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超越“诸象”以观“共象”——王林旭的超象艺术与普世价值

录入时间: 2013-11-04

  这一次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超象——王林旭当代水墨作品展”,是王林旭在生态解构主义现行的现代文明中,抑或说是战后西方文明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东方水墨的画意气韵之间关系的总体认识,在共享“山水”这一对象下的融合理解。生态解构的核心标准便是“天人合一”的价值认同程度。而人性与自然的命题却是恒古以来,环绕着人生存环境的江河云山、树虫鸟兽展开,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一直是具象的抽象理解,或抽象化的具象认知。王林旭把他的艺术探索定位在具有现时价值的“生态美学”上,对生态环境的美学认识进一步摆脱了自得的山水意境,变成一种提供关系嫁接的知识架构,在人与自然之间,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在生存环境和人性解构之间,得到可认同的逻辑理解,意为“超象”。所谓“超象”,并非对于象的抛弃与否定,并非以无象替代有象,也非以心象置换物象。王林旭在他的超象艺术中所探索和实践的并不是一种新的象的形态,而是一种新的对“象”的观看方式和角度,是一种超越“诸象”以观“共象”的视角以及对于这种视角的再现。通过这种对于“共象”的描绘,王林旭的艺术得以关照到东西方之间所共通的普世价值。

  人类的美术史是一部对于象的态度和观看方式的演进史,从对于象的膜拜(原始艺术和宗教美术)到对于象的临摹与仿制(写实艺术)到对于象的思辩(文人画)最终走向对于象的批判、反抗和消解(当代艺术)。这些探索代表了特定时期我们对于自然物象,对于我们自己以及对于我们与这些物象之间的关系的思索与探讨。然而这种思索与探讨往往都沉浸在数量庞大、品类丰富的各种物象之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诸象”,诸象并不仅仅只是各种自然或人文物体与现象的集合,我们对于诸象的探讨早就超越了象本身,而深入到了象的本质的层面。对于这种诸象的本质的讨论,我们可以借鉴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理念是物象的完美形态,或者说,真实的和本质的形态,视觉艺术很早以前就开始追寻对于这种理念形态的表达和再现。然而,这种对于具体物象的超越与探索,和“超象”是完全不同的,超象所超越的,是对于诸象的“理念”的追求,而试图去追求“理念”的理念,也就是所有物象所共享和分有的那一个单一的理念,而这种理念的视觉形态,即我所说的“共象”。由此可知,对于共象的探索,虽然需要超越诸象,但又不可能脱离于诸象。王林旭的超象绘画,并没有完全地抛弃对诸象的考察,但却通过这种考察,超越了诸象本身,而指向对共象的再现。

  王林旭的超象绘画为我们对于象的观看与再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探索的方式,他使我们得以从诸多纷繁的物象中超越出来,直指诸象所共同分享的那一个普遍的共象,更重要的是,这种超越,使得我们得以从纷繁的物象中剥离出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思考最终又将回归到对于人类自身和人与人关系的反思。如王林旭说的,“艺术的目标将不再是解构自然,而是要完成人与自然的对话”。已经远离或自以为远离食物链循环的人类而言,生存环境是愈发呈现一种宏观有序、微观失序的局面。反观现代文明的发展,是在人的流血与互相残杀中埋下深刻的种子的,是在世界大战的失序中奠基建立的,也是对自然的循环的破环和践踏中得出的。战后的努力是伴随着联合国组织的成立来体现的,生态美学是一种爱与保护、正义与公平的体现,在这种现代文明的内涵下,人性与自然的对立的消融可以变化成人类生存环境的解构。

  生态保护,是人类的自律的成果,对地缘政治上每个区域联合来说,更是一种他律。王林旭的生态美学视角和“超象”在艺术上不仅提供了文化差异之间的观察角度,而且在人性与自然的对话和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中透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气度。

广东美术馆
2013年11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