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导览】铭刻时代——汤小铭艺术研究展
在“铭刻时代——汤小铭艺术研究展”期间,广东美术馆向公众提供微信图文导览,介绍部分重点作品。在展厅用微信扫一扫作品旁边的二维码,即可获取相关信息。
项目负责:叶小青
项目协调:陈文哲
微信导览
微信扫一扫进入微信导览主页
图文导览|通过八张代表作看汤小铭的艺术
汤小铭的肖像画让人过目难忘: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虚构角色,这些人物的肖像都在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和细致描绘下显得栩栩如生。在“铭刻时代——汤小铭艺术研究展”中,有八张作品是必须要认真细看的。
汤小铭作品《稻香时节》
布面油画 63cmx90cm 1963年
广州美术学院藏
《稻香时节》草图
《稻香时节》真正表现出一个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完美的油画技巧,可惜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介绍——那是当代油画艺术的精品。
——迟轲
汤小铭作品《春天的道路》
布面油画 130x162cm 1964年
广州美术学院藏
《春天的道路》创作草图
汤小铭是20世纪油画语言变革中形成自己绘画特点的最重要的考察对象。从这一点出发,上世纪60-80年代,汤小铭是作为油画引进中国以后,中国当代油画带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最具考察意义的一位艺术家。他在七八十年代创作了大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在题材和手法上与当代的油画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带有那个历史阶段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时代痕迹。
——李劲堃
汤小铭作品《永不休战》
布面油画 108cm×140cm 1972年
广东美术馆藏
《永不休战》创作草图
汤小铭对鲁迅晚年抱病坚持思想鏖战的形象的深入刻画,早被评论家赏叹为“犀利中略带忧郁的眼神,双唇紧闭的脸庞,紧握毛笔的双手”,让人印象深刻。画家以写实的手法、精谨的造型、沉稳的色调和娴熟的技巧,强化了鲁迅以笔作匕、战斗到底的特质。
——王绍强
汤小铭作品《满腔热忱》
布面油画 88cmX112cm 197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满腔热忱》 色彩稿
美术界同行多知道他创作上的过人能力――即使创作已故或从未见过的人物肖像,他也能依据很少资料营造出特定的历史氛围,设计好恰当的场景和动态,进而塑造出精微、深入、传神和生动的形象来。
——梁江
汤小铭作品《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
布面油画 275cm×235cm 1977年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采风写生习作
油画《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借鉴了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的意境构思画面,作品描绘了一个太行军民集会誓师的激昂场景。作品具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浩然之气,它把观众带入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耳边响起:“看吧,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的嘹亮歌声。
——《红色记忆》画册
汤小铭作品《珠江女》
布面油画 86cm×100cm 1980年
《珠江女》色彩草稿
真实存在的人物刻划以深度胜,而虚构的艺术形象,是遵从现实主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典型化方法,力求真实可信,避免概念化和符号化弊病。这样的艺术能力,显然离不开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入的观察和理解、丰富的想象力,还有过人的才情。
——梁江
汤小铭作品《人与海(未完成)》
布面油画 93cm×113.5cm 1981年
《老渔民》色彩稿
在我的从艺经历中,画草图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环节。构思作品往往都是与草图同步进行,画草图成为了进行创作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一直喜欢也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程序,凡创作作品必先勾画草图,且不止一张,不停地画,不断地改,反反复复,经之营之,不厌其烦。朦胧的创作意图逐渐明朗起来,变得呼之欲出,这时作品的基本面貌和心情也就定下来了。
——汤小铭
汤小铭作品《孙中山》
布面油画 164cm×149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孙中山先生》草图
我之所以画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其实是想通过这个体裁来表达一种主题思想,通过所谓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来体现一种精神。
——汤小铭
1984年所画《孙中山先生》更不必说了,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崛起、“革命尚未成功”需继续努力,还有国家统一大业,从中可释读出多层的重大意义。
——梁江
文字整理:叶小青
编辑排版:陈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