审美中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他更认为,“先玩平面,再玩立体,再玩空间”,是自己多年来艺术探索的一个独特路径。
革新手法褒贬不一
国际市场趋之若鹜
在当代中国画坛,陈家泠的个性鲜明是出了名的。他巧妙地利用宣纸和水墨的晕化效果,营造出空灵、淡雅、极简的绘画意境。日本画大师平山郁夫曾评价,陈家泠的《莲花》系列、《桂林山水》系列、《好鸟》系列在中国国内都曾引起强烈反响,在国际上也深得好评。作品中弯曲的线条,淡雅的色调,浓烈的块面,以及别具匠心的平衡感,成为最吸引观者视线的元素,也成为直至今日陈家泠的独特艺术标签。他在中国传统花鸟画方面的创新和改造力度之大引起八方关注,也招来纷纷议论。一心改革材料以求达到“前无古人”纯属陈式画法的陈家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思潮奔涌的时期中,始终在贬与褒、鄙与迎两个极端中挣扎。但在国际上,他的作品却受到迅速的追捧,在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地频频受邀展出。1987年,西方世界首部全面介绍中国建国以来美术创作的专著--柯珠恩所著的《新中国绘画》一书在美国出版,专文介绍了陈家泠与他的创作,并将他的荷花刊印在封面上。
文:卜松竹
通讯员:梁洁
2010-01-05
版B4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