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访·陈家泠《新快报》
录入时间: 2010-01-04
“要珍惜这个时代,还要跟上它的脚步!”
记者:您在国内的第一个个展直到2007年才出现,而后一发不可收,一年间先后就举办了三个不同主题的个展,这是为什么呢?
陈家泠:是的。2007年间我在国内举办了自己的首个个展,而且一开就是三个,分别是北京的“灵变”以及上海的“和美”与“化境”。那一年我刚好70岁,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已是暮年了,而我出身于民族斗争的时代,教育在阶级斗争的时代,发展于经济爆炸的时代,岁月的磨砺让我得以在艺术创作道路中不断地求变创新。此时,选择在国内举办个展更多是对国家与时代的感恩的心。
记者:至今一路上您都在探索求变,这就是您的艺术态度吗?
陈家泠:正如第二个展览的题目“灵变”,其实这是贯穿了我的艺术思想。时代前进了,艺术家的脚步就要跟上,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创造符合当下时代的艺术语言,这样才能对得起时代和自己。譬如,中国的唐代留下了“唐诗”,而到了宋代则换成“宋词”,这就是语言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一样的道理,20世纪的中国拥有一个最复杂、最动荡、最丰富多彩的时代,21世纪的中国则在发生一系列巨变之后更加放松与开放,身处世纪之交而个性喜欢探索的我,自然形成了一种在“变”中求解的艺术态度和不怕牺牲的创新精神。
记者:在您看来,时代、社会和艺术家这三者正是并肩前行且相互作用的?
陈家泠:是的,所以我在今天才能做到“返老还童”,才能在暮年继续奋斗,就像毛泽东当年写下的“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样。时代成就了艺术与艺术家,而后者则是对前者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为而为、自然而然地探索求变”
记者:在这条求变创新的艺术道路上,您是否也经历过磨砺与挣扎,还是一切水到渠成过渡成功?
陈家泠:这也是天性,我从小喜欢美术、喜欢新鲜事物。但是,时代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我保持住这种天性的机会。和中国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艺术思潮涌进时,受到影响的我希望自立门户,希望有自己的观念和语言,当时认为这才是艺术的正道。然而,我觉得自身的艺术理念是无为而为和自然而然,这种美学观的定位恰恰是来源于传统,所以在一段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的剧烈思想斗争。
记者:今天展出的这些山水新作,又是在求新、求变中的一个崭新位置?
陈家泠: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要在自己前行的路上找到区别于前辈和自己过去的新挑战。我画山水其实用的是花鸟技法,两者的融会贯通,正是对“游”山水的最好体现:一种是身临其境去亲身体会;另一种是意识精神层面的神游,需要“画”和“神”达到更高的境界,通过灵变达到画神游的境界来讲究意识的自由。这也就是我这批山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灵变”。
“对我而言,艺术就是‘玩’出来的”
记者:在笔墨以外,我们在展览还意外地看到了您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足迹与成就,选择多元的初衷是什么?
陈家泠:这也是时代提供的机遇。国外就有很多的油画艺术家,同时也做版画、雕塑,他们愿意做就做。我认为艺术家是可以多元化的,像奥林匹克运动一样,有的是单项冠军,有的就是全能冠军,人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可以发展。同时,这也是艺术和生活的一个很好的结合。无论是生活艺术化,还是艺术生活化,它都标志着社会的前进和观念的改变,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立体走向空间,这样的概念转化,恰恰也是社会与时代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
记者:这样的创作相信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代价。您是如何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创作中寻求平衡?
陈家泠:今天,我自己拥有一个窑,也有一批工人,这要付出很大代价。而眼前展出这批作品更是花了我10年的心血。至于平衡,其实对我而言,创新探索就是“玩”,随心而至,玩出个概念来便是最大的汇报,而最后如何去推广或生成产业链,那不是一名艺术家的责任。
2010年1月1日
版B11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