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珠联璧合还是强扭的瓜?《羊城晚报》
录入时间: 2010-11-01
29日,“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开馆。这个有点令人费解的馆名,其实是由广东美术馆和广州大剧院共同组成的美术馆,馆址设在广州大剧院。在外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大场馆因何捆绑在了一起?它们的跨界合作,究竟是珠联璧合还是强扭的瓜?
记者专访了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羊城晚报:“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的设立,其缘起是什么?
罗一平:起因非常简单,广东美术馆要扩建了,这涉及一个问题:扩建施工期间,广东美术馆的展览要不要继续做?我们觉得不能停。在物色新场地的过程中,非常巧的是,一次,广州大剧院管理方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集团的老总张宇和大剧院负责人徐民奇到广东美术馆访问。聊天时,我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广州大剧院负责晚上演出,白天则由广东美术馆充分利用。我的想法得到对方的积极响应,第二天我们就确立合作成立“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这是一种新颖的合作方式,但不是两家单位的“捆绑”。广东美术馆与广州大剧院是借此尝试学科跨界、资源互补、空间互融,实现最大文化辐射效应的一种全新合作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把演出空间和展览空间结合起来。对广东美术馆来说,成立“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不仅仅是空间的延伸,还在于我们突破了自身的管理、运营模式,视野大为扩展。
羊城晚报:很多机构都会放置一些艺术品,广东美术馆在大剧院办展会不会成为广州大剧院的一个点缀和附庸?反之呢?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在广州大剧院做的展览绝不是作为大剧院空间的点缀这么简单。广州大剧院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当代艺术展览的舞台,或者说广州大剧院本身就是一件当代艺术品。我们双方的合作,是要把音乐、美术、建筑诸多艺术结合起来,让视觉与听觉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在广州大剧院这一特定的文化空间中构成视觉音乐化、听觉视觉化的独特文化形态,使展览文化和音乐文化都获得延伸,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羊城晚报:美术馆与大剧院各自的分工和责任是什么样子的?
罗一平:所有的展览、学术由广东美术馆负责,广州大剧院无偿提供所有的非演出场地作为展览空间,并负责作品的安全,也负责日常维护以及协助我们做好展览的外围工作等。难得的是,广州大剧院把最珍贵的小剧场也提供给了我们,主要做多媒体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的展览,这里有独特的灯光、音响,效果极佳,而且不需要改造,科技含量很高。
羊城晚报:广州大剧院是专业的“剧院”,但现在成了“美术馆”,真的不需要对硬件进行改造吗?
罗一平:在现代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理念中,不同种类场馆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只要有合适的空间,展览并不一定要在博物馆、美术馆中举行,而音乐会、时尚秀、舞蹈等舞台表演也不一定仅限定在“剧场”的舞台上。正是这种结合,专业的“剧院”也可以成为“美术馆”,它可以让观众从更多的角度接触当代艺术。
广州大剧院成为“美术馆”并不需要改造。其实,哪怕要钉一个钉、贴一个帖子,都得经过大剧院的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同意。在不能做任何改动的前提下,本次开幕展览,我们是戴着脚镣跳舞。
羊城晚报:经济问题如何协商?比如藏品归谁?
罗一平:馆藏归我们,展览开支、作品保险等费用由广东美术馆支付,日常维护等费用由广州大剧院支付。
羊城晚报:合作制度应该包括分歧解决机制。两个单位,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比如听说广州大剧院的管理方是中国对外交流集团,而产权是广州市文广新局,假如产生分歧,解决起来会不会非常困难?
罗一平:目前我们是高度合作,都积极配合对方,后面将会出现什么,目前很难预知,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国家文化部和广东省文化厅都高度重视本次项目,广州市文广新局也给予了认同和支持。广东省文化厅把此次合作看成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试验项目。理论上是很困难的合作模式,但现在被我们非常顺利地推进了,波澜不惊,前景也看得到了。
羊城晚报记者
张演钦
2010年10月30日 羊城晚报 A6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