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共教育 / 志愿者团队 / 我们在现场

【我们在现场】“渗透的色彩”志愿者布展故事

九月,“漆彩人生——乔十光艺术回顾展”的展览配套活动“漆画艺术工作坊”刚刚进入尾声,公共教育部的全体人员又马上投入了新展的布展和相关活动筹备组织工作。早在今年年初,公共教育部就开始筹备“渗透的色彩——卡洛斯•克鲁兹-迭斯互动体验空间”展览。在外语专业的志愿者帮忙下,与展览相关的大部分外文资料都在8月底翻译完毕。但是,在尚未看到艺术品真身之前,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参加过文稿翻译的志愿者们马上又申请加入布展翻译工作。

每一个展览背后都有许多故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验到展览幕后的酸甜苦辣。“渗透的色彩”展览布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布展指导专家Jose第一天开工就迟到了半天,随后又发现艺术家要求的色光滤纸无法在国内找到,接着又发现灯管的型号不符合要求(艺术家需要冷白光灯管,但找到的是暖白光灯管),电脑主机的型号也不符合要求,在壁画挂好后又发现每一张画的长度都不一样……各种问题接踵而来,着实让两位艺术家代表和志愿者们都伤透了脑筋。在开幕的前一天,为了让展览如期完工,美术馆的木工、电工、展厅管理员、志愿者、公共教育部工作人员一起加班。当日下午还是混乱一片的现场,到晚上11点的时候终于见到了雏形,只剩下灯管未能安装完毕了。在大家回家休息准备第二天的开幕式时,电工叔叔们又加班加点干了一个通宵和一个上午,才在开幕式之前完成了 “渗透的色彩”房间的最关键工序。

困难虽多,但两位艺术家代表有着高度的乐观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总是乐呵呵的。即使在加班的时候,也不忘记开个玩笑,调节现场气氛。笑话和开心时刻,是这次布展工作中最特别的收获。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负责翻译和协助的志愿者都表示获益良多。捷音说她从Jose那儿学到了许多电工木工的英文单词和知识,小范则觉得看到一个展览从无到有的过程很有成就感,张洋学会了做视频字幕,秀婷为Carlos做个人翻译时了解到了不少展览的秘密。即使是做灯管包装也能了解到不少新鲜事,包在灯管外面的色光滤纸是从国外带来的,具有精密的色彩和极好的透明度。如果把这些滤纸和国产的滤纸一对比,就马上明白到整个展览的技术含量何在了——每一种展示出来的色彩都经过了严密的测定和挑选。

展览开幕后,几位深入到展览幕后的志愿者和艺术家代表Carlos、Jose一起观看了展览。经过这一周的“折腾”,大家都有点顿悟了,不再觉得那些作品深奥难懂。在布展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里,我们都看到了Cruz-Diez对色彩的深入研究和深厚热爱。

原来色彩可以如此精密,如此丰富,如此有趣!


图1:这次布展的翻译由小范和捷音轮流负责,主要任务是帮助Jose和电工、木工交流,但是她们也常常亲自动手参加工作。她们都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当日的要点、信息和进度,以便交接工作。一周下来,小本本写得满满的。


图2:布展的第一个工序是搭建展厅空间结构。Jose到达之前,木工就已经按照图纸开工了。木工们搭建起整个展厅的框架,然后电工、设备技术人员和展厅管理员才能依次进行布电、布灯、调整设备、挂画等工作。


图3:为了确保第一个步骤完成,Jose达到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检查有哪些地方不符合要求,让工人们争取尽早更改过来。志愿者小范在为Jose做翻译,让木工明白Jose的意图。虽然大家早就得到了施工图纸,但现场和图纸还是有区别的。


图4:空间结构完成后,各个项目陆续展开。“渗透的色彩”房间是整个展览中工序最复杂的,整个顶架上布满了电线,串联起近140根灯管。因为没有现成的灯架,两百多个接头都要靠人手安装。每一个接头都需要经过打孔、安装、接线等步骤,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做好这个房间,电工和展厅管理员一起上阵,连续工作了4天。


图4:在布置了展厅工作后,包装灯管的工作也开始了。Carlos从巴黎带来了色光滤纸,志愿者丹丹、刘颖、文青、陈金、歆馨帮忙将色光滤纸卷到灯管上。Jose戏言他曾花3小时搞定一百多支光管,但实际上大家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才做完。为什么呢?Jose和Carlos裁剪滤纸时用的是欧洲灯管长度标准,而中国的灯管比欧洲的灯管短。志愿者们需要先让滤纸符合中国国情,才能动手包装。


图6:9月10日,这无疑是最繁忙的一天。艺术品在运送途中遇到了麻烦,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10日的下午全部运到展厅。这时已经是3点15分了,离展览开幕不到24小时。灯管没有安装完、画没有挂上、电子设备尚未调试……Jose紧张得不停看表,反复地说进度已经严重滞后了。


图7:艺术品全部到达后,所有的工程人员都在同一时间开工,Jose分身无术。幸好这天所有能帮忙的志愿者都过来了。几位志愿者在了解了他的用意后,各人分担一个工程组的联络和安排工作,才得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当晚大家都加班到11点才离开美术馆。


图8:第一个开始安装的是“色彩冲凉房”。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其实是不太容易固定的,Jose根据现场情况改变了吊线的角度,在一旁反复强调圆盘要离天花板60厘米。经过一番“鸡同鸭讲”和七嘴八舌的解释,安装工人才明白了Jose的用意。这时,不懂英文的工人大哥突然想到了什么,转头跟工头开玩笑说:“啊!个鬼佬话要‘吃屎添’(sixty)?”


图9:安装第二个冲凉房的时候,安装工人已经相对熟手,三两下就吊好了顶上的圆盘。塑料叶片是挂在圆顶上的,观众走进走出的时候会容易脱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人员在挂叶片的长钉上绕了一圈鱼丝线。


图10:当安装工作全部安排妥当后,Jose开始着手做电子设备的调试。这时,他再次感到来中国之前应该先学一下中文:所有的电脑安装的都是中文系统,即使Jose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也楞是找不到他想找的东西。捷音、小范虽然通英语,但平时用的也是中文系统,无法很好地翻译Jose使用的专业术语。大家只好一边摸索一边开工。


图11:最头大的时候,Jose做出了一个搞怪表情,惹得大家开怀大笑,布展的辛苦和紧张一扫而光。后来大家一致认为,Jose和Carlos是本年度来美术馆布展的最具幽默感的外籍艺术家。


图12:在投影仪的调试中,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Jose希望把屏幕颜色调成真彩色,这个经过七嘴八舌的翻译后成功解决。另一个是有一台电脑上安装的程序运行不正常,技术部的工作人员帮忙搞了很久都不行。后来在志愿者们的回忆下,想起Jose点击了一个flash选项后才出现运行问题的,撤销选项后程序就正常了。有趣的是,Jose说英语,Carlos说法语,他们私下对话说的是西班牙语;志愿者们有时说普通话,有时又说广州话。结果是每次交流都在多种语言并用的情况下完成。


图13:展厅过道里有三台触屏电脑,里面安装了为观众理解色彩渗透现象设计的小游戏。Carlos在为每一台电脑安装游戏。电脑调试好之后,需要把主机封装到展台里面,因此要保证在展览期间机器的运作正常。


图15:Carlos安装完程序后,技术部员工小刚继续开工,他要把电脑调整到自动开机状态,并让程序自动全屏运行。在这期间,志愿者已经把挂画的位置摆好,就等上墙了。


图14:小范在帮Jose确定挂画的高度。为了保证每一种颜色都准确无误,这些挂画是在巴黎的艺术家工作室喷的。随后大家又帮忙排好了作品和挂画的顺序,让展厅管理员能尽快把画挂到墙上。


图16:终于开始挂画啦!展厅管理员很快就把所有的画都挂好了,然后去贴玻璃窗上的色光滤纸。这时又出现了小问题,有人发现,每一张挂画的长度都不太一样。负责安排喷画制作的Carlos和Jose看见都大吃一惊,不过他们很快就恢复过来了,笑着说:“没事,高低不平不也好,像海浪线一样有韵律嘛。”


图17:10点的时候,终于开始调试灯光。平时美术馆用的是暖光灯,但这次展览需要把所有的暖光灯都换成冷光灯,以保证色彩的准确性。在“色彩冲凉房”一带,灯光不是直接照射到作品上,而是要打在白色的墙上,再通过墙面将光线反射到作品上。


图18:第二天下午1点,“渗透的色彩”安装完毕,工作人员马上进场铺盖白色地毯。这是整个布展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了,每一块白色的完成都让人感到兴奋。


图19:展览布置完毕后,Carlos和Jose带志愿者体验“渗透的色彩”,向志愿者们透露了不少作品的秘密。这是布展一周以来最快乐的时刻。


参加“渗透的色彩”翻译和布展工作的志愿者有(排名不分先后):
范维 李捷音 李冰娜 马晓园 吴秀婷 袁凌翔 钟顺然 张洋 杨晓丹
广东美术馆志愿者团队
摄影: Carlos Cruz-Delgado,Jose Moreno,叶小青
2010年9月15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