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整合还是剥离《艺术当代》
录入时间: 2010-12-21
前不久,作为一项被称为“广东文化战略上的珠联璧合”的重要举措,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艺术馆正式成立,并举办了名为“启点·动像空间”的开幕展览,展示了广东美术馆在之前组织、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活动的过程中积累的当代艺术收藏作品。这个活动,被视为一次在大的文化体制内,由政府牵头、支持的一次跨媒介的“视听合作”,是“当代艺术”进入以大剧院为代表的更具有大众性的市民公共文化空间的一次尝试。此举一出,自然赢得了一片赞扬。
平心而论,当代艺术进入公共空间,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代艺术作品的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同时也预示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空间对于公共艺术的宽容度正在逐步增加。而从现实的执行效果来看,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积极的立场出发,那么对于场地提供者的广州大剧院而言,他们将整个建筑的配套空间与设施中专业演出场所之外的部分空间辟为当代艺术的展示场所,有助于其整体文化形象的多元化,有利于其在打造一个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中心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的可能性;而对于广东美术馆而言,则可以在城市新轴线的地标性建筑中获得一个展示空间,突然了日显逼仄的现有场馆的空间限制,可谓是一次双赢。而在具体的呈现上,当代艺术装点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剧场空间,也避免了以往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中艺术作品或质量低下、或趣味冲突的尴尬,这也就是官方口径中“珠联璧合”的自信由来。
然则,当我们先暂时搁置这个开幕展览本身的作品形态、展示效果等具体问题,回过头来审视这个有着拗口名称的当代艺术展馆成立本身时,便不得不对于其身份、使命、作用与效果等诸多问题的尴尬与模糊表示一定程度上的隐忧。
首先,主体划分不明确带来不可避免的定位模糊。广东美术馆的大剧院当代馆,从行政隶属上而言是归于广东美术馆直接领导的,但是作为一个运行主体的当代艺术馆却无法摆脱从硬件到软件各个方面上对于广州大剧院的深刻依赖,这也从这个主体冗长的名字中可见一斑。而这样的交叉必然带来运行过程中的掣肘与现实问题。大剧院当代馆,究竟是仅仅提供一个集中展示当代艺术的空间概念,还是从人到物,包括收藏、研究、教育、推广的整体位移?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开幕之后的主题性展览的学术脉络将如何展开,是否会有整合原有学术品牌的一揽子计划,抑或是在研究方向上另起炉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计划,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场地空间与文化形态和趣味的制约和限制?尤其是当具有现代感的建筑目前仅仅是承载经典乐剧的“新瓶子”,而接受“高雅”与“古典”的熏陶才是广大市民被传递的精神追求的情况下,当代艺术馆的展示,又将在多大程度成为“经典化”的当代艺术成名作的秀场,抑或是与成功人士相伴的当代艺术商业运作的舞台?从而隔绝实验性与反审美的“荒腔走板”,以保证视觉与听觉的同步愉悦,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丰收?
其次,定位与功能的模糊也带来了许多具体操作上的现实困难。这次的开幕展览中,集中展示方力钧、刘小东等著名艺术家作品的“黑匣子”展厅是利用演出档期的空隙临时挪用的音乐会演出场地,那么今后展览常设的展厅空间是否足敷使用?在固定空间面积、展线、楼高、都有着较大限制的情况下,很多大型装置与雕塑将不得不移师户外,我们姑且不论所有权归属的问题,其展示与大剧院本身的固有陈列又有什么关系?这种混淆是否意味着其展示必须以整体剧场空前的整一性为第一前提?再比如此次开幕展览在回廊中陈列了部分在白羊雕塑上涂鸦的公共艺术教育的作品,但是由于剧院场地卫生等具体的要求,陈列仅限于对实践结果部分的展示,而取消了现场创作的环节,那是否意味着这个当代馆将不得不放弃或者至少弱化参与互动的公共教育职能?甚至于在进一步的细节上,例如服务人群与时间节点,美术馆主要面向在白天进入参观的广大公众,而大剧院的主要演出时间则都集中在夜晚,两者在时间上如何调和?尤其是而对大剧院白天实行凭票参观的措施,人流量对于有限的现实,当代艺术馆是否会遭遇门庭冷落的边缘化境遇?这都是值得当前弹冠相庆的管理者们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视听杂糅的新兴事物,我们不应在操作性上过于求全责备。但是当我们将这个举措与高速之后的广东美术馆二沙岛主空间的功能向经典陈列转移,有着优秀艺术传统的广州三年展前途未定等一系列问题通盘考虑的话,便不得不为当代艺术在广东美术馆这个固有陈地上的生存境遇感到担忧。广州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艺术馆的成产,究竟是强强联合还是资产剥离,这有待于今后的一系列当代艺术展览给出解答。
艺术当代NO.10/2010(十二月出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