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介绍年代

录入时间: 2007-08-07

30年代
    在二十世纪初叶,有两种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未来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两种思潮一是以新文化运动为表现形式的启蒙运动,它呼唤着人的意识的觉醒,呼唤着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社会。第二种思潮是以中西文化冲突为表现形式的传统革新运动。它带来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看待世界,敞开襟怀而走向世界。
    中国早期留洋深造的艺术家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纷纷回到了祖国,他们任教于国内各公立私立美术学校,三十年代的美术界因此有了更为开放成熟的局面。一方面,新旧国画之争在事实上促进了人们对民族艺术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引领着国画朝向更为普世的价值体系靠拢。另一方面,西洋画种既乘着科学民主的思想大潮,同时也卷挟着都市文化时尚而来,日渐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观赏习惯。30年代,中国面临着本世纪最为严重的民族危机,革命美术蓬勃而兴,尤其是自1930年起鲁迅等人倡导下的左翼美术运动,影响了之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美术的发展。

40年代
    无论是抗击外敌的战争,或是争取解放和统一的战争,都带给40年代中国民生以最艰苦的磨难和最深切的等待。
    抗日战争使中国美术的政治性要求第一次在全民范围中达成共识,这既是政治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关注焦点。同时,解放区和国统区都展开了对文艺的民族形式的大讨论,激发民众,鼓舞士气,发扬光大民族传统美术,向世界宣扬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成为艺术家们自觉担当的任务。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为人民服务的的无产阶级文艺方针,延安因此发展成为革命美术的中心,艺术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迸发出巨大的创作热情,民间美术和解放区的火热生活给他们提供了不尽的艺术源泉。国统区的艺术家们则纷纷将画笔投向黑暗的社会现实,运用多种艺术样式反映民间疾苦,揭露腐朽制度对生灵的戕害。一九四九年前后,中国美术在整体上已在酝酿着向新时期的转型和过渡。

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人的精神发生极大的影响。自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中国人在受尽凌辱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漫长历程中,盼来了挺起腰杆的一天。新社会带来了新生活新气象,人民发自内心唱起颂歌,充满着激昂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美术家们深入到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主题和题材,在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昂热情感染下,以通俗的风格、形式和明朗、乐观的情调,反映了新时代的革命斗争和火热的群众生活,并成为50年代前期主流美术的共同特征。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之后,美术家们的思想活跃起来,个性化风格样式的美术作品较多出现。但随后而来的“反右”、“大跃进”等等运动,“如实”反映生活已落后于革命的需要,于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出台了。

60年代:
    尽管有过“反右”、“大跃进”等运动的偏颇和过热,60年代初期,及时的纠正和调整,使人民依然保持着高涨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辉煌的理想,并被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以致变成了狂热。
    6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对于文艺领域,也针对前一段时间“左”的偏向,制定了“文艺八条”,“双百”方针重新获得生机,许多描写社会主义新中国各行各业新气象的风格各异的优秀美术作品,也在这一时期涌现。不久之后,毛泽东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又促使党的文艺路线再一次向“左”摆动,后来江青、林彪炮制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更从根本上排斥中外文学艺术遗产,否定自“五四”以来在文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使文艺创作陷于虚假和单调。不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70年代
    70年代,中国的政治风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林彪的叛逃折戟,批林批孔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几位巨人的相继去世,“四人帮”的倒台,改革开放策略的制定,等等。一连串的政治事件,深深影响了国人的思想倾向。因此,它也是新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最富戏剧性的时段,这个时段跨越了“文革”后期、反思“文革”、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总路线等几个重要的历史观念变革过程,因此,它的嬗变轨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剧变的影响,既显得怪异,而又显得有迹可寻。在总体上,这个时段前半期的美术作品绝大多数仍然恪守“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歌颂伟大领袖,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讴歌“三大革命运动”,表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战斗场景,艺术语言大多较为朴实、简练,为政治主题服务。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文艺指导思想的逐渐解放,“伤痕文学”等民族反思潮流的出现和对西方社科著作的大量翻译出版,艺术创作开始转向对人本身以及艺术形式的关注与探寻,创作理念、创作形式在70年代末开始呈现多元发展的势头。

80年代
    80年代无疑是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分水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社会格局和人们的观念从以前的单一和封闭逐渐转向多元和开放。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艺术创作的观念之争也显得日益激烈起来。通观80年代的十年,在主题性创作中,反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作品几乎销声匿迹,更多的人物艺术作品或反映特区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或描绘人民大众在新时代的生活场景和精神状态。由于“百家争鸣”文艺思想的真正贯彻落实,现代艺术在80年代后半期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和理解,并有了长足的发展,期间,“85新潮”和“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是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此,中国艺术界结束了主流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艺术潮流以不同的艺术理念为依据各自拓展自身的影响,这为国内艺术圈在90年代真正形成风云变幻的“诸侯割据”局面做好了理论和实践的各种准备。

90年代
    仿佛在一夜之间,市场化这一久违的社会发展模式便在中国得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不再像80年代那样的暧昧和隐蔽。对财富的追求,使中国人普遍以空前务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命运和机遇;同样,财富也以它既定的方式瓦解支持中国社会数十年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结构,属于个人的发展空间在无限地拓宽,迅速分化出的社会阶层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和道德观之间的冲突,人们的物质生活日见改善,但并不为国人所熟悉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与陌生感也迅速袭来。
    90年代的艺术是处于一个调整、转型的过程,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更为明确的文化针对性。艺术家在努力脱离80年代的形式探索,牧歌式抒情及对现代主义潮流的补课式模仿之后,把眼光投向中国社会的生存现实、个人经验并对本土文化作当代性的改造。多元价值观的确立,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使艺术家似一种更为开放、独立的态度去面对当代文化及自身创作中的问题。而作为后现代文化所秉持的宽容态度,也使艺术批评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的单极判断。

世纪之交
    市场化的中国在世纪之交面向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踏上了坦途,一个理性进取而富于历史经验的政党正引领着十三亿中国人走向更为开放的局面。世界一如既往地需要开放的中国,中国也以史所罕见的热情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这里有着全世界最为盛大的英文学习场面和星罗棋布的MBA招生点。
    全球化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的讨论的焦点,在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定位成为当下一个迫切的命题。局部策略的调整建立在对人类整体生存现状关注之上。城市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理想的综合体现进入文化批评的中心,在对城市历史的调研及对未来的构想中,使城市文明集中呈现了人类文明两难选择的尴尬现实。中国人的命运在都市中的交叉碰撞深化了生存中的种种疑惑。生活未来的蓝图成为无法落实的悬念,艺术处于人类命运深刻矛盾中困难地呼吸,艺术的未来必须以务实的态度来应对全球化视角下的整体困惑。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