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导览】伟大的风格——王肇民艺术研究展
多媒体导览 | 伟大的风格——王肇民艺术研究展
在“伟大的风格——王肇民艺术研究展”期间,我们提供微信图文导览,介绍部分重点作品。微信扫一扫作品旁边的二维码,或关注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微信公众号,即可获取相关信息。本次展览还搭建了线上虚拟数字展厅,未能亲临现场的观众可以提前通过识别二维码网页/手机app/VR/AR全终端平台对展览进行720度全方位漫游观赏。
项目负责:叶小青
项目协调:李嘉仪
微信图文导览
王肇民的画与话
王肇民先生曾自叙:“学如山然,以博为基,以专为峰。”秉持这种坚定而质朴的治学理念,他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专研水彩画,将中国的水彩画艺术推向了高峰。他以“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功力、诗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其画作不仅给人以朴实、崇高的美感,还具有丰富、深邃的意境。
在“伟大的风格——王肇民艺术研究展”中,作品,值得您驻足细看;文献,需要您坐下细心品读。
01
大叶紫薇
王肇民
水彩
53cm×39cm
1977年
广东美术馆藏
我画花,是画其生命的变化。鲜花可爱,而残花可怜,各有意致。所以我作画,常画残花;作诗,常咏落花;画果,也常画坏果。
——王肇民《画语拾零·八七》
迟轲先生评价王肇民说:“他擅画人物、风景,却在静物画中大显身手。他所作花果瓶盘,生机勃发,变幻莫测,奇倔中寓藏庄严的气度。”
花是王肇民钟爱的绘画主题之一。其代表作《大叶紫薇》在构图形式、技法表现、水分运用等方面都很成熟,在光影处理上有独到之处。画作描绘了窗边桌上的几枝大叶紫薇花,画面采用逆光布局,物体色彩对比强烈,细节处变化丰富,整体看来既醒目又清新。干笔画的花瓶厚重深邃,湿笔画的紫薇花轻盈明丽,整个画作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受。
在本次展览中,你可以看到他描绘了轻盈的大叶紫薇,遒劲有力的刺桐,厚重的向日葵,清秀的百合花,凋零的玫瑰花……每一种花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
02
刺桐
王肇民
水彩
79cm×54cm
1985年
广东美术馆藏
见刺桐花开
几朵刺桐开树颠,偶经树下转头看。
忽惊树老人尤老,老过刺桐五十年。
——《王肇民诗草》
广东美术馆藏的《刺桐》也使用了《大叶紫薇》中的背光布景方式。在王肇民的花卉静物画中,有许多张以刺桐为主题的画作。肆意开放的刺桐花随意插在花瓶里,屈折遒劲的枝条与圆润光亮的花瓶有一种奇妙的呼应,花枝的曲折曼散之态与横竖规整的窗户木条形成了动静对比。瓶花虽放在暗处,却给人以明亮鲜活的感受。
03
向日葵
王肇民
水彩
76cm×56cm
1995年
广东美术馆藏
水彩画一般以水分流动和色彩透明清丽见长。王肇民的水彩突破了这种传统。他用色偏干偏重,作品的色彩平实深厚。同样是画花,王肇民先生的每一张画作,都有独特的画面处理方法,在传统技法上另辟蹊径,画风自成一帜。《向日葵》用铅笔淡彩的方式描绘,大色块的花朵、花瓶、衬布,与细节处的铅笔痕迹相映成趣。画面大面积的暖红色调,衬托出黄色的向日葵,让人感到鲜明热烈。画作中色彩的力量与油画相似,而又丝毫不逊色。
04
紫苹果
王肇民
水彩
39cm×55cm
1979年
我画苹果,往往是根据苹果的生长过程中的颜色变化而画出色彩关系的。比如,先画绿,再画黄,再画红,再画素描关系;这样就可以使苹果的色彩层层透出,更具有真实感。
——王肇民《画语拾零·一一九》
苹果,乃生活中简单寻常的果物,亦是静物画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习画之人,一定都画过苹果。小小的苹果看似简单,画起来却不容易。王肇民在绘画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画苹果方法。他的创新性在于,每一个果子都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表达:有的水润,有的干燥,有的青脆,有的甜熟。而且,他执着于对形的表现,对形体和块面有着强烈的情感。可以看到,各个物体的外形明确,似乎被呈现为不尽相同的几何形体。粗略一看,处于同一空间里的苹果看似都是圆的,但它们的外形都有着细微的差别,有的趋于圆润,有的稍偏方,有的略显角形,交错分布放置,它们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联系。
策展团队特意把不同风格的苹果都集中在一起展示,以便观众进行对比观看。你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
05
初摘的荔枝
王肇民
水彩
39cm×55cm
1980年
杨小彦曾经这样评价《初摘的荔枝》:“荔枝是王肇民喜欢的题材,也是一个为不少画家热衷的题材,但我很少看到有画家像王肇民这样去处理荔枝:画面均衡不说,荔枝错落有致地摆放也没有问题,但细心的观察者应该看到,画面中的每一颗荔枝,在外形上都不尽相同,以形成对比。但更重要的不是在这里,而是于荔枝被画家组织成不同的团块,以形成呼应关系,从上面近乎方形的团块引申下来,形状极尽变化,从而让画面成为一有机的生命体,让人感动不已。这幅作品的色彩是单纯而又多变的,红绿调为主体,但荔枝的红中带有绿,和背景形成对比。其中,白盘子的造型与色泽成为关键,既强化又中和了彼此的对立,使和谐重新成为主调。”
06
静物(石榴)
王肇民
水彩
57cm×79cm
1993年
广东美术馆藏
我从前说过:“人当物画,物当人画!”就是说,画一切人和一切物,皆应当赋予生命,赋予性格,赋予品质,赋予身份,人物之间,相互引喻,以增身价。诗有比,画亦有比,其意义即在于此。
——王肇民《画语拾零·二》
在诸多绘画主题中,静物画最能体现自由的形式之美。王肇民先生的静物画,在美感之中蕴藏了深沉的人格魅力。这也许正是因为他将“物当人画”,挖掘了物品个性化的一面。
许钦松指出:“他的绘画——尤其是他的水彩静物画,无疑是他‘物当人画’艺术主张最为充分的体现。王肇民先生的水彩静物画,用最为鲜明单纯的具有中国性格的笔触,运以浓烈而又含蓄的有着西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品质的色彩,构建出一种雕塑般的质感和量感。因此,面对王肇民先生的静物画,我们能够感受到铮铮铁骨及一种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
07
静物(荔枝、香蕉)
王肇民
水彩
54cm×75cm
1995年
广东美术馆藏
我画水彩画为什么要用干笔呢?因为:一、客观事物的本身有干有湿,用笔要从对象的具体情况出发。二、干湿并重,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三、干笔宜于刻画对象的细部,湿笔则多所不便。一般人以英国人的水彩画为根据,认为要全用湿笔,甚至水用得愈多愈好,这种“洋教条”是错误的。
——王肇民《画语拾零·一一二》
水彩画色彩亮丽,因其便携和方便而深受人们喜爱。尽管这个画种历史悠久,却一直不是主流。在中国,水彩是舶来品,属于小画种。王肇民先生在却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专研水彩画,将中国水彩画推向了高峰。他对中国水彩画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干笔和湿笔的运用方式,将西方水彩的特质,与中国绘画干湿并重的技法融合。这也许正是他的画能同时给人浑厚庄重和轻盈通透两种截然不同感受的原因所在。
08
松涛水库——掰山挖土
王肇民
水彩
58cm×38cm
1961年
广东美术馆藏
松涛水库车子队
遥望大坝比天高,运土劈山路万条。
如水如龙来复去,鸣锣鸣鼓暮连朝。
坡斜直下轻飞鸟,坑陡冲腾逐迅飚。
热汗征尘满春面,铁肩人尽是英豪。
——《王肇民诗草》
下乡下厂:每年一两次,首先是反映工农业建设,如在长江大桥、武汉钢厂、广州钢厂、松涛水库等处,常年在工地写生,由工程开始,画到工程的终结。又如农田的劳动,从插秧画到收获。这种千军万马的劳动场面和健壮如铁的劳模形象,是非常感人的。
——王肇民《自述》
09
太湖村柳
王肇民
水彩
39cm×55cm
1981年
诸树中,柳树最美。老干如铁,嫩枝如丝,极得刚柔结合之妙。所以自古以来,画家多爱画柳,我尤其如此。
——王肇民《画语拾零·九六》
王肇民的风景画,与其静物画、人物画相似,尽是寻常平凡的题材。他所画的风景少有大山名川,多是屡见不鲜的自然景色,却能从平平的景致当中发现诗意般的美。如《太湖村柳》中柳树枝干的线条感,跃然纸上。
10
诗文画论
“左手一支文笔,雕琢诗词文赋;右手一支画笔,尽显人文情怀。”王肇民先生不仅有卓越的绘画成就,同时亦在诗文画论等方面颇有造诣。广东美术馆除了藏有王肇民先生的水彩代表作外,还收藏了他的《画语拾零》《王肇民诗草》手稿。这两部手稿是研究王肇民先生艺术思想的重要学术资源。
《画语拾零》是王肇民先生的艺术理论著作,收录了他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陆续撰写的156条画语。王肇民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纳总结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又阐释了他对艺术创作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看法。我们将《画语拾零》与画作对照呈现,希望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想之结合,领悟王肇民艺术创作中的人文情怀。
广东美术馆藏的《王肇民诗草》手稿卷首写着“一生心血,王肇民题,九十三岁”。可见诗词创作在王肇民先生一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王肇民诗草》(以下简称《诗草》)以“诗言志”的方式呈现了他的生活经历、人生观、创作观。《诗草》共有六卷,收录了王肇民诗作九百二十余首。在序言中,王肇民先生写道:
“……画写形,以志所见;诗言志,以志所想。所想所见,各有短长,相反相成,始称兼备。然皆归根于真,崇真尚实,唯性情之所至。故每作一诗,必触乎事物,发乎胸臆,依乎格律,成乎章句。无无病呻吟之声,绝阿谀奉承之语。率意书怀,无所避忌,以宣泄个人之心志而已。”
正如李汝伦在《王肇民诗草·跋》中所言:“先生以画家之笔写诗,诗中固有画在,随意赋形,风格沉郁,气象不凡。忧患意识托之辞章,好句好意如珠玑,几乎俯拾皆是。……肇民先生真诗人也,纯诗人也。”
在本次展览中,为呈现王肇民先生的思想,我们在公共教育区放置了《画语拾零》《王肇民诗草》《百年王肇民》等图书及论文文献,供观众阅读。
图文编写:叶小青、李嘉仪
VR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