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当代14山水名家广州“亮剑”《广州日报》

录入时间: 2010-11-29

   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让当今众多画家的“共同理想”变为画作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然而近年来,在全球化和资本时代背景之下,坚守山水画的“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不少画家的自觉,而这种自觉又因地区和个人的不同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将于12月3日~19日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的“第三届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资本时代与山水精神”就是旨在探讨这些差异性,研究其背后的各种文化精神因素。

   据悉,这次展览由广东画院主办,参展的14位山水画家,如崔振宽、许钦松、范扬、张彦、方向、何加林、李劲堃、林容生、卢禹舜、丘挺、尉晓榕、姚鸣京、李东伟、张谷旻等来自五湖四海,且均是当下山水画创作领域中(尤其是在对传统“山水精神”现代诠释的探求方面)具有独特体验的佼佼者。因此,他们带来的140余件风格各异的力作定会让羊城观众大饱眼福。

   传统“山水精神”儒释道并蓄

   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自唐末五代文人画兴起之后,山水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打压“北宗”且不遗余力地推崇“南宗”绘画,文人山水画的正宗地位更在理论层面上得以确立,并几乎一统画坛;在具体的笔墨技法和作品图式上,也逐渐程式化为一种无论是画家还是观众都“约定俗成”的风格模式。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著名美术理论家陈迹认为:“从历史上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宋、元、明、清以来占画坛主流地位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存在着与中国传统社会相近似的宗法制度,也即是他们渊源有自的传承性和正统性——这无疑是受文人画作者的主体(文人士大夫们)所秉承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技法和图式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传统文人画在精神指向上,由于更多地受到流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道、禅思想的滋养,孤寂、虚空、旷远、明净等以沉静内敛为指归的审美境界,成为士大夫画家们所普遍追求的共同理想,这种追求有着强烈的‘哲学’层面上的意义——这或可视为士大夫公务之余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自我平衡和逃避。”

   这种独到的见解值得注意,因为中国山水画尽管与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身为文人士大夫的画家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食粮,表现在绘画上则为“山水”之于人,不仅“可行、可望”,而且还“可居、可游”——人因山水而物化,山水也因人而人格化;人既可“卧游”于山水之间而“天人合一”,又能出入自如而觉悟宇宙人生的真义。以上这些,再加上由禅宗“不离世间”而“明心见性”等精义所引申出来的“意境即心境”等观照山水的方式,大概就构成了人们所说的最具东方文化特质的“山水精神”。

    但是,传统山水画的“山水精神”大约持续到中日甲午海战后,便因社会革命的兴起和出现了新美术思潮,美术的社会功能因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歌颂新中国大好河山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创作。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经受了各种文化、美术思潮的洗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上世纪90 年代初拍卖业在中国兴起后,作品能够赢得市场成为众多画家的“共同理想”。近年来,在全球化和资本时代背景之下,坚守山水画的“人文精神”又逐渐成为不少画家的自觉,而这种自觉又因地区和个人的不同,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

  “天人关系”亟须重新构建

   传统的山水画笔精墨妙、“可居、可游”,有一种牧歌式的宁静,然而这一植根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并由此形成的审美定势,已经难以激起现代都市人内心的共鸣;同时,现代都市中的紧张生活节奏,又使人们对原始的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以往那种“自然即我、我即自然”的生活状态,在社会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却悖论般地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奢望,于是重返大自然成了时下一种强烈的呼声。对山水画家而言,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如何构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为具有现实指向和史学意味的命题。

   毋容置疑,现在的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高度紧张的对抗关系,这显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现代哲学价值理念密切相关。现代哲学普遍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表现在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上,则是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曾经的移山填海、战天斗地的恢弘场景,想必年长一代依然历历在目;而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等大受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不能视而不见。所有这些,无不提示着我们必须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地反思。

   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这样强调:“不要去发现什么,而是要去拾取我们丢失的东西。”是的,曾经的功利主义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精神”受到普遍的弃置,而在“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关系的资本裹挟一切的当下,以中国文化立场为出发点的“山水精神”,似乎在向我们提示着一个曾经的通融世界。

   点评

   来自五湖四海的14位老、中、青参展画家都是当今山水画创作领域中卓有成就者,他们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传统“山水精神”。

   沉郁苍凉的西北汉子

   来自西安的崔振宽继承了长安画派古朴倔强的山水画风格,进一步强调传统绘画笔墨的内在精神力量,并引入了现代绘画的形式美感。其古奥强悍的画面,传达了西北大地的沉郁和苍凉。毫无疑义,崔氏的山水画拓展了长安画派的审美内涵。

   笔墨纯正的江浙才子

   相对于崔振宽干笔渴墨所形成的苍茫之美,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来的何加林、张谷旻、丘挺、尉晓榕等名家,汲取“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子湖之灵气,笔下则是“好一片江南风光”。从他们质地纯正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明、清以来传统绘画的深厚渊源,这与传统“南宗”绘画在共和国时期的江南一带依然绵延不绝密切相关。

   极具变革精神的“后岭南派”

   参加本次展览的李劲堃、张彦、方向、李东伟等,均曾求学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是大众俗称的“后岭南派”画家。他们虽然和岭南画派前辈一样重视写生,但对岭南画派用写实主义语言充分展示大自然之美的创作态度有着强烈的质疑。

   他们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又极具个性——他们意欲挣脱岭南画派的影响,然而岭南画派重视生活的一贯主张却在他们身上得以充分体现,而岭南画派那最为人称道的变革精神,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回响。

   大都市中的个性名家

  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对远古的荒原有踏足的渴望,卢禹舜和许钦松的山水均以此为创作母题。卢禹舜在画面中营造了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静谧而又神秘的远古世界,让人有不期然而置身于天地鸿濛时候而有“穿越”的惊喜;许钦松笔下那厚实雄壮的山体和云涌雾动,则是一种自我完足的生命状态,让人虽然心向往之,却是可望而不可及。

   北京姚鸣京的作品表现的则是他的京城梦境——静夜钟声梦中之梦;澄谭月影身外之身。在广州这样喧闹的大都市欣赏姚鸣京的山水画,真的有“何者为幻、何者为真”的迷惑。

   除了上面我们评点的画家之外,南京范扬那富有才情的激扬恣肆的线条,使人不禁联想起傅抱石早年和中年时代的画作;而林容生那翠绿得就要滴出水来的画作,则与他长期生活于温润的南方的切身感受有关。

   总之,虽然现在交通、信息发达,但生活于不同地方的画家还都是有各自的地域特色的。


记者:吴聿立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0-11-27 星期六 B13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