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潮绣的生活与艺术
内容介绍
潮绣,是广东刺绣的精华之一,它以饱满的构图、繁多的针法、精美的纹理以及强烈的地方色彩而标异于其他绣种。在本次的“交剪对金针——潮绣与生活”展览中,观众们不仅可以一睹潮绣独特的风采,还可以通过潮绣绚丽多彩的技巧,感受古代女子优雅的生活状态。其实,除了绚丽的色彩和巧妙的针法外,潮绣的背后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故事和丰富的实用功能。在本次讲座里,主讲人陈志民教授将带大家一起,从作品的寓意、技法、实用功能以及收藏欣赏等角度,领略潮绣的独特风采与魅力。
项目负责:陈文哲
项目协调:周彦钊
讲座|潮绣的生活与艺术
时间:2016年11月5日(周六)15:00 —17:00
地点: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
主讲:陈志民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报名方式
+ 由于座位有限,本讲座需报名参加。
+ 点击这里进入报名表。
+ 点击这里进入报名表。
主讲人简介
陈志民,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潮绣资深收藏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深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顾问以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
讲座回顾
2016年11月5日下午,“潮绣的生活与艺术”讲座在我馆多功能厅举办。本次讲座是配合“交剪对金针——潮绣与生活”展览而举办,我们特别邀请了资深潮绣收藏家、汕头大学教授陈志民为主讲嘉宾,带领观众领略潮绣浓烈的地方特色和巧妙的技艺,感受潮绣的艺术价值。
陈志民教授首先和观众们介绍了潮绣的发展源流:潮绣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粤绣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清中期至民国初年,是潮绣的辉煌时期,出口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这门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岭南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陈教授还从潮绣的艺术风格和成就的角度,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潮绣的几大特征。首先,潮绣的题材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囊括了人物、花鸟、龙凤、瑞兽和博古等多种题材。比如,在讲座中展示的“漁樵耕读”就是反映归隐生活的人物题材代表作。其次,潮绣色彩绚丽堂皇、雅致秀逸。与江南苏绣素雅风格相比,潮绣的色彩更为浓烈绚丽,善于采用大块色彩来增强艺术效果。在这里,陈志民教授以清末民国的妇女头饰——眉勒为例,说明了潮绣小型佩饰的技艺精湛。另外,潮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潮绣构图上突显了一个“满”字,民间视“满盈”为“富贵”,“孤瘦”则显“愁苦”,潮绣之所以繁密热闹,反映了民间的审美潜意识和对幸福的解读。
除了上述的几个特点之外,潮绣还有着针法繁花似锦 、标新立异的特征。潮绣基本上分为绒绣、线绣、金绒混合绣、钉金绣四大类型,针法则有垫、绣、拼、缀等200多种,其中以金碧、粗犷、雄浑的立体浮雕效果的钉金绣最具特色。另外,造型大胆夸张、风格大雅大俗也是潮绣标异于其他绣种的原因之一。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有观众向陈志民教授提问道,他开始收藏潮绣的原因以及普通观众如何入门艺术收藏。对此他回答道,尽管自己刚开始研究的是雕塑艺术,但作为潮汕人,他对家乡的文化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开始搜集做工精美的潮绣作品,并且尽量把各式各样的潮绣都收藏齐全,以更好地从学术角度研究这门工艺。另外,考虑到个人收藏者财力有限,他建议大家主要集中收藏潮绣的某一主题或门派,把收藏鉴赏做细做精。
现场还有观众提出了关于潮绣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陈志民教授说道,潮绣曾经是潮州人民生活和谋生的必要手艺,但由于工业文明的冲击,这门艺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所幸现在国家大力扶持传统艺术,潮绣才得以重新获得社会的重视。最后,他还特别强调,只有在保持艺术原真性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结合,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潮绣艺术。
活动结束后许多观众仍意犹未尽,走到台前与陈志民教授进一步探讨潮绣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文/陈文哲、崔佳佳
图/植凯鹏
2016年11月15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