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作者简介

录入时间: 2006-08-25

参展艺术家

1
卡拉·阿卡尔迪(Accardi, Carla, 1924-)

 阿卡尔迪1924年出生于特拉巴尼。文科高中毕业后,她先后在巴勒莫美术学院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求学期间遇到了她后来的丈夫圣菲利波,他们于1949年结婚。1946年,她在罗马定居,经常和年轻的艺术家们在古图索的画室中聚会:阿塔尔迪、孔萨格拉、图尔卡托、圣菲利波和毛杰里,1947年,他们共同创建了“形式1”小组。
 1950年,她在佛罗伦萨的数字画廊首次举办个展,随后在图尔卡托的主持下,在“黄金年代”书店举办了又一个展。阿卡尔迪的作品一直遵循构成具体派的绘画路线,1952年之后,她转向基于符号理论的艺术实践。自1954年,她的作品主要是在黑色的背景上绘制一系列白色色块,这种表达语言的选择使她与最主要的当代艺术实践相联系,如沃尔斯、马修和托比。
 非形式艺术的重要评论家塔皮耶非常关注阿卡尔迪的作品,1954年到1959年间,她被邀请参加他在意大利和国外组织的展览。在那些年中,艺术家还参加了为数众多的联展,经常得到重要的评论家和艺术史家的举荐,包括布卡雷利、阿尔甘、文图里等。
 六十年代中,她重拾五十年代初期用过的符号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注入了新的颜色。
 1965年后,她摒弃了在透明塑料上采用荧光漆中的酪蛋白调制的蛋彩,同时,她还打破了画面的封闭性,将她的笔触延伸到现实空间中,在透明塑料的纤细画框上绘制彩色形状,它们看起来似乎在空中飘浮和颤动。在这些年中,除了定期在个展和联展中展出新作外,她还参加了“形式1”小组和五十年代意大利前卫艺术家的多次回顾展。
 八十年代中,艺术家开始了在粗画布上的创作,让画布的肌理能在错综复杂的宽大的色彩符号中透露出来。
 最近十多年来,画家的展览活动更加频繁:她参加了1988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在国内外的重要的历史回顾展。

2
瓦莱里奥·阿达米(Adami, Valerio, 1935-)

 阿达米1935年出生于博洛尼亚,之后随家人移居米兰。在菲利切·卡雷纳的指导下,夏天在威尼斯度假时开始学画。1951年在威尼斯遇见科科施卡,他说服阿达米学习艺术。1951年至1954年就读米兰的布雷拉美术学院,师从富尼。他的早期作品受培根和马塔的具象艺术的影响,那是他1955年第一次游历巴黎时接触到的。
 1957年在米兰的运河画廊首次举办个展,1958年在伦敦当代艺术协会展出,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经常参加各种展览。
 自六十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绘画和素描都带有明显的轮廓线,书写的文字成为构图的一部分,使他的作品接近漫画。
 1962年他携妻移居马乔列湖边的阿罗纳市。
 他一生好旅行:1967年在古巴,次年首次赴纽约停留很长时间,之后又多次回到那里。1969年和1970年赴墨西哥马拉喀什和加拉加斯,1974年在巴伐里亚长期停留,三年后又第一次去了印度,以后又去了以色列(1979)、东京(1993)、斯堪的纳维亚(1988)和阿根廷(1944)。他旅行的目的通常是学习,但也和各种大展有关。1964年阿达米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1968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最重要的展览包括:1970年在巴黎市立博物馆的大型个展、1979年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博物馆的回顾展、1985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举办的由阿尔弗雷德·帕克芒策划的展览。九十年代,他在意大利和海外举办多次回顾展(锡耶纳,1995;布宜诺斯艾利斯,1998;雅典,2004)。
 阿米达的作品自始至终保持一贯的风格,从创作初期开始,他的作品就具有很强的素描性。他喜用强烈明快的色彩,内部则总是保留黑色的、鲜明的线条。
 目前他在巴黎、蒙特卡洛和马乔列湖三地之间生活和工作。

3
阿弗罗(原名阿弗罗·利维奥·巴萨尔代拉)(Afro (Afro Livio Basaldella),1921-1976)

 阿弗罗1912年出生于乌迪内,父亲是画家和装饰家。父亲去世后,他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完成了初期学习。1931年,他毕业于威尼斯的绘画专业。1928年10月,与哥哥迪诺、米尔科和好友菲利波尼一起,他参加乌迪内的首届弗留利前卫流派展,次年参加了第20届威尼斯贝维拉夸·拉·马萨基金会作品展,同年,他获得马兰戈尼基金会的奖学金,前往罗马,从而认识了希皮奥内、马法伊和卡利。
 1932年他在米兰停留了一段时间,经常与哥哥米尔科一起拜访阿尔图罗·马丁尼。次年,他在米兰的百万画廊举办展览。1934年至1935年,他在罗马生活,与卡利过往甚密,并接近“色调主义”,对色调的强调使他的绘画与威尼斯画派产生共鸣。1936年,他为乌迪内的巴利拉国家歌剧院学院创作一组壁画(很快遭毁),体现了他在色调绘画中对建筑的偏爱。1937年,与卡利合作,在巴黎为国际大展设计大型装饰画时,他对印象派和立体派绘画产生了兴趣。1937年他在罗马的慧星画廊举办了一个重要的个展:在图录中,德·利贝罗强调了他的强烈色彩中的威尼斯画派的来源。1938年,他在罗迪(先知别墅和玫瑰酒店)和乌迪内卡瓦齐尼之家创作壁画,1939年参加第3届罗马四年展,并与米尔科在都灵的泽卡画廊和热那亚的热那亚画廊举办展览。同一时期,他的画家兼装饰家的创作开始出现在罗马的一些以社会问题和“自治”为主题的展览中。
 战争即将爆发时,阿弗罗响应当时的创新氛围。1940年至1942年的作品(静物、《废墟》系列和人物画)更加注重表达内心和记忆,色彩的表面在某种记忆印象派的手法中稀释和瓦解。1941年至战争结束期间,艺术家居住在威尼斯,在威尼斯美术学院中教授镶嵌画,并完成了E42迎宾大厦的镶嵌画草图(罗马全球会展村)。1943年后,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线条和色彩非常精炼的趋向,与当时意大利对立体派和后立体派语言的关注相映成辉。这段时间的创作风格一直持续到1947年,这是他战后的创作转入非形式艺术的前奏。在美国的长期停留决定了他的抽象派风格的形成(1950)。
 1976年阿弗罗在苏黎世去世。

4
罗伯托·伊拉斯·巴尔代萨里(Baldessari Iras, Roberto Marcello,1894-1945)

 巴尔代萨里1894年3月23日出生于因斯布鲁克。1904年,由于反意游行,巴尔代萨里一家回到了故乡罗韦雷托,它当时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们购买了“学院咖啡馆”,并使之成为拥护意大利统一的热忱的领土收复者的聚会场所。年轻的巴尔代萨里爱好给顾客画像,显示出他与生俱来的对绘画的热爱。接受绘画老师的建议,他进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在风景画家恰尔迪和版画家布鲁尼奥利的指导下学习。在威尼斯,他得以经常拜访佩萨罗宫的年轻艺术家,这是一群反抗学院规则、追随分离派和法国经验、尝试艺术创新的画家。1914年毕业,次年,他与全家一起移居佛罗伦萨,进入圣十字学院学习,经常去著名的红制服咖啡馆,那里聚集着佛罗伦萨的未来主义艺术家:孔蒂、诺特、莱加、罗萨伊、塞蒂梅利和索菲奇。那几年中,一次去米兰的旅行使他结识了马里内蒂。虽然他对博乔尼的绘画十分感兴趣,但就他本人来说,得益于与索菲奇(此人是一个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俄国的立体未来派的“真正纽带”)的友谊,他把未来主义的经验和立体主义的解构因素结合在一起,又掺杂了直接来自俄国画家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的动感造型的启发,而后者是索菲奇的密友。
 1920年前后,他开始游历很多欧洲城市,接触了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如利伯曼、阿契本科、舒维特、福登博格-吉尔德瓦特,他们影响了他在1923年至1924年期间的创作,使他的作品转向抽象和一种新的采用铁丝的造型思想。
 正如发生在很多未来派艺术家身上的那样,1925年他回归形象。三十年代,他主要投身版画,创作了一系列以为数众多的欧洲之旅为主题的作品。1940年他最终在罗韦雷托定居,1965年在短暂停留罗马时去世。

5
贾科莫·巴拉(Balla, Giacomo, 1871-1958)

 巴拉1871年出生于都灵。1895年,他在阿尔贝蒂纳学院就学了几个月之后,由于父亲去世,他和母亲移居罗马,开始了艺术生涯,设计并绘制插图、漫画和肖像。在罗马,他结识了画家坎贝洛蒂和马基亚蒂,他们引导他进入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化环境中,莫尔贝利和达·沃尔佩多的以社会现状为背景的现实主义绘画被他视为典范。1900年,他在巴黎居住了7个月,学习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技法,并看到了艾蒂安-朱尔·马雷的摄影实验。回到罗马后,巴拉在他的画室中接待年轻的画家博乔尼和塞韦里尼,并与他们一起于1904年在罗马爱好研究者协会展出作品。1910年,在博乔尼的煽动下,他签署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和《未来主义画派技术宣言》。最初的两年中,巴拉没有参加未来派小组的展览,他完全投入到个人研究中,这使他发展了一种特有的、极为独特的未来主义风格。1911年和1912年中,他加深了对移动、色彩和光线拆解的研究,渐渐地走向了抽象几何构图,如《虹彩渗透》和洛文斯坦在杜塞尔多夫的住宅中收藏的绘画。
 从1912年开始,他积极参与未来派运动的各项活动,出现在各个重要展览和未来派的富有神奇色彩的“晚会”中。1913年,他拍卖了所有他的具象作品,并宣布:“巴拉已死。此地出售已故巴拉的作品。”他开始创作“自由组词”作品和参加未来派团体的参战活动。1914年,他发表了《反中性服装》宣言,显示了他对时尚的兴趣。对巴拉来说,艺术的语言不只是绘画和雕塑,还有设计,即家具、实物、布料、服装的创造,目的在于把不同艺术语言全方位地融合。1915年,他与年轻画家德佩罗合作发表了《未来主义重建宇宙宣言》,并开始了他的雕塑阶段,尝试采用并非雕塑常用的材料。两年后,作为作者、编剧和演员,他参与了吉纳、塞蒂梅利和科拉导演的影片《未来派生活》的拍摄,为加吉列夫创立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制作的斯特拉文斯基的《烟火》创作了灯光-运动布景,这出舞蹈没有人物,完全由不同形状的彩色和光线的变幻来构成。
 战时,巴拉主要投身设计、应用艺术和时尚。1925年,与德佩罗、普兰波利尼一起代表意大利参加了巴黎的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大展。
 1929年,他与德佩罗、多托里、菲利亚、马里内蒂、普兰波利尼、索门齐和塔托一起签署了《航空绘画宣言》。三十年代中期,他与未来派渐渐疏远,1937年时则完全脱离。从那时起直至1958年在罗马去世为止,巴拉回到了具象,他对此这样辩解:“纯粹的艺术是在绝对的现实主义之中,否则就会落入装饰和修饰的形式。”
 1958年,巴拉在罗马去世。

6
雷纳托·比罗利(Birolli, Renato, 1905-1959)

 比罗利在出生地维罗纳长大,并在那儿的“奇尼亚罗利”学院学习了两年。二十年代末,他移居米兰,住在姐姐的家,为了维持生活,他做了一些临时工作,最终在《米兰人》编辑部得到一份校稿的工作,从而接触了米兰的艺术圈,并结识了卡拉和佩尔西科。
 这些年中,他的作品从野兽派、印象主义的外光派、十六和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中汲取灵感。1930年,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次年,他参加了米兰百万画廊的展览,展出了《渔夫圣泽诺》,这幅作品表现出他在反十九世纪意义上的艺术的成熟。三十年代中,他与评论家朱塞佩·马尔基奥里和山德罗·比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书札。
 1936年,他去巴黎旅行,结识了文图里,回到意大利后,由于他公开的反法西斯立场,他被多次解雇,在1937年和1938年中还多次入狱。在这几年中,他与罗马画派建立了联系,并加入了“潮流”小组。
 战争期间,他移居科洛尼奥·迪·梅勒莱尼亚的一个农舍中,为了积极地投入抵抗运动,他几乎完全停止了绘画创作,正是从这段经历中,诞生了《抵抗运动素描》,它们见证了战争的悲剧。
 1946年,他成为“新艺术分离”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它随后成为“新艺术阵线”。次年,在与莫罗蒂相伴停留巴黎期间,毕卡索和立体派艺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影响了他的绘画的形式结构,即使如此,艺术家也没有放弃鲜艳的、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色彩。
 五十年代时,他在亚德里亚海和第勒尼安海边的不同地方居住:他的一贯重视光线和色彩效果的绘画,尽管依然保持着大自然的元素,却逐渐走向抽象。1951年,他首次在纽约的凯瑟琳·维维安诺画廊展出,并被美国的当代绘画吸引。次年,他加入了文图里创建的“八人小组”。
 1959年5月3日,他猝死于自己在米兰的画室。

7
翁贝托·博乔尼(Boccioni, Umberto, 1882-1916)
 博乔尼1882年出生于勒佐·卡拉布里亚,父亲是省府雇员,为了工作不得不经常搬家,年轻的博乔尼在意大利的不同城市渡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弗利、热那亚,帕多瓦和卡塔尼亚(1897),他在卡塔尼亚毕业,并开始为一些当地的报纸工作。四年后,他移居罗马,经常走访一个招贴画家的工作室,从而被引向素描和插图家的生涯。在罗马,他结识了年轻的画家塞韦里尼,他们一起去巴拉的画室,后者向他们传授了分色主义的技术秘诀。
 1906年,他在巴黎学习印象派绘画,尤其是塞尚的绘画,并结识和经常走访奥古斯达·彼得罗夫娜·波波夫,一个嫁给了别尔德尼科夫的很有修养的俄罗斯少妇。受到别尔德尼科夫夫妇的邀请,博乔尼在俄罗斯旅行了五个月,参观了察里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1月时还去了华沙,年底回到意大利后,他定居帕多瓦,并进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学习。
 1907年末,他到米兰与母亲和姐姐住在一起,在那里开始喜欢并学习达·沃尔佩多的作品,尤其是画家普莱维亚蒂的作品,后者教授他把分色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结合在一起,使博乔尼的绘画几乎具有了表现主义的色彩。他和普莱维亚蒂都对社会问题有兴趣。同一时期,他的绘画主题开始变得更为“现代”,出现了以米兰郊区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1909年,他被马里内蒂同年2月20日在巴黎《费加罗》日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所震撼。1910年2月,与画家朋友卡拉和鲁索洛一起,他开始拜访文人圈,这是他未来派活动的开端。同年,他签署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并与巴拉、鲁索洛、卡拉和塞韦里尼一起共同撰写了《未来主义画派技术宣言》。还是这一年,他在威尼斯佩萨罗宫举办展览,这是他的首次个展,展出了42幅作品,并出版了马里内蒂作序的图录。1911年开始,博乔尼参加了未来派的所有活动,并用撰文和公共活动的形式对运动的理论建构给予了极其重要的贡献。1911年秋,他与卡拉一起前往巴黎,为未来派画家组织展览。在巴黎他再次遇到好友塞韦里尼,并通过他结识了毕卡索和阿波利内尔。1912年2月5日,他回到法国首都,参加在小贝尔南画廊的“意大利未来派绘画”展,同年4月,他出版了他最重要的理论作品《未来派雕刻技术宣言》。
 1913年他成为帕皮尼主编的杂志《辛辣》的首批合作者之一,这份杂志几乎是未来派的正式“喉舌”。随后的几年中,博乔尼参加了意大利和欧洲的众多展览,积极参与了未来派的所有战役。1914年初,他出版了文章《未来派的绘画和雕刻》,旨在给予未来派的审美观一种系统的理论。在绘画和雕塑中,他言行一致地使用他自己给予理论化的未来派原则:同步视象、造型动感、线条力量、形状光线。1915年7月,意大利参战,博乔尼与其他未来派画家一起,应征入伍,参加志愿军。
 1916年8月16日,在维罗纳附近的一次操练中,他坠马去世,年仅33岁。

8
阿利吉耶罗·博埃蒂(Boetti, Alighiero, 1940-1994)

 博埃蒂1940年12月16日出生于都灵,父亲是一位律师。他按部就班地上学,没有很大的动力,大学时,他提前退学。但是他对阅读的兴趣却相当浓厚,以自学的方式,他积累了从海塞到克利的文化根底。17岁那年,在都灵的消息画廊观看沃尔斯的水彩画时,他接近了艺术世界。随后的几年中,他观看了丰塔纳、戈尔基、罗斯科、米肖和托伯里的作品,1963年在市立画廊参观了巴拉的大型回顾展。为了生计,他在意大利卖他在普罗旺斯购藏的毕卡索和其他艺术家的陶瓷作品。
 1963年到1964年间,他经常前往巴黎,接触到德·斯塔埃尔和迪比菲的作品,这个时期他热衷于版画。回到都灵后,他在硬纸上用墨水创作了大幅素描,复制了菲亚特发动机的老式垫圈,并加入字母和数字,这就是说,他画的是工业机械的影子和交流的载体。1966年,他创作至简主义的作品,次年在克里斯蒂安·斯坦因画廊举办的第一个个展上展出。随后,他参加了构成贫穷艺术诞生之基础的所有的联展。1970年开始,他的创作关注的是成套性和双重性的语言和主题,他创作了邮票组合,并对世界河流进行分类,于1977年出版。
 1970年,他参加了杰尔马诺·切兰特在都灵市立现代艺术画廊策划的探索贫穷艺术、观念艺术和大地艺术之间关系的历史回顾展。他的很多作品以地理、特别是政治地理为主题,创作了世界旗帜。1971年,他前往阿富汗,从那时起至1979年,他每年都要前去两次。在第一次访问阿富汗时,诞生了他的刺绣作品,是他请阿富汗妇女制作的。
 1972年,他与全家一起搬到罗马,开始以排列字母块的方式来创作刺绣作品,也就是在彩色方格内加入单个字母,每个方格采用不同的色彩。他参加了当年和1976年、1980年、1986年、1990年、1995年、200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并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和罗马四年展。
 1973年和1974年,他在纽约的韦伯画廊和斯佩罗内画廊分别举办了他最早的两个个展。他还到危地马拉、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旅行。他的作品中继续出现非常繁复的符号,它们重复、交替、相交,艺术家参加的展览活动也日益增加。
 八十和九十年代推崇的原则是,艺术可以不加区别地使用一切东西,多种的技术和材料可以从尽可能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对世界的理解。他开始创作纸上作品,继续制作挂毯,并关注镶嵌和拓摹技术。他对拜占廷、阿拉伯和日本艺术产生了兴趣。
 1994年4月24日,他在罗马去世。

9
阿尔贝托·布里(Burri, Alberto, 1915-1995)

 布里1915年出生于佩鲁贾省的城堡市,上完文科高中后,进入佩鲁贾大学医学系。1935年,在作为志愿军奔赴阿比西尼亚(北非)战场时,他放弃了学业,并在五年以后才完成。二战期间,1943年,他作为军医入伍,在突尼斯被英国人俘虏,后被美国人送到德克萨斯的赫里弗战俘营。他在那里创作了他最初的作品,并坚定了弃医从艺的决心。
 1946年回国后,他在罗马定居。一年后在雏菊画廊首次举办个展,当时他的作品依然是具象的。1948年,他在巴黎逗留了一个月,参观博物馆和画廊。与非形式派的首次接触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沃尔斯、福特里埃,尤其是迪比菲的沥青绘画给予布里很深的影响,加强了他放弃具象绘画的意向,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创作了首批沥青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放弃了传统的绘画媒介,尝试使用新的材料,这使他接近了一种材料上的非形式性,这在当时的意大利还是前所未有的。
 1951年,他与科拉、巴洛科和卡波格罗西共同签署了本源小组宣言,但因为对任何理论都不能容忍,他实际上总是远离该小组出席的正式活动。1952年,在罗马的工作室中,他首次创作了大型的《麻袋》,采用的是废弃、陈旧和使用过的麻袋,上面经常还留有文字,记录了它们原来的用途。大块的黄麻因加入了涂成白色或黑色的细麻布而得到丰富。远离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的“现成品”,布里的作品是纯粹状态的物质,布里本人挑战评论家们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其他”和“之外”。1953年,在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馆长詹姆斯·约翰逊·斯维尼的支持下,他获得了国际艺术界的重要的认可,并得以参加欧洲新崛起的艺术家在美国的重要展览。他的创作因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而变得更加丰富。他尝试燃烧:材料的颜色变成深浅不一的暗黑色,从棕色到纯黑色,几乎成为灰烬。1955年,他与美国编舞和舞蹈家敏莎·克瑞格结婚,并在关押后首次回到美国,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1956年诞生了他的《木头》系列的作品,一年后是《铁》系列,随后是《塑料》系列。他的作品再次倾向于“非心理的”,倾向于对意义的否定,倾向于纯粹的材料实验。1962年,他定居城堡市。七十年代中,布里尝试一种新的材料,一种瓷土、树脂、颜料和乳胶粉的混合物,于是诞生了一些类似地质现象的《裂缝》作品,艺术家只是略微介入,或甚至根本不予介入。随后是《锯末压制板》,他采用的最后一种材料,一直到创作的终止。
 1981年,城堡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比齐尼宫中建立了布里基金会和博物馆,展出了艺术家捐赠的200件作品,它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被放置到更宽畅的烟草烘干车间,它是城堡市城门边的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建筑。
 1995年在尼斯去世。

10
马西莫·坎皮利(原名马克思·希伦菲尔德)(Campigli, Massimo (Max Hielenfeld), 1895-1971)

 坎皮利1895年7月4日生于柏林,是德国上流社会的年轻女性保利娜·路易莎·希伦菲德的私生子。保利娜带着新生儿搬到佛罗伦萨附近的母亲家。1899年保利娜结婚,全家在佛罗伦萨定居,然后于1909年在米兰定居。在这个伦巴第大区的首府中,年轻的马克思·希伦菲德很快结识了未来主义前卫派,并开始与《辛辣》杂志合作,以马西莫·坎皮利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尝试用未来派的“自由组词”创作的作品。1914年成为《晚邮报》的西莫尼的秘书,次年,作为志愿军奔赴前线,1916年8月被俘并被囚禁在维也纳附近的一座堡垒中,但他得以脱逃。两年后,辗转于匈牙利、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他终于回到米兰。
 1919年,他作为《晚邮报》的驻外记者前往巴黎:结识了当时在法国首都工作的众多艺术家。在这第一次逗留巴黎期间,坎皮利对莱热和奥藏方的绘画特别感兴趣,而罗浮宫中收藏的古埃及艺术杰作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他参加了秋季沙龙展,1923年,他首次在意大利罗马的布拉加利亚艺术之家举办了个展。
 从此,他频繁地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并与德·基里科、托齐、塞韦里尼、德·皮西斯、萨维尼奥和帕雷谢过往密切,他们组成了“巴黎七人”小组。因为与二十世纪运动的理论家和艺评家萨尔法蒂的默契,这些艺术家应邀参加1926年首届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展。同年,坎皮利和罗马尼亚女画家拉杜莱斯库结婚:他们经常住在罗马尼亚。在这段时间的频繁旅行中,他在罗马尤利乌斯别墅博物馆的丰富的收藏中发现了埃特鲁里亚艺术,并深受震撼:这个发现对他的绘画来说至关重要,他越来越接近埃特鲁里亚神秘文明中的壁画和古风人物画的技巧。1928年,他应邀参加第16届威尼斯双年展,随后又多次在意大利、巴黎和日内瓦参展。
 三十年代前后,他开始为公共建筑创作大型壁画。1933年,他与西罗尼、卡拉和富尼签署了《壁画宣言》。1937年他又与雕塑家斯卡利尼结婚。他日渐增长的名声使他得以在美国和法国长期停留。二战期间,他寄居威尼斯诗人瓦莱里的家。战后,他在米兰、罗马和巴黎居住。
 六十年代,他在法国的圣特罗佩修建了一栋别墅,经常去那儿居住,并于1971年5月31日在家中去世。

11
弗朗切斯科·坎朱洛(Cangiullo, Francesco, 1884-1977)

 坎朱洛出生于那不勒斯,父亲是富有的家具制造师,他从小在民间艺人圈中受到那不勒斯传统民乐、开场小戏和杂耍的熏陶。年轻时,他就娴熟地掌握了家具绘图和雕刻的手艺,同时,他热衷音乐,演奏吉他和钢琴,也尝试作曲。1906年他发表小册子《坎朱洛足穴》,收录了一系列诗作和方言作品。1910年,他开始与佛罗伦萨的《图说舞台》合作,结识帕拉泽斯基,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同年接触未来主义,并成为未来派自由组词的最重要的诗人,同时又是杂文作家、画家和雕刻家。
 1912年他发表了三部作品:《关于硅藻土》、《怪异可可》、《福尔图尼奥咖啡馆的马达莱娜,诗情画意的风流韵事》,同年,被马里内蒂招纳,成为那不勒斯未来派的主要代表。他开始与该运动的很多出版物合作,包括《辛辣》、《未来主义的意大利》、《炽热》、《动感》、《悬崖》、《女敢死队员》。
 1914年,和巴拉在罗马的斯普罗维埃里画廊尝试未来主义表演,首次生动和简洁地吟诵了《坎朱洛足穴》,参与当时表演的还有年青的德佩罗。作为画家和雕刻家,1914年他参加了罗马的国际未来主义自由展,展出了他和马里内蒂及巴拉共同创作的绘画,以及他本人的一些实物雕塑。在未来主义实践中,他接触到了欧洲一批重要的知识分子,诸如阿波利内尔、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特里斯坦·查拉、菲利普·苏波。1916年他为俄国芭蕾团团长加吉列夫写作了《动物花园》,目前文字已失传,但音乐该是由拉威尔谱写的,查拉将其发表在1916年仅出了一期的《伏尔泰歌舞》上。同时他还与苏波及勃勒东主持的《文学》杂志合作。
 在未来派的自由组词视觉化方面,1916年,他出版了《足穴,自由组词》。作为推动那不勒斯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拉丁帆船》上组织未来派的版面,激发关于前卫的争辩,马里内蒂和博乔尼也参与进来。1916年至1918年,他是综合剧场的主要推动者之一。1917年,他和佩特罗利尼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1918年,他在罗马的布拉加利亚画廊展出作品,继而又参加了1919年4月的全国未来主义大展,展出了与他弟弟用富有色彩的“人性化文字”创作的“自由组词绘画”。
 1919年出版《咖啡音乐会:意想不到的字母》和自传小说《情人不死》,并交付印刷《太阳东升》和自由体诗集《五线谱诗歌》、《金虹吸管,如果另一个人不敲门》。1920年发表《未来主义家具:让人大吃一惊的说话和自由组词的家具》宣言。二十年代,他重又对戏剧产生兴趣,1921年至1923年,他与马里内蒂在那不勒斯鼓吹和经营惊讶戏剧,为鲁道夫·德·安杰利斯任团长的惊讶剧团担任艺术总监,他们于1921年在那不勒斯的梅尔卡丹特剧场首演,之后又去其他城市巡演。1924年,坎朱洛脱离未来派运动,但他仍然繁忙地准备各种展览、采访和图录。1930年,他出版了《未来主义之夜》,继续活跃地进行文学、诗歌和杂文写作。
 在罗马短暂居留后,他迁居里窝那,并于1977年在那里去世。

12
卡洛·卡拉(Carrà, Carlo, 1881-1966)

 卡拉1881年出生于亚历山德里亚省的圭尔尼多。1893年离开故乡前往瓦伦查·波,学习装饰手艺,两年后移居米兰,在那里接触了分色派画家的作品。1899年,他以装饰大师的身份前往巴黎,为1900巴黎世博会的展厅做装饰工作。1905年,他在米兰斯福尔扎城堡实用艺术夜校学习,一年后进入布雷拉美术学院,结识了年轻的画家罗马尼和博乔尼。1910年,与博乔尼、鲁索洛一起,他结识了马里内蒂,开始追随未来主义并签署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随后又签署了《未来主义画派技术宣言》。
 1911年,他创作了《无政府主义者加利的葬礼》,这是刚创建的运动的象征性作品。1912年2月,他参加了未来派在巴黎的小贝尔南画廊举办的第一个巡展,所到之处有伦敦、柏林、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在法国首都,卡拉结识了前卫的主要代表,包括立体派画家、以及马蒂斯、德兰和莫迪利亚尼。回到意大利后,他开始逐渐脱离博乔尼的风格,在围绕着《辛辣》杂志的佛罗伦萨团体中找到了共鸣。由于1914年重回巴黎逗留,他加强了与立体派的联系。
 1914年和1915年间,他创作了很多拼贴画,它们与立体派的纸上拼贴具有同工之妙,同时,他也创作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构图,它们从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中汲取灵感,可以看到乔托和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的早期纯净风格的痕迹。
 1915年到1916年间,他创作了《神童》、《浪漫派》和《小推车》,这些作品揭示了他对简洁和纯粹形式的探索,这使他的绘画进入了短暂的形而上阶段。1916年,卡拉为了整理自己的绘画创作,发表了两篇欧洲艺术史上相当重要的文章:《论乔托》和《结构大师保罗·乌切罗》。
 1917年,入伍后,他住进费拉拉的军队医院,在那里结识了萨维尼奥、德·基里科和德·皮西斯,受到新朋友的鼓励,他重新开始绘画,并接近形而上画派,在他看来,它是最能建立现实和思维价值之间的正确关系的。卡拉写道:“就我来说,传统和现代是同一球体的两半。”1919年,卡拉在米兰定居,并继续与《造型价值》杂志保持一年前开始的合作。1919年,他创作了《罗得二女》,这是意大利绘画“重返秩序”的象征之作。1922年,他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作品《狄俄斯库里兄弟》和《爱巢》引起了尖刻的批评。1924年,他发表了一篇相当全面的论乔托的专论,由《造型价值》出版。他在瓦莱西亚消夏,其间重新发现了大自然,从那时起,这成为他很多画作的题材。1926年,卡拉创作了很多维希里亚和威尼斯的风景画,他开始长期在大理石堡避暑。同年,卡拉参加了第一届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展。1933年,他受委托为米兰三年展展馆创作壁画,1938年,在米兰的司法大楼中,他完成了两幅壁画巨作《末日的审判》和《查士丁尼释奴》。1941年,他成为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1943年,卡拉离开了遭狂轰滥炸的伦巴第首府,避居科莫湖畔。战后,他回到米兰,全心投入绘画,尤其钟爱大自然和风景题材,同时也出版了很多文章,它们是对二十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艺术史的最敏锐的评论分析。
 1966年在米兰去世。

13
恩里科·卡斯泰拉尼(Castellani, Enrico, 1930-)

 卡斯泰拉尼1930年出生于罗维戈省的卡斯特马萨市。1952年至1956年,他在布鲁塞尔生活,并获得议院高等学校的建筑毕业文凭,然后,他回到米兰定居。1958年,他创作了最早的绘画作品,其风格符合当时的艺术主流:材料的非形式性。与曼佐尼相识后,他分享后者的思想,把抵押给了对现实的主观和非理性表现的艺术解放出来,使其简化为对自身语言的语义阐述。他们两人在1959年创立了《方位角》杂志,并开了一个同名画廊。画廊的活动在1960年7月终止,但它是米兰的艺术探索与杜塞尔多夫的“零”小组和巴黎的“运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非常重要的典范,同样重要的是多尔弗莱斯、巴洛和苏昭东野在评论界引起的辩论所作出的贡献。艺术家本人借1960年的“新艺术理念”展之际,在杂志上发表了理论宣言,声称他对蒙德利安的抽象结构和波洛克的挥洒方式中的动作具体主义的关注。他确定了自己创作的坐标:对无穷的精神需求,在用一种无个性和无从命名的技术制作一种自动成形的结构时的艺术家的消失,把时间理解为持续性和一种抑扬起伏,感知光线的工具成为造型振颤的动力。
 从1959年的《表面》开始,卡斯泰拉尼采用绘画语言中的构造元素:画布、内框、钉子。画布不再是一个平整的表面,它在钉子的里外拉扯下起伏,而钉子的间隔分布遵循的是数学的二进制结构,这种算术逻辑构成一种对无穷的阅读,并使一种不动感情、注重实效的创作成为可能。光影的重复所形成的凹凸的张力构成数字计算,整个画面是单色的。六十年代创作的《有角度的平面》、《双联画》、《三联画》和外号《华盖》的作品说明,点的凹凸已成为画家的书写语言的构成因素。他的作品还表明了他对“表面”与周围环境的结合的兴趣。在大学时代就建立的与建筑的关系集中体现在1967年,那年他为在福里农举办的“想象的空间”展创作了《白色环境》(1970年他再次创作同一作品并以《空间环境》的名字展出):四堵墙被涂上一层膜那样的单色,观众被360度地浸润在画中。1966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布置了一个房间,并获得戈林奖。1968年,他在罗马的普林尼画廊展出《时间之墙》,意识到时间的令人揪心的迅疾的流逝,艺术家安装了八个节拍器,它们靠电池击拍,电能用完后,它们一个个地停下来,从而逃避了使用期限的经验论证。1991年,他首次展出了四幅《白色表面》和四幅《灰色表面》,前者是方形的,后者是长方形的,但两组作品的钉子方向遵循的都是笛卡尔坐标。忠实于自己的方法,卡斯泰拉尼专注于论证虚实之间的网格变化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14
山德罗·基亚(Chia, Sandro, 1946-)

 基亚1946年4月20日出生于佛罗伦萨,就读艺术专科学校,并于1969年毕业于美术学院。
 1979年,他定居罗马,次年,他在“攀登”画廊首次举办个展“影子和它的双重性”。从艺伊始,绘画就是他的实验场,在那里,职业和思想终于能够对话。在他身上,形象是显然的,它们需要一个题目、一个题词,或一首小诗,它被直接写在画面上,展现了它所经历的审美过程。1978年,他与库基在莫德纳的马佐利画廊展出(“三四个干巴巴的艺术家”),1982年和1995年,他们联手创作了一些作品。
 1980年,他在纽约的斯佩罗内·韦斯特沃特·费希尔画廊举办的展览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自那时起,他经常应邀参加重要的国际大展。他移居纽约,1984年,他任教于纽约的视觉艺术学校。基亚的风格不一,他受夏加尔、毕卡索、德·基里科和皮卡比亚的影响,但并不采用他们的表达手法,并经常变化。1983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博物馆、门兴格拉德巴赫的阿伯泰伯格博物馆和汉诺威的克斯特纳协会举办的很多展览表明了艺术家声望的高涨。1988年,斯波莱多市为他举办作品展,1992年,他在柏林国立美术馆举办回顾展。2001年,他参加了博尼托·奥利瓦为上海美术馆策划的“超前卫艺术”展,2002年,他为意大利外交部创作了以“意大利场景和人民”为主题的镶嵌画。

15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Clemente, Francesco, 1952-)

 克莱门特1952年出生于那不勒斯,高中毕业后,他自学绘画、写作和发表诗歌。七十年代,他在罗马生活和工作,并在罗马大学学了一段时期的建筑。1971年,他在罗马的尤利乌斯画廊首次举办个展。
 他的居无定处的爱好使他多次去东方旅行,并在那儿学习语言和印度教。1974年,与好友阿利吉耶罗·博埃蒂相伴,他游历了阿富汗。
 1981年,他在伦敦的安东尼·杜斐画廊举办了他与马达拉斯的艺术家合作创作的细密画。
 八十年代,他获得巨大的国际声望,并移居纽约,在那儿开了一个画室,经常接待艺术家、作曲家和文人。那些年中,他与巴斯奎特和沃霍尔合作作品,并为阿伦·金斯堡的书制作插图。1984年,他开始了一个重要的巡回展,从柏林国立美术馆出发,去了巴塞尔美术馆和汉诺威的克斯特纳协会。克莱门特采用不同技术:油画、素描、镶嵌画、壁画,这最后一种技法主要用于介入场所,如1985年纽约的守护女神迪厅门厅的装饰、1990年索特萨斯为画廊老板布鲁诺·比肖夫伯格设计的住宅中的装饰、2000年菲利浦·史塔克为纽约哈德逊饭店设计的酒吧中的天顶画。
 他的风格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开放,其中,东方文化的痕迹却一直留存下来。
 九十年代时,费城艺术博物馆、纽约及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他组织了两个巨大和重要的回顾展。
 在1981年迁居纽约后,目前他仍然在纽约生活和工作,并每年在马达拉斯居住数月。

16
图利奥·克拉利(Crali, Tullio, 1910-2000)

 克拉利1910年出生于达尔马提亚的伊加罗市,现属克罗地亚。在克罗地亚的扎达尔渡过童年时代,1922年移居戈里齐亚,就读技术学校。1925年和1926年,通过阅读有关未来派运动的文章,尤其是马里内蒂的书,他接近了未来主义,受马里内蒂书中的思想和作品的启发,他开始素描和绘画。1929年,马里内蒂吸收他参加未来派运动,同年他首次参加戈里齐亚美术展。三十年代中,克拉利展示出多种的创造力,他对建筑、戏剧布景、时尚和航空绘画产生了兴趣。正是航空绘画,使他得以成名,画中,高空飞行的感觉被给以独特的表现,这种感觉是他亲历的,他的飞行员朋友让他体验了最胆大妄为的飞行的快感。在戈里齐亚,二战期间,他组织了未来派的“诗人聚会”,保卫意大利身份,反对德国和斯拉夫入侵。1946年,他移居都灵,四年后移居巴黎,在那里他通过研讨会和展览继续宣传未来主义运动。在他常去的布列塔尼海岸,他利用光滑的、经天然元素打磨的小石头创作了雕塑《灵犀石》。
 1957年,他回到意大利,并继续频繁的展览和研讨活动。1962年,他成为埃及开罗意大利艺术学校绘画主任。那些年,他多次到中东旅行,给了他《灵犀石》创作很多启示。1966年,他最终回到了意大利,继续未来派画家的身份,并始终保持对评论的爱好,坚持不懈地参加研讨会、展览和诗人晚会,还以同样的热情为航空绘画的信仰辩护。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重新整理他的回忆和未来派的记录资料。
 2000年8月5日,他在米兰去世。

17
恩佐·库基(Cucchi, Enzo, 1949-)

 库基1949年11月14日出生于安科纳省的莫洛·达尔巴市,他的反叛的性格使他很早就放弃了学习,以后才重返校园,就读了马切拉塔的美术学院。1977年,他首次在罗马的“国际艺术相会”组织和米兰的路易吉·德·安布罗基画廊展出。
 七十年代,他在莫德纳的马佐利画廊参加“三四个干巴巴的艺术家”展,创作了一系列素描,并与基亚一起做了一本小书。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不仅与基亚发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和艺术纽带,如1982年共同创作的《雕塑已去,雕塑不再》,也与皮斯托莱托、与建筑师波塔、索特萨斯和门迪尼、与作家沃尔波尼、帕里塞、泰斯托里和布西等建立了合作和友情。与七十年代的艺术主流相比,他的创作相当独特,作品的语言强烈,富有张力,新颖,带有线描的痕迹,色彩强烈,并总是创造大量的素描。
 1980年,他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开放展,由博尼托·奥利瓦和哈拉尔德·塞曼策划,他们邀请了所有超前卫艺术家。八十年代初,他在国外得到认可,展览活动开始变得频繁。他在纽约的斯佩罗内·威斯特沃特·费歇尔画廊和苏黎世的布鲁诺·比肖夫伯格画廊展出,并经常参加国际上重要的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包括巴塞尔美术馆(1980)、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博物馆。他被委托为重要的戏剧项目设计舞台雕塑和服装,包括罗西尼歌剧节(1982)、罗马奥林匹克剧院(1986)和塞尼加里亚的凤凰剧院(1996)。1994年,他与波塔合作完成了瑞士塔马洛山上的小教堂。2001年,他与基亚、德·马里亚和帕拉迪诺参加了那不勒斯地铁的装饰画的创作。2002年,他的一个回顾展在杰纳扎诺城堡展出。

18
乔治·德·基里科(de Chirico, Giorgio, 1888-1978)

 德·基里科1888年出生于希腊塞萨利的沃洛斯,父母意大利人。他就读雅典的理工大学,在父亲去世后与母亲及弟弟安德烈,也就是阿尔贝托·萨维尼奥迁居慕尼黑,并在那儿的美术学院完成学业。在德国,他开始热衷尼采的哲学、勃克林和克林格尔的绘画,他最早的作品受到了这两位德国大师的很大的影响。
 1911年,他与弟弟在巴黎会合,开始了艺术生涯,参加秋天沙龙和独立沙龙,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对现实中形而上的、神秘的方面的关爱已经相当明显。1916年,因为战争爆发,他回到意大利,应征入伍后,他与弟弟一起被派往驻守费拉拉的军营,在这里结识了卡拉、德·皮西斯和戈沃尼。1917年,他与这些艺术家一起分享一种新的审美理论,也就是以后被命名为形而上的画派,在这种画派中,人体模型、雕像、空旷的广场、无人的大楼、日常用品等在梦癔般的场景中显得格格不入,作品散发出一种形象上强烈的神秘、离异和暧昧感。1918年,德·基里科与《造型价值》杂志合作,这份刊物宣扬重返秩序,也就是振兴意大利杰出大师的绘画:德·基里科的创作开始远离形而上画派,其灵感来自过去的传统和古典神话人物的典型形象。自在罗马的布拉加利亚画廊首次举办个展的1919年开始,他以形而上作品参加了无数展览。1921年,他的作品参加了《造型价值》在德国的柏林、汉诺威和汉堡举办的巡回展。1922年至1924年间,他加强了与巴黎的超现实主义者的联系。1922年春天,保罗·纪尧姆在自己的画廊举办了这位艺术家的一个重要个展,展出了他的约50幅作品,展览的前言由安德烈·勃勒东撰写。1924年,德·基里科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同年秋天,他又重返巴黎,也许是为根据皮兰德娄的小说改编、由罗尔夫·德·马雷搬上舞台的巴蕾舞《瓮》创作布景和服装。第一次,德·基里科涉足舞台,它成为艺术家钟爱的绘画素材,例如谜和双重性。在巴黎,他在艺术上相当顺畅,并与超现实派画家和诗人发展友情和交往,他们承认他是重要的理论家,非常器重他的形而上绘画。在1924年12月出版的第一期《超现实革命》杂志上,德·基里科发表了文章《梦》,并在封面上发表了他的绘画作品《多比之梦》。他的最新作品被发表在《现代努力简报》上,那是1924年起由画廊老板莱昂斯·罗森贝格编辑的杂志,后者1914年就认识了德·基里科,此外,罗森贝格还在1919年与意大利的《造型价值》合作编辑了立体派的专刊。1925年秋天,德·基里科和女友同游巴黎,与阿尔普、恩斯特、克利、马松、米罗、毕卡索、曼·雷一起参加了在皮埃尔画廊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展,而几个月前,1925年5月,罗森贝格在自己的画廊组织了他的作品展。
 1926年6月,德·基里科在保罗·纪尧姆画廊举办了个展,展出的作品既包括形而上风格的,也包括最新作品,图录的文章由艾伯特·巴恩斯撰写,这是一个美国的亿万富翁收藏家,也是德·基里科绘画的热爱者:在他的宾夕法尼亚马里昂市的丰富的收藏中,先后购入了德·基里科的25幅作品。但是,从超现实圈子中开始出现响亮的抗议声,既是针对巴恩斯的言词,也是针对德·基里科的作品,因此,1926年,德·基里科与超现实主义者的关系开始变得艰难。众所周知,罗森贝格的现代努力画廊是那些不与超现实认同的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地方,包括立体派、新立体派、具有新古典和纯粹派痕迹的“重返秩序”派等,从那时起、至少到1930年为止,这个画廊一直经营德·基里科的作品,定期举办他的展览,并把他的作品介绍到在国外的展览,还于1928年出资出版了由威德玛·乔治主编的这位艺术家的非常重要的专集。1929年,德·基里科为巴兰钦编舞、由俄罗斯巴蕾舞团于5月在巴黎上演的《舞会》设计布景和服装。同年春天,他为罗森贝格在隆尚街75号的新居大厅创作完成了11幅角斗士油画:这位画廊老板想在自己的家中建立一个与他合作的艺术家的永久陈列。除了德·基里科以外,应邀创作的还有塞韦里尼、萨维尼奥、皮卡比亚、莱热和梅桑热。1929年的经济危机给予国际艺术市场很大的重创,也给德·基里科的生活打下了烙印,1930年,虽然名义上他还是定居巴黎,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意大利渡过的。1931年,他为俄罗斯歌剧院巴蕾舞团在蒙特卡罗上演的《普契内拉》设计布景和服装,以后几年中,他一直出现在意大利最重要的展览上,但也参加了很多在国外的展览:193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1935年的罗马四年展、193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荒诞艺术、达达、超现实主义”展。三十年代中,他的艺术从欧洲巴罗克绘画中汲取新的灵感: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于是被称作新巴罗克主题,它们是穿着豪华戏装的带有讽刺色彩的自画像、静物、受十六和十七世纪欧洲大师启发而创作的历史和神话题材的作品。
 1944年,他最终定居罗马,开始尝试青铜雕塑和陶塑,塑造的形象是他在绘画作品中已经涉足的。最后二十年中,德·基里科在有所创新的同时,经常重拾以前的主题和题材:似乎是一种“自我模仿”的活动,它使他制作了一系列以前的、尤其是形而上时期的作品的杰出的摹本和变体。
 1978年,他在罗马去世。

19
尼古拉·德·马里亚(De Maria, Nicola, 1954-)

 德·马里亚1954年12月6日出生于佛里阿尼塞(贝内文托),他自小就生活在都灵,并居住至今。他报读医学系,以神经学为专业,但从来没有以此作为职业,而更倾向于投身艺术。在短期尝试摄影之后,1975年开始,他在笔记本上创作了大量的素描,先是用铅笔,后来采用水粉、油彩和水彩,这最初的成就促使他开始创作小型油画和直接在墙上作画。他的最早的展览是由卢乔·阿梅利奥在那不勒斯组织的。1977年,他在巴黎的第10届双年展中被给予一个独立展厅,而他是参展的最年轻的艺术家。
 八十年代中,作为重要的参展艺术家,德·马里亚的作品参加了所有博尼托·奥利瓦策划的超前卫的联展。他的作品是抽象的,但充满具象的符号,它们不仅是诗意的,如1983年至1985年的《花的王国》,尤其是精神性的,如1986年至1987年的《一个美丽天使快活的脸》。每幅他的绘画作品都是色彩,是灵魂的空间和诗歌。关于这点,德·马里亚在一个采访中用一句话给予了很形象的说明:“一个用满手的色彩写诗的人。”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他参加了最重要的国际大展。埃因霍温的冯·阿贝博物馆为他举办了“新世纪的时光”展,苏黎世美术馆为他组织了“中国言词”展。1991年,尼姆的美术馆组织了一个他的大型的回顾展“尼古拉·德·马里亚:俄耳甫斯之头”。他的作品不是很小,就是很大,并且他也参与了一些公共建筑的装饰:1992波恩的德国国会大楼、2001年那不勒斯地铁的但丁广场站。2004年,他在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重要的展览。

20
福尔图纳托·德佩罗(Depero, Fortunato, 1892-1960)

 德佩罗1892年出生于特兰提诺山区的一个小城市丰多,当时是奥匈帝国南方的边远地区。年少时,就随全家搬到罗韦雷托,在一个实用艺术技术学校,即伊丽莎白皇家学校学习,但很快,他就放弃了学业,想成为一名云石雕刻家:他移居到都灵,在斯卡纳加达的画室学徒数月。
 1911年,他回到罗韦雷托并组织了他的第一个展览:展出的素描明显受到奥地利画家埃格-林兹和版画家阿尔弗莱德·库宾的强烈影响。1913年12月,他首次在罗马的逗留清除了他作品中任何象征主义颓废派的痕迹,并预告了他向未来派的转向。在斯普罗维埃里画廊,德佩罗参观了博乔尼的绘画雕刻展:作品如一道闪电击中了他。他结识了巴拉、诗人兼画家坎朱洛和马里内蒂。1914年4月,到达罗马数月后,他应邀参加斯普罗维埃里画廊中的国际未来主义自由展,参展者还有康定斯基、阿契本科、马里内蒂、坎朱洛、巴拉、马丁尼、普兰波利尼、罗西、西罗尼等艺术家。5月,德佩罗回到罗韦雷托,但是一战随即爆发,他又回到了罗马。1915年3月,他与巴拉一起发表了《未来主义重建宇宙宣言》,阐述了艺术的融合及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等理论,同年他被正式纳入在前一年就积极参与的未来派运动。1916年俄罗斯芭蕾舞团团长加吉列夫委托他为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夜莺之歌》设计布景和服装。通过加吉列夫,德佩罗结识了芭蕾舞演员马西内和围绕在加吉列夫周围的艺术家,包括毕卡索、拉里奥诺夫和冈察罗娃。1917年,他与瑞士诗人克拉韦尔交往密切,他们都居住在卡普里岛,与诗人的相遇使他开始尝试戏剧,并接近了超现实主义和形而上绘画的魔幻氛围,就象在《自杀学院》一书的插图中表现的那样。由此,1918年,《造型舞蹈》诞生,这是一部木偶剧,由五幕哑剧组成,卡塞拉、马利皮耶罗、巴托克、泰威特作曲。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罗韦雷托,与妻子合作开设了罗韦雷托未来主义艺术之家,制作布面缝制细工、粘贴画、应用艺术品、广告海报、室内装饰设计。1923年应邀参加蒙扎的第一届国际装饰艺术展,1925年,与巴拉和普兰波利尼代表意大利参加巴黎的“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大展”。两年后出版《未来主义者德佩罗》一书,俗称“螺栓固定”书,是未来派的第一本自身就是艺术品的书籍。1928年9月,他在纽约繁忙地投入布景设计和广告设计,与《时髦》、《名利场》杂志以及罗希剧院的布景和编舞合作。1930年回到意大利,创建并主持《动感》杂志,出版《无线电歌剧》一书并参加了众多的国内展览。1947年至1949年,他再赴美国,这次旅行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回到罗韦雷托后,他投入到大型壁画的创作中,如特兰托省议会大厅的装饰。1957年,与罗韦雷托市政府合作,设计并建立了德佩罗博物馆:意大利未来派的第一个博物馆。
 1960年在罗韦雷托去世时,他将3500幅作品捐给了市政府。

21
菲利波·德·皮西斯(原名路易吉·菲利波·蒂贝尔泰利)(de Pisis, Filippo (Luigi Filippo Tibertelli), 1896-1956)

 德·皮西斯1896年出生于费拉拉一个世袭的贵族家庭,年少时就采用德·皮西斯的别号,以表示对冒险家菲利波·达·皮萨船长的崇敬,他可能是他们家族的先人。八岁时,他开始学习素描,但至少到1920年之前,他的主要兴趣是文学。1914年他进入博洛尼亚大学文学系,开始接触未来派诗歌,但他的主要兴趣是意大利古典文学作家,如莱奥帕尔迪和乔瓦尼·帕斯科利。在博洛尼亚就读期间,他写了一些有关二流艺术家的散文,举办了研讨会并与《声音》和《辛辣》杂志合作。1916年,他在费拉拉结识了德·基里科和萨维尼奥兄弟。他与当时的知识分子关系密切,特别是普兰波利尼、阿波利内尔和特里斯坦·查拉。
 1919年,他首次到罗马旅行,结识了文学家乔瓦尼·科米索,他们成为终生知交。在与杂志《纵队》、《文集》和《造型价值》合作后,1920年他迁居罗马,首次在布拉加利亚画廊举办展览,但反响不大。1923年毕业后,他开始教书。他的绘画开始充满形而上的色彩,因为浸染在意大利中部的风光中,他开始使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它一直保留在他此后的艺术创作中。
 1925年移居巴黎,从而开始了他创作上非常旺盛的一段时期。他参观博物馆,学习印象派绘画,经常拜访苏丁和布拉克,结识了马蒂斯和毕卡索。他的展览活动逐渐频繁:1926年和1929年,他参加萨尔法蒂组织的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展。还是1926年,他首次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并在1928年至1936年和1942至1956年中连续参展。
 他经常回意大利,特别是夏季时与母亲去山中消暑,但他继续生活在巴黎,并经常拜访作家伊塔洛·斯韦沃和詹姆斯·乔伊斯。他的巴黎的家成为艺术家和文学家聚会的场所。1928年,在“巴黎意大利艺术家”展览后,他名声高涨。三十年代中,他多次游历欧洲各国的首都,在伦敦,他成为凡妮莎·贝尔的客人,而后者是伦敦布鲁姆伯利签约艺术家中的顶尖人物。
 二战爆发时,他回到了意大利,在威尼斯、里米尼、博洛尼亚和维琴察进行了长时间的旅行后,他决定定居米兰。由于空袭,1940年他避居威尼斯。那段时间他的绘画作品都以S.S.署名,除油画外,他还创作文字插图。
 1948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落症,病情的恶化使他被迫长时期地困居医院。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米兰附近布鲁盖里奥的花香别墅疗养所度过的,而他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停止绘画和整理他的画室,作品主要以静物为主,以V.F.署名。1952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56年在布鲁盖里奥去世。

22
雷纳托·迪·博索(原名雷纳托·利格迪)(Di Bosso, Renato (Renato Righetti),1905-1982)

 迪·博索1905年出生于雕塑世家,在纳尼装饰艺术学校学习后,在维罗纳的“奇尼亚罗利”美术学院毕业。二十年代中叶,他开始参展。他的早期作品受阿道夫·维尔德特的明显影响,创作了为纪念碑和墓葬设计的宗教题材的模型。1929年,未来派艺术家安布罗西对他在维罗纳永久陈列展上的作品发表评论,鼓励了他从事艺术创作。迪·博索于1930年加入未来派,在第4届蒙扎三年展上展出了作品《小提琴手》。次年6月,他是《给马里内蒂的公开信》的签名人之一,这成为同年10月成立的维罗纳未来派小组的前奏。还是1931年,他与安布罗西参加了在里昂举办的未来主义航空绘画展,1932年2月,他参加了在帕多瓦举办的第一届意大利东北三区的未来主义艺术展,12月,参加博洛尼亚的未来主义艺术展。
 1932年,他参与签署了《维罗纳露天剧场未来主义布景宣言》,1933年3月,发表《意大利领带的未来主义宣言》,4月,参与签署《音乐之城的未来主义宣言》。同年,他在曼图瓦参加了随后巡回到米兰佩萨罗画廊的未来派画展、威尼斯贝维拉夸·拉·马萨基金会展,在罗马的第一届全国未来主义大展上,他与安布罗西一同举办个展,《未来主义》杂志对此大幅介绍,承认了这两位艺术家是维罗纳未来派的主要人物。1934年,他参加热那亚的第一届全国壁画艺术展,在汉堡和和柏林举办的两个航空绘画展,还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及那不勒斯第二届殖民地艺术展。1934年至1935年,他创作了第一批旋转画面,是用销子固定在支撑物上的圆形航空绘画,观众可以旋转和改变视野。1935年,在罗马四年展上,为了庆祝飞行员弗朗切斯科·阿杰罗在1934年10月创下的每小时700公里的新飞行记录,他展出的一幅作品开创了航空绘画的新阶段,画中,凭窗观景的飞机成为风景的主角,这一视角也体现在他的《战争美学与轰炸绘画》一文中。他参加了1936年和194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1939年和1943年的罗马四年展。1941年,在米兰的第三届全国法西斯美术联合会展览上,他抛出《航空木刻宣言》,介绍一种新的木刻技术。1942年,他和好友安布罗西一同发表了《英雄飞行器对抗静物》,强调航空绘画主题较之传统题材的优越地位。
 战争期间,他的工作室被毁。1944年,在马里内蒂去世后,他开始从事木雕和修复。1950年至1965年,他中断了任何艺术创作,只是到七十年代,他才重新开始创作航天题材作品的新的航空绘画。
 1982年,在维罗纳省的阿布扎诺·瓦波利切拉去世。

23
皮耶罗·多拉齐奥(Dorazio, Piero,1927-2005)

 多拉齐奥1927年6月29日出生于罗马。四十年代开始从事艺术活动,和佩里利一起经常造访阿尔多·班迪内利的工作室。1945年到1951年,他在罗马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同时加入了“社会艺术”小组。
 1947年,他和阿卡尔迪、阿塔尔迪、孔萨格拉、圭里尼、佩里利、圣菲利波和图尔卡托等艺术家一起,起草了“形式1”宣言。该宣言的宗旨是用抽象语言来更新艺术,对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和佩里利、圭里尼一起首次前往巴黎,获得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奖学金。通过塞韦里尼的介绍,他参观布拉克、莱热、阿尔普和马涅利的工作室。回到罗马后,1948年至1949年,他与《晚报》合作。1948年,他参加罗马国立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抽象艺术展”。1951年,他再次参加在该馆的另一个展览。
 五十年代初,他和佩里利、圭里尼在罗马创办了“黄金年代”书店兼画廊。1951年,这三位艺术家合作创作的两幅壁画荣获米兰三年展银奖,同年,受罗马四年展之邀,多拉齐奥主持一个关于抽象艺术的研讨会,并于1955年出版了《现代生活中的艺术狂想》一书。
 1952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和科拉、佩里利、普兰波利尼一起在罗马创办本源小组,出版《视觉艺术》杂志。1953年移居纽约,在那住了一年,结交了德·库宁、波洛克、罗斯科和纽曼等艺术家,在哈佛大学举办一个个展并多次举办研讨会。通过画家马塔的介绍,认识了美国前辈的抽象艺术家和非形式艺术家。
 回到意大利后,他尝试运用新的材料,创作了金属雕塑,之后致力于色彩的研究,这成为他绘画作品的主旋律。在罗马倡导把写实与抽象并列对话的乌龟画廊举办个展。1959年,他参加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次年,威尼斯双年展为他提供了一个展厅,1966年和1988年,他仍然以个展形式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1960年至1968年,担任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主任。
 在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举办回顾展时,皮尔纳、马克、于克尔和克莱因等艺术家邀请他参与创立零小组。参加在萨格布里亚举办的“九种趋势”展,该展旨在反对美国和法国的非形式艺术和新达达主义。
 1970年多拉齐奥停止教学,专注绘画。他创作了横向的、色带交叠的巨幅油画。1972年为斯卡拉歌剧院制作、勋伯格作曲的芭蕾舞剧《变形的夜晚》创作布景和服装。
 1974年,他移居佩鲁贾省的托迪市,1979年,巴黎市立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一个大型作品展,1992年路德维希港美术馆为他举办了1946年至1992年创作的纸本作品的大型回顾展,1998年,米兰当代艺术馆展出他在1960年至1970年之间创作的重要作品。
 2005年在佩鲁贾去世。

24
杰拉尔多·多托里(Dottori, Gerardo,1884-1977)

 多托里1884年11月11日出生于佩鲁贾,家境贫寒,不定期地在美术学院学习,并为别人装修房子赚钱。因不能忍受当地的环境,又对来自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1908年,他与当时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建立联系,如塞蒂梅利和卡尔利,并与《捍卫艺术》杂志合作。
 1911年,他结识了巴拉并开始追随未来派运动。1914年他在佩鲁贾剧院组织了一个未来派晚会,并参加了罗马的“国际未来主义自由展”。那些年他的绘画主题主要是自行车运动员、摩托车运动员和爆炸。
 1915年至1918年参战期间,他继续绘画活动并创作了一些“自由组词”作品。
 1920年,在罗马布拉加利亚艺术之家首次举办个展,从那年起,他参加了所有未来派的重要活动,开始实验后来被定义为“航空绘画”的语言,把他对风景的感受与一种极其动感的风格结合起来。
 1926年至1939年,他移居罗马,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为一些期刊撰写艺术方面的文章,担任布景和室内设计师(例如1923年为佩鲁贾“另一世界”餐厅设计的未来派色彩的环境),他创作实物、陶瓷、大型装饰和壁画。1929年他参与签署了未来派的《航空绘画宣言》。
 三十年代,在他的创作中出现了有所更新的圣画题材,他的作品变得神秘,带有强烈的思乡色彩。1939年,他回到佩鲁贾生活,应邀在当地的学院授课,后来成为院长。
 1977年6月13日在佩鲁贾去世。

25
塔诺·费斯塔(Festa, Tano, 1939-1988)

 费斯塔1939年11月2日生于罗马。1952年至1957年就读位于罗马威尔第伯爵街的艺术学校。六十年代初,他加入了以后以“人民广场学派”的名字为人熟识的艺术小组,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包括斯基法诺、安杰利、翁奇尼、洛·萨维奥、塔基、曼博尔、隆巴尔多、菲奥罗尼、切罗利、帕斯卡利和考内利斯。最初,他的作品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1959年,他与“攀登”画廊合作,这是罗马当时最著名的当代艺术画廊。
 1960年,他疏远超现实主义,创作了第一批单色画,在皮埃尔·雷斯塔尼策划的“罗马1960:五画家”展上展出。1961年在“攀登”画廊首次举办个展。
 自1962年起,实物成了他作品的主角,但不是现成品意义上的。费斯塔让一个木匠制造这些实物,但却不考虑它们的实用功能:门、窗、衣柜既没有把手,也没有锁和门。在乌龟画廊举办“罗马的物质”展上,这批作品被首次展出。1962年,他来到巴黎,同年参加了在纽约的西尼·雅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展。1963年对费斯塔而言至关重要:这一年其兄洛·萨维奥企图自杀,二十天后因伤重不治而去世。
 在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对艺术史的引用,并借用很多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这体现在《造人》中,该作品参加了196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他还参加了1978年、1980年和1984年的双年展。)
 次年,他首次赴纽约,但收获不大,与画廊老板利奥·卡斯特利的接触,也没有给他带来签约。这段时期,他创作了《天空》系列和《晨曦》系列。1965年,他首次参加罗马四年展,又于1972年和1986年再次参展。尽管他长时间在纽约停留,他的展览活动主要集中在意大利。
 绘画是他的主要创作活动,但他也创作过一些雕塑和电影,现已失传。
 1970年,他婚后移居波尔德诺内省的佩尔努米亚市。同年,他再次在罗马的乌龟画廊举办个展,并开始与博尼托·奥利瓦合作,后者邀请他参加了无数的展览,如1970年的“1960/70意大利艺术的生命力”和1972年的“当代”。1988年,博尼托·奥利瓦还在罗马组织了这位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回顾展。1976年,他结识了记者安东内拉·阿门多拉,她陪伴他度过了余生。最后几年,他艺术创作的中心是肖像画,材料主要是丙烯颜料。
 1988年1月8日在罗马去世。

26
卢乔·丰塔纳(Fontana, Lucio, 1899-1968)

 丰塔纳出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省圣菲,1905年,随全家搬到意大利米兰,就读技术学校,1918年完成学业,期间因一战的爆发而短暂入伍。四年后,他回到阿根廷,1924年,在那里开设了一个雕刻工作室。他的雕塑最初受到马约尔的影响。1928年回到米兰后,他进入布雷拉美术学院,就读雕塑家维尔德特主持的雕塑班。1930年,他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次年他创作了第一批“抓痕绘画”,采用的是上色水泥,上面的符号已几乎具有非形式的特征,有一些材料的痕迹,它们预示了五十年代中他对非形式的选择。1934年他接近意大利抽象派团体:梅洛蒂、索尔达蒂、雷贾尼、利奇尼和维罗内西。他在巴黎的《抽象-创造》运动宣言上签了名。
 1940年,他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1946年,他与罗梅罗·布雷斯特和拉尔科共同创建了阿尔塔米拉学院,它很快就成为年轻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聚会点,丰塔纳与他们一起撰写了《白色宣言》,阐述了空间派的理论原则,此后又有五份宣言面世,都是由他在1947年至1952年期间在意大利撰写的:《空间艺术第一宣言》(1947)、《第二宣言》(1948)、《规则建议》(1950)、《空间艺术第四宣言》(1951)、《电视空间运动宣言》(1952)。
 1949年之前,他主要投身雕刻,还创作了一些水彩画(《演变》和《空间环境》),它们预告了1949年在米兰运河画廊制作的装置《空间环境》的到来,在这件作品中,他采用了霓虹灯,比之六十年代的实验来,这是一次真正超前的作品。1952年,还是在运河画廊,他展示了第一批有“洞”画布,这是他从1949年就开始的探索的结果,丰塔纳还把它用在一些重要的建筑计划中,与理性主义建筑师卢恰诺·巴尔代萨里合作完成。
 1952年至1953年间,他尝试新的技术,创作了第一批《空间概念》和《星宿》,这些作品采用厚实的颜料,组成漩涡或斑点,中间放有石头或彩色玻璃(《空间概念》),或者采用滴画法和沙子(《星宿》)。1955年,他参加第7届罗马四年展并在黄道十二宫画廊首次举办他在罗马的个展,展示了他整个六十年代一贯使用的技术,即陶瓷作品。三年后,他实验“切割”,既应用在帆布上(《等待》系列),又应用在雕刻上(《自然》系列)。
 1961年,丰塔纳创作了献给威尼斯的系列作品(在威尼斯格拉西宫的“艺术与冥想”展上展出,随后又去了纽约的马莎·杰克逊画廊),作品中,大块颜料被凸刻切割,给人一种浅浮雕的感觉。六十年代中,他开始新的尝试,如弹头状大型画布系列,名为《上帝的末日》(1963),那是些鸡蛋形的单色画面,遍布着洞和切割口,给人神性和空灵的意象;《小剧院》(1964),抽象的打孔的画面装框后,给人一种舞台布置的联想;《椭圆》(1967),椭圆形的木头,上面有等距的孔。他在国际艺术领域中独特的原创使他成为战后意大利当代艺术创新的首要人物。
 1968年在瓦雷泽的科马比奥去世。

27
雷纳托·古图索(Guttuso, Renato, 1912-1987)

 古图索1912年出生于巴勒莫省的巴盖里亚市。在巴勒莫就读高中时,经常拜访未来派画家皮波·里佐的工作室。1928年首次在西西里联合展上亮相。1930年报读法律,但次年就放弃学业,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1931年参加首届罗马四年展,1933年到罗马定居,与卡利、马法伊、米尔科·巴萨尔代拉、法齐尼、皮维埃里和皮兰德娄结交。1935年参加罗马四年展,1936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米兰百万画廊的一次展览中,“四人小组”成立了,成员包括尼诺·弗兰基纳、乔瓦尼·巴尔贝拉、利亚·帕斯夸利纳·诺托和雷纳托·古图索。
 1935年至1936年,他在米兰服役,有机会走访艺术家比罗利、曼祖、丰塔纳、诗人夸西莫多、评论家德·格拉达和莫罗西尼、建筑师佩尔西科和哲学家班菲。1938年最终定居罗马,创作了第一幅民间史诗作品《逃离埃特纳火山》,并在彗星画廊首次举办个展。两年后,与比罗利、卡西纳里、曼祖、莫洛蒂、米涅科、萨苏和韦多瓦共同参加“潮流”小组。1942年,在贝尔加莫艺术奖上,因油画《基督钉上十字架》而获得第二名,作品是对法西斯主义政策的公开控诉,表现了画家对社会问题的敏感。
 这段时间,这位西西里画家学习并重新组合后立体时期的毕卡索的具象画,在意大利绘画的“现实主义”意义上的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抵抗运动,与画家弗朗切斯科的儿子、同时也是他的挚友安东内洛·特龙巴多里并肩作战,战友中还有共产党的其他成员,之后他根据这个经历创作了《大屠杀》系列素描,被收录在《上帝与我们同在》画册中。1947年他参加“新艺术阵线”,这是一个继续“潮流”小组的精神、吸纳了背景不一但具有相同道义需求的艺术家小组,他们的共同愿望是把绘画当作社会革新的工具。五十年代开始,他成为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主要成员,该流派经常与当时充斥艺术界的抽象艺术形式追求进行抗争,在政治上支持意大利共产党,而古图索本人在1951年成为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正式成员,那一年他在莫斯科获得列宁勋章。
 1952年至1961年,他定期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63年,他成为苏联国家美术学院成员。1971年,他在巴勒莫被授予荣誉博士,次年,他的文章被收录在《画家职业》一书中出版。古图索一生中举办了无数个展,并参加了国内外无数的重要联展。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中,他活跃于政治和频繁的展览活动中:1975年,他被当选为巴勒莫市议会议员,后来被命名为共和国参议员。古图索1987年在罗马辞世,他把部分作品留给了罗马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并把年轻时的创作留给了他的出生地巴盖里亚。

28
扬尼斯·考内利斯(Kounellis, Jannis, 1936-)

 考内利斯1936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皮热奥,1956年移居罗马,在罗马美术学院继续在雅典已开始的艺术学业。他最初受俄罗斯构成主义艺术家马列维奇、意大利当代艺术家布里、丰塔纳和曼佐尼的影响。1959年至1962年,他用信函、数字和符号创作一系列作品,它们被不对称地画在画布或纸本的白色背景上。在这些作品中,考内利斯使用一种毫无个性的技巧和代码,脱离了非形式艺术中典型的材料行为。但是,在一些行为表演中,考内利斯吟诵作品,从而突出了他创作中内含的主观因素,其中一个表演是1960年在罗马乌龟画廊首个个展的开幕式上。1963年至1965年,文字中潜藏的生存价值在一些作品中展现出来,画中,日期或单词拥有自传的内涵。之后,他在作品中加入现成品,在展览时,加入行为艺术、音乐演奏和演唱。1967年起,遵循贫穷艺术的其他主要代表的惯例,考内利斯在作品中嵌入实物,它们要么是与原材料和天然材料相关的未经加工的材料(床架、门、书架、麻袋),或合成材料(羊毛、蜡、金、铅、木头、麻织物、煤和火);要么是真正的植物和动物,如仙人掌、鹦鹉等,直到1969年在罗马顶楼画廊展示的活生生的马匹。艺术家以后的作品主要关注两极:一是古典主义的淡出,一是火的毁灭和再生的力量。
 1986年,在美国首次举办个人回顾展时,艺术家尝试审美物品的不同用途:他的装置不囿于芝加哥当代艺术馆的四壁,它们还被放置在市内四幢遭到废弃的工业楼房里。
 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人物,考内利斯是贫穷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重要性体现在他参加的多个国际大展上,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并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展览。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使人联想到航海和地中海文化。

29
奥斯瓦尔多·利奇尼(Licini, Osvaldo, 1894-1958)

 利奇尼1894年3月22日出生于阿斯科里·皮切诺省的维东·科拉多山。1908年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习,结交巴凯利、韦斯皮尼亚尼、韦罗·波扎蒂和莫兰迪等艺术家,后者是他的同班同学。
 1913年参加未来主义的宣传晚会,撰写《布鲁托的故事》,非常接近未来派的观点。在博洛尼亚巴利奥尼宾馆举办的分离派展览上,艺术家首次展出作品。1914年移居佛罗伦萨,就读美术学院院长多梅尼科·特伦塔科斯特主持的人体进修课程。受到未来主义艺术家的影响,他于1916年志愿参战。受伤后,他在佛罗伦萨军事医院疗伤。
 1917年,他在巴黎认识毕卡索、莫迪利亚尼、桑德拉尔、科克托等艺术家。返回佛罗伦萨后,1921年起,他经常在巴黎居住,多次参加巴黎秋天沙龙和独立沙龙展,在安德烈·德旺贝画廊首次举办个展。1926年,经马里奥·托齐的推荐,他参加了首届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展。1928年,参加“巴黎意大利艺术家”联展和国外的二十世纪艺术展;1931年,尽管与奇布里亚诺·埃菲西奥·奥波公开争辩,他还是参加了首届罗马四年展。
 三十年代初,他的首批非具象绘画可以归入一群意大利抽象艺术家的范畴,这些艺术家围绕着米兰的百万画廊,包括博洛亚迪、吉林盖里、马涅利、雷贾尼、索尔达蒂、丰塔纳等艺术家,后来梅洛蒂及科莫团体也加入进来,包括拉迪切、罗、巴迪亚利等艺术家。与此同时,他与巴黎的“抽象-创造”小组来往。1935年,他在巴黎结识马涅利、康定斯基、库普卡,在罗马四年展展出《空中城堡》,在都灵参加在卡索拉蒂和保卢奇的工作室中举办的首届意大利抽象艺术联展。同年5月,在米兰百万画廊举办个展,展出1923年到1934年创作的37幅油画作品,撰写了一篇题为《致百万画廊的公开信》的自我介绍文字。
 1936年是艺术家不断尝试的一年:创作了首批与建筑发生关系的建筑绘画,参加在罗马的布拉加里亚画廊举办的抽象艺术展,展览中,一位观众为表示蔑视,破坏了《空中城堡》。
 1941年,艺术家与穆纳里、尼佐里一起签署了《米兰-科莫原始价值》宣言。
 随后几年中,他在维东·科拉多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开始创作一系列人物和“荷兰飞人”。1946年,他创作月亮和用狄奥多里克之女、东哥特王后的名字命名的《阿马拉珊萨》。1948年,艺术家重返艺术舞台,参加第24届威尼斯双年展,又于1950年再次参展。从1953年起,他创作小幅作品,描绘海景和夜景,以后又以登月火箭为题材。
 1957年是艺术家生涯中关键的一年:参加都灵“今日法意画家”展,次年参加马尔基奥里在伊夫雷亚的奥利韦蒂文化中心举办的重要展览,在翁布罗·阿波洛尼奥推荐参加的第29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他获得国际绘画大奖。
 1958年10月11日在维东·科拉多山逝世。

30
马里奥·马法伊(Mafai, Mario, 1902-1965)

马法伊1902年出生于罗马。他性格不羁,不爱上学,最终没有取得高中文凭。1921年至1922年,他在马尔古塔街的英国学院、梅迪奇别墅中的法兰西学院和罗马美术学院裸体画自由学校中学习绘画,因服兵役而中断,1924年又重捡学业,同年他结识了画家希皮奥内,与他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一同进修安东尼奥·卡尔卡尼亚多罗的课程。在绘画学校,他结识了未来的伴侣安东涅塔·拉斐尔,一位在巴黎居住了很长时间的立陶宛艺术家。
 1927年,两个年轻人在卡武尔大街的家中定居,在这里,他们与希皮奥内、马里诺·马扎库拉蒂和其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相会、讨论和作画,他们的友情是如此地坚固,他们的艺术思想又是如此默契,以至于数年后,评论家隆吉将这小组定义为“卡武尔大街画派”。
 二十年代末,马法伊开始参加一些正式展览,1928在罗马爱好研究者协会举办展览,1929年与希皮奥内和迪·科科在多里亚宫展览。1930年马法伊夫妇移居巴黎。在法国首都,这位罗马画家淡化了调色板上的色彩,他的线条变得轻盈,并用强烈的光线来代替阴沉的氛围。1931年,他回到罗马,次年参加了第三届拉齐奥大区法西斯美术联合会展,1935年,以多达29件作品参加了第二届罗马四年展和在美国巡回的意大利当代绘画展。
 1937年,他在罗马彗星画廊成功地举办了一个个展。他的画作重新采用了去巴黎之前的色彩,而他的灵感源泉一直是他的城市、他的家庭和日常事物。1939年,由于种族歧视法律对他的犹太籍血统的夫人的排斥,他们全家移居热那亚,居住在收藏家德拉·拉焦内家中。在这个城市中,他遇到了曼祖、古图索和比罗利。虽然在战争期间,他继续参加一些展览,但是只是在战后回到罗马后,他的展览活动才变得频繁,既与著名画家博乔尼、卡拉、卡索拉蒂、德·皮西斯等共同参展,同时也在意大利各地的画廊中举办个展。
 1944年,他创作了《荒诞》,戏剧化地描绘了战争中的暴行,同年首次在罗马画廊展出。几年后,他逐渐接近普兰波利尼和亚雷马的“艺术俱乐部”推广的后立体主义,1959年后,他投入非形式和材料绘画。
 1965年于罗马去世。

31
阿尔贝托·马涅利(Magnelli, Alberto, 1888-1971)

 马涅利1888年7月1日出生于佛罗伦萨。1911年他接近一些和《声音》杂志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1914年和阿尔多·帕拉泽斯基一同前往巴黎,从而发现了立体派,并与阿波利内尔、毕卡索、雅各布、格里斯、马蒂斯交往。回到意大利后,1915年至1918年(“抒情爆发”之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抽象作品。战后, 他的具象绘画主要以风景和农村生活为主题,反映了他与生俱来的对托斯卡纳早期文艺复兴画派的热情。
 1931年,他最终定居巴黎,1934年创作了《皮埃尔》系列作品,标志着他向抽象主义的回归,随后他还潜心研究色彩平衡和形式的内在节奏。在皮埃尔·勒布画廊举办的他在巴黎的首次个展中,他展出了《皮埃尔》系列,他还加入了巴黎的“抽象-创造”运动。三十年代下半叶,他在米兰的百万画廊办展。1937年,他参加在网球场美术馆举办的“国际独立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展,并首次在纽约博耶画廊举办个展。1939年,在巴黎沙尔庞捷画廊参加“新现实主义沙龙”展,还参加了该沙龙战后的数届展览。
 纳粹占领期间,马涅利夫妇、阿尔普和德洛内夫妇居住在普罗旺斯。1945年在德鲁安画廊的“具体艺术”上展出三幅作品,1947年,他在同一画廊举办了一个大型回顾展。作为公认的国际抽象艺术的大师,1950年和1960年,威尼斯双年展为他安排了个人展厅。
 1971年4月20日于巴黎去世。

32
皮耶罗·曼佐尼(Manzoni, Piero, 1933-1963)

 曼佐尼1933年出生于松奇诺(克雷莫纳),曾在布雷拉美术学院短期学习。在经过短暂的具象阶段后,1955年末和1956年初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拟人形式的作品,它们与文字和一些非同寻常的材料混合,如沥青、钥匙、别针、剪刀、钳子等日常用品,这些用品最多在颜料中蘸一下,然后被按在画布上。1957年,与科尔维-莫拉、索尔迪尼、泽卡合作,发表了《为了发现想象空间》的宣言。同年,他参加了丰塔纳在米兰帕特画廊举办的联展,并参加了“核心小组”。在这段时期,他完成了《无色》系列--完全缺乏符号、色彩和形象的作品:它们是在胶水和瓷土中浸过的白色画布,被折成浮雕的形状。随后几年中,他还在创作中使用脱脂棉片和棉团(1960),海绵、泡沫塑料、废纸和包装纸、毛线和兔毛(1961),面包和石头(1962)。离开“核心小组”后,1959年,他与卡斯泰拉尼、阿涅蒂一起创办了《方位角》杂志和同名画廊,它在一个地下室中,他们在这里举办行为艺术表演。1959年12月,画廊开幕时,展出的是他的名为《线条》的作品:放在黑匣子中的纸上勾勒的真正的线条。1960年夏,曼佐尼分别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和海宁逗留,海宁的一位工业家为他提供了一间巨大的工作室,在那里他完成了他最长的线条作品(7200米)。
 回到米兰后,他在方位角画廊举办了展览“大众对艺术的积极消费吞噬艺术”,展览上,观众被邀请吃带有艺术家本人大拇指手印的煮鸡蛋。展览持续70分钟,所有的鸡蛋作品将被吃光。1960年10月,在罗马的一次联展上展出了《空气的躯体》系列,它们是直径可以伸缩、最长能到80厘米的橡胶容器。1961年,他创作了第一个《魔幻底座》,它能把任何跳上去的东西或人转化成艺术品。4月,在罗马的乌龟画廊,他展出了《无色》和《活雕塑》系列,也就是让曼佐尼签名的真人,艺术家还签发“此为真迹”的收据。
 还是1961年,90罐《艺术家粪便》(每罐30克)根据当日黄金价格按重量销售。10月,他再赴哥本哈根,在科普凯画廊举办了一个展览,展出《鸡蛋》、《艺术家粪便》和《活雕塑》。在当地逗留期间,他创作了更多作品,如第二个《魔幻底座》、《一个稻草雕像》、《一个兔毛雕塑》和两个巨型作品:《世界基座》和《荧光橱窗》。回到米兰后,他参观了阿波利内尔画廊中的伊夫·克莱因的展览“1957年至1961年的单色作品”。这位法国大师的作品给了他新的创作灵感,他回到《无色》,开始尝试新的材料。1962年,他与“无”小组(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博物馆)和“零”小组(伯恩的辛德勒画廊)一起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国际展览。10月回到意大利后,他与出版商万尼·史威勒合作印刷《八幅验证之作》。
 1963年2月6日,快30岁时,他在米兰突然猝死。

33
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Marinetti, Filippo Tommaso, 1876-1944)

 马里内蒂1876年12月22日出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市,在法国耶稣会学校上学时,受母亲的熏陶,通过阅读但丁、邓南遮、法国作家罗素、波德莱尔、雨果、左拉的作品,产生了对意大利和法国语言文学的热爱。1894年,他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脚,创办了《纸》,这一文学杂志出了近一年,刊登了马里内蒂本人用“太白星神”的笔名撰写的文章。那段时期,他的家人回米兰定居,马里内蒂被送到巴黎继续学习,于1894年7月毕业,随后,他在帕维亚和热那亚先后学习法律,并于1899年获得学位。自1898年起,他与《法意选作简评》合作,成为杂志的意大利语秘书,并于同年9月发表了自由体短诗《老海员》,获得了巴黎“民众星期六”诗歌赛大奖。他完全投入文学创作,不但与多家法国杂志合作,还通过研讨会和朗诵,把法国象征派诗歌和浪漫派诗歌介绍到意大利。在米兰与文学精英派接触,其成员包括科鲁蒂和卡普阿纳等人。190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掠取繁星》,其中的松散诗行和写作方式预告了未来主义文学的风格。随后他又发表了散文《私密的邓南遮》、短诗《流血的木乃伊》和诗集《毁灭》。1905年,他写作了一部讽刺寓言性悲剧,以《饕餮之王》的名字发表在《前进》报上,作品体现出他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倾向,虽然他从未参加这一阵营,而且骨子里是个民族主义者。还是1905年,他和贝内利及蓬蒂一起在米兰创立《诗刊》,它很快就成为鼓吹自由体诗歌和后来的未来派诗歌的喉舌。同年,他开始用《诗刊》名义出版丛书。1908年,他发表了诗集《肉欲城市》和文章《上帝走了,邓南遮还在》。
 1909年2月20日,他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创立和宣言》,宣布运动的成立。从这一时刻起,马里内蒂成为未来主义的最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身兼数职:除了作为艺术家、诗人和作家外,他还是组织者、批评家、投资者和编辑。
 几个月后,《诗刊》被马里内蒂本人停刊,因为他认为已过时了,在停刊号上,他发表了未来主义诗篇《处死月光》,它是对意大利诗歌中占据上风的古典伤感主义的控诉,也是对创造狂热的赞歌。1909年,他还创作了剧本《电子玩具》和小说《未来主义者马法卡》,充满尼采的思想,在意大利被认为伤风败俗而遭到控告。卡普阿纳在法庭上为他辩护,但马里内蒂还是被上诉法庭确定有罪。1910年1月至2月间,他结识了画家博乔尼、鲁索洛和卡拉。除了挑衅性的宣言,在剧院中组织的晚会是未来派的主要共振器。1910年1月12日,在的里雅斯特的罗塞蒂剧场组织未来主义之夜,2月15日,在米兰歌剧院,3月8日在都灵的贾雷拉剧院,在这场合还宣读了由巴拉、博乔尼、卡拉、鲁索洛和塞韦里尼共同签署的《未来主义画家宣言》。1910年8月,他组织的聚会因在圣马可广场的钟楼上散发《反抗威尼斯守旧派宣言》而推向高潮。19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时,他主张参战,并作为巴黎的《决不妥协》报的记者前赴战场,这一经历以后收录在1912年的书籍《的黎波里之战》中。1911年,他出版了《未来主义》,其中收录了总结这一运动和其创始人思想的宣言和讲话。同时,他开始创作强烈反天主教和反奥地利的诗体小说,1914年以《教皇的飞机》在意大利出版。1912年,出版《未来主义诗人选集》,收录了《未来主义文学技巧宣言》和附言《回复持异议者》。同年,柏林《狂飙》杂志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处死月光》和《未来主义文学技巧宣言》。
 1913年,出版了《破坏句子结构:莫名其妙的想象》、《自由组词》和《杂耍》等作品,同时,意大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了未来派运动。同年2月21日和3月9日,他在罗马的科斯坦齐剧院组织了两个未来主义晚会。1914年10月,他奔赴索非亚,见证了保加利亚与土耳其战争中对阿德里安堡的包围。1914年1月,他前去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参加一系列研讨会,在那里结识了一批俄国未来主义者。同年,他出版了用自由组词方式撰写的关于保土战争的报道《Zang Tumb tumb》,还发表了《几何机械之美和数字敏感》的文章。一战爆发前夕,他明确宣布自己的主战立场。1914年和鲁索洛一同入伍,成为伦巴第自行车队志愿军营中的成员。同年9月,因在米兰参加参战派的示威游行而被捕。1915年,发表《世界唯一的卫生是战争》和《未来派综合戏剧》。1915年2月,在帕皮尼和索菲奇自1913年1月1日起主持的具有未来主义倾向的杂志《辛辣》上,帕拉泽斯基、帕皮尼和索菲奇发表了共同签名的文章《未来主义和马里内蒂主义》,认可佛罗伦萨小组对未来主义的脱离。他以两枚勋章结束戎旅生涯,并短期参加了收复割让给南斯拉夫的阜姆城的活动。1916年,他出版了《诗选》、《未来派电影》及《未来派综合戏剧》这两篇文章。1917年,因在战争中受伤,他在养伤阶段写作了《怎样勾引女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回到前线后,他成为卡波雷托战败的见证人,之后又驾驶装甲车见证了对维托里奥·威内托的进军,这些经验体现在他1921年出版的小说《钢铁壁龛》中。一战末期,他起草了一份未来主义政治纲领,在1918年的《意大利未来主义党宣言》中发表。1919年,他参加了一些法西斯活动,并继续他的政治思考,发表了1919年的《未来主义民主》和1920年的《超越共产主义》。1919年3月,他与墨索里尼一起参加了米兰圣墓广场的集会,1920年他与法西斯疏远,但1923年和1924年期间又接近了它。1924年,他在《未来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一书中收录了各种宣言。二十年代中,他继续丰富的文学创作:宣言、杂文和剧本,如1923年的《火鼓》。1922年出版了小说《不屈不挠的人们》。1925年,他和诗人兼画家的妻子贝内代塔·卡帕移居罗马,1926年,两人赴巴西和阿根廷作长期旅行,在那里举办一系列研讨会。1929年,他出版了《马里内蒂和未来主义》宣言集,并用《航空绘画宣言》开始了新一轮的未来主义探索,同年,他被授予意大利文学家勋章。1931年,他发表了《风景和机器中的未来主义美学》宣言。1935年,他发表了《拉斯佩齐亚湾的航空诗篇》,10月作为志愿军奔赴东非。1936年回国后,他用自由组词的方式开始了一长系列的研究与尝试。1938年,未来派杂志《艺术阶层》发表了一些由马里内蒂口述或受他启发而出笼的对抗反犹太主义和种族主义法律的文章。1942年7月,他又奔赴前线,加入了在俄国的意大利军队。他的健康状况恶化,被护送回国。前线的经历分别收集在《“10月28日分队”非洲诗篇》和去世后出版的小说《放射性铺开战线的俄国独创性》。他还继续创作文学作品,《传统和未来派的伟大米兰》及《在埃及领悟的意大利感觉》在去世后出版。1943年,墨索里尼下台后,他携妻带女移居威尼斯,1944年又全家迁居卡德纳比亚,随后又去了贝拉焦。
 1944年12月2日,他在写完《圣诞诗歌一刻钟》的最后一页后,离开人世。

34
马里诺·马里尼(Marini, Marino, 1901-1980)

 马里尼1901年在皮斯托亚出生。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师从画家加利莱奥·基尼学习素描和版画,并从多梅尼科·特伦塔科斯特学到了雕塑的基本技巧。在长期的素描训练中,艺术家深入研究古代雕塑的表现力,特别是中世纪罗曼遗迹上的雕像,这些作品对艺术家造型语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1927年,在蒙扎的国际装饰艺术展上,他认识了阿尔图罗·马丁尼,次年,马丁尼请他接替自己,担任坐落在蒙扎皇家别墅中的工业艺术高等学校的雕塑教师,马里尼一直任职到1940年。二十年代末,他加入“二十世纪托斯卡纳”小组,1929年在巴黎居住,经常出入德·皮西斯、毕卡索、马约尔、布拉克、利普希茨和洛朗斯的工作室,参加在波拿巴画廊举办的意大利现代艺术展,展出题为《人民》的雕塑。
 回到意大利后,他继续与二十世纪托斯卡纳小组在意大利和国外参展,并参加了多个重要的意大利展览,如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罗马四年展等。1932年在伦巴第省会米兰的画廊首次举办个展。三十年代中,他多次游历荷兰、德国、英国、比利时和奥地利等国。
 1942年受聘于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由于战争爆发,住所和工作室被毁,马里尼不得不远离米兰,先去了布里安扎,以后又在洛迦诺附近的泰内洛避难,在那儿,他结识了贾科梅蒂、哈勒尔、胡巴克、本宁格尔和沃特图巴等艺术家。1946年他重返米兰任教。1948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结识了亨利·摩尔,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同年,与美国画商柯特·瓦伦丁建立联系,后者于1950年在纽约为他组织了一个重要的个展。在纽约逗留期间,艺术家有幸与美国现代艺术的主要人物结交,并认识了许多重要的画商和收藏家。1952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雕塑大奖。
 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艺术家多次参加意大利和国外的展览,这使他愈益得到重要的艺评家和有国际威望的博物馆的青睐,它们购藏了他的许多重要作品。
 1980年在维亚雷焦逝世。

35
阿尔贝托·马丁尼(Martini, Alberto, 1876-1954)

 马丁尼在教育和爱好上都是一个象征主义者,被评论界称为超现实的先驱,尽管他本人从未认同该艺术流派。
 他生于特雷维佐省的奥德佐市,唯一真正的老师是他的父亲乔治·马丁尼,一位自然派画家和绘画教授。他最初的作品是写生画,源自对大自然的直接观察,从中能看到十九世纪晚期意大利和欧洲传统的影响,拥有大众和人文的情调。
 1895年,他受浦尔契的长诗《大莫岗特》的启发,创作了首批“版画系列”,但很快中断,转而创作受塔索尼的长诗《被偷的桶》启发的作品,1897年,他则创作了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奇迹宫廷》素描,其中能看到他对象征主义的浓厚的兴趣。这段时期的作品还受到十六世纪北欧艺术、尤其是丢勒的版画的影响。
 1898年,在与维托利奥·皮卡相识后,他通过后者得到了许多订件,包括1902年根据《神曲》创作的淡水彩素描系列(如今失传),同时,他还开始和《大商场》杂志及《穿越阿尔卑斯山》和《卷宗》等小册子合作,创作插图。
 二十世纪的前十年中,马丁尼继续他的文学性绘画作品,创作了《为爱而战》系列(1904)、参加第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单身寓言》素描(1905)和一直持续到1909年才完成的爱伦·坡小说插图,同时,他的象征主义也体现在三联画《魔女、夜色、梦乡》(1907)中。那些年中,竭力推举艺术家的皮卡为他赢来了国际舞台的认可:他在伦敦展出,并在巴黎短暂停留,吸引了那边的评论家和作家。
 1910年和1920年间,对外国文学、尤其是法国文学的阅读,促使他创作了一系列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诗作的插图,而他的油画则表现了颓废审美的题材。那些年中,他开始探索超现实主义语言,这构成了1920年以后的创作风格,在《女人-蝴蝶》系列(1915-1920)中,优雅的绘画对象结合了象征主义手法和自由风格。1914年,一战爆发后,主张收复领土的马丁尼创作了54幅石版画《欧洲骷髅舞》,它们是小型的反德宣传画。他在博洛尼亚、伦敦和米兰展出,在米兰,他开始与来往诗歌作坊的人交往,受贵族和贵妇人的委托,在那儿为他们创作了许多肖像。此外,他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为芭蕾舞《蜡制心肠》(1920)设计了服装和一些布景图,收录在《舞美》(1924)一书中。
 1924年和1925年间,他与玛丽亚·佩特林加结婚,为她画了一系列肖像,包括《在威尼斯》(1924)和《白发套》(1927)。1928年,因受到米兰艺术圈的排斥,他前往巴黎,在蒙帕纳斯区定居,并与评论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来往。巴黎时期的创作受到很深的超现实的影响。1934年,严重的经济问题迫使他返回米兰,他重新开始系列版画,如《基督生平》(1943)和《圣母生平》(1943-1944),原来的象征主义格调又开始呈现,并集中体现在《诗人之家中的心灵之窗》中,这幅作品参加了1952年的第26届威尼斯双年展。
 1954年,艺术家在米兰去世。

36
阿尔图罗·马丁尼(Martini, Arturo, 1889-1947)

 阿尔图罗·马丁尼1889年出生特雷维索。很小就放弃学业,成为金银学徒工,后进入一间艺术职业夜校就读,上学的第一年就在造型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1905年起,他经常去特雷维索雕塑家安东尼奥·卡利尼的工作室。1907年在第一届特雷维索艺术展上展出12件作品。同年,马丁尼获得特雷维索市政府的奖学金,前往威尼斯,上乌尔巴诺·诺诺的私教课程。
 在威尼斯,他结识了在佩萨罗宫参展的艺术家,并发现了梅达尔多·罗索的雕塑。1909年,马丁尼移居慕尼黑,在当地的一个裸体艺术学校就读。他进入慕尼黑艺术家的圈子,被分离派艺术,尤其是被弗兰茨·冯·施图克和伊万·梅斯特罗维奇的作品深深吸引。在慕尼黑,他结识了德·基里科兄弟。1910年,他结识吉诺·罗西,后者1909年底在第二次游历法国后回国。1912年,正是与罗西一起,马丁尼移居巴黎,在那里认识了莫迪利亚尼、梅达尔多·罗索,并与德·基里科兄弟重逢。得到罗索的帮助,他在秋天沙龙展上展出四幅蚀刻版画和一件绘画作品。
 父亲去世后,艺术家回到特雷维索,经济陷入困窘。1913年,在尼诺·巴尔班蒂尼的资助下,以个展形式参加佩萨罗宫的展览。威尼斯艺术界保守分子的反应非常强硬,他们认为马丁尼的作品太肆无忌惮,而整个佩萨罗宫的活动都遭到保守派的攻击。1914年马丁尼首次游历罗马,并参加第二届国际分离派艺术展,展出了他所谓的表现主义阶段的三件最重要的作品:《妓女》、《经常遇到的男人》和《可笑的人》;同时,在斯普罗维埃里画廊参加“国际未来主义自由展”,和罗马艺术界建立联系,结识了记者兼加吉列夫在意大利的经纪人米凯莱·德·塞梅诺夫,并与梅斯特罗维奇来往密切,他为后者创作了一幅肖像,并卖给他几件素描作品。
 1914年底和1915年初,在罗西的陪同下,他重返巴黎。由于国际形势日趋紧张,马丁尼决定回到罗马,随后又回到特雷维索。1916年,他应征入伍,驻扎在利古里亚大区瓦多市的塞尼加利亚工厂中,在那儿帮手当工人。1917年至1918年,因为不断受伤,他得以退役。之后艺术家在特雷维索、博洛尼亚和法恩扎生活和工作,在法恩扎,他又开始雕塑。战争结束后,他在米兰居住一段时间,经常拜访玛格丽塔·萨尔法蒂的沙龙,结识了企业家和诗人皮得罗·普雷达。1920年,他在地下建筑画廊举办由卡拉主持的重要个展。
 1921年,他创作一系列名作,包括《死去的情人》。在卡拉的帮助下,马丁尼加入“造型价值”小组。他的作品在马里奥·布罗利奥主编的权威性杂志上发表。正是得益于布罗利奥,马丁尼参加了他在德国策划的展览,他的作品在“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中,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巨大肯定。1926年,他参加马格丽塔·萨尔法蒂在米兰的永久陈列馆举办的第一届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展,同年,他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次年,在巴黎短暂停留时,与德·基里科兄弟再次重逢,和雕塑家施特内签约,为美国沃切斯特市创作一座《先驱者纪念碑》。以后,马丁尼移居罗马,在斯特洛-费别墅租下一间工作室。为了维持生计,他还制作陶瓷。1929年,完成了施特内的工作后,他回到利古里亚大区的瓦多市,同年秋天,他开始在蒙扎工业艺术高等学院教授装饰艺术。他的学生中有米尔科·巴萨尔代拉和马里诺·马里尼。1930年,他参加第四届蒙扎装饰艺术三年展和在都灵古列尔米画廊中的展览,由于艺评家文图里的支持,他在都灵获得极高的荣誉。1931年他以七件雕塑作品参加首届罗马四年展,获得雕塑头等奖。他在利古里亚大区的瓦多市购买一座前修道院,进行修复后变成他的住所和工作室。1933年,他定居米兰,用石材创作了几件重要作品:为萨沃纳邮政大楼创作的大型雕塑《珀伽索斯》,还有《圣母领报》,现藏米兰现代艺术馆。同年,艺术家答应在自1915年就离开的出生地特雷维索举办展览。三十年代末,他从事大型雕塑的创作。1938年,由于长期和大理石接触,他的身体受到影响,在布拉诺度夏时,他重新发现了对绘画的爱好。1942年10月,他开始在威尼斯美术学院任教。在法西斯统治时期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塑像的思考促使他爱好思考艺术的价值,这些思想反映在1945年发表的、只印了50本的《雕塑:死亡的语言》中。
 1947年,在米兰的吉奥·蓬蒂家作客时,他因脑血栓而去世。

37
皮耶罗·马鲁西格(Marussig, Piero, 1879-1937)

 马鲁西格出生在的里雅斯特一个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其艺术启蒙老师是装饰绘画艺术家欧金尼奥·斯孔帕里尼。1899年,二十岁的马鲁西格开始在欧洲漫游,先到维也纳,后在慕尼黑呆了一年多,直到1901年春天。在慕尼黑,他参加由弗里茨·冯·乌德和弗兰茨·冯·施图克于1893年创立的分离主义团体,并与乌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支持后者的艺术理论,并浸淫在当时艺术界以象征主义为主导的氛围中。象征主义自1880年席卷欧洲,世纪之交时,正是在慕尼黑,它和专注色彩的、正在发展成一种重要的装饰绘画的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相遇,从而催生出一种带着强烈象征特征的大型自然主义绘画。
 1903年,马鲁西格在罗马。在威尼斯小居后,他于1905年前往巴黎,住了将近一年,除了他已有所了解的后印象主义、凡·高、尤其是高更的绘画外,巴黎的侨居增加了他对修拉和西涅克的光线研究的认识。1910年到1920年,他的作品出现后点彩派的色彩,它们分布在具有明显分离派渊源的轮廓线条内,和中欧艺术有许多相似点,同时和上述的法国艺术家也有明确的联系。
 1920年,马鲁西格可能是因为他在米兰的一个小画廊举办的小型个展获得了艺评家和大众的关注而移居米兰。在米兰,他逐渐放弃的里雅斯特时期的画法,而小心谨慎地适应“二十世纪运动”的绘画标准,但作品中继续保留着分离主义的痕迹,或者说一种独特的古典主义,它肯定是在模仿西罗尼和富尼,甚至更早的模式,例如那些具有强烈明暗对比的构图似乎具有卡拉瓦乔的影子。在米兰,他结识并与索马雷、卡拉、西罗尼和富尼交往,分享他们的许多艺术想法,但依然保留了上述的个人特点。1922年,马鲁西格是玛格丽塔·萨尔法蒂领导的“二十世纪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参加了这个团体在意大利和国外举办的所有展览。二十年代末,因为寻求一种与自然的更密切的关系,他的作品呈现新的变化。
 画家阿尔图罗·托西向马鲁西格介绍伊泽欧湖美丽的自然风光,他在那创作了许多作品,二十世纪运动阶段的静止的人物、几乎没有动感的物体被一种更加流畅的自然主义所取而代之,其中充满了对光线和风景的动情的观察。
 马鲁西格于1937年10月13日在帕维亚死于肝硬化。去世之后,艺评家兰贝托·维塔利这样评论他的绘画,“对老年人来说,它太年轻了;对于年轻人来说,又太老了。”这一评论很好地总结了艺术家的特点,他可能太国际化,在一种边缘文化中诞生和生活,经历了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跨越了两个世纪。

38
福斯托·梅洛蒂(Melotti, Fausto, 1901-1986)


 梅洛蒂1901年6月8日出生于罗韦雷托。就读伊丽莎白皇家学校的时候,素描老师科梅尔激发了他对具象艺术的兴趣。1915年,由于战争,梅洛蒂一家移居佛罗伦萨,在那居住到1918年。在那里,梅洛蒂继续学习高中和音乐课程。他的堂兄、后来的艺评家卡洛·贝利随后也来到佛罗伦萨。梅洛蒂进入比萨大学物理数学学院就读,尽管离家乡很远,他还是经常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拜访艺术家德佩罗,并在1923年参加了在罗韦雷托的凯佩尔公司展厅组织的未来主义晚会。1924年,他毕业于米兰理工学院工程专业,次年他决定去罗马学习绘画,然而,在都灵的当雕塑家的舅舅卡洛·法伊特家作客时,后者带他去了与之有合作关系的彼得罗·卡诺尼卡的工作室,从而决定了他成为雕塑家的志向。
 他进入阿尔贝蒂纳学院就读,1927年转学米兰的布雷拉美术学院,师从阿道夫·维尔德特。在米兰,他认识了丰塔纳,并与之结下终身之交。1930年,由于经济窘迫,他与基诺里公司合作,并接近了理性主义建筑师巴尔代萨里、费吉尼和波利尼等人,受他们委托,于1931年为克拉亚酒吧制作一件镀镍雕塑,它是意大利最早的理性主义雕塑之一。同年,梅洛蒂第一次参加米兰三年展,展出陶瓷作品。
 1932年,他接受了坎图家具职业学校素描老师的教职,这里,梅洛蒂领悟到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对手工劳作的理解,它所带来的成果于1934年在米兰百万画廊举办的学生展中得以体现。次年,他参加了意大利抽象艺术家在都灵的卡索拉蒂和保卢奇的画室中举办的首次联展,并与其他都灵抽象艺术家一起签署了《抽象艺术宣言》。5月,在百万画廊首次举办个展,并参加“抽象-创造”团体。1937年,和贝利及吉林盖利做伴,他去巴黎旅行,研习前辈大师的艺术作品,并结识了对艺术新潮非常敏感的艺术家、艺评家和收藏家。这段时期,他的雕塑再现传统形式,这体现在1936年创作的《七贤》中。
 1941年,梅洛蒂移居罗马,两年后回到米兰时,发现他的工作室和所有的作品在轰炸中被毁。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在妻子莉娜的帮助下,他购置了一个膛式炉,重新开始制陶,尤其关注不同材质可能呈现的不同色彩。1944年,乔瓦尼·史威勒出版了他的诗歌和格言集《悲伤的弥诺陶洛斯》。战后,艺术家开始和建筑师合作,包括吉奥·蓬蒂,与他一起,艺术家为意大利和国外的许多别墅设计了陶瓷装饰。
 1956年,因为在雕塑中感到已无话可说,他转向绘画,在米兰的圣母领报画廊展出了一些油画,尽管这样,他仍然继续创作陶瓷、金属和材料不一的作品,主要和朋友及至交一起在大型联展中展出,这些朋友包括丰塔纳、利奇尼、雷贾尼、索尔达蒂和韦罗内西。
 六十年代中,梅洛蒂重新关注几何形式,他经常使用很细的金属丝,把它们和小块的花布拼在一起。1958年,他荣获米兰市颁发的意大利艺术家金奖,次年荣获布拉格金奖,数年后又获得慕尼黑金奖。1974年,他获得巴塞尔歌德基金会重要的伦勃朗大奖,1977年再获欧洲比安卡马诺大奖,同年,他在特兰托的忠告城堡举办一个重要的作品展,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展览和出版,赞扬了艺术家在他的雕塑中捕捉现实诗意的能力。
 1986年6月22日,艺术家在米兰的住所去世。

39
马里奥·梅尔茨(Merz, Mario, 1925-2003)

 梅尔茨1925年出生于米兰,在都灵渡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在放弃学习医学后,自学绘画。二战中,因加入反法西斯的“公正和自由”小组,于1945年被捕入狱。
 五十年代初,他开始创作油画,风格上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在与皮诺特·加利齐奥及阿斯格·约恩交友后,他的创作渐渐倾向于非形式主义。
 1954年,在都灵的指南针画廊首次举办个展。1966年,在油画之外,梅尔茨开始展出基于日常用品的作品,如伞、瓶子、霓虹灯管等。1967年,与塞尔莫、博埃蒂、法布罗、考内利斯、保利尼、佩诺内、皮斯托莱托和佐里奥等一起加入贫穷艺术运动,作为对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抗议,有机的世界成为他作品的主题背景,而破旧的材料成为他使用的媒介。
 1968年,爱斯基摩人的圆顶小屋这种原始建筑原型被纳入他的创作,在自称是牧民的艺术家的眼中,小屋的可活动性代表了他的理想。随后的几年中,他采用不同材料来建造圆顶小屋:粘土、蜡、泥土、玻璃、黄麻和成捆的树枝等,并经常放置用霓虹灯管制作的带有政治和文化色彩的文字。1967年,他开始采用锥形圆顶的几何形状,时而把它与长矛和箭结合在一起。
 梅尔茨经常把自己放在所处的环境中,作品因地制宜地使用当地的材料,并根据空间的大小来改变作品的尺寸。1970年,他开始在作品中使用斐波纳契数列,用数字和螺旋形状来对它进行视觉呈现。1972年左右,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成堆的报纸和摩托车,以后又加上了桌子。七十年代末,他的形象表现采用了巨大的动物和神话题材。
 1972年,梅尔茨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举办了他在美国的首次个展,在欧洲,1975年,巴塞尔美术馆是为他举办个展的第一个博物馆。1989年,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回顾展。最近几年里,他参加了最重要的国际展览,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
 马里奥·梅尔茨与艺术家妻子马里萨在都灵生活和工作。2003年11月9日在米兰去世。

40
乔治·莫兰迪(Morandi, Giorgio, 1890-1964)
莫兰迪1890年出生于博洛尼亚。1907年进入美术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这个时期,莫兰迪的作品处于实验阶段,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在维托里奥·皮卡书中(1908年贝尔加莫出版)最早的法国印象派的黑白作品图片中,他了解到塞尚、德兰、毕卡索、布拉克等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他学习意大利艺术史中的杰作。1910年,莫兰迪在佛罗伦萨欣赏乔托、马萨乔和乌切罗的杰作。1913年夏季第一次在亚平宁山的格里扎纳度假,这成为他余生中常去的地方。
 1915年,在应征入伍、又因身体欠佳而被马上免除兵役前不久,他在小学当素描老师。
 1918年至1919年,他的作品非常严谨,形式上充满简洁的张力,非常接近形而上画派。1919年,经《巡逻》杂志的文学家朱塞佩·拉伊蒙迪引荐,莫兰迪结识了卡拉和德·基里科,同年,他还结识了马里奥·布罗利奥和“造型价值”团体,并与该团体一起于1921年在柏林举办展览。波洛利奥是1922年“佛罗伦萨之春”展的组织者之一,莫兰迪参加了这个展览,德·基里科在他的令人难忘的评论中这样写道:莫兰迪阐述了“欧洲最后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中的伟大的抒情风格:平凡物品的形而上”。尽管不是“二十世纪运动”的成员,他还是分别在1926年和1929年参加了该运动在米兰举办的两个大展。
 这一时期,莫兰迪接近由米诺·马卡利在1924年创办和主持的《野人》杂志的立场。1927年,在佛罗伦萨举办的国际现代版画展上,马卡利撰写长篇文章,强调莫兰迪艺术中的“意大利品格”和“醇厚韵味”,而莱奥·隆加内西在1927年的《意大利人》中确定莫兰迪是“文艺国家主义最杰出的典范”。
 1930年,作为特聘教授,莫兰迪在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教授版画,他频繁地参加意大利和国外的展览,如1928年、1930年和193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他是应邀参加匹兹堡卡内基大奖展览的极少几位意大利艺术家之一(1929、1930、1933、1936)。
 1939年,在第三届罗马四年展上,他展出了42幅油画、2幅素描和12件蚀刻版画,荣获绘画二等奖,切萨雷·布兰迪、罗贝托·隆吉、阿道夫·文图里、朱利奥·卡洛·阿尔甘、朱塞佩·马尔基奥里等学者支持他,认为他是独立艺术的象征,超越了一时的潮流和现状的束缚。1948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授予他绘画大奖,这引起了“新艺术阵线”团体内部的激烈争议,他们指责莫兰迪的作品缺乏社会责任感。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继续住博洛尼亚韦达扎大街的家中。他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展览,尤其是国外的展览:1949年,布鲁塞尔;1956年,温特图尔;1957年和1960年,纽约。
 1964年6月18日,在患病一年后,莫兰迪在博洛尼亚家中去世。

41
布鲁诺·穆纳里(Munari, Bruno, 1907-1998)
 穆纳里1907年出生于米兰,年少时就随全家移居巴迪亚·波莱西内,他的父母在那里经营一家酒店。十八岁时,他回到米兰,开始在一家平面设计公司工作。米兰充满了文化气息,艺术家开始与第二代未来派艺术家接触,并与他们一起参加在佩萨罗画廊的展览(1927、1929、1931、1932)和一些国际性展览,如威尼斯双年展(1930、1934、1936)、罗马四年展(1935)和米兰三年展(1936、1940)。1930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个《飞行器》,它是1933年创作的《无用机器》的前奏,它们是悬挂的雕塑,在空间中运动,形状主要是几何形的。1932年,受曼·雷的“雷式照片”影响,他创作了一些照片,同时继续他的素描创作,为未来派书籍创作插图,并与若干杂志合作,包括《阅读》、《自然》、《方块7》。那些年中,他为坎帕里酒设计广告,与马克斯·休伯合作为埃伊纳乌迪出版社设计形象。
 脱离未来派团体后,1939年至1945年,他为蒙达多里出版社工作,1939年成为《时代》杂志的艺术总监。1940年,穆纳里的艺术出现了一个转折点,随着长子阿尔贝托的出生,他创作了一系列儿童图书,由蒙达多里于1945年出版,后被翻译成各种语言。1945年,穆纳里创作了《X时辰》,这是第一个采用引擎的光效应艺术作品。1948年,对光效应艺术、计划艺术、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研究,促使他与多尔弗莱斯、嘉尼·莫奈特和阿纳斯达西奥·索尔达蒂一起创立了“具体艺术运动”(1948-1952),旨在进行艺术、绘画、建筑和设计的创新。那些年他创作了《不可阅读的书》和一些采用实物的实验作品,而1952年,他则开始接受委托,设计了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这为他确定了1957年与米兰达内塞公司的合作。1962年,他在米兰的奥利韦蒂商店举办了首次计算机艺术展,而1967年,他受哈佛大学邀请主持一个视觉交流课程,由此诞生了《设计与视觉交流》一书,此后他又出版了许多艺术和设计书籍。
 七十年代时,穆纳里对儿童教育的兴趣逐渐加深(1968年为达内塞设计了“教学游戏”),1977年,他在布雷拉美术馆布置了一个“儿童实验室”,1979年创作了《驾驶舱》,这是世界闻名的一系列工作室的首件作品。他的创作得到了国际认可,多次被授予国际奖项,如日本基金会奖(1985)、乐高奖(1986)、林塞绘图奖(1988)、好玩具奖(1971、1973、1987)和热那亚大学荣誉建筑博士。穆纳里在事业后期,继续在设计、儿童书刊插画和教学领域的实验,同时还在全世界举办联展和专题个展。
 1998年9月在米兰去世。

42
乌巴尔多·奥皮(Oppi, Ubaldo, 1889-1942)

 奥皮1889年出生于博洛尼亚,父亲是鞋商,为此,他年少时就到中欧的奥地利和德国旅行。1906年,在维也纳,他接触到分离派,并结识了古斯塔夫·克利姆特。1908年和1909年,他多次旅行,先后在巴尔干地区和东欧停留。1910年,他在威尼斯定居,首次在佩萨罗宫举办展览。1911年,他移居巴黎,在洗衣船公寓安家,与塞韦里尼、莫迪利亚尼交往。在巴黎,他和当时是毕卡索女伴的费尔南德·奥利维耶相爱,并以她为模特创作了《两个女人》和《戴皮手笼的女人》。奥皮的巴黎生活十分拮据,他关注前卫派创作,但对意大利艺术的文化根基更加着迷,阅读但丁、佩特拉克和维吉里奥的作品,多次参观罗浮宫,热衷于学习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绘画。他的作品在意大利的一些重要展览中展出:1912年和1913年在威尼斯的佩萨罗宫,1914年参加罗马的第二届国际分离派艺术展。参展作品的主色调是蓝色的,明显是受到了毕卡索的影响。
 由于一战爆发,1915年,他回到意大利,并应征入伍,成为山地狙击兵军官,1918年被俘,关押在茅陶森集中营。囚禁期间,他以战争为主题创作了一些素描和水彩。1919年,奥皮回到法国首都,以更大的活力投入到艺术和展览活动中。他的生活、工作都“逆流而行”,他的绘画表现出与德兰和卢梭的原始派相近的特点,植根于意大利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的艺术。1921年他参加独立沙龙展,这标志着他原始主义阶段的终结。
 年终他回到意大利,与年轻的妻子阿代莱·莱奥内定居米兰,在那里他与诗坊画廊开始合作,参加了该画廊1922年1月组织的首届“艺术展”, 玛格丽塔·萨尔法蒂为展览撰写了评论。
 与布奇、杜德维莱、富尼、马莱尔巴、马鲁西格和西罗尼一起,他是“意大利二十世纪运动”的七位发起者之一。由于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他在运动中的地位遭受非议,这使他很快就离开了该团体。得益于乌戈·奥耶蒂的支持,他在192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了个人展厅,而“二十世纪运动”却是团体展出。他对运动的疏远并不代表与其成员之间的友谊的结束,而萨尔法蒂依然关注他的作品。1925年开始,德国评论界开始关注他的作品:撰写《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弗朗茨·罗称奥皮是后表现主义艺术家,注重对古典的复兴。1926年,他参加了米兰永久陈列馆举办的第一届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展,同年,他创作了二十世纪运动的一件重要作品《外科医生》,其中能看到与德国新客观艺术的联系。1926年至1932年期间,他参加了所有威尼斯双年展及一些重要的国际大展,如纽约的意大利现代艺术展(1926)、德累斯顿的国际艺术展(1926)、日内瓦的瑞斯博物馆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家展(1927)、达姆施塔特的马蒂登霍赫学院的“新艺术中的传统人物”展(1929)。1930年开始为帕多瓦的圣安东尼奥教堂的圣方济各祈祷室绘制系列壁画,这项工作直到1932年1月方告结束,同一年他最后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然后他开始离群索居,移居维琴察,在远离国际舞台后,他全心投入宗教绘画的创作。
 1941年应征入伍,1942年由于身体欠佳而回到维琴察,同年10月去世。

43
米莫·帕拉迪诺(Paladino, Mimmo, 1948-)

 帕拉迪诺1948年12月18日出生于贝内文托省的帕杜利。在那不勒斯度过了童年,1964年至1968年,在贝内文托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76年,他最初尝试观念艺术,倾心摄影的叙事功能,把它与素描相结合,由此创作的作品构成了他在布雷西亚的新工具画廊的首次个展。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他在风格上兼收并蓄,而这正是超前卫的特点,他对形象的潜力再次产生兴趣,并重新发现了各种活俚俗或高雅的地方传统。1980年,他开始创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绘画,在独一无二的形象中,交融和转变、解构与回忆并存。作品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共鸣。九十年代,他参加了许多大展,1992年,他与博埃蒂一起创作了十幅挂毯,在莫德纳的马佐利画廊展出,1994年他成为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的意大利艺术家,1995年,他在那不勒斯的公民表决广场展出的大型装置《盐山》引起了巨大轰动,这成为许多当代艺术大师开始介入公共空间的开端。他的重要的公共空间作品包括:贝内文托大学中的一组群雕《终结花园》(1991),与门迪尼合作的那不勒斯地铁站的装饰,与马里奥·波塔合作,为彼埃特拉奇纳和伦佐·皮亚诺为圣乔瓦尼·罗通多市设计的大教堂创作青铜大门。1998年为罗马的和平祭坛创作了一件镶嵌画作品,2002年为罗马阿根廷剧场上演的《俄狄浦斯王》和那不勒斯圣卡洛剧院上演的《坦克雷德》制作布景。

44
雷内·帕雷谢(Paresce, Renato (René), 1886-1937)

 帕雷谢1886年出生于日内瓦附近的罗格,随家人移居佛罗伦萨。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巴勒莫大学学习物理,并自学绘画。在回到佛罗伦萨短期居留后,他自1912年起移居巴黎,在国际度量衡局(BIPM)当物理学家,并继续投身绘画:他经常出入蒙帕纳斯区和文学沙龙等艺术家常去的场所,并成为莫迪利亚尼、毕卡索和巴黎画派艺术家的朋友。
 一战爆发后,他携妻移居伦敦,在那里成为《新闻报》记者,并在泰丁顿国家实验室中担任助手。他常去欧洲大陆,包括苏黎世和柏林。1920年回到巴黎后,他继续创作后立体派风格的风景画和静物。在伦敦又居住一段时间后,他于1925年重返巴黎,放弃物理学家的职业,继续担任新闻记者并从事艺术活动。1926年,他应邀参加在米兰永久陈列馆举办的、由萨尔法蒂组织的首届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展,并于1929年参加了这个艺术运动的第二次展览。
 1928年,他还参加了“巴黎意大利艺术家”联展,参展的还有众多旅居巴黎的艺术家:塞韦里尼、萨维尼奥、德·基里科、托齐、德·皮西斯、坎皮利。同年,应安东尼奥·马拉伊尼之邀,在第1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布置巴黎画派的展厅。
 1933年,他在米兰的百万画廊举办个展,展出了他最后一批充满幻想和宇宙景观的风景画,它们越来越接近抽象。
 尽管他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次年他还是登上货船,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斐济之行,回程时在美国短暂停留,这时他已经放弃了艺术创作。
 1937年10月15日,他在巴黎辞世。

45
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Pistoletto, Michelangelo, 1933-)

 皮斯托莱托1933年出生于比埃拉。五十年代,他接触艺术,开始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并作为父亲的合作伙伴进行对古画的修复。1957年,他开始在绘画中探索自画像这一主题,通过使用黑色、银色和金色亮漆,使背景如同镜子,在这之上,他绘制自画像。1961年,他开始深化镜中形象这一主题,为了获得一个能反射的绘画平面,他首先使用金属漆或黑色亮漆或精致犊皮纸,然后是在画布上铺一层铝纸,除了1962年在都灵女发起人画廊展出的《穿衬衫的男人》外,他的这批最早的反照绘画被收录在1984年在佛罗伦萨美景堡的作品展中。
 1962年,他用磨光的钢板代替画布,因不满油画的效果,他在精致犊皮纸上照相复制与实物和人物同大的图片,这批作品于1963年在都灵伽拉忒亚画廊的个展中展出。这些具有镜子效果的作品,将观众和环境一同纳入其中,为皮斯托莱托赢得了国际声望。1964年,在都灵的斯佩罗内画廊,他制作和展示了《有机玻璃》,上面有实物的照片、电线、一个梯子和一堆唱片。他继续对时空关系和旁观者立场的分析,1966年1月和12月,在自己的画室和在热那亚的了望塔画廊中,他先后展出了《减少的物品》:一些材料和创作过程全然不一的实物。自1968年, 他参加了一些主要的贫穷艺术展,作品使用的都是非常普通的材料(破布、纸、报纸、灯、蜡烛),并与动物园小组在不同的城市组织了多次行为表演。
他对空间中的行为的研究,也就是对动作和戏剧事件的探索,在七十年代中继续进行,并且他还重拾和发展了以前的一些创作题材(镜子、立方体、布置)。他继续把对艺术创作的分析视为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1975年10月至1976年9月,他在都灵的克里斯蒂安·斯坦因画廊连续举办了12个名为“房间”的展览。1981年始,先是用聚氨酯,然后是用彩色或涂色的大理石,他完成了一系列大型雕塑,在1984年的由杰尔马诺·切兰特在佛罗伦萨的美景堡策划的作品展中展出。1985年,都灵的佩萨罗画廊发布了艺术家的《第四代》画册,它们在1989年时又以巨幅照片的形式展出:作为空的容器,它们没有固定形状,材料都是“无名的”。整个1989年的创作,石膏作品、展览和舞台作品,被汇总在《白色之年》中。1990年,罗马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作品展。

46
恩里科·普兰波利尼(Prampolini, Enrico, 1894-1956)

 普兰波利尼1894年出生于莫德纳。1912年就读罗马美术学院,是杜伊利奥·坎贝洛蒂的学生,这期间创作的早期作品受导师的象征主义影响。《轰炸学院,将艺术工业化》的宣言发表后,他不得不离开学校。
 1912年时,他就参加了未来派运动,经常走访巴拉的工作室。 1913年至1914年,他撰写了《气氛结构:未来派建筑基础》一书。1914年,参加在罗马斯普罗维埃里画廊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未来派自由展,展出14幅作品。1913 年和1916期间,写了许多理论文章,并参加了众多活动:与卢恰诺·福尔戈雷创办并主持《前沿发现》杂志。还是1916年,他在罗马结识特里斯坦·查拉,1917年,参加苏黎世国际达达展。他参与先锋电影的布景制作,包括安东·朱利奥·布拉利里亚导演的《迷人的陷阱》。1917年,与圣米尼亚泰利主持杂志《我们》。1918年,普兰波利尼与批评家马里奥·雷基在罗马创办“意大利艺术之家”,推动前卫艺术,该倡议得到众多艺术家的支持,包括阿契本科、阿拉贡、科克托、格莱茨、莱热、毕卡比亚、斯特拉文斯基、沃尔登。直至1919年,他的艺术都以博乔尼为榜样。1919年和1920年始,他的创作开始接近综合立体派。1920年,日内瓦国际现代艺术展中有博乔尼和莫迪利亚尼的两个个展,作为意大利的组委成员,他接触到了欧洲的前卫艺术团体。1921年在布拉格,他将七个《未来派戏剧概要》搬上舞台,并组织了第一届意大利先锋艺术展,1922年,该展览又在柏林举办。在德国的城市中,他开始接触“狂飙”小组的成员,与阿尔普、夏加尔、康定斯基、坎彭东克等艺术家来往。在魏玛停留时,他加强了与冯·德斯伯格的友谊,后者让他结识了包豪斯的主要代表。1923年,在布拉格的国家剧院,为马里内蒂的《火鼓》和他的舞剧《精神的再生》创作布景和服装。同年,他在《未来派机械艺术》宣言上签字。1925年,他定居巴黎,直至1937年。还是在1925年,在巴黎的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大展上,作为意大利展厅中未来主义部分的组委成员,与巴拉和德佩罗一同参展,获得了舞台奖。1926年,参加了在米兰永久陈列馆举办的第一届意大利二十世纪艺术展及威尼斯第15届双年展,展出15件作品。1929年,支持马里内蒂发表的《航空绘画宣言》,很多重要的未来派艺术家参与签名,包括巴拉、德佩罗、多托里、菲利亚和塔托。与法国先锋人物保持和加强国际关系,1930年,参与巴黎的“圆与方”小组,1931年,参与“抽象-创造”小组。三十年代,他创作了多媒介作品,所用材料各不相同。1934年,创办并至1935年主持《未来派风格》杂志,在此杂志上发表了《超越绘画,走向多媒介》宣言,它被收录在1944年出版的《多媒介艺术》一书中。
 1955年执教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舞台布景专业。1956于罗马辞世。

47
卡罗尔·拉马(Rama, Carol, 1918-)

 卡罗尔·拉马出生于都灵,童年相当艰辛,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自学绘画和不断进行尝试,是为了“自我养性”。
 三十年代中期,她开始创作素描和水彩画(1936 年《卡洛丽娜祖母》、1937 年《清道夫》、1939-40年《激情女性》),它们已显现出她以后的作品中一直保留的粗糙和自发的特征:魔鬼、恐惧、梦、情感、躁动的人物、截肢的裸体充斥了她的作品。三十年代末期,采用特别厚重的颜料,她用调色刀创作了一些油画(1939年的《玻璃泡》和《斜视的女人》) 。
 四十年代,特别是战后,几个画廊为她举办了个展,如1946年和1948年的都灵丛林画廊,1950的罗马艺术俱乐部,1948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这段时期中,她参加的其他重要展览包括1947年和1951年的罗马四年展,195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这些年中,她也尝试采用雕刻手法,完成了“镶嵌”系列,作品中呈现的极其简洁和富有表现力的刻痕让人联想起席勒和维亚尼的作品。
 五十年代,与比利奥内、加尔瓦诺、帕里索特和斯克罗波一起,她参加了都灵地区的具体艺术运动。带着这一时期的作品,她参加了1957年在巴黎圣克卢公园举办的空间团体展和罗马四年展,及1958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然后,开始了“杂拼”时期,卡罗尔·拉马采用各种不同的物品,包括玻璃、线、玻璃眼和橡胶(1967年《眼睛之岛》、1970年《比尔纳姆的预言》)。 随后,她将她的全部兴趣集中在实物和材料的再使用上,如汽车和自行车的外胎。
 八十年代,她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的认可。这段时期,她的创作再次回到最初几年的主题上,重新使用水彩,但把它用在技术用纸上,如分成毫米的方格计算纸或旧的地籍图。
 在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她被给予一个独立展厅。她的近期展览包括: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个展览,它随后巡回到波士顿,1999年在都灵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个展,2000年第九届妇女双年展中在费拉拉的马萨里当代艺术馆中举办的作品展,2002年在都灵佛朗哥·马索埃罗画廊举办的近期作品展。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授予她金狮奖。

48
毛洛·雷贾尼(Reggiani, Mauro, 1897-1980)

 1897年8月11日出生于诺南托拉(莫德纳)。1911年至1916年,就读莫德纳皇家美术学院,随后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1924年偕同妻子和女儿搬到米兰。自1926年起,艺术家的展览活动变得频繁,他参加双年展和四年展,以及在国外举办的二十世纪的展览,分享回到秩序的潮流。
 1926年他与一些艺术家一同前往巴黎,开始接触塞尚的作品,这一年,他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二十世纪艺术家的展厅中展出了一幅《静物》。
 1929年,他参加第二届二十世纪艺术展,并参加了尼斯美术协会第36届沙龙展中的21个二十世纪艺术家展,该展览继而巡回到日内瓦的穆斯画廊。1930年,第二次访问巴黎时,他认识了阿尔普、康定斯基、马涅利、恩斯特和德洛内夫妇。1932年3月,与博利亚尔迪、吉林盖利和索尔达蒂一起在百万画廊展出。1934年11月,在放弃展出和学习一段时间后,他与博利亚尔迪和吉林盖利在百万画廊展出非形式作品,并签署一个参展者声明,以后被视为意大利抽象艺术宣言。1935年,他参加了卡索拉蒂和保卢奇在都灵画室中举办的意大利抽象艺术联展,参展者包括丰塔纳、利奇尼、梅洛蒂。同年,他参加了“抽象-创造”小组。1936年,在米兰百万画廊首次举办个人抽象艺术展,此外,还与抽象艺术家拉迪切、罗一同参加了意大利现代绘画展。
 1941年应征入伍,被派往俄国前线,1943年回国后,他移居莫德纳的帕武洛,住到1945年,同年,他和穆纳里、拉迪切、罗、索尔达蒂、博拉、韦罗内西、多尔弗莱斯一起在米兰贝尔加米尼画廊展出。
 1952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多尔弗莱斯安排的展厅中展出。被推举为1954-1955年度具体艺术运动主席。1956年参加第28届威尼斯双年展。
 六十年代是他的多产时期,勇于尝试,创作的油画越来越概括和几何化,犹如建筑。1962年,他应阿尔贝托·萨尔托里斯之邀,以个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被授予第六届威尼斯意大利当代版画双年展奖和罗马四年展奖。1966年,双年展组织了一个抽象艺术的历史性展览,他有大量作品参展。整个七十年代中,他继续参加各种展览。
 1980年5月20日在米兰去世。

49
米莫·罗泰拉(Rotella, Mimmo, 1918-2006)

 罗泰拉1918年10月7日出生于卡坦扎罗,在那不勒斯美术学院上学,1951年在罗马基乌扎里画廊首次举办个展,展出了一组新造型油画。同年他得到了富布拉特奖学金,前往肯萨斯大学就读,在那里创作了一幅巨大的壁画。1952年,受哈佛大学邀请,罗泰拉录制了最早的一系列基于纯音响的声音诗篇,他称之为epistaltici。回到罗马后,1954年,他首次展出《撕剥》作品,把从墙上扯下的商业海报和电影海报再复原到画布上。五十年代中,他将撕落的海报粘在画布上后,再把它们撕破,由此营造出材料效果和非形式的趣味。1958年后,他的活动限于选择和重叠广告招贴,让人能窥视出一块一块的图像和文字的完整形象,从而更加重视直接引用典型的广告。在结识了皮埃尔·雷斯塔尼后,1960年,他成为新现实主义团体的成员。1963年,他运用了一种新的形象制造技术,将放大的反转片放在乳化画布上,而主题依然是当代城市风景。罗泰拉与批评家奥哈恩、画家阿兰·雅凯一起确定了机械艺术的定义。1965年移居巴黎。七十年代他创作了“艺术排字”,将印刷品随意地粘贴在画布上,而他最近的作品则采用传统绘画技术,重新在画布上营造五十年代撕剥的图像。
 八十年代中,他主要在米兰居住,他再次从广告着手,将其用白纸覆盖(盖子),“重叠绘画”,或者在金属板上绘制破碎的广告。
 1990年,他在汉城当代艺术节获奖。1991年,他参加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大展“意大利的变形”。
 2006年1月8日在米兰去世。

50
安东尼奥·圣菲利波(Sanfilippo, Antonio, 1923-1980)

 圣菲利波1923年出生于特拉巴尼省的巴达纳市。在巴勒莫艺术高中学习时,他是米盖莱·迪克希特的学生,同学中有阿塔尔迪和孔萨格拉。1942年进入佛罗伦萨大学学习绘画,学期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在由他装饰的谢尔比家族小别墅中度暑假。战争阻碍了他返回佛罗伦萨继续学习,只是在1944年秋天,他才得以报读巴勒莫美术学院,在那里与卡拉·阿卡尔迪相遇。
 1945年,他开始在巴勒莫和特拉巴尼展览,并在建筑工程师联合会巴勒莫分会所在地首次举办个展。1946年,他与阿卡尔迪一起回佛罗伦萨完成学业,但两人经常旷课,常去圣马可修道院留连,临摹安杰利科的壁画,当时,阿利纳里正在那儿拍摄这组著名壁画,所以它们被一反常规地照得很亮。同年他移居罗马,不久阿卡尔迪和阿塔尔迪也赶来相会。孔萨格拉当时已在罗马居住多时,他是西西里画家古图索的客人,而古图索的画室成为西西里年轻艺术家和其他地区艺术家的聚会场所。年底,由于一项学生交换活动,圣菲利波、阿卡尔迪、孔萨格拉、阿塔尔迪、图尔卡托、韦斯皮尼亚尼等人前往巴黎,在那里,他们参观博物馆、画廊,为毕卡索、马涅利、康定斯基等大师的作品所倾倒,同时也发现了欧洲抽象艺术和一些法国画家的几何绘画。
 回罗马后,他和阿卡尔迪、阿塔尔迪、孔萨格拉、多拉齐奥、圭里尼、佩里利、图尔卡托一起签署了“形式1”小组成立宣言,它被发表在1947年4月的同名杂志的首刊号上。夏季,他参加在布拉格举办的“国际青年节展览”,在那里有幸参观民族画廊。年底,与“形式1”的其他成员一起在罗马的现代艺术工作室展览,首次对外展示了这一团体的作品。1949年,在导演维斯孔蒂家举办的招待毕卡索的晚会上,他认识了这位西班牙艺术家。同年九月,他与阿卡尔迪结婚。
 1951年,他与妻子同游巴黎,结识了马涅利和汉斯·哈通,之后他的画风发生变化,他逐渐摈弃清晰分明的几何构图,转而注重线条和色彩。五十和六十年代中,他多次参加意大利和国外的重要联展,并组织了许多个展,他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和文学界的关注。
 自1971年开始,他明显减少了绘画活动和展览活动,致力于素描创作,完成了大量的钢笔、铅笔和墨水画,它们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他的画室里。
 1980年,他逝世于罗马。

51
阿尔贝托·萨维尼奥(原名安德烈·阿尔贝托·德·基里科)(Savinio, Alberto (Andrea Alberto de Chirico) , 1891-1952)

萨维尼奥是德·基里科的弟弟,出生于雅典,在希腊度过青少年时期,原籍佛罗伦萨的父亲在那里任职铁路工程师。1903年,他毕业于雅典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1905年,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和哥哥一起,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短暂停留后,迁居慕尼黑。在这所德国城市,他开始关心哲学和文学,并师从作曲家和管风琴家马克斯·雷格,1909年,他谱写了歌剧《卡尔梅拉》的台本和音乐,得到作曲家彼得罗·马斯卡尼的赞赏,后者在图根大街的音乐厅中演奏了这部歌剧的几篇乐章。马斯卡尼邀请萨维尼奥前往意大利。1909年底,在母亲的陪同下,年轻的作曲家先去了米兰,又去了罗马,但是在慕尼黑相当热情的马斯卡尼现在却遥不可及。萨维尼奥继续创作,谱写了抒情歌剧《荒诞诗》。在米兰,他常去斯卡拉大剧院,结识了阿里戈·博伊托,还常去里科尔迪唱片公司。同年,他迁居巴黎。1911年7月,母亲和哥哥来与他会合。德·基里科继续创作受尼采著作启发的幻想性作品,而萨维尼奥则继续献身音乐。他们一起结交了围绕在阿波利内尔的杂志《巴黎之夜》周围的艺术家、诗人和文学家,包括毕卡索、雅各布、莱热、布朗库西、塞韦里尼、拉里奥诺夫、冈查罗娃、毕卡比亚等很多人。1914年,正是在《巴黎之夜》杂志社中,萨维尼奥举办了一场作品音乐会,并从而以新的名字出现:阿尔贝托·萨维尼奥,这也许是为了有别于已经出名的哥哥。在阿波利内尔身边活跃的文化氛围中,萨维尼奥找到了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的灵感,这是一首小诗,名为《半死之歌》,他还为它谱写了音乐和设计了布景,把它作为对阿波利内尔折磨人的病态的诗歌的献礼,由后者发表在《巴黎之夜》上。他的哥哥证实,萨维尼奥最早的素描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虽然他的“正式”登台要等到1926年。
 一战爆发后,两兄弟回到意大利,1915年至1917年,他们两人入役驻守费拉拉的第27步兵团,在那里结识了德·皮西斯和卡拉,并与他们一起建立了形而上画派的理论。在费拉拉,萨维尼奥与索菲奇、帕皮尼、特别是苏黎世的达达诗人特里斯坦·查拉保持着频繁的书信来往。1917年,他被作为翻译派往希腊前线,1918年回国后,他被分配到米兰皇宫中的审查办公室,他的哥哥也来到米兰。1918年,战争结束后,他在佛罗伦萨的《声音》刊物上发表了《雌雄同体》,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他在巴黎和费拉拉的经验,在对当时最参差不齐的前卫文学材料进行讽刺性的“组合”中,他与世界的真实外观决裂。1918年至1925年,他在布罗利奥主持的杂志《造型价值》的编辑中担当了主要角色,在那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如《艺术与现代思想》、《当代艺术演变原则》、《艺术哲学的初步论述》。在那些年中,他还参与《巡逻》杂志的工作,分享它的古典主义倾向。同时,他还参与《大会》的文学创作,1925年,在这本杂志上,他连载发表了《灵性之家》,这是对巴黎场景的改头换面。
 1926年,他与女演员玛丽亚·莫里诺结婚并迁居巴黎,在那儿他开始拼命画画,次年,他在巴黎的贝尔南画廊首次举办个展,让·科克托为他的画册作序。他与旅法的意大利画家交往,包括德·皮西斯、塞韦里尼、托齐,并与他们一起参加了1930在米兰的米兰画廊展览和第17届威尼斯双年展。他还与超现实主义者、尤其与罗歇·维特拉克和艾吕雅交往。在巴黎的这些年中最令人激动的创作是一系列以“玩具纪念碑”为主题的油画,这些油画挂在莱昂斯·罗森贝格家中的一间大厅中,同时张挂的还有德·基里科、塞韦里尼、马克思·恩斯特、皮卡比亚、莱热和梅桑热的作品。
 1932年,他决定去都灵工作,1934年,他的次子鲁杰罗在那里出生。米兰让他担任《支柱》杂志的主编,它在1933年至1934年中出了五期。1933年,他开始为米兰三年展场馆创作壁画。1935年,他定居罗马。与文学和评论活动相比,他的绘画创作越来越繁忙。二战期间,他出版了他最优秀的的文学作品:《讲述你们的故事吧》、《尼瓦西奥·多切马雷的童年》、《聆听城市的心声》等。和油画相比,他更偏爱线描,并用它来配合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二战结束后,他又转向音乐,创作了题为《人的一生》的巴蕾舞。他对制作布景和导演感兴趣,从1948年起,他多次与米兰斯卡拉大剧院合作,1952年,为佛罗伦萨的五月音乐节,他把罗西尼的《阿尔米达》搬上舞台,获得了他最后的、也是一致公认的巨大成功。
 同年,他在罗马去世。

52
马里奥·斯基法诺(Schifano, Mario, 1934-1998)

 斯基法诺1934年出生于利比亚的霍姆斯。1948年和1949年间,年仅十五岁的斯基法诺放弃学业,随家人移居罗马。在更换多种工作后,1954年,他开始在尤利乌斯别墅中的埃特鲁里亚博物馆工作,给做考古修复的父亲当助手。同时,他开始绘画,最早的作品采用非形式艺术的材料语言。1959年,在罗马的古阿皮亚画廊首次举办个展,次年与洛·萨维奥、安杰利、费斯塔和翁奇尼在罗马的“攀登”画廊举办了“六十年代罗马五画家”展,首次展出了他用单色滴洒在大幅色彩纸上的作品,然后裱在画布上。随后几年中,从这种色彩平面中出现了数字和文字,如1960年的《如鱼得水》和《无题》,1962年,他应邀参加在纽约的悉尼·雅尼斯画廊举办的“新现实主义”展,这是对这位罗马艺术家的首次国际认可,两年后,他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广告用语和符号,明确地反映了一种消费文化,例如家喻户晓的可口可乐和1963年《能源》作品中的Esso。七十年代中期,采用波普手法,斯基法诺借用未来派的主题和画面,例如通过重复运动元素来表现动感(1965年的《行走》)。随后几年,他主要从事摄影和拍摄一部长片《8月蝴蝶眼中的安娜·卡里尼》,于1967年在马尔科尼工作室放映,两年后,他拍摄了三部曲《卫星》、《移植的非人》、《佛朗哥·布罗卡尼的衰竭和死亡》。
 七十年代中,斯基法诺深陷存在和创作危机,尽管如此,这十年的前几年,他开始把电视画面搬上经过乳化处理的画布,用色彩鲜艳的笔触来进行加工,并给它们安上厚重的黑漆外框,以此来表现电视屏幕。这段时期,他多次参加重要的大型联展,例如博尼托·奥利瓦1971年策划的“1960-1970年意大利艺术的否定中的生命力”、第10届罗马四年展、1980年由毛里齐奥·卡尔韦西组织的“艺术与评论”展,此外,他还举办了两个重要的个展:1974年在帕尔马的个展和1979年在费拉拉钻石宫的个展。
 八十年代,他参加了众多的国内外展览,展出了他的系列作品《美容》、《建筑》、《双翼飞机》和《植物园》。1984年,他在威尼斯的旧狱大楼展出了《大自然未知物》系列,揭示了他对自然元素的兴趣,而这是那些年中很多作品的主题,它们的最集中的体现是1989年在费拉拉当代艺术馆举办的“有灵魂和无灵魂清册”展。
 1994年参加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1943-1968意大利的变形”展。两年后,他回到电视题材,创作了一系列题目意味深长的《候补缪斯》作品,在南美的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哈瓦那和墨西哥城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展览。1997年,为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地下室创作的彩色玻璃窗,使他获得了“多纳泰洛圣乔治奖”。
 1998年在罗马逝世。

53
吉诺·塞韦里尼(Severini, Gino, 1883-1966)

 塞韦里尼出生于科多纳。1899年,他与母亲移居罗马,就读裸体画自由学校。1901年,他结识博乔尼,与他一起常去巴拉的画室,在那里学到了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分色主义的技术秘诀。1906年,他前往后来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的巴黎,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巴黎前卫的代表人物:莫迪利亚尼、格里斯、布拉克和毕卡索,着迷于分析立体主义的理论,把它运用在创作中,描绘的主题是巴黎的夜生活。
 1901年,他对未来派有关绘画的动感讨论发生兴趣,与博乔尼、巴拉、卡拉、鲁索洛等人联名签署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和《未来主义画派技术宣言》。1912年,他在巴黎的小贝尔南画廊与马里内蒂等艺术家共同展览,次年,他在伦敦的马尔伯勒画廊首次举办个展,展出的作品已偏向抽象,预告着他的未来主义阶段的结束。
 1916年是塞韦里尼艺术创作的过渡时期,他的具象作品已出现回归传统艺术的价值和形式的预兆,这种“回归”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母性》(1916)。那些年中,他在《法兰西信使报》、《造型价值》、《风格》、《新精神》上发表自己新艺术理论的重要文章,其中,能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创作和那个年代的氛围的最根本的文章是1921年发表的《从立体主义到古典主义》,文中,他提出根据几何比例的规则和法规来回归具象艺术的理论。这些新的想法体现在以《神曲》为主题的大型壁画上,它们是为西特威尔爵士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古福尼山城堡创作的。
 二十和三十年代中,塞韦里尼忙于宗教题材的系列装饰作品的创作,1926年和1927年,他为瑞士的塞姆萨莱斯和拉罗什两处的教堂画了壁画,并获得了为米兰司法大楼和亚历山德里亚邮政大楼创作壁画的重要任务。1928年,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35年,他荣获罗马四年展大奖。五十年代,他回到未来派主题,重拾了许多巴黎时期的题材,但采用的是新的、更深、更偏冷色调的色彩。
 1966年在巴黎去世。

54
马里奥·西罗尼(Sironi, Mario, 1885-1961)

 西罗尼1885年出生于萨萨里,青年时代在罗马度过,在那里,他放弃学习工程专业,于1903年开始专攻艺术。他报读美术学院,经常拜访巴拉的工作室,在那里结识了博乔尼和塞韦里尼。
 1905年移居米兰,从那儿第一次前往巴黎居住(1906-1907),之后去了德国,1908年在埃尔富特拜雕刻家坦嫩鲍姆为师,这个时期创作的《戴草帽的自画像》,揭示出分色派的影响,与博乔尼、巴拉、卡拉等相近,正是这些艺术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带他走上了未来主义的道路。1909年至1914年,他重返罗马,1914年5月,在斯普罗维埃里画廊,他以16幅作品参加了“未来主义自由展”。次年,作为插图作者与杂志和报纸合作(《我们和世界》、《插画论坛》、《事件》和《女敢死队员》),这一活动促成了他1922年与《意大利人民》的合作。
 1914年,他是未来派运动的一个领导成员,与马里内蒂、博乔尼、鲁索洛、圣埃利亚和皮亚蒂一起签署了《意大利的骄傲》宣言,主张参战。1915年,他和博乔尼、圣埃利亚、马里内蒂、鲁索洛、埃尔巴、富尼等人一起加入伦巴第自行车和汽车营,辗转活跃在蒙泰洛地区。战争快结束时,他返回米兰结婚。1919年,他在罗马布拉加利亚画廊展览,1920年,他与杜德维莱、富尼、鲁索洛等人联名发表《反对一切绘画的倒退》宣言,其中已包含了以后的二十世纪运动的基本理论。1920年底至1921年1月,他在日内瓦参加黄金分割小组组织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这些年中,他在米兰和科莫出入萨尔法蒂的沙龙,他们分享同一计划,那就是以一些艺术家为核心,建立一种新的意大利艺术思潮,用现代眼光来解读古典传统。
 与杜德维莱、富尼、马莱尔巴、马鲁西格、奥皮和布奇一起,他们组成了七人小组。1924年,他与二十世纪运动的画家一起参加第14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了两幅作品:《学生》和《建筑师》,它们注定成为二十世纪理论的标志性作品。随后几年中,他分别参加了1928年、1930年和1932年的双年展,但1952年的那一届,他不想参加。那段时期的画面上描绘的是他的著名主题:郊区和城市景色,荒凉的市区,穿梭着卡车、电车和孤独的自行车。1930年左右,他开始对舞台布景和建筑感兴趣,这使他将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合二为一,把它作为对意大利绘画传统的恢复和振兴。在1933年的《壁画宣言》中,西罗尼相信壁画能帮助超越架上绘画。1935年,在皮亚琴迪尼设计的新罗马大学的大礼堂中,他创作了壁画《艺术与科学的意大利》,次年,他创作了镶嵌画作品《联合的意大利》,于1937年在巴黎的世博会上展出。同年,他还忙于米兰司法大楼的装饰画和为威尼斯大学创作一件巨幅作品。1937年,他为米兰大医院的礼拜堂完成了彩色镶嵌玻璃窗《圣母领报》,1938年,又为贝尔加莫的邮政大楼创作了两幅大型作品《农业与建筑》,随后他又忙于罗马电信部的装饰。到1942年为止,他与建筑师穆齐奥合作为“意大利人民”总部进行装饰。1943年,他恢复架上绘画,把巨幅壁画的建筑和场景经验转用到由分块的画面构成的作品上,他称之为“倍增画”。
 1961年于米兰去世。

55
阿尔登戈·索菲奇(Soffici, Ardengo, 1879-1964)

 索菲奇,画家,尤其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文化的杰出的作家和理论家,1879年4月7日出生于托斯卡纳。1893年全家移居佛罗伦萨。1897年,因父亲病重,他不得不打短工维持生活。1900年,他和一些画家朋友前往巴黎参观万国博览会,在这第一次逗留巴黎期间,他学习印象派艺术,为了维持生活,他和几家讽刺漫画杂志合作,如《笑》、《吉尔·布拉斯》、《窸窸窣窣》,并为书籍设计封面(羽笔出版社出版的路易·迪蒙的《喀迈拉》)。他经常参观罗浮宫、卢森堡博物馆,尤其是私人画廊。1902年,他的七件作品参加了“独立艺术家展”。传记作者路易·卡瓦洛提到,这一时期,艺术家很有可能在编辑杂志《巴黎的呐喊》时认识了毕卡索和雅各布。
 1903年,索菲奇经常走访绰号“男爵夫人”的新波兰女友海伦·厄廷根。她使用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其中罗克·格雷是她在意大利的《辛辣》杂志上使用的笔名。在她与俄罗斯画家谢尔盖·亚斯特列布佐夫位于拉斯帕伊大道的家中,经常聚集了前卫的文人、诗人和艺术家,如阿波利内尔、毕卡索、雅各布等。索菲奇与《羽笔》杂志合作,发表介绍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的文章。《白色杂志》发表他的一张素描,在这家杂志社,他结识了费内翁夫妇费利克斯和雅里。1903年,他与作家乔瓦尼·帕皮尼结交,后者在《达·芬奇》杂志上发表索菲奇的文章。艺术家结识了让·莫雷亚斯,非常崇拜他。莫雷亚斯的思想后来成为他的一系列壁画的审美指导思想,这些壁画是他1905年为特兰提诺大区尤切尼奥的一个饭店创作的,后来遭毁。1906年他与阿波利内尔交往密切,同年秋天,在巴黎接待帕皮尼,并把他介绍给毕卡索、雅各布、格里斯等朋友。1907年他参加巴黎秋季沙龙展,之后回到意大利的波焦卡亚诺,住在从舅父那里继承的房子中。
 这年是索菲奇绘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年,他从象征主义过渡到塞尚的风格。1908年,他移居米兰,6月在《艺术生活》上发表一篇评论塞尚的重要文章,这是意大利有关这位法国大师的首篇论文,同时,他与波兰女友结束了不稳定的恋爱关系。12月20日,普雷佐利尼的杂志《声音》发行创刊号,索菲奇设计了杂志的抬头字体和标志,并成为它的长期合作者。这本在佛罗伦萨出版的刊物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对那些年中的意大利艺术发展给予了最重要的理论贡献。索菲奇撰写了几篇关于国外意大利艺术家的文章,特别关注雕塑家梅达尔多·罗索和画家乔瓦尼·博尔迪尼的作品。1909年发表关于印象派画家的文章,撰写献给马里内蒂和未来派艺术家的《可笑的李比菜谱》,刻薄地讽刺了刚刚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同年他开始与毕卡索通信。1910年2月,艺术家接受普雷佐利尼的邀请,在巴黎为《声音》杂志准备在佛罗伦萨举办的展览筹集印象派作品。画商沃拉尔、罗森贝格和迪朗-吕埃尔答应出借作品。在这次旅行中,索菲奇结识了梅达尔多·罗索,决定请他参加佛罗伦萨的印象派画展。在1910年10月的《声音》上,他发表了一篇对威尼斯双年展和佩萨罗宫的博乔尼展颇有微词的文章。次年,从巴黎回国后,他参观了在米兰里科尔迪馆举办的未来主义展览,在6月22日号的《声音》上,他对这一展览作了相当反面的报道。文章发表后,卡拉、鲁索洛、马里内蒂决定惩罚索菲奇,他们在佛罗伦萨的红制服咖啡馆碰到了他和梅达尔多·罗索,结果双方大吵一场。1912年,索菲奇返回巴黎。海伦·厄廷根介绍他认识女画家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两人一见钟情。他俩一起在鲁昂度过几天光阴,之后索菲奇回到巴黎,常去阿波利内尔的家:在那儿与德兰、迪菲、毕卡索、布拉克、格里斯、弗拉曼克等相会。
 帕皮尼接替普雷佐利尼担任《声音》的主编。在1911年7月号的杂志上,索菲奇发表了评论巴黎举办的未来主义展览的文章,流露出支持马里内蒂的态度。这一时期,他正在写一篇小说,但同时也进行绘画创作,作品分解构图,揭示出他对立体主义的兴趣。年底,塞韦里尼代表未来主义团体,与索菲奇和好。1913年,索菲奇和帕皮尼一起创办《辛辣》杂志,这是一本得到法国朋友和未来主义艺术家合作的专业艺术杂志,和未来主义艺术家的和解表现在1913年2月1日出版的《辛辣》上:帕皮尼发表了《未来主义之意义》一文,介绍了索菲奇的思想,并把未来主义视为意大利惟一的前卫艺术。索菲奇参加赫尔瓦特·瓦尔登组织的“狂飙”小组的展览和马里内蒂在意大利和国外举办的未来派展览,包括鹿特丹、柏林、佛罗伦萨、罗马、伦敦和那不勒斯。1914年2月,在帕皮尼和卡拉的陪同下,索菲奇重返巴黎,再次遇到亚历山德拉·埃克斯特。他在巴黎逗留到6月中旬。在萨维尼奥的音乐会上,他认识了德·基里科。年底,通过《辛辣》杂志,他和帕皮尼表明了与马里内蒂领导的未来主义疏远的态度。
 1915年,他志愿参军,1919年退伍。他的绘画表现出对未来主义的脱离,并响应当时兴起的回归秩序的运动。他参加了1928年、1934年和1936年的威尼斯双年展,1931年的首届罗马四年展。出版了介绍卡拉和梅达尔多·罗索的两本专集。1944年索菲奇被捕,随即被转移到特尔尼附近的集中营,被控告有通敌行为。1959年至1963年,他编辑了自己的《作品》。
 1964年8月19日在云石堡去世。

56
阿尔图罗·托西(Tosi, Arturo, 1871-1956)

 托西1871年7月24日出生于瓦雷泽省的布斯托·阿斯齐奥市。他的父亲要求他学习技术,他却走访艺术家阿道夫·费拉古蒂·维斯孔蒂的画室。1889年,他进入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裸体画学校学习。
 1891年,他在米兰的永久陈列馆展出了一张生病女孩的小型肖像作品,它没有逃过维托雷·格鲁比奇·德·德拉贡的眼睛,他是米兰放荡不羁(斯卡皮利亚图拉)艺术运动和塞冈蒂尼的画商和保护人。
 格鲁比奇爱替年轻的托西出主意并鼓励他,就在这段时期,托西开始常去所谓的维杰佐谷学校,这是一种艺术家俱乐部,他们都深受法国艺术家蒙蒂塞利的影响, 对研究外光的光线和颜色之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
 远离前卫艺术的风头,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艺术家开始了“酒精时期”的创作,作品的材料感很强,几乎接近了非形式绘画,色彩特别鲜艳,如1895年的《红色裸体》。1897年,他婚后经常在塞利里亚纳谷居住,并于1905年在那里的罗韦塔镇购买了一幢房子。托西的绘画“总是手舞足蹈,但随着一层层褐色、蓝色、赭绿色的主体色彩的铺开而趋于平静”。
 1909年,年仅四十岁的艺术家开始在意大利艺术界出名,但是面对还不算大的名气,他却固执地选择了离群索居。
 如果说艺术家的初期绘画可以在晚期罗马风格的文化,如克雷莫纳、达尼埃莱·兰佐尼和埃米利奥·戈拉的作品中找到渊源的话,那么,1920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看到的塞尚的艺术则改变和最终决定了他的绘画命运,他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彻底的修正。1922年,他参加了“佛罗伦萨之春”展,并因为三联画《我的土地》而荣获公共教育部颁发的金奖。1923年,他在米兰的佩萨罗画廊举办重要的个展,使更多的公众开始了解他。
 1924年,托西开始常去玛格丽塔·萨尔法蒂在米兰的家,次年,随着奥皮的退出,他加入了第一个“二十世纪运动”团体。尽管他对该团体的理论还相当陌生,并且他与西罗尼和卡拉的选择相去甚远,但他在团体内享有高度的权威,尤其是萨尔法蒂无条件的支持和极高的器重。他参加了所有在国外举办的二十世纪运动的展览,并通过他的威望来帮助和支持旅居巴黎的艺术家托齐和德·皮西斯。1928年,他成为组织伦巴第大区法西斯联合艺术展的名誉委员会的成员。他在巴黎荣获重要的“绘画大奖”,萨尔法蒂在1931年10月17日给他的去信中提前通知了他。1940年,他被授予艺术成就金奖,1941年和1942年,他应邀参加第三届和第四届贝尔加莫奖,1942年被授予“墨索里尼奖”,他将20万里拉的奖金慷慨地分给了不走运的艺术家。次年,为了抗议他获得的法西斯奖,一群游击队员焚烧了他在罗韦塔的工作室,烧毁了近300幅油画和许多素描。二战结束后,从1948年开始,他参加了每一届威尼斯双年展,直到1956年5月31日在米兰去世。

57
马里奥·托齐(Tozzi, Mario, 1895-1979)

 托齐1895年出生于佩萨罗一乌尔比诺省的佛森布鲁内市。在放弃学习化学后,他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与莫兰迪、波扎蒂和利奇尼同窗,并一起参加了当地的展览,托齐展出风景和人物习作,弥漫着艾米利亚地区自然主义的温暖色调。
 从军队退役后,1919年,托齐结婚并移居巴黎,在那一直呆到1935年。在巴黎,他与意大利前卫艺术家德·基里科、萨维尼奥、塞韦里尼、德·皮西斯、坎皮利、帕雷谢交往,和他们组成了“七人小组”,该团体是意法具象艺术之间的重要桥梁。托齐经常参加秋季沙龙展、独立沙龙展和图伊勒里宫沙龙展,很快就享有了国际声望。1921年开始,他参加了所有重要的意大利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二十世纪艺术展、罗马四年展。
 无论是“造型价值”和“二十世纪运动”的思想,还是德·基里科的形而上观点,它们对托齐来说都充满了吸引力,由此诞生了他作品中高大的人物,主要是女性结实的、充满体积感的身躯,犹如悬在非现实场景中的雕塑。1928年,托齐以作品《破晓》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介绍了“巴黎画派”的艺术家夏加尔、马库西斯、藤田嗣治的作品。在1930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托齐组织了“意大利召唤”展厅,与威德玛·乔治一起介绍了旅居巴黎的七位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同年,他应邀参加在达姆施塔特举办的“美丽的贱妇”展,受到西班牙艺评家和哲学家欧亨尼奥·多尔斯的赞赏。他为托齐撰写热情洋溢的评论,赞扬他作品中的地中海风格和神话色彩。托齐的参展作品《空中女子》被曼海姆博物馆购藏。
 1928年至1933年,托齐参加在巴黎举办的“巴黎意大利艺术家”展。1929年在巴黎贝尔南画廊举办个展,引起毕卡索的关注,之后,毕卡索邀请他到工作室作客。然而,就在艺术家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一场大病使他中断了艺术生涯。他回到意大利,经过一段漫长的修养后,他才能重拾画笔。1958年,在米兰圣母领报画廊举办个展,重返艺术舞台。六十年代,托齐致力于创作静物,十年后,他回到人物题材。年事已高的托齐,在法国短暂停留后,最终于1974年定居巴黎。1979年,他在法国的圣让迪加尔去世。

58
朱利奥·图尔卡托(Turcato, Giulio, 1912-1995)

 图尔卡托1912年3月16日出生于曼托瓦。1920年全家移居威尼斯,在那里,他不定期地去美术学院和裸体艺术学校上课。
 1934年在巴勒莫服兵役时,出现肺病的最初症状,这一疾病伴随了他的大半生涯。
 1942年至1943年,图尔卡托在格鲁阿罗港的一间职业学校教授素描,同年,他以作品《母性》第一次参展第23届威尼斯双年展。他参加了第4届罗马四年展和罗马黄道十二宫画廊的一个展览。二战后期,他加入抵抗运动,在意大利从德国占领下解放后,他最终定居罗马。他的艺术活动和他的社会政治活动紧密相连。
 1947年,在参加罗马世纪画廊的一个展览时,他和科尔波拉、法齐尼、古图索和莫纳凯西一起签署了《新立体主义宣言》。在和其他一些艺术家前往巴黎时,他被马涅利、毕卡索和康定斯基的作品深深打动。1947年3月15日图尔卡托与阿卡尔迪、阿塔尔迪、孔萨格拉、多拉齐奥、圭里尼、佩里利和圣菲利波一起签署了《形式》宣言,把它发表在4月发行的只出了一期的同名杂志上。10月,在罗马艺术俱乐部举办的展览被认为是“形式1”小组的正式登场。同年,他在麦穗画廊参加“新艺术阵线”的首次展览,从而正式加入了这个运动。
 1949年,他在米兰、罗马和都灵多次举办个展,他的1948的作品《起义》被罗马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收藏。1950年,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社会题材的作品。1952年他加入由文图里发起的“八人小组”,其他六位成员是阿弗罗、比罗利、科尔波拉、莫雷尼、莫尔洛蒂、圣托马索、韦多瓦,他和他们一起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1954年,他再度参展,1958年,他在双年展上获得个人展厅,他随后又参加了1966年和197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1956年,图尔卡托去远东旅行,经过莫斯科来到中国。六月,他和萨苏、泰塔曼蒂、赞卡纳罗、拉斐尔和法布里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意大利五画家展”。1957年,他的作品受到批评家的高度关注。1959年,图尔卡托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同年,他与其他艺术家一起拒绝参加罗马四年展,以此来抗议展览组织方和领导机构。两年后他参加罗马四年展,荣获“总统”奖,并被邀请参加“形式1”小组的第一个历史展。
 六十年代,艺术家的展览活动愈益频繁,他参加了1987年“形式1”小组在法国布尔让布雷斯和德国达姆施塔特两地举办的历史回顾展。1993年,他再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作品”部分展出。
 图尔卡托因呼吸衰竭于1995年1月22日在罗马去世。

59
埃米利奥·韦多瓦(Vedova, Emilio, 1919-)

 韦多瓦1919年8月9日出生在威尼斯的一个工人家庭,是一位主要以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他从小就尝试不同职业,当过工人、摄影助理、修复人员。三十年代中叶,他开始勤奋画画,主题主要是透视、建筑、人物,还创作了很多自画像。
 1936年至1937年,他在罗马的舅父家做客,在阿梅代奥·博基主持的裸体画自由学校上课,后来在佛罗伦萨消磨了一段时间,散漫地就读一所自由学校。1942年,他以三张作品参加了贝尔加莫奖,并加入米兰的“潮流”小组。次年,他在罗马的麦穗画廊举办个人绘画展,但随即遭到法西斯秘密警察的封杀。1944年至1945年,他积极参与抵抗运动,创作的作品充满强烈的表现力。1946年,他在米兰签署《现实主义宣言(超越格尔尼卡)》,在威尼斯,他参与创立了“意大利新分离主义”团体,以后又参与创立了“新艺术阵线”。
 韦多瓦开始参加一系列国际联展,包括1948年、1950年和195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1951年的圣保罗双年展,1955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之后,他还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1951年,他参加由文图里发起的“八人小组”,两年后,在乔治·奇尼基金会举办的“高级文化”大会上,他公开宣布脱离该小组。他创作材料拼贴和组装作品,在非形式艺术领域中,他以强烈的挥洒姿态使用白色和黑色的不同色阶,并加入红色。他创作了《抗议》系列和《自然》系列。1954年,他在第二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上获奖,这使他得以在巴西逗留三个月,他被南美内陆地区的现实和里约热内卢的嘉年华深深迷住。1956年,他在德国慕尼黑举办个展。1958年,他开始致力于石版画的创作并获得利索内奖。次年,在威尼斯格拉西宫举办的由卡洛·斯卡尔帕策划的展览“艺术的生命力”上,他展出系列作品《情境相左》中的第一件,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角度陈列的油画。1960年,他获得第30届威尼斯双年展绘画大奖。
 六十年代初,他创作了《多元》系列,这些作品采用多种材料,在空间中错综分布,并能扩展,它们的首次展览是在罗马的马尔伯勒画廊,朱利奥·卡洛·阿尔甘撰写了前言。多所美国大学邀请韦多瓦介绍他的《多元》作品。1965年开始,他在萨尔斯堡的造型艺术夏季学院授课,1975年起,他又在威尼斯美术学院任教,积累了一系列教学经验。
 在艺术上他不断创新,与穆拉诺岛的韦尼尼玻璃作坊合作烧制玻璃板作品《空间-多元-光线》,创作了《撕裂和碎片》、《圆盘》和《圆圈》系列,此外,他还和路易吉·诺诺合作,为《六十年代的难忍》和《普罗米修斯》创作舞台布景。韦多瓦强烈的创造力还表现在使用各种技巧来创作版画。

60
路易吉·韦罗内西(Veronesi, Luigi, 1908-1998)

 韦罗内西1908年5月28日出生于米兰。1924年开始绘画,1932年,在百万画廊举办个展后,他首次游历巴黎,了解到印象派和立体派的作品,并结识了莱热、德洛内夫妇和乔治·旺通热格,学习俄国和荷兰的构成派艺术家的作品。他很早就认识了拉法埃洛·焦利和爱德华多·佩尔西科,并和与《多边形》杂志有关的艺术家来往。三十年代上半叶,他成为国外的前卫派和米兰的抽象派的纽带,为《版画阵营》和《美庐》等杂志设计封面和方案。1933年,他接近“画面”小组,1934年,与约瑟夫·阿伯斯一起,他又一次在百万画廊展出一系列版画,并参加巴黎的“抽象-创造”小组。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与包豪斯成员及瑞士的具体派艺术家加强联系,并参加伦巴第地区抽象艺术家的展览活动。1934年,他已经开始舞台布景的制造,这种布景设计师的生涯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1935年,他与在瑞士相识的莫霍利-纳吉结交,也开始与捷克的构成派画家来往,同年,他与抽象派艺术家一起在都灵参展;次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了阿蒂利奥·罗西策划的一个展览。1938年,韦罗内塞创作了首批把绘画材料和照片相结合的作品,所用的工艺也用在了以后的布景制作中。1939年,他在一本书中发表了《一个画题十四种变体》,书中同时收录了里卡多·马利皮耶罗作曲的与画作相呼应的《音乐变奏》。同年,在巴黎的“小队”画廊,他首次举办了绘画个展。出于对摄影的越来越强烈的爱好,他开始电影方面的实验。三十年代末,他开始尝试抽象摄影并探讨绘画与每个胶片画面之间的关系,由此诞生了一些用电影形式创作的绘画作品和在胶片上手工上色的抽象电影。
 在重捡因战争而中断的艺术活动后,1947年,他建立了“指南针”摄影小组,1948年,他加入了具体艺术运动,继续他的跨媒体实验。1956年至1966年期间,韦罗内西作品中的几何秩序开始减弱,画面中出现了艺术家称为有机的形状,其中,颜料获得一种新的强度。1966年之后,在他的画面上又出现了他整个创作生涯中典型的抛物状线条、几何组合和透明的色彩。1965年至1987年间,他执教威尼斯高等工业设计课、米兰的布雷拉美术学院和新学院。
 1998年2月25日,他在米兰去世。

61
吉尔伯托·佐里奥(Zorio, Gilberto, 1944-)

 佐里奥1944年出生于比埃拉,1963年进入都灵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结识了皮斯托莱托、蒙迪诺、吉拉尔迪和佩诺内等艺术家,但很快,他就放弃绘画,转向雕塑。1968年,由托马索·特里尼介绍,他在都灵斯佩罗内画廊首次举办个展。他很快他就加入“贫穷艺术”运动,与之一起参加了1967年和1968年的一些展览。1970年从美术学院毕业,次年他开始在都灵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佐里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有:让人联想到形而上的星星,象征死亡力量的标枪和作为生死过渡的独木舟。艺术家对化学反应的过程尤感兴趣,1965年开始,与之相关的作品出现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最近几年,艺术家尤其对金属和酸接触后产生的不同化学反应入迷,例如硫酸铜或氯化酸。这些元素被放置在容器里面,使作品成为了变化过程本身。
 他经常用脆弱的材料来锻造形状,时而与雕塑作品的尺寸形成对比,例如他的陶制大星。用这种方式,艺术家强调了物质现实的不稳定性。他使用的其它材料包括:电阻、绒织物、母牛皮、常常是处于沸腾状态的液体、聚苯乙烯、铜、动物皮、激光、甚至声音。
 他于1978年、1995年和1997年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于1972年和1992年参加了卡塞尔文献展。
 1976年,卢塞恩美术馆为他举办了第一个重要个展,承认他是艺术实践的重要人物。1985年,斯图加特美术馆为他举办大型回顾展,该展于1986年巡回至巴黎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和埃因霍温的冯·阿贝博物馆。2001年,他参加了在伦敦泰特画廊新馆举办的“贫穷艺术”的大型展览,该展继而巡回至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2001-2002)、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2002)和华盛顿赫什霍恩博物馆与雕塑公园(2002-2003)。
 佐里奥在都灵生活和工作。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