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动态|2019年“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夏令营成功举办
8月1日,“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20组家庭共40名学员来到广东美术馆,参与为期一天的夏令营课程。为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在穗生活工作的幸福感,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明办主办,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牵头开展的2019年“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活动于7月30日至8月2日举办,为期4天。夏令营集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四大公立馆的优秀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力量,提供富有教育意义的阅读、科学、文化、艺术学习服务,让来穗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度过一个积极健康而又意义的假期。本次“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为第四届。在馆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充分调动馆内资源与志愿者力量,为学员设计了“《公社假日》画中游”“与玛吉·汉布林对话”两个美术馆课堂活动。
2019年“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夏令营
广东美术馆站
时间:2019年8月1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项目总监:刘端玲
项目策划:叶小青
项目协调:陈文哲、简亦馨、李嘉仪
志愿者团队:孟奇、卢智宇、黄昱、陈霨文、石裕桦、曾璐琪、李欣
活动回顾
暑假如期而至,为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在穗生活工作的幸福感,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明办主办,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牵头开展的2019年“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活动于7月30日至8月2日举办,为期4天。夏令营集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四大公立馆的优秀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力量,提供富有教育意义的阅读、科学、文化、艺术学习服务,让来穗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度过一个积极健康而又意义的假期。本次“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为第四届。在馆领导的支持下,每一届夏令营我们都充分调动馆内资源与志愿者力量,为学员设计内容有趣而且充满意义的亲子课程。
8月1日,“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20组家庭共40名学员来到广东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员叶小青代表美术馆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向大家介绍了广东美术馆站的工作团队,并介绍了当天的活动流程。大部分学员是第一次踏进美术馆,对这里的一切感到新鲜。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享受参观学习的过程,叶小青为大家介绍了美术馆的参观礼仪与艺术欣赏的一些小窍门。
看“图绘新中国”,学画中国画
正在展出的“图绘新中国——新中国广东国画的改造与转型(1949-1978)”展览为公众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国画艺术创作中的绘画语言革新与风格转向,展出作品主要是广东美术馆馆藏的精品与名家名作。我们结合这个展览,为学员们设计了包括观看、思考、创作、互动环节的“图绘新中国”艺术体验课堂活动。
在参观美术馆的过程中,观看原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近距离细看画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原作的温度。在一起看展览活动中,资深志愿者导览员孟奇以风趣而又生动的方式,讲述了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艺术家们的事迹,带领学员们挖掘作品中的丰富细节。在《农村的早晨》中,学员们发现画中的人物饲养了各种动物,有的在务农,有的在挑水,有的扛锄头,还有的人佩戴着红领巾斜挎着包走在路上。这些细节引起了学员们浓厚的兴趣——原来中国画并不是想象中的枯燥沉闷,而是隐藏了许多有待仔细观察的新内容。
在许多学员们的认知中,中国画似乎都是黑白色调和用水墨绘制的。但展览中,大家看到的多是色彩炫丽的。关山月的《绿色长城》呈现了震撼人心的翠绿,王兰若的《潮州柑市》记录了金灿灿的丰收时节,林丰俗的《公社假日》再现了那个年代红红火火的假日生活。在这些迷人的景色中,广东艺术家以细节叙事的做法也让人耳目一新。孟奇老师以《公社假日》为重点,引导大家发现画中的诸多细节:热烈开放的凤凰花提示了正是春末夏初时节;海报上的“五·一”字眼,点明了假日的具体时间;墙报栏上的体育、文艺演出、电影信息,暗示了时人的休闲方式。
在展厅欣赏完原作过后,学员们接着参与了广东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的中国画艺术创作体验课程。课程结合展览中林丰俗的作品《公社假日》进行展开,进一步引导大家学会观看中国画,并体验中国画的创作。
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将家长和孩子分开到不同的教室来上课。在孩子们的班上,小宇老师讲授写生和意境的意蕴:艺术家的写生与摄影师的拍照不同,会对画面做修饰和调整。而体味意境,则需要发挥想象,脑海里浮现美好的景象。在创作的过场中,小宇老师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不必画成跟眼前所见一模一样,让人看着画面感受到意象美即可。
另一个家长们的教室里,黄昱老师首先讲解了笔墨纸砚这些中国画媒介的知识,让家长们认识了墨色的浓淡干湿,生、熟和半生熟宣纸等基础国画知识。以画家林丰俗为例,黄老师介绍了画家的生平事迹、绘画风格,以及代表作《公社假日》《石谷新田》等,并详细地分析了画作的技法特点。经过原作的观看和老师的讲解,家长们体会到画家的绘画构思先从感觉开始,浓墨淡墨之下“拉”回大红大绿,不落俗套地创作了许多大气且入世的山水画。
在我们的亲子创作体验课中,家长跟孩子们一样,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水墨和华青、藤黄、朱镖等国画颜料一起绘画《公社假日》。虽然大人和孩子们多是没有绘画基础的,但他们跟着老师的指引,一步步地学习了国画的知识和技法,都完成了各具风格特色的作品。课程结束后,亲子之间愉快地分享各自的创作。当看到对方的画作时,大人们发现孩子们的画面也十分丰富,彼此的作品都有着惊喜。透过亲身的观看学习和水墨丹青的实践,小朋友与家长都体验到了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看过原作,体验过中国画创作,我们再一起来完成馆藏艺术拼图。我们围绕广东美术馆馆藏《公社假日》《潮州柑市》开展拼图识画活动,在公共教育专员陈文哲的主持和志愿者们的引导下,大家对林丰俗的《公社假日》和王兰若的《潮州柑市》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局部推敲和趣玩拼图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作品及其艺术特色的认识。与此同时,亲子一起拼拼图的过程也是他们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这让亲子之间能以艺术为桥梁进行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收获其中亲近的感情和无尽的喜悦。
艺术“对话”,亲子“对画”
玛吉·汉布林(Maggi Hambling)是英国国宝级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也正在我馆展出。听闻这位艺术家已经七十多岁,学员们感到既惊喜又好奇,这究竟是位什么样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又是怎样的。我们的志愿者陈霨文老师从标题“美即惊骇之始”导入展览的相关话题,进而开始带领学员们探索美与惊骇该如何理解。
进入5号展厅后,学员们在两幅画作前安静地坐下,霨文老师先让他们感受展场的整体氛围,并思考“艺术家画的是什么”“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联想到什么”等问题。一分钟后,学员们迫不及待地踊跃地发言,有的回答“山”,有的回答“海浪”,有的回答“抽象”。随后,霨文老师为大家揭晓这是艺术家Maggi的《水墙》系列。在面对抽象绘画时,霨文老师引导学员们细心地观察海的颜色、线条的流动、明与暗的层次、力量与动感等,还补充强调了画面下方的人造防波堤及其受到冲击产生的肌理。经过老师的讲解,学员们渐渐懂得艺术家在尝试跟海交流对话,看似抽象的作品反映的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看了《水墙》系列的风景作品,学员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展厅。步入展厅后,他们意识到进入肖像绘画的世界,墙上挂着一幅幅关于艺术家的亲人、朋友等人物画像。欣赏艺术家的自画像时,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刚刚目睹的《水墙》系列,无论是奔放的笔触还是画面跃动的感觉,都十分相似。而对于这幅艺术家的自画像,学员们都给出了各自的视觉感受关键词:害怕、悲伤、苍老、慈祥、奇怪、潦草、五颜六色、恐惧、坚定、抽象……大家都有着自身对于画作的独特体悟和思考,明白到艺术没有统一的答案,具有不同维度的可感性。
经过观看玛吉·汉布林的作品,我们带领学员们发现了多层次的“对话”:在创作《水墙》系列绘画时,艺术家在尝试与海对话;在绘制人物肖像时,艺术家在与她爱的人对话。当学员们凝视玛吉·汉布林的画作时,画作也在与他们对话。最后,嘉仪老师指导孩子们与自己的妈妈面对面坐下,各自都拿起画笔,开始为其面前所爱之亲人画像。在绘画的过程中,亲子间或是细致地观察对方的特点气质,或是沟通对话,感受彼此的温暖和爱,都完成了充满爱意的绘画。在与妈妈互画肖像后,六年级学生单静文在课后感言道:“我喜欢画画,更喜欢妈妈这样陪着我”。而作为妈妈的赖女士表示,亲子间的对画是她从未有过的体验:“这种互动不仅能发掘孩子的绘画潜能,还能陪伴孩子一起动手实践,很有意义。”
2019年“志愿童行”亲子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的广东美术馆站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却是紧凑而充实的。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升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平等地为各个社会阶层提供教育活动,引发公众关于人与艺术、人文艺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是广东美术馆美术馆公共教育所秉持的态度和面向。我们希望今天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关于美好关于艺术的种子,也希望学员们的亲子关系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好地促进和改善。
供稿:李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