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或八破图,这个概念在中国艺术史的出现,一方面,早在元代的钱选里就已经开始,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残碎之物堆积在画面上;另一方面,则是晚清以来渐渐流行的一种艺术语言,即汇集古典或者远古的器型,采取复拓的制作方式(包括原拓、颖拓),再以拓片拼贴组合,来拟似绘画,当然偶然也会有所描绘,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把古典的形态以拼凑和拟似的方式,保持残缺感,重新组合起来,是古今多元的一种方式。
在此次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展览“新锦灰堆——当代绘画的新感知”中,策展人夏可君将视角放入在新的社会景观的语境之中,在“风景空间”“人物表现”“水墨空间”“抽象表现”四个板块中,以多样的艺术形式,在社会观察、艺术语言的自身探讨等不同维度中分别提出了关于传统现代性的思考。所展出的作品,一方面不断尝试打破艺术品类间、媒材间的边界,试图表现处于不断迭代不断发展的丰富性与日常;另一方面,作品内在所包含的传统文脉,将盈缺之美中的张力关系辩证地呈现为一种新的平衡。
多媒体导览资源
为了让公众深入了解艺术家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展览期间,我们制作了参展艺术家的线上多媒体导览资源,观众可通过扫码获取导览资源。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多媒体导览资源
图文导览
陈卓
个人简介
1981年10月生于黑龙江,2007年硕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理论研究专业,2011年天津美术学院公派访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工作室,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个展(节选)
2020年,“柒·渡”陈卓莲系列作品品鉴展,悦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3年,“过滤”陈卓雕塑作品展,北京千年时间画廊,中国北京
2007年,“80真·空”陈卓个人作品展,天津美院学院美术馆,中国天津
群展(节选)
2020年,第五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自·长物志”当代艺术展,中国苏州
2019年,“构建一切可能”第十三届哈瓦那双年展,古巴哈瓦那
2017年,地球、创造力及可持续性——第11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意大利佛罗伦萨
参展作品
《无物之触》系列之6
陶瓷
60cm×40cm
2019
作品介绍
若干文字字符在无数次书写的叠加、覆盖后,在清晰和模糊的边界消解掉本体所指而成为一种行为后的佐证。视若无物的文字却留下了荆棘般凹凸锋利的痕迹,虽不可辨别但曾经真实存在,这种用瓷去刻画的书写的方式不是为了记载,而是给内心曾经的过往一个释怀和道别。“而瓷又将语词凝固、包裹、装裱,观看它们如同观摩石碑,传统审美经验调动起观者的历史感,又能借助触觉与视觉的结合而感知书写的痕迹与文字的形状。”
艺术感悟
陈卓拥有多年的教学和艺术实践,始终秉持踏实严谨的态度,致力于对中国美学及雕塑综合材料语言的研究,对当代造型语言、中国当代雕塑及首饰珠宝设计的研究探索通过个人艺术作品进行多纬度解读。以超然的方式游走于雕塑、装置、公共艺术、首饰设计等多种艺术语言方式之间,艺术作品多以东方美学与生活感悟自我感知等的物化表达,特别是《莲》、《映》系列的艺术作品极具代表性。
艺术的智慧表达不仅是结论,更是过程中体悟;不仅是观念,更是生命的绽放表达;不是定义的传递,而是非确定性的呈现。艺术不仅关乎于美,更应着眼于真。
邓箭今
个人简介
1961年生于广东佛山,198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授。
个展(节选)
2019年,“潜流——痛苦与狂喜”,伦敦艺术大学,英国
2018年,“邓箭今:虚妄”,798白盒子艺术馆,中国北京
2018年,“器官社会学”,R SPACE,加拿大温哥华
群展(节选)
2020年,“1984,NO!国际当代艺术群展”,亚洲艺术联合会,法国
2020年,“脉——中国当代绘画展”,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
2020年,“当代中国艺术19个案例”,宝吉祥艺术空间,中国上海
参展作品
《The Rocker Warhol》
布面油画 oil painting on canvas
70cm×50cm
2020
评论节选
“邓箭今, 作为一位重要的后现实主义油画家,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玩世现实主义、新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发展中走进公众视野。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其作品也在韩国、日本、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地广泛展出。 邓箭今早期作品常见于中国国家级大展中,内容有很多对艺术家朋友们巧妙而调侃的描绘。这后来演变出一种独特的新表现主义风格,呈现密集、强烈且流畅的放荡肉体组合。”
——Dr. Katie Hill
古原
个人简介
1967年生于辽宁,旅居美国,现居上海。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
个展(节选)
2008年,“蔷薇精神”古原个展,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 古原作品世界巡展,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中国香港等
2009年,古原个展,广州华艺廊,中国广州
2021年,“RE:MAKE盲盒里的重置:来自纳西的涂鸦”古原整体艺术展,上海HG新媒体艺术中心,中国上海
群展(节选)
1989年,“中国当代水墨画新人奖”,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国北京
2015年,“艺红盛世——海南国际艺术展”,三亚雅居乐莱佛士酒店,中国海南
参展作品
《图腾一号》
综合材料亚麻布
180cm×200cm
2017
艺术感悟
当下社会在变,艺术家的社会角色也在改变,艺术家是否能够做到承上启下很重要。我的新近创作,就是想和这个时代产生互动,留下一点印记。我认为我的创作激情在不同阶段的感觉是不同的,反映我自己不同的心情,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最重要的。
胡毅
个人简介
1969年生于江西吉安。先后就读吉林延边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主任、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第三届全国综合材料(宁波)双年展评委及江西省青年美展评委。现任九江画院院长、九江美术馆馆长,生活工作于江西九江。
个展(节选)
2019年,“沉”,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协会综绘艺委会,中国深圳
2018年,“那朵莲”,九江博物馆,江西九江
2017年,“重塑空间”,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绘画艺术委员会/福州威狮国际艺术中心,中国福州
群展(节选)
2021年,“周而复始——综合材料绘画学术邀请展全国巡展”,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
2020年,“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究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北京
2019年,“丝路明珠——中国古代壁画现状模写全国巡展”,文化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北京
参展作品
《经卷2021-2-1》
综合材料
60cm×40cm
2021
评论节选
胡毅先生的作品对残片、碎纸的处理中融入一种内在的呼吸感与荒芜感,这种荒芜感又跟中国古代的诗意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古典荒寒的深度,又体现为平面上呼吸的皱褶,灰调做得很高级。虽然看起来是非常抽象的作品,却表达出对于焚毁和重生、对当代道德沉沦的深刻反思。
——夏可君(著名批评家、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胡毅通过对大量个案的剖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拓展探索,开始了对作品图像的解构实践。深化艺术思想与尝试新语言表述,不以刻意的设计为出发点逐渐成为他的全新的创作手法和全新的创作语言,这一切跃然于胡毅馆长的作品之中。
——邱正伦(著名批评家、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我们看到艺术家胡毅将自己人生的思索、光阴、气场、经历凝固在画面中,是存在之艺术的再发现。画面中交错的纹理既富有当代简明抽象之美,又不失细节的丰富变化,其独特的韵味与强大的张力值得观者细细品鉴。
——张夫也(著名艺术理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贺
个人简介
生于湖南郴州。201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群展(节选)
2021年,“绘画的星座”,南方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798悦美术馆 ,中国北京
2020年,“脉,中国当代绘画展”,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福冈
2020年,“广东省第七届当代油画艺术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广州
2020年,“汇点”,白域艺术空间作品邀请展,北京白域艺术空间,中国北京
2019年,“独立品格提名展”,宁波美术馆,中国宁波
2019年,“一拍即合”,悦艺美术馆,中国广州
参展作品
《每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沉默》
布面丙烯
180cm×180cm
2021年
艺术感悟
永恒的无休止的循环
某些事物在不经意间悄然消失,比如屋檐下那影子的沟壑,远处水洼上闪着的一点亮光,在院子树梢上盘旋飞翔,脖子有一小圈白羽的灰色小鸟,那朵复瓣有着葡萄酒色的,在风来时会微微颤抖的木香花,还有某种无法描述的情谊,生命在某个阶段给予自身的特质......它们都悄悄流逝了。
其实也不是悄然,事物的流逝都会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出细微的声响,只是我的目光不曾投注在这些细微之上。而它们却是这些各个部分,如空气,似水份,也如太阳的起落,月亮的升降,像血液的循环。构成我和我的周身环境,与我相融的背景。我们彼此的关联在看不见的地方发生。
有些流逝会随着时间与季节的轮换重新到来,有些消失便不再复现,往往那些珍贵的,亲爱的,稀罕的消失在这奔涌的巨大的时间之流中。一种永恒的无法抗拒的消亡。人对消亡的惊恐,对抗又在新的消亡中趋于平静祥和和接纳。
是的,没有什么是可抵抗的,消亡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它是构成万物总体的一部分,它也属于其中的多样性。
在时间中的消亡让人在时间中成熟,让人更能置身于这广博的,喧哗的世界,看见世界本身的寂静和要走向的那终极的荒凉。
因为消亡,无可抵抗的永恒的消亡,生命就要听任这命运吗?生命的存在有它自己的意志,一颗草的种子在石头缝里冒出尖小的绿芽,峭壁上盛开的无人阅读的花,一棵树一棵树耸立成一片森林,由一个单细胞分裂而开始生生不息的人类...
生命与消亡,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一种永恒的循环。它们是这世界意义的本质与真相。
我的作品便是对这永无休止循环的思考与阐释,一种意义的延伸。——贺贺
评论节选
在2020年之前,贺贺之前的绘画有着两种风格,这是与她在南方的个体生活以及哲学阅读休戚相关。第一种偏向于写实,无论是日常生活场景还是风景的描绘,都带有个体自传的诗意朦胧风格,这是与贺贺自己的气质密切相关的,她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具有诗意气质与哲学反思的作家,写过大量的艺术评论文本,因此也具有自我反思的品格,我们可以在那些看似优美的风景画上,看出荒寒与萧瑟的心境,这与她生活的广州南方这座商业之城,有些格格不入,此距离也导致她一直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与个体化表达。另一种则更为明确与自觉,这是2018年所确立的抽象圆环系列,圆环在重复与叠印之中,打开了虚薄绘画的内在平面,背景处的混沌涌动与前景的圆环之间形成张力,圆环自身在完整与残缺之间,在单色的重复与细微的色差变化之中,在流动的随意性与圆环相互的节奏呼应中形成画面整体的控制,一切都处于约隐约现的眩晕之中,保持着不确定,绘画成为内在能量转换的空间,一个不断加速旋转但又寻找平衡的生命呼吸空间,产生出不止息的眩晕与微妙的错视变化。同时,贺贺还充分利用油画的厚度与丙烯的透明,而形成叠印的层次,在这些抽象圆点的作品上,贺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贺贺的绘画以其深切的感受与勇敢的沉着,让我们看到绘画在这个过渡年代的价值,她必须面对时代的创伤,但又必须施行艺术的呼吸转换,必须同时具有艺术的敏感,还必须具有反思的强度,绘画的价值就体现为转换个体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的生命形式!
——节选《贺贺绘画的呼吸转换:从顿挫的痉挛到温柔的倾诉》,夏可君
黄一山
个人简介
1983年生于广东汕头 ,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
个展(节选)
2019年,“黄一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19年,“干涉:黄一山个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18年,“miniQ——黄一山2108个人项目”,新氧艺O2ART SPACE,中国北京
群展(节选)
2021年,“思想与践行——新中国广东美术叙事(1949-2021)广东美术馆藏品专题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
2020年,“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策展课II:故事与结构”,华·美术馆,中国深圳
参展作品
《大胡子叔叔》
布面综合材料
80cm×60cm
2012
评论节选
黄一山的作品,空间性与戏剧感或许是我们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在艺术创作中,黄一山常常通过一种严肃理性的创作方式表现荒诞戏谑的画面,从而制造出一种戏剧化的场面和碰撞感。对他而言,这既是一种对传统的突破和反叛,也是自我创作的一个新突破。黄一山运用“平行透视”的绘画视角以及浮雕工艺的处理方式,充分展现了他对理性空间的见解,其严谨而细致的线条布局在颠覆观者视觉习惯的同时,也极力地表现着他对日常物件和平常生活的另类观察。在他眼中,这些看似与客观事物格格不入的刻画和描述,实则正传达着他对超越物理表象和观者肉眼所见的表面信息,隐藏着他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客观批判性思考。
——王绍强
江衡
个人简介
现任教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
群展(节选)
2021年,“剪断的,未被吹散的记忆--江衡个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南京
2019年,“时间之海”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2019年,“漂亮的、柔软的”江衡作品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19年,“水墨现在”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OCAT深圳馆,中国深圳
2018年,“水墨无极”艺术西湖国际水墨博览会主题展,中国杭州
2017-2018年,“之间”中国新水墨作品展,墨西哥圣路易波多西和平剧院,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州(热水城),墨西哥世界文化多元博物馆,墨西哥
参展作品
《落花NO.8》
宣纸水墨
106cm×166cm
2019年
艺术感悟
中国文人向来有以花寄意的传统,辛弃疾的《临江仙·探梅》,朱熹的《兰涧》,元稹的《菊花》,周敦颐的《爱莲说》等,以梅、兰、菊、莲寄托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李清照的诗词中,花是常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我从20年前开始以花作为创作对象,早年的《满天星》便是取自李清照的意境;不同时期对花的感受不尽相同,意境却是一脉相承的,如 “花无百日红”(宋代虞俦《官况》),“镜花水月”(明代胡应麟《诗薮》,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我想用花表达“时光易逝、慨叹生命”的感情。
以花慨叹时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其实,内里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请看李清照的词句,无论是以莲花作主题,还是书写“花与水”,“花与缘”,都涉及了佛学的范畴——她对有关佛教的名词、典故信手拈来,与她长期的佛学修养是分不开的。宗教是人类的恒常主题,对这一主题的展现,对我来说是艺术的回归。“撒龙达”系列即是最明显的创作。“撒龙达”是西藏的传统祈福仪式,翻译成汉语就是“放风马”;在藏传佛教的经幡上,一般风马居于中央,四角有“四个超自然动物”;风马的马鞍上通常都驮着转轮王的如意宝,象征着无论它走到何方都会带去和平、繁荣和和谐。在满月的清晨与煨桑仪式同时举行风马祈祷仪式,把风马撒向空中让风吹送,马在风中驰骋,祈愿也就能上达天听。
夜晚,我仰望天际,看见了天上的花。
冰凌、空寂、傲美,它是天上的花;
不死之花。
是神把它撒向天际,化身为幸福、
快乐和吉祥。
它是美的化身,是撒龙达。
我驰骋于云端,
我看见了圣光,看见了神明,看见了天上与人间;
人间,欢声,笑语,悲欢,离合;
天上,阴晴,圆缺,星垂,流光。
天上人间之间,花,随风吹送,
一瓣瓣,是永恒,是力量,是信仰。
印度佛学中有四圣谛,此乃有关人生之四项真理。即:苦谛(人生之真相充满苦恼不安)、集谛(引起苦之理由与烦恼根源和渴爱之真相)、灭谛(灭却烦恼去除苦恼不安,方能达于绝对安稳涅盘境地之真相)、道谛(有关到达涅盘之方法)。大英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六祖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六祖惠能最为人称颂的佛偈,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把如此博大的学说尽我所能地体现在小小的画布或纸上,渴望的是找到那个“有缘人”,画面另一端那一个个超越时空、心灵相契的“有缘人”。到达彼岸,引度他人,这便是艺术创作的最高理想。
我个人的终极主题是对神性的表达。这是一个超越中西方、贯通古今的永恒主题。艺术史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克里姆特和弘一法师,便是神性表达的佼佼者。又如罗斯科的超脱生死,维奥拉因童年濒死体验而对涅槃主题的探索,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的创作。我在画面上呈现的花,有妖艳欲滴的,有黑白沉重的,有骷髅相伴的,有直接取自佛学典故的;它们是镜花水月,寓意美丽的皮囊终将消逝,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它们是风马——沟通世俗与神灵的通用媒介;花也是三界众生通往六道轮回的媒介,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最终以佛法度至彼岸,出离生死,超脱轮回,入于涅盘。此为“花径通幽”。我希望观者能看破艳丽的画面,顺着花径,通往一个幽灵空寂的境地,沐浴佛学圣光。
江 衡
2014年
江巍
个人简介
湖南省岳阳人,现工作生活于岳阳。
个展(节选)
2019年,“‘外’蔡东&江巍双个展”,中国岳阳
群展(节选)
2021年,“锦灰堆”,中国北京
2021年,“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作品展”,中国长沙
2020年,“首届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中国长沙
2020年,“‘艺术厦门’博览会”,中国厦门
2019年,“‘真实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韩国首尔
2019年,“移动的经验—中韩当代艺术邀请展”,中国广州
参展作品
《之外 第231号》
布面丙烯油彩
240㎝×200㎝
2021年
艺术感悟
不断地在画圆,不断地画不圆。
通过无数次重复覆盖,反复打磨。不断地构建,不断地破坏。试图找到多维空间重叠的可能。企图从四维空间之外的角度,用另一种逻辑,传达对历史、对文明、乃至个体生命轨迹的思考。
是轮回,是穿越,是思念,是希望。
但又不是……
井士剑
个人简介
1960年生于辽宁。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个展(节选)
2020年,“谜·湖”个展,光达美术馆,中国杭州
2018年,“蜗牛的宇宙和戏谑的风景”个展,阿拉里奥画廊,中国上海
“寓言”个展,山东美术馆,中国济南
2017年,“1/2井士剑个展”,杭州人可艺术中心,中国杭州
群展(节选)
2020年,“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省美术馆,中国济南
2020年,“纸本绘画群展‘纸间回想’”,阿拉里奥画廊,中国上海
2019年,“西湖——新西湖&新莱比锡绘画”展览,EIGEN+ART画廊,德国柏林
参展作品
《生态纪-身份 ID》 布面综合绘画 140 cm×270cm 2000年
艺术感悟
2020年,这个人类史上具有特殊刻记的时代节点。艺术如同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具有同样的困境。绘画尤其如此,它起源久远,仍深植于今天的人类记忆中。绘画的传统与当代,经典与观念,个性与共性它们共同形成了文化的绞力与搏击。
绘画者视绘画为安身立命之所,孤独与情感的写照、思索与劳作的寄托。无休止地寻觅于社会的日常生活和远在光年之外的发问。他们倘徉于历史、今天、未来的时空之中的穿越与归返。何为世界?何为绘画?绘画如同大自然之谜境,人的使命与本然之迷恋在这种种已知与未解中,试图不断挑战自身的疑惑与困境,才能赋予自发内心深处的图画视象,以此来遥对大千世界与浩瀚的宇宙。谜·湖是寄托一种湖镜万千的光与大地本源的照亮,作品正是一种人最初始的感观与心灵的相约,是手的技艺不断触摸与世界肝胆相照的映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与不可预见的技术时代已经开启这个新纪元,它断裂着历史并链接着未来。绘画以其独特的方式缝合与修复这个断裂,并一直伴随人类史上每一次关键的链接。绘画更需弘扬人类勇于挑战精神的最好证明,就是回到绘画本身。
此时,让我们回到感观与心灵,以视觉的方式直接面对作品本身。任何一种感觉都显现出每一个人自我价值的意义,感受作品如是说,这就是绘画吗?
老赫(吴国全)
个人简介
1957年生于武汉,现生活工作武汉和北京。1979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
个展(节选)
2017年,“不此不彼——黑鬼40年磨成的剑”,北京 798 ·太和艺术空间,中国北京
2006年,“黑鬼个人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群展(节选)
2020年,“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中国西安
2019年,“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换”,香港水墨艺术博览会,中国香港
2007 年,“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展北京展”,北京墙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1985 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画展”,中国北京
参展作品
《历史一一虫蚀木》之一 纸本 256cm×96cm 2021年
艺术感悟
诗意般的哲学
文/黑鬼
《道德经》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白石膏像、
黑白电影、
黑白照片、
黑白版画、
中国书法、
音乐中的独奏声乐里的清唱(无伴奏演唱)
塑造一个纯水墨化诗化、
水墨化神化、
水墨化智化。
纯水墨的单纯,
一边单纯一边才好复杂和深入,
实际上就是抽象、
提取最重要的元素而去掉影响向深入、
深刻的其它因素,
使其有更高品位的对象生存。
1:现代都市新型建筑和新的都市精神生活对我的启发,
2:寻求自己制造新工具的乐趣,并且用新工具、新材料、新观念去展现我对大块面极简新空间的迷恋。
3:创造一个能让欣赏者从你作品这儿出发的启发点(要有新感觉,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个全新的与古人不一样的生活)
4:发给欣赏者一个酵母去激起欣赏者潜在的无穷想象力
5:建一座桥让欣赏者通过后能够走进他们为其建造更恢宏、更浩繁的精神宫殿
好的艺术家
他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东西,
他想到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东西,
他体验到一般人未曾经验的东西,
并且他有能力能把他认为有意思有价值的菜烹饪出来,搬上桌来
你的作品为大家提供一个启发点让欣赏者从你的作品出发、去发酵让他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一个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