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导览】自然与田园——林丰俗的绘画世界
在“自然与田园——林丰俗的绘画世界”展览期间,我们为公众提供微信图文、语音导览资源。微信扫一扫作品旁的二维码,即可获取相关资料。
+ 点此进入微信主题页面(含语音内容)
项目负责:叶小青
项目协调:陈文哲
感谢林丰俗家属对教育项目的支持。
重要作品介绍
林丰俗,1939年生,广东省潮安县人。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分配到怀集县文化馆工作,1975年调至肇庆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1981调至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17年5月,因病逝于广州。
林丰俗作品《公社假日》
纸本设色 78cmx68cm 1972年
【款识】公社假日。一九七二年三月,丰俗。
【钤印】林(白文方印)
南方的植物,绿也比人家绿,红也比别人红,我是南方人,对南方这种葱茏浓烈的世界有独特的感情。初夏的凤凰树长出来的花,红灿灿的,绿叶也异常的明亮。这是一种我从小就认识的树,我中学读书,一路经过的村村寨寨都能见到凤凰花。凤凰花这种红绿特别刺眼的颜色对比,在传统中国画中是很少被表现的。那时我年轻,也没体会到中国文人画的笔墨那么要紧,淡墨那么高雅,只是想画点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而且,实际上早就想表现了,正好那次展览借机表现。为了强调红绿对比的强烈,我还用了广告颜料的红色,并用焦墨画树干,这是传统的折枝画法,以调和这两种颜色的对比。
——节选《立意与诗境——林丰俗教授访谈之一》采访人:林樱、庄程恒
《公社假日》就是对这种节假日统一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精神的揭示与讴歌,而且是在原有的假日政治中掺进了符合休闲本性的内容。墙报栏传递的信息,不再是节日里的加班、坚守岗位等等,而是关于体育、文艺演出、电影的信息……在画面上洋溢出来的那种乐观、健康、集体主义的假日审美价值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中无疑给人们带来某种精神上的抚慰与心灵上的愉悦,甚至可以作为理性的激进主义与人性相契合的理想图景。当今天人们面对种种乌烟瘴气、人欲横流的休闲方式与拜金主义的“假日经济”的时候,《公社假日》或许反倒是值得怀念的……
——节选李公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美术简论》
——————————————————————————————————————
林丰俗作品《石谷新田》
纸本设色 68cmx78.6cm 1972年
【款识】石谷新田。一九七二年二月,丰俗。
【钤印】林(白文方印)
197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出国展览需要我参加创作。由于长期的禁锢与害怕,一开始我并没想到要表现山水题材,于是我战战兢兢地画了几张小构图,其中之一就是《石谷新田》。这张画开始也没有这个名,只是突然想表现大自然的这种景象,笨笨的石头、雪白的李花,绿油油的秧田,从色彩上看黑、白、绿三个颜色比较响亮,同时又能表现出中国画特有的空灵和笔墨苍润之感,也更能渲染出这种春光明媚、早春朦胧的气氛,这便是我作画冲动的原因,也是我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长期压抑,一挥而就的绘画过程,有了画面效果,心里也轻松了许多,在这张画中,不知大家有没细看,里面还有一些情节,加入一点当时改天斗地的内容、农民育秧、喷药、水坝等,这些附加的东西在当时很重要,要不然就参加不了当时的展览了。”
——节选《立意与诗境——林丰俗教授访谈之一》采访人:林樱、庄程恒
——————————————————————————————————————
林丰俗作品《大地回春》
纸本设色 68.5cm×45.4cm 1978年
【款识】
大地回春
一九七八年冬日,于星岩之下。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大地回春》致力于表现自然界季节转换的倾向,可以视为体现在《石谷新田》和《公社假日》中的那种敏锐直觉的进一步发展。事实表明,林丰俗对春天具有持续不断的兴趣,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春天几乎成了林丰俗创作中最值得注意的题材。他的一些写生小品,譬如《早春二月》《风细柳斜斜》《山田耕春》,体现了敏锐的直觉与轻灵飘逸的笔触线条微妙的结合,具有清新简约的抒情风格。相对这些带有速写意味的抒情小品而言,《大地回春》形式上的推敲花费了林丰俗更多的心思。他的精心安排体现在作品构图潜在的旋律中,作为画面主体的丰茂的菜花,在被池塘、河流分割的空间中,以扭动有序的节奏体现了微妙的、永无休止的运动感。
——节选自李伟铭《自然与田园——关于林丰俗绘画艺术的一个剖析》
——————————————————————————————————————
林丰俗作品《木棉》
纸本设色 147.5cm×97cm 1980年
【款识】公元一九八零年春,为古端州披云楼侧之木棉写照。丰俗。
【钤印】林(朱文圆印)
木棉是广东南部特有的热带巨木,从小对它特别熟识且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有一次,我在肇庆的古城墙上看见一棵古老的木棉,巨大的主干已被雷火劈去半截,可是,它还顽强地活着,耸立青空,雄伟峻峭,春天,依然绽开着火红灿烂的花朵,强烈的形象和顽强的生命力,使我十分感动。经过反复构思,我决定用肖像画的方式,重新为巨木造像,我想创造具体可依的树的形象就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感染力。
——林丰俗《有关木棉的笔记》
林丰俗以细笔勾斫、一丝不苟的写实技巧给这棵饱经劫难的老树独特的质感和轮廓以明确的界定。它在整体上强化了不断逼近眼前的感觉,宁静而又咄咄逼人的气势形成了作品雄厚深沉的容积感。木棉,一直被视为岭南春色的象征物。在视觉艺术中,这种美丽的乔木早已被赋予了太多旖旎、俗艳的色彩。林丰俗以新的造型意念给这一传统的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里,他对大自然的理解和阐释就是站在历史和人性的立场确定一个可供凝视的焦点。而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林丰俗的山水画分离出一种富于思辨色彩的哲理倾向。
——节选自 李伟铭《自然与田园:林丰俗的绘画世界》
——————————————————————————————————————
林丰俗作品《一池春水》
纸本设色 68cm×68cm 1985年
【款识】
一池春水
一九八五年十月卅一日,马河村写生后试重画之,未许二出也。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苦思(白文方印)
现实并非这样的,但我要了解它的结构,一口池塘,周围人家,一棵大榕树构成了画面的所有,开始画了一张速写,后来才画成了这张画。画中所描绘的客观对象本身很生动,我保留了这种生动感觉。池塘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清澈,想起了“一池春水”,结果画成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我也讲不明白,这就靠各自的体会了。”
——林丰俗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唐·顾况《过山农家》
——————————————————————————————————————
林丰俗作品《南国之冬》
纸本设色 68cm×68cm 1985年
【款识】
南国之冬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连县朝天写生,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金石之乡(朱文方印)
南国之冬画中央那个山头,造型太奇怪、生动,这里我想说明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带着一个固定所见的山水造型去表现对象,意象的造型需要自己发现,意象不等于符号、套路,要善于发现景物的特点。人家说我的山像南方的山,为什么是这样,南方的山就是这样,古代画家笔下南与北没太大区别,我知识面不广,但我觉得这边馒头山很有特点,也很好入画,其实这也不是我所创造的。我们说远宗宋元,南宗的老祖宗董源画的《潇湘图》《夏山图》画的就是馒头山,所以我这里也是很有传统的,只是觉得这个像龟壳的山头很有特点,可以入画,同时也体现出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这种苛刻的索求。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归山深浅去》
纸本设色 68cm×68cm 1986年
【款识】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读汉砖,喜其淳厚质朴,因试以唐人诗作兹图,工拙不计意象也。夫山水画不写景物直观之形,须尽江山地形结构之美,是意境可生焉,故天下人工堆砌之山,方亩之地,外形绝少有可观者,然游乎中,路径上下迂回曲折,似度万壑千岩,盎然天趣,是亦山水画之意也。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廿九日,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静观(白文长方印)
《归山深浅去》采用了汉画像石的方式,这种语言就跟真实拉开很大的距离,与符号性有关系。山上的各种野兽、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都是山水画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一种装饰性符号。还有些用色和敦煌有关系,用红(朱砂)、绿(石绿)、群青(头青)这几个色很斑斓,用得好显得很古雅。在画中的题跋写到山水画的结构语言,谈到山水画与风景的不同,山水画要观者进入画面品尝千岩万壑,变化尽在其中,外形反而不是很重要。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荷塘秋意》
纸本设色 68cm×68cm 1986年
【款识】
残荷衰柳,千古诗境。连州城中一片莲塘、菜畦乃桃源洞旧址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四日,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静观(白文长方印)
这张画更多的有李商隐“秋音不散霜飞晚,留得秋荷听雨声”的诗意。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画有古意、新意,古意有点高深,新意包含了自己创作意图在里面。古意、新意,古意有点高深,新意包含了自己创作意图在里面,古意、新意我都不反对,更重要的是要有己意。对于古意和新意,为新而新,为古而古,所以强调己意,己意有时是古意,有时也含有新意。我画这些画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体会古代文人学士的诗意,如何与自然相融相处,这对我们是有用的,可以以古为新,变为自己的审美理念,读诗词将它视为画,如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海上生明月》
纸本设色 68cm×68cm 1987年
【款识】
海上生明月
一九八七年一月七日晨,由汕头坐车至饶平三百门后改搭轮渡出海,一时半许,达南澳岛后宅镇。九日至深澳,深澳为县城,文物多处,以郑芝龙坊最为雄伟。海上有腊屿、虎屿二岛。此写城东吴平寨景也,寨本为海盗所据,为明名将戚继光所平。岁月荒荒,物换星移,因试意此境于汕头大学,丰俗。
【钤印】林(朱文方印)
——————————————————————————————————————
林丰俗作品《家在江南黄叶村》
纸本设色 68cm×68cm 1988年
【款识】
家在江南黄叶村
东坡先生诗意,一九八八年秋日,于五羊城珠江南岸,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己卯中秋月1939(朱文方印)
这张作品是根据苏东坡的一句诗“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所作。若按原诗,未必为这番景象,是我断章取义,取了“黄叶村”三字立意。这有我个人的生活感受,在黄昏山林底下栗子树闪烁,山谷里的树已觉朦胧,山头仍见斜晖。我以此景画苏(东坡)诗中意境,这张画里面还是带有古人的诗意,但画中的景色未必是古人的环境,心境却是古人的。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初晴》
纸本设色 180cm×189cm 1989年3月
【款识】初晴
记写鼎湖山深处。一九八零年作初稿于端州。一九八九年三月,春雨潇潇,重作于五羊城。丰俗。
【钤印】林(朱文圆印)
《初晴》(1989年)一画在我的山水画中,相对比较特别,形象比较直观,更重要的是通过透视、空间来表达森林中那种空灵的意境。这种感觉也并非一次就画出的,而是建立在我对鼎湖山一带生活熟悉的基础上。在肇庆有段时间,我经常爱去鼎湖山,住在庆云寺。有一次,雨后在我从庆云寺下飞水潭的路上,见到了画面的这一景象。那种丛林中云雾蒸腾,古树参天,森林中春雾空濛的景象,尤其是画面右上方那枝斜倚向下的寄生榕,那种新绿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山水画讲究形象依据,从眼中的形象到心中的形象需要一个酝酿、纯化和集中的过程。我在创作《初晴》之前,就曾画过一张名为《深林》(又名《鼎湖密林》)的写生稿。它是一张较直观的写生,意境不集中,总体感觉野味不足,构图与主题的关系不甚明确。故而,在后来的创作中不断调整,使主题、意境慢慢纯化,更为直接地表达那种森林中郁郁葱葱的生命气息和蓬勃生机。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乡村行》
纸本设色 137×68cm 1992年
【钤印】
俯首即拾,金石之乡(朱文方印)
一九九零年十月廿八日,瞻仰翠亨村中山先生故居,沿路入山,重峦叠翠,真圣贤灵境也。
至坑尾见人家隐蕉林果树中,群峰如屏,画意诗情,速写而归,偶粘笔写兹为中山行长卷之首。
——林丰俗
《乡村行》全图共由七卷组成,其中的第一、二卷先行完成,出版于《林丰俗画集》(岭南出版社1993年印),但因搬家等杂事忙乱,后五卷一直未找出。林丰俗曾多次提及,希望能把此长卷完成,终未果。这次家属整理资料,得以寻获。虽然长卷没有最终成图,但却刚好可以全面了解作者从速写、墨稿,到渲染、着色至最终完成的创作全过程,对其创作的研究和学习具有特殊意义。
——————————————————————————————————————
林丰俗作品《中离溪》
纸本设色 178×96cm 1992年
【款识】
中离溪
金石西三里许,塔下村外,桑浦山下,溪流数转,有巨石、苍林,牌坊、石亭之属。碑碣刻石,苔跡斑斑。有老樟分二丫自亭中出,披拂水面,一片荫凉。海阳县志云:中離谿在城西南东莆都东莆山前,距城三十五里,源出桑(浦)宗山书院遗址右。旧分两溪,东曰洲溪,西曰西溪,二水弗通。明嘉靖间,邑绅薛中离疏为一,因(名)中离溪。万历间,邑绅林熙春重疏之,溪流乃深,吾数画之。一九九二年一月,丰俗重作。
海阳志书又云:桑浦山分内外桑浦,内桑浦跨东莆、上莆、龙溪三都,在东莆者别名宗山,旧名华岩乡。先贤林大钦曾讲学于此,有《华山讲旨》一篇存集中,今山麓田中宗山书院石坊存焉。吾少时常会友游溪上,及长,每回乡也必至此地。一九七八年碑前覆樟之石亭自颓毁。一九八八年春节,生雷儿带友人游归,言古樟树自枯,已伐为薪矣。忆吾少时,见古樟之左,尚有一老乌桕,屈曲如蛟龙,横入水面,牧童坐上浴牛,颇多奇趣。老乌桕未知失于何时,人事沧桑不胜感慨至之。追忆前游,作兹图以志不忘。时辛未岁暮,丰俗又记。
【钤印】
林(朱文圆印)
林(朱文方印)
桑浦山下人家(白文扁方印)
——————————————————————————————————————
林丰俗作品《清秋》
纸本设色 189.5cm×176cm 1993年
【款识】
清秋
一九九三年九月,重写旧稿于五羊城,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清秋》中所描绘的景物是我比较向往的,也较有感觉,表现山区的居住环境,这更合乎传统山水画返璞归真的精神。对于平凡的静物,更需强调做一个有心人,在无意中发现存在于山村中诗一般的“意境”。在画面处理上,我也力图靠近传统山水画的结构和空灵感觉,但是在笔墨上并不太留心,因为我更关心对意境的表达。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清泉》
纸本设色 187.5cm×174.5cm 1993年
【款识】
清泉
一九九三年七月,拟青花法再写兹图,丰俗。
任他飞瀑震天鸣,自喜微流带细声。保得永清纯洁体,未妨低处是前程。陈树人先生诗,丰俗又题。
【钤印】
林(朱文圆印)
丰俗(白文方印)
《清泉》主要是表现我对山中树木和流水的感受,尤其是岭南地区不易引人注意的树木,如野芭蕉之类的。与《初晴》不同的是,在这张画中我更注重心中意象的表达,不完全是视觉的感受,使自然与心中理想融合。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绿树荫浓夏日迟》
纸本设色 68×68cm 1995年
【款识】
绿树荫浓夏日迟
吾数年多来往故乡,此类临池小筑,颇难忘怀,偶写兹图存筴底,今拾出乃怅然,再补,录清诗人潘耒[lěi]诗为题,诗意近潮之风物也。下为诗云:层冈迤逦带平林,茅坞人家结构深。鲜荔摘残收蒟[jǔ]酱,早禾登后布秧针。炎方入夏偏多雨,海国逢晴也半阴。地近南溟无路到,钓鳌孤负壮年心。诗之意境,风物甚近。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补记,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金石之乡(朱文方印)
——————————————————————————————————————
林丰俗作品《山中夜月》
纸本设色 68cm×136cm 2003年
【款识】
山中夜月
公元二千零三年中秋后写兹图,略近王维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意,亦复如昔山居印象,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明月前身(白文方印)
这是一张国画的即兴小品。我喜欢乡村夜月,也喜爱于月夜中对月沉思。我常常想起了王维的文章《山中与秀才裴迪书》的意境。这幅画取材是个小山村,构图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较满意我的远近山峰的画法。一条平淡的线勾出山峰的外形,下面只衬几笔浓淡相宜的湿墨,留下大片空白。那空白是雾?是月光?都不必说清,反正可以让人遐思。总之,是我心中的山中夜月,光洁宁静,天机清妙,没有都市的繁忙与尘嚣。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粤山初夏》
纸本设色 68cm×138cm 2004年
【款识】
粤山初夏
甲戌初夏,余至怀集,将游下竹水库时,天日晴和,岗峦锦绣。入蓝钟境,见林木青葱,山披浓绿,峰如泼黛,苍郁气象,朴人眉宇。村落人家依山点缀,白壁土屋与翠竹果树相间。林中鸡声鸟语相闻,池中游鱼自 乐,岭表青松挺秀。感斯寻常景物尤非平凡之诗也。晋贤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之謂欤,是之谓欤。吾曾数易其稿,然亦不及万一。公元二千零四年初夏,于心远草堂,丰俗并记。
【钤印】
林(朱文圆印)
俯拾即是(朱文方印)
月白风清(白文长方印)
——————————————————————————————————————
林丰俗作品《溪山清远》
纸本设色 138cm×69cm 2010年
【款识】
溪山清远
牂牁西来至古端州,江面开阔,束水入羚羊峡,两岸连山,水碧山青。北岸为鼎湖山余脉,南岸烂柯山。峡出口处有端溪,山中产名砚。放舟逆水势沿江而上,南岸又得一山口,见石壁脚下有十数渔舟,登岸见古榕,枝干上挂渔网、虾笼之属,瓦屋一间,三数村翁妪玩牌为戏,询之曰文殊村也。转下坡入,放眼回望开阔,四围山半,屋宇、路径、绿树、果木相杂,中间稍平,有溪流、小桥、野花、菜畦之类,居然一壶天也。童稚告曰有上下二龙潭。沿小溪行不知山外大江奔流,循西数百步得一潭一瀑,水清冽。潭之旁一巨石上凿浅级不容足,未敢登,仿佛之上尚有一二人家。飞泉鸟语之外,偶闻丁丁伐木声及牛铃木铎。此时心无纤尘,真未知今为何世,境太幽。离去归途,过半山人家,与之坐,质朴淳厚,因告曰:当重游。恋恋登舟而别。丰俗漫记。
兹图略以羚羊峡文殊村之游因记上。庚寅秋日,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丰俗(朱文扁方印)
俯拾即是(朱文方印)
——————————————————————————————————————
林丰俗作品《节近端阳》
纸本设色 97cm×90cm 2011年
【款识】节近端阳
龙舟鼓响,凤凰花开,南国水滨屋角一片红霞,扑地腾空,璀璨夺目。此境非亲到粤地不能知也。公历二千一拾一年初夏,心远草堂植之凤凰,第一年开花,画兹图并记志之。丰俗
【钤印】
林(朱文圆印)
丰俗(朱文方印)
金石之乡(朱文方印)
南国水乡的初夏是特别惹人的。在农历四五月间,水滨屋角,凤凰树花开,浓叶密花,红绿相间,非常鲜明刺眼。朱红色的花从树根开到树梢,一片红霞,扑地腾空,习习的南风伴着此起彼伏的蝉声,乡间随处都充满愉悦与活力。我放下淡雅的水墨审美理念,试以明红亮绿作基调。在构图穿插安排中,更注意水墨韵味和点线的骨干作用。这样画面就不至于轻浮单薄,而能有南国水乡的自然秀丽的意趣。
——林丰俗
——————————————————————————————————————
林丰俗作品《日色冷青松》
纸本设色 97cm×180cm 2016年
【款识】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王维诗《过香积寺》,客自长安来,言香积寺在城南平原之上,不见云峰、危石。是诗乃一片禅机心境,非色相可解,吾然其言,曾数作图,亦非某地某寺之实景,及作图尤落入有无之间云耳。丙申秋,有残暑。丰俗并记。
【钤印】
林(朱文圆印)
月白风清(白文长方印)
这是幅诗意画,借唐王维的诗,用清远飞来寺的景。因为是借用古人的诗,我想应有点古意,所以略仿石涛的笔墨趣味,在饱满的构图中,用茂密的点和线。追求不迫塞而有诗中那种空灵的意境,在古意中寄寓点现代的情思。
——林丰俗
文字由心远草堂整理,图片版权归林丰俗家属所有,转载以上内容请联系心远草堂。
编辑:叶小青、陈文哲
展厅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