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由单一空间走向多元开放空间(罗一平)

录入时间: 2010-10-26

    在人类长达万年的艺术史中,现代美术馆这种艺术品展览方式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十分短暂和狭小,现代美术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的私人博物馆,而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美术馆则要迟得多。在这之前漫长的历史中以及在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是以一种非美术馆的模式置美术作品于开放的公共空间之中。非美术馆与美术馆的展示方式显示出不同时期不同的文明对于艺术品的不同认识,前者伴随着艺术漫长的起源于发展,强调艺术品对公众所发生的影响,强调它的社会和宗教功能;而后者则起源于17世纪以后艺术精英化后对于艺术品的把玩与欣赏,更强调艺术品视觉上的审美属性。在中国,它停留在私人书斋中对手卷和屏风的玩赏以及文人雅集时对较大尺幅的卷轴画的品评,在欧洲,则逐渐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美术馆,美术馆的“画展”开始成为艺术品唯一正式或者说“合法”的展示方式,甚至成为了一件作品是否能够成为艺术品的评判标准。然而,20世纪以后,对于艺术的定义以及艺术品的形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多元的形态。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传统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和作品陈列方式是否仍然适应于当下丰富的艺术形式以及人们对当代艺术形态与功能的多元需求。

    今天,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的开馆以及“启点·动象空间——广东美术馆大剧院当代馆第一回展”,与其说是一个新的美术馆的新展览,不如说是一次对于美术馆的功能与形式、艺术展览方式乃至于当代艺术本质的一个长期研究与探索的起点:在美术馆中封闭而集中的展览是否能够完全地实现大部分当代展品的内涵和功能?当代艺术是否仍然是局限在视觉方面的艺术?当代艺术所面对的对象应该是什么样范围内的人群?当代艺术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与价值……无论是否能够找出答案,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的开馆,对于这些深层问题付诸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对于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建设乃至于对世界美术的发展都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展示空间由单一空间走向多元的开放空间。从拉斯科洞穴的壁画到中世纪教堂中的浮雕和彩色玻璃窗,从武梁祠的画像砖到敦煌的彩绘和塑像,艺术品无不是存在于开放的公共空间中,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一体。艺术品与环境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的开馆和本次展览,就是利用广州大剧院位于广州新城市中心线上公共文化区域的独特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公共空间语境,把位于二沙岛文化区的广东美术馆单一展示空间的影响力,扩大到珠江新城这一更为开放更为多元的文化区域,在解决广东美术馆自身文化辐射力新要求的同时,既为广东美术馆公共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扩大和延伸,也使广东美术馆的展示理念通过大剧院的文化语境,在公共领域层面中得以最大可能的实现。

    其次,当代艺术在今天已经逐渐脱离了单纯的视觉艺术的界限,而开始强调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和味觉的结合无疑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广州大剧院由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和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得主马歇尔共同设计,其流线型的框架结构和变幻莫测的不对称曲面以及不规则反射槽,以及流动变化的光影、线条与块面组合,为公众创造了一种多感官结合和全方位体验的文化空间。广东美术馆在广州大剧院设立当代馆,正是试图借大剧院特殊的空间和文化气场所形成的特殊展示语境,寻找拓展公众感受当代艺术品的新方式,提升与扩展公众的感官维度,使艺术在公众的感官层面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丰富。

    如此,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的开馆,就不仅是广东美术馆与广州大剧馆以自身的文化优势与专业特点拓展新的文化平台,开辟新的文化空间,达到了互补互惠,实现最大文化辐射效应的一种全新合作模式;也是双方将视觉与听觉两种不同艺术类型,如何在广州大剧院这一特定文化空间中,构成视觉音乐化,听觉视觉化的独特文化形态,使公众获得多维度感官体验的可贵探索。

    “启点·动象空间——广东美术馆大剧院当代馆第一回展”,由广州大剧院提供所有具有展示条件的非演出空间,由广东美术馆提供展览策划和展品资源。其“启点”有两方面的含意:一为“起点”、“起始”之意,表明本次展览是广东美术馆与广州大剧院的首度合作,双方以此为起点和起始,以开放的姿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界交流;一为“启点”,即这种相得益彰的新的艺术形态实验,将开启未来崭新的展览模式与文化合作模式。“动象空间”意指大剧院独具魅力的集建筑学、声学、艺术学为一体的空间感觉。“象”则旨在突出广东美术馆根据大剧院流线型动感空间结构的特点,从2万多件馆藏品中甄选出与之相应的雕塑、油画、版画、装置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大师级的名作,也有年轻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同时还有邀请国内优秀艺术家结合现场创作的新作。旨在充分调动当代艺术的多元触点,融视觉、触觉、听觉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展示文化品象。

    本届展览的策展理念来自哲学家培根的“四假象”理论,策展人设置了与此理论相应的四个单元。其一“戏里戏外”,是对培根“种族假象”理论的转译。培根认为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故而在认识中掺杂了许多主观的成分,因而时常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戏里戏外”以《大炫耀》、《变、变、变》、《聚会》等作品,让观众进入一种“戏里戏外”的游戏状态,从而演绎了人们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追求感官欲望的快感,又遵循社会原则的两面性特点。其二《黑匣子》,是对“洞穴假象”的转译。培根认为“洞穴假象”的产生,既来自每个人的心理或身体上的特殊结构,也来自每个人由于教育、习惯和偶然的原因。因此,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洞穴”。正是基于此,策展人以《黑匣子》为题,在大剧场的多功能厅(黑匣子剧场)中陈列了方力均、刘小东、宋永红、岳敏君、许江、曾浩等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的作品,诠译了艺术家个体在心性方面的差异导致个人在认识事物时的差异性。由于这些艺术家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天性;或者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往,或者是由于读书和他所崇拜的权威,或特定时代的认知惯性,不仅每个人对现实的观看角度不同,作品的精神状态也变幻不定、各不相同。这样,作品就呈现出了各个人不同的假象。其三《语词与词语》的创意来自对培根“市场假象”的转译。培根认为语词的不准确、多义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理解—解释上的混乱,是形成“市场假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策展人将数组形式、材料、场景各不相同的作品混搭在一起,在貌似多元的语境中演绎着言语与语言的困境。其四为《虚拟剧场》,这是对培根“剧场假象”的转译。培根把这种假象称为“体系的假象”。策展人以众多数量的版画作品——有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类的,有愉悦感官类的,有抽象的和具象的,有理性的叙事类也有荒诞的调侃类的作品,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用一种看似体系化的布置来表现作品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以表明《虚拟剧场》正如我们看戏一样,虽然目的在于娱乐,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剧中故事情节的感染,而使剧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思想、价值观念等等被我们所受纳、所汲取。我们所阅读的作品不过是一种流行体系编辑的舞台剧。

    可以说,广东美术馆与广州大剧院共同精心打造的“启点·动象空间——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馆第一回展”,既是当代艺术如何由单一空间走向多元开放空间形态的一次可贵探索,也是以一种强强联合的模式,开启了展览学科跨界,资源互补,空间互融的新篇章,它既对推动现代城市的文化发展,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个案;也是广东美术馆在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前提下,如何面向未来,寻找新的发展契机的战略尝试。我们还将依照这种模式的经验,让艺术品展示进入到各种公众文化区域乃至生活区域中去,让艺术从美术馆走向更为广阔、更为多元、更为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公众生活领域,让广州市成为广东美术馆真正意义上的展厅,让市民在任何地方都处在艺术展览和艺术品中间。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2010年10月18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