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共教育 / 讲座与分享

讲座|20世纪初中国美术中的猛兽图像探析

 
“往来千载一悲鸿:徐悲鸿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展”展出73件徐悲鸿艺术原作,其中不仅有奔马、雄鹰,还有多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狮子图”。徐悲鸿对“狮子”等猛兽/猛禽题材的偏好,贯穿了他的创作生涯。

此次讲座为“往来千载一悲鸿”专题学术讲座系列的第二期。在本次讲座中,广州美术学院郭伟其教授将通过中国近现代猛兽图像和相关文献的细致解读,讨论20世纪初猛兽形象建构过程中的时代因素与思想动力。

20世纪初期,猛兽成为当时画家们喜欢的题材。郭伟其教授在研究何香凝、徐悲鸿等画家的猛兽形象创作时发现,中国近现代对于“醒狮”等形象的建构,受到“博物学”和现代机械技术的影响。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博物学是引领其走向现代世界的必要知识准备,也是提倡一种新的绘画方式的关键资源,不管对于再现艺术还是象征艺术来说都是塑造图像的基础。此外,20世纪初猛兽图像的建构,除了借助博物之学,也借助了机械之学,这二者可以说是转化中国“现代”图像的两条“时空隧道”。在“自然狮子”褪去神秘色彩的新世纪,“传统狮子”通过其机械属性建构起新的图像,在这个过程中象征系统经过了多次建构与解构。作为20世纪初重要象征图像的“醒狮”,是博物与机械的奇妙结合。
 

 
“往来千载一悲鸿”专题学术讲座系列
 
主题:从博物到机械:穿越时空隧道的猛兽
          20世纪初中国美术中的猛兽图像探析
主讲:郭伟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时间:2025年5月17日(周六)下午2:00—5:00
地点:广东美术馆新馆学术报告厅(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主讲简介:郭伟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美术史系系主任,2013年至2014年芝加哥大学访问研究员,2016年至2022年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执行馆长。代表专著有《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16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2年)、《形式的机缘:关于20世纪初中国狮虎图像》(岭南美术出版社2023年),代表译著有《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商务印书馆2019年)、《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中国肖像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合作主编《世界3》《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OCAT研究中心展览与文献研究丛书》等多种学术丛书。

参与方式:本次活动为公益性讲座,不收取任何费用。现场座位有限,需报名参加。此次讲座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学术报告厅举办,地址为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扫码进入报名表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