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 綠風如水──葉綠野新作廣州展出《大公報》
录入时间: 2012-01-19
圖:《雀躁拒霜展春華》
「綠風如水:葉綠野作品展」近日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展出年近九旬的葉綠野新作六十五件,作品一改過去以花草為主之格局,而以禽鳥為主、花草為輔,在用筆上方圓結合、靜中見動,豐富了花鳥畫的表現形式和手法。
葉綠野,一九二二年出生,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嶺南畫派花鳥大師。他早年師從高劍父,深得嶺南畫派精髓,後來一直潛心花鳥畫的研究與創新。葉綠野提升了「隨類賦彩」的新高度,作品大膽敷彩,墨彩結合,以墨壓彩,彩不傷墨,色而不浮,艷而不俗,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用墨用彩風格,進一步開拓了花鳥畫雅俗共賞的新境界。
創花鳥畫新意境
廣義而言,花鳥畫題材的出現幾乎同人類早期文明相伴而生。隨社會文化的發展,花鳥畫得以長足發展,於宋元時期大放異彩。經歷代畫家的努力實踐,無論是院體畫還是文人畫,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顯示了強大的藝術魅力。但是,由於筆墨題材的高度程式化和局限性,花鳥畫的發展創新無疑給當代畫家以嚴峻的挑戰。
作為嶺南畫派的重要傳人,葉綠野認為嶺南畫派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創新精神,不應拘泥於某種技法或形式,主張創造性。推崇藝術創新的葉綠野,探索破解花鳥畫意境難彰的難題,其作品花鳥與山水結合、遠景與近景結合、實景與虛境結合、象內與象外結合,打破了一花一枝的傳統模式,拓展了花鳥畫的寬闊感、縱深感、具象感和質量感,創造出花鳥畫的新意境。
用筆是造型取墨象之根本,「筆為墨之帥」,強調以筆為主導,墨隨筆出。葉綠野的寫意花鳥畫筆墨俱佳,筆隨墨走,墨隨筆變,筆墨變化都很豐富,自然而然地出現墨之五色之相。葉綠野的用筆還有「方圓結合」之特點,所繪對象頗見骨態,尤其是孔雀、山雀等。其筆下的孔雀脖子形方意圓,翅膀多用方筆,尤見骨力,表現出強健的生命力,同時野逸之氣頓生,毫無乖戾柔弱之態,看似平和卻充滿風骨。他的方圓結合之筆在山石、籐蔓、蕉葉等物象中皆有體現,已見自家用筆之風格,這也是自我性情、審美取向的自然流露。
墨法運用皆情感
無墨即無中國畫,葉綠野在墨法運用上手法十分豐富,作品《紅荔透綠紗》水墨氤氳,足見韻味。但他沒有背離為整個形象傳神的前提,孤立地把筆墨當做藝術來欣賞,而是力求其為形神兼備的形象塑造所用。葉綠野筆下那孔雀羽毛的光滑、鬆軟與華麗的效果,是以蒼潤淋漓,富有表現力的筆墨描繪出來的。
「繁彩寡情,味之必厭」。若沒有情感,再美艷的色彩造型,體味起來一定會味同嚼蠟,文以情勝,繪畫亦然。葉綠野對此頗有所悟,他深知模倣古人、他人,無異於無病呻吟,惟有發自內心的真摯自然之情才會引起人們共鳴。因此,他一直以「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熱情對待藝術創作,畫中傳達一種積極健康,清麗灑脫的情韻,孕育一種潛在的鬱勃生機。這點,他畫中的禽鳥形象最有説服力: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下,個個機靈活現,充滿生氣,即使在夜色中,也絕無老氣橫秋,無精打採之病態感,充分體現作者熱愛自然,追求生命自由的心性。
據展覽主辦方介紹,已具個人藝術風格及成就的葉綠野,至今仍堅持每天起早作畫,在傳承傳統藝術經驗的基礎上做各種實驗性的嘗試與探索,本次展覽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其近年新作。這份對藝術的專注與執著對於年近九旬的葉綠野實屬不易。嶺南畫派所堅持的「順應時代變革潮流,致力於改變中國畫的藝術革命,力求創新」之主張,在葉綠野這裡得到了樸實而真誠的詮釋。
本次展覽至明年一月三日結束。
\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2011年12月31日 06:04:08
大公報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永恒的温度——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作品选展”正在广东美术馆新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