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导览|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

 
“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是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该项目尝试将艺术与普通观众及视障人士平等地分享。展览分为三部分:“你的眼睛”以视障人士的日常为他者,探索视障人士所能接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信息的艺术化转换;“我的眼睛”以视障人士作为第一视角的主体为出发点,表现视障人士感知和行为范畴的艺术实验;“新眼睛”试探艺术想象的边界,展示健全及视障人士共同无法企及的视觉盲区。展览特别邀请了10位艺术家,在策展主题下进行创作,包括雕塑、影像、装置、摄影、版画等。
 
为了方便观众和视力障碍人士获取作品信息,我们制作了线上多媒体导览资源。除了图片、文字外,我们邀请策展人讲述策展理念,10位参展艺术家为公众“亲声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以及推出了“边走边聊”的美术馆FM节目。部分作品还有小视频可供观赏。
 
项目策划:叶小青
项目执行:李嘉仪
配音录制:赵梦
 

  
参展作品导览
 
作品按展厅布展顺序排列
 
 
握手
隋建国
互动雕塑(光敏树脂3D打印)
2020年
 
艺术家说
2008年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就是闭上眼睛捏了几块泥。我当时特别好奇,我如果闭上眼睛,我会怎么样捏泥,我完全看不见我会捏出什么样的泥塑来。结果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就是我一旦闭上眼睛,我作为一个雕塑家上大学读研究生所受的全部训练,一下子没用了,不作为一个艺术家,所有的艺术修养所有的工作经验,一下子也失效了,我闭上眼睛捏泥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我在捏什么。只是当我想看看我在捏了些什么呀,摘下眼罩,才看到,我所捏的这团泥。但是同时我也意识到,一旦我看到了这团泥,我也不能再动它了,因为睁着眼睛再动这团泥,那它就不是我闭上眼睛捏的那团泥了。闭上眼睛捏出来的这几块泥,其实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这个惊喜就是当我闭上眼睛去捏泥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人的所有的艺术经验,作为一个雕塑家的所有学术训练、技术训练,全都没用了。就是我的身体自己在指挥自己,我的手是按照一双手的本能在捏泥。这时候做所有的决定动任何一下,其实都和我的思想我的意思和我对艺术啊,雕塑啊,所有的理念都没有关系了,所以我的身体自己指挥自己捏出来的这些作品,那就是纯粹的泥塑啊。这些真是给了我一个想不到的结果。于是,我就沿着这条路走了下来,一直到现在,已经12年了。这次我参加展览的一组作品,我是有几个初衷的。首先一个就是,我觉得这些作品要被一些有视觉障碍的朋友们看到、摸到、接触到,供他们来欣赏,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其实是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完满的。每个人都是有缺陷,有匮乏的。有的人有视觉障碍,有的人有听觉障碍,有的人有发生的障碍,也有的人有身体其他部位的障碍,也有的人有精神上、意识上或者身体上的器官等等各种各样的匮乏与缺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这些缺陷与匮乏,带着这些不完满来完成我们的生命,走完我们的一生,来完成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呢,我也是非常尊重这些有视觉障碍的朋友,因此这是第一个初衷。跟下来第二个初衷,就是我对这些有视觉障碍的朋友们来欣赏我的作品,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抱有很大的期望。我觉得这就是我跟他们的交流。我很好奇,我用手捏的泥,经过3D扫描和3D打印之后,变成一个负空间的形状放在这儿。就是说,在这些作品里边,我的手是作为负空间存在的。也许,这些朋友们会在他们摸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想象我的手存在,他们的手会作为负空间我的手放在一起,这是非常奇妙的。另外,我的第三个初衷就是:作为一个视觉没有障碍的人,我就是好奇,视觉有障碍的朋友在他们的意识里面、他们的脑子里面,那这个视觉的官能部分应该是仍然存在的,但他们用手、用身体、用听觉、触觉、嗅觉去认识这个周围的世界的时候,他们是怎样把这个世界的印象给连成一片的?我给雕塑下过一个定义:你闭上眼睛的时候,周围这个世界全部都是雕塑。因为当一个人闭上眼睛的时候,你就是只能靠手、靠触觉去摸索周围的世界,所以,你再也不能识别周围的物体里面的图形、符号、文字。但是呢,你能知道它们的形状。那雕塑就是关于形状的。所以当把形状看作一个世界的核心的时候,那雕塑就成为核心。我好奇,就是,视觉障碍或者视觉不那么发达的朋友们,在他们的脑海里边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所以,最后我就觉得这个展览很有意思,很重要,很有意义,它是一个大家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在这儿相会在一起,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尽可能的美好,这是我对这个展览的期望。
 
策展人语
艺术家隋建国关于视障题材的创作渊源已久,此次展出的雕塑作品《握手》一组5件,是从他最早的《盲人肖像》系列发展而来,并且特地为本次展览而作。艺术家遮蔽自己的双眼、运用雕塑的基础手法完成泥团的塑形,留下手指和手掌痕迹的负空间雕塑,经由3D技术打印而成。为了视障和健全观众能够相对平等地仅凭触感完成体验,艺术家将部分作品隐匿于雕塑匣子,屏蔽观看。在视觉无效的交互之下,成就观众和艺术家、视障和健全观众之间的“握手”的惊喜与感动。
 

 
 
红色闪光灯·我是一只狗
莫毅
摄影(80.5cm×125cm×6件)
2003年
广东美术馆藏
 
艺术家说
我是莫毅,我在“同一双眼睛”展览中的作品叫《红色闪光灯 我是一只狗》。它是2003年创作的,是这样进行的:第一,给照相机装上自动卷片器。2003年这个数码时代还没到;第二,装上一米多长的这个气球快门线,为了拍摄的时候,把这个气球快门线捏在手上;第三,给散光灯加一个红色塑料片,这样,这个闪光灯发出的光就变成了红色。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画面中的红的颜色,不是后期的,而是拍摄当中这个闪光灯的这个光芒,这个进而上去了,所以近处的颜色就会变成红色,但是远方依然是自然的颜色。然后这个第四,是把照相机在固定到这个独脚架上;第五,倒提着独脚架的另外一端在城市当中行走。那个年代,我开始考虑一些问题,这个实际上从95年我开始有了一些认识,我突然觉得用眼睛的拍摄是对世界的观看和选择。拍摄,实际上就是观看和选择。但选择就意味着评价,而那个时期,我觉得文明还能评价吗?比如,今天我们看这个手机和汽车,只有当我们受伤时,才知道美女和魔鬼原来一体。那么这个画面的低视角了,其实不是为了模拟狗的观看,而是借用了这个人类认为动物从来不能评价、不能思考的这样一个认识,实际上要的是狗的态度,或者是人以为狗是如何的。反过来,在骂人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和社会,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作品,不再去观看和评价外界,而是观看自己的行为和方法,与这个世界碰撞的时候所出现的种种可能出现的样子。
 
策展人语
莫毅是一位观念摄影艺术家。摄影本身是取景选择的艺术表达,而艺术家在《红色闪光灯·我是一只狗》这组作品里,通过特殊的拍摄手段——倒拎相机脚架手捏气球快门线——用“放弃眼睛”的行走的随机拍摄再现了“一只狗”的视角,穿行和审视人类城市文明。红眼的波段和晃荡、模糊、异化的图像共同超越了健全及视障人士的视觉能力和身份经验,是另一个眼睛的世界。
 

 
 
世界³
范勃
综合媒材(现成印刷品+盲文+视频)
2016年
 
艺术家说
我是范勃,我参加“同一双眼睛”展览的作品是《世界³》和《无题》。《世界³》这件作品由无数扎满盲文的印刷品构成,而它们同时也是无视觉感知能力的人的日常记录本。这些现成印刷品,是我通过对数个无视觉感知能力的人家庭的追踪调查,将无视觉感知能力的人,用于记录日常生活的盲文记录本,诸如菜谱、歌词、地址、电话号码、信仰、诗歌等,并将它们收集到一起。这些纸张,来源于各个不同时间段的广告、杂志、图片、日常政治文本、房地产推销书等印刷品。印刷品本身的内容,恰恰巧妙地反映了所在地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只是一种无视觉感知能力的人生活材料的基本呈现,但也可以从材料中看出,无视觉感知能力的人,在生活中处理信息所用的材料,所映现出的时代面貌。尽管对于他们来说,只有简单的纸张功能。而盲文本身同纸张印刷的信息分属两个世界,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重要的是,这两个世界在此交汇了。而对于观者而言,观看作品的过程本身,却又会对这份世界的交汇进行再次分离。在这些图像中,都可观看到图像与盲文之间的连接。在《无题》中所呈现的,是无视觉感知能力的人通过具体语言的方式,表达其对于生活的感知。在观看及听取他们叙述的过程中,观众、听众和他们一样,实际上是通过言语所激发的想象来感受他们生活空间的景观。在这种塑造中,需要视觉感知能力的想象,在这里通过言语文本来转移。由这两件作品所形成的链接,它同时成为了一个可进行多重阅读的场域。在这里,观看的读者、触摸的读者,皆可通过作品中所建立的双重阅读系统,来理解作品所提供的现有景观。也可自我再造景观,再造属于自己的想象。这种对文本的自主改写、可变组合,使阅读可以在两个不同认知系统中穿行。我们可以在文本中想象,通过想象来书写。在这件作品中,通过视觉化的改写再造,得以交叠盲文文本景观想象,使不同的认知系统,打破原有的认知边界,即为我所实验的方法之一。所有的作品在这里,似乎都可阐释图像与盲文之间的可连接关系,看似为了另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但实际上作品是对这种关系的否定。当我们面对不可认知的盲文时,仅能将其作为有意义的图像进行解读与阐释。而过度的阐释,正在使观看失去其敏锐的感受力。对于视觉艺术作品,从观看到阅读,从欣赏到理解,从感觉世界到意义世界,无论对艺术家还是接受者,都面临着一次观念的转换,同时也面临着对语言系统的重新建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在不断审视的过程中,反复处理各种含有不同信息的符号,将视觉形式文本化。图像作为有限的信息符号,被无限地阐释和阅读,而视觉的感知能力正在丧失。我正试图借另一种符号的不可读,来限定阐释的能力,或说,限定阐释的绝对权力,使观看不仅限于阐释,图像不仅限于符号化,这也是我创作转换中的重要思考。
 
策展人语
艺术家范勃一直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非视觉的系统里探讨艺术存在的可能性。《世界³》主要由收集而来的视障家庭日常生活的私人记录组成,诸如盲文书写的菜谱、歌词、地址、电话、诗歌等。而记录所用纸张来源于各种公共渠道的广告、杂志、图纸等现成印刷品。盲文信息和纸张本身的印刷内容分别属于剥离的两个系统,二者之间本无关联,两个世界的真实在此处交汇,却走向一个陌生化的现场。视频内容是视障人士与生活感受有关的访谈。
 

 
 
粮库
卢珊
综合媒材(布面刺绣+画稿)
2020年
 
艺术家说
大家好,我叫卢珊,参加“同一双眼睛”展览,我的作品名字叫《粮库》。粮库是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全称叫“中国湖南粮食储备库”,其实地方挺隐蔽的,就是要通过一个洞,就进入到这个国家的粮仓。小时候我就是会在这个隧道里面,就是特别的开心,跑着跑着那个口就越来越大,然后左转就到了粮库,粮库其实有自己的一个铁轨,因为有很多的那个火车的车陂里面装满粮食,就是会运到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加工厂,就是分这么两块。我小时候和爸妈住的那个宿舍楼里面,就是分到多一个比较大的房子,那个时候还用那种热水瓶这种东西。很小的时候楼下奶奶就会带着我们在外面乘凉,在一个斜坡上讲一些民间故事,晚上周围都是萤火虫。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在仓库里面玩,在一堆米里面打滚,然后爬仓库的拱门,然后喜欢去那个火车的轨道看运粮食的火车,然后看火车的车厢里面,躲进一堆堆米的麻袋中间。年前的时候,我回去了一次,就看望了那个邻居奶奶,我也画了一些现在的粮库的一些纸本。我将这些纸本,还有一些大量的布的一个实验、一个作品带给大家。其实,就是很小的时候,一到下雨的时候,叔叔阿姨就会带上那种防雨帆布,然后把那个仓库里面的米全部地支撑起来,就是将那种防水的那种布,帆布啊,面粉袋呀,还有那个麻袋啊,基本上构成了整个小时候对仓库那么一个印象。然后我从家里面把我妈妈存的一些这种面粉袋拿出来,然后重新地,就是把基本上能够回到的,比如说这个老奶奶,还有那个打架的狗,还有那种小时候的玩具什么的,就是将它整个用布的方式去做了这样一个作品。然后现场大家看到的这个悬挂的方式,其实是希望当你进入到这个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回忆,然后大家其实也可以通过触摸,可以不同的这种感受,就是同一双眼睛,可能有不同的感官。即便是看不见的朋友也可以通过这种麻布和帆布,或者是面粉袋的这种质感,去感受到那个粮库的这么一种记忆、一种温度。然后我的这个作品, 其实用了一些我没有用过的一些方式,就是做了一个印的方式,比如说还有画的方式,还有那个缝纫机、刺绣等等,就是基本上整个尝试了一遍。所以观众进入到这个作品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去感受到这种整体感比较强一点。然后在这个布的尺幅大小,其实也会比较丰富。然后有一些是以前的衣服,然后我给它做了一个比如说留下一些扣子把它缝起来,这个其实都是一些细节的表达吧。但是,更多时候如果你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其实有一种粮库的味道,就还是有一点点这种阿米啊,或者是一种小的这种这种感受,所以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大家其实会对记忆也好,或者是感受也好,有一个更加的加强感,就是会让大家代入到那个时候,分享我的这种感受,然后我也特别希望奶奶也能够听到这个东西。
 
策展人语
艺术家卢珊是一个善用手边之物又念旧的创作者。她的童年生活在一个大型的粮库度过,对粮食的气味和粮袋的触感成为她以及那一代人对“大厂”的集体记忆。《粮库》这件作品中,艺术家搜集到大量“压箱底”的陈年粮食袋,在这些麻布、帆布上运用刺绣、拓印、拼贴和丙烯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批“画布”配合着回忆里的写生画稿,层层迫近式地在展厅内悬吊,使得观众不得不身处其中穿行、触碰,裹胁着观众开启触觉、味觉、以及布展张力里的视觉去回味这份年代感的共同记忆。
 

 
 
视杖声影
秦思源
有声影像
2020年
 
艺术家说
大家好,我叫秦思源,我参与“同一双眼睛”(展览)的作品名称叫《视杖声影》,声音的“声”。因为我这几年一直在做一个关于声音研究的项目,叫“声音总站”,一些朋友可能听说过这个项目以前的名字叫“声音博物馆”。所以,我特别有兴趣听视障人士他们是怎么感觉声音的?能看东西的人的视觉占用他绝大部分的这种感观世界,那不能看东西人呢,可能是听觉,可能是他最主要跟外部世界接触的一种方式。所以我想听他们,他们是不是比我们能看东西的人更敏感?或者是他们听东西跟我们不一样呢?所以,去年我在广州接触了很多广州的视障人士,然后我就跟他们交流,我想知道他们觉得哪些声音是最有意思的。因为我见的人比较多,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可是我把最有意思的一些答案我都记下来了。今年,我就参与这个“同一双眼睛”(展览)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可以把一些视障朋友他们给我的一些有意思的答案,我用在这个项目上。我想,视障朋友他是怎么接触世界呢?那当然,除了这个声音以外呢,他还有行走的时候,需要一个盲杖。盲杖,它不仅是有触觉,因为它通过两边的点,或者划在前面,它还有对我来讲,还有一个听觉。它划在地上那个“ta ta ta”或者划在地上还有“哗哗哗”那个声音。这个有点像什么呢?摩尔斯码。那摩尔斯码呢,就是通过这个“滴滴”这个长音、短音来组合成不同的句子,来传达不同的信息。所以,我就通过盲杖点在地上,或者划在地上,变成摩尔斯码,然后用这个摩尔斯码传达什么信息呢?传达的就是去年这些盲障朋友跟我说的,他们觉得哪些声音是最有意思的。所以我就把这个变成一个影像作品,我把一个相机绑在盲杖上,等于能看的东西是从盲杖的这个视角去看这个世界,点在两边,然后划,左右划动。然后有时候,起来,还可以看一看外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是盲杖,能看见东西,能看见地面,我们又能听到这个盲杖的划动和点,可是这些点和划又形成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传达的就是盲杖朋友有他们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
 
策展人语
艺术家秦思源对声音艺术情有独钟,《视杖声影》也是由他的《声音博物馆》系列衍生而来。视障人士对声音与生俱来的敏锐激发了艺术家的共鸣,他采访收集了“广州盲人最喜欢的声音”的五花八门的答案。他将这些答案翻译成摩斯密码的“点”和“划”,用盲杖与地面、物体的“点”和“划”的撞击动作发出的声音再次将其转译成有声作品——但却成为陌生化了的神秘信息。同时,他将录制这个行为过程的设备安装在盲杖的底部,也以盲杖下的全新角度观察这个生意盎然的声音世界。
 

 
 
我们之永远无法寄出的情书
王维荣
综合媒材(版画+铜版+文字)
2020年
 
艺术家说
大家好,我叫王维荣,很荣幸能够参加同一双眼睛作品展览,我的作品名称是《我们之永远无法寄出的情书》,综合媒材,版画+铜板+文字。这个作品系列是我的一个新的尝试。我们都有一些很深很深、无法说出的情感,以及非常坚固的意志。就如同我在做作品的方式一样,我选择的是铜板点刻,用很细很细的铜板刻针在版面上刻出以点带面的感觉。艺术作品往往要花费十几天,甚至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感情,会慢慢消磨,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是我对作品的一种认识。我把描绘情书的一种感受,融入到那个我的版画图像之中,凸点和凹点这种特别有意思的那种情况,也是在画面之中相互地交融,我不知道,这种会不会在另一种感官下,有一种新的冲突。
 
策展人语
版画艺术家王维荣拥有匠人的执着和腼腆的故事。《我们之永远无法寄出的情书》是艺术家从盲文的凸点和自己铜版创作中运用的凹点中得到的联想和启示。他将一则情书翻译成盲文点字,又根据该情书内容引发的灵感完成了一件以点构成的铜版画作品。现场模糊不清语焉不详的情书对应着字字铿锵的盲文,描绘情书感受的版画图像历历在目,而印制它的铜版坑洼温吞沉默,如此并置地等待交互,不知能不能唤起另一种感官下妙不可言的浪漫。
 

  

自渡
李秀勤
综合媒材(金属盲文装置)
2013年
 
艺术家说
我叫李秀勤,我参加“同一双眼睛”展览,我的作品名字是《自渡》。我作品的创作元素是盲文,盲文是一个国际化的六点凹凸文字,它的目的是为盲人进行阅读和学习而创作的,盲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可以触摸的文字。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文字的时候,我就对它密密麻麻的、没有表情、无事无争的这个阵势所感动。我就觉得它像是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天体,一个浩瀚的星云,人在里面是非常非常的渺小,微不足道的。盲文的所有文字都是在这六点位置中创造的,所以说它是一个数字化的、理性的、逻辑性的。它没有表情,它没有意识形态,像中国文字它囿于易形,而因此盲文它是一个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下来,我认为它是平等的,从某个意义上,它也是有缺陷的。每个人啊,我认为都是残疾的。在这个一生的过程当中, 人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在不断地创造自己。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实现人的个人理想。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
 
策展人语
曾经几近目盲的个人经历,使得艺术家李秀勤对视障群体和盲人创作持之以恒地关注。《自渡》这件作品延用了艺术家一贯的雕塑语言,将盲文点字塑造成金属形象,并将刻制盲文的旋转桌面和象征残障的轮椅工具相结合,邀请健全观众和视障观众平等就座,闭眼感受触像艺术里的星辰大海,大千世界。盲文的内容大致为人与天地、宇宙、自然的关系。
 

  

世界是你的
陈文华
综合媒材(音频+视频)
2020年
 
艺术家说
大家好,我是“同一双眼睛”(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陈文华,我的参展作品叫《世界是你的》,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心灵鸡汤的话语。心灵鸡汤,某种程度反映了我们精神上的需求,包括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迷惘、低落、沮丧的时候。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大家是否还有印象,我们都曾经希望在小说、电影或者游戏里面,幻想、寻找一个属于你的世界。世界是你的,仿佛蕴含着某种力量,包括视障朋友在内,我收集了500多个声音,形成现场的环绕声音装置。作品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以你的和我的世界作为蓝本创作的动画,散落在空间中。最后是文字霓虹灯,在动画和霓虹灯上,我在看与不看之间制造视觉上的冲突、碰撞,从而构建一个带有能量的场域。希望观众在现场能屏蔽外界,回到自己内心深处。
 
策展人语
陈文华是能够驾驭多媒介创作的艺术家。《世界是你的》尝试去正视,视障人士和健全人士,各自有自己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和精神焦虑。艺术家一遍遍播放五湖四海收集而来的励志语音,其中不乏来自视障群体的声音,利用这种鸡血式的洗脑给予两种有差异的人群以共同的精神激励。习惯黑暗的视障观众进入这个独立的黑暗空间行动可能不受影响,并且微弱的视频的光给予他们某种希望和指引;而习惯光明的健全观众在短暂的适应之后,或许可以在超现实的动画视频里同样得到启迪。
 

  

见何见
黄文亚
综合媒材(视频+盲文书籍)
视频时长:13'04'';8'38'';14'23''
2015-2017年
 
艺术家说
我叫黄文亚,是一名艺术家,我这次展出的艺术作品是一个三屏影像装置。为什么要做这个作品呢?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亲叔叔,他是一位盲人。在我们老家有一个俗话,叫瞎子听风,这是打引号的,就是指他们主要是凭听觉对事物进行捕风捉影,就是他们在丧失视觉功能以后,主要是在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方面比正常人要强许多,小时候我对我叔叔的这种特殊能力是耳濡目染的,至今仍然心存关于他的一些身世啊,或者是他的生活的一些疑问,然后他们想象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在这个作品里面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在北京拍摄的关于盲人学习的一些片段,还有他们在黑夜里面怎么过天桥的一些画面。第二部分是我带领几个盲人朋友,他们去内蒙古的沙漠里面行走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关于怎么摸沙子,也有数沙子,还有就是他们在沙漠中行走的一些画面,也就是让他们去体验一个沙漠的一个博大,或者说宽广。再一个细微的去听,就是去听沙漠里的那种风声,就是想要说说他们的感受。 第三部分是在湖南的老家拍摄的,关于我叔叔他们和几个朋友去KTV或者是去红酒吧去消遣,或者说娱乐的一些画面。也有他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一些片段,就是有算命是吧,也有做按摩的一些这样的场景。这三部分它们是构成一个并列和平行的一个关系,但是之间也有一些交叉。这个作品其实就是用这个盲文书和影像和行为,来构建一个荒诞的迷宫,去探索人心沙漠化的今天,可能发生的温情,也反观我们自身的局限,思考表象与实质,梦想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再有,在展厅中间还有一些盲文书,它们就是关于盲人怎么学习行走的一些理论,让大家来触摸来感受来学习。当然,大家在看作品和接触作品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这些都是随意的。谢谢大家。
 
策展人语
艺术家黄文亚从小就对视障人士的感知能力充满敬畏和好奇。盲人的行走是作品《见何见》的一条内在线索,影片里盲人走过荒野沙漠、黑夜天桥、红色景区、城镇KTV……甚至走进了盲人行走理论的教学课堂。盲人能够去到哪里,是融合社会的一个标志。该作品试图用行为、影像、盲文等素材重构一个现实的奇观,通过盲人的第一叙述,反思表象与本质、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现场的盲文书籍是影片的脚本道具。
 

  

一耳了然
惠干源
音频
2020年
 
艺术家说
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我们面对目不暇接的信息轰炸,找到有效信息变得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视障人士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或使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来加速他们对信息的接收和提取。在一段时间的适应后,他们通常会将软件的朗读速度放至75%到100%,这些常人无法消化的声音,成为了他们紧跟生活的新方式。所以在作品中,我使用了75%的朗读速度来播读这次展览中的所有作品信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观众们来感受视障人士的一些日常,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也站在他们那边一次。
 
策展人语
长期身体力行地介入公益服务的青年艺术家惠干源,希望藉由科技的手段为视障和健全观众的观展提供艺术干预。“听”是视障人士一种重要的艺术接受途径,“听”是循序渐进的、需要由语速决定的时间容积的;“看”则一目了然,可能更便捷、更自主。当得知部分盲人惯用倍速的读屏软件,以便更高效获取生活信息,艺术家决心以倍速亲自录制本展览的一切导览音频,散布于各作品前,触发式地播放,以此行为温暖到场的视障观众。倍速的技术效果,同时又降低着健全观众的听觉舒适度,造就一个短暂的“平衡”的展览接受。
 

 
在其他平台获取本系列导览资源
 
微信公众号
—————
在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微信公众号平台,可获取本次导览的图文、语音、小视频等资源。
 
 

小程序导览册
——————
我们在博物官平台推出了此次展览的导览册,包含图文、语音内容。



 

美术馆FM
————
为喜欢聆听的你,我们制作了美术馆FM节目,包括策展人、艺术家、展览项目负责人、公共教育专员等围绕展览和作品进行的“亲声讲述”内容。
 
 

虚拟展厅
———— 
广东美术馆虚拟展厅是展览空间的数字化记录,给观众带来足不出户云端“逛”展览的体验。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