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视觉先行:先于理论的当代艺术实践

讲座丨视觉先行:先于理论的当代艺术实践
主讲:姜节泓
时间:2012年5月8日(周二)19:00-21:00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逸夫楼504
报名方式
1.讲座免费参加,提前15分钟入场。现场座位约80个。
2.在我们的豆瓣小站点击“参加”之后填写报名表,我们将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同类讲座的时候给您短信通知。
1.讲座免费参加,提前15分钟入场。现场座位约80个。
2.在我们的豆瓣小站点击“参加”之后填写报名表,我们将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同类讲座的时候给您短信通知。
内容简介
姜节泓先生的讲座从即将开始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出发,针对当代艺术理论与当下展览概念进行讨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当代艺术的展览形式与理念,以及对策展人这一职业的理解,并与观众分享他在策展过程中的灵感、与艺术家的交流的经过,等等。
姜节泓先生的讲座从即将开始的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出发,针对当代艺术理论与当下展览概念进行讨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当代艺术的展览形式与理念,以及对策展人这一职业的理解,并与观众分享他在策展过程中的灵感、与艺术家的交流的经过,等等。
主讲人简介

姜节泓教授,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创建人、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客座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他现任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策展人,近年策划的主要当代艺术展览有《关系一》(广州:广东美术馆,2010)、《关系二》(北京:今日美术馆,2010)、《没有记忆的时代》和《我变故我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0)、《天使的传说》(伦敦:红楼基金会,2009)、以及《集体形象》(曼城:华人艺术中心;香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7)。近年的英文书著包括《负担或遗赠:从中国文化大革命到当代艺术》(香港,2007),《革命在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伦敦,2008)和《红:中国的文化革命》(伦敦,2010),以及中文书著《十年曝光: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当代影像》和《关系:与十二位艺术家的书信集》(上海,2010)。

姜节泓教授,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创建人、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客座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他现任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策展人,近年策划的主要当代艺术展览有《关系一》(广州:广东美术馆,2010)、《关系二》(北京:今日美术馆,2010)、《没有记忆的时代》和《我变故我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0)、《天使的传说》(伦敦:红楼基金会,2009)、以及《集体形象》(曼城:华人艺术中心;香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7)。近年的英文书著包括《负担或遗赠:从中国文化大革命到当代艺术》(香港,2007),《革命在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伦敦,2008)和《红:中国的文化革命》(伦敦,2010),以及中文书著《十年曝光: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当代影像》和《关系:与十二位艺术家的书信集》(上海,2010)。
讲座回顾
【见所未见:让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姜节泓讲座概要】
5月8日晚上7点,由广东美术馆主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承办,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策展人姜节泓主讲的“视觉先行:先于理论的当代艺术实践”讲座在中山大学准时开讲。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姜节泓讲座概要】
5月8日晚上7点,由广东美术馆主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承办,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策展人姜节泓主讲的“视觉先行:先于理论的当代艺术实践”讲座在中山大学准时开讲。
姜节泓先生针对当代艺术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讨论,以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中的一些作品为例子进行介绍,与观众分享了他策划展览过程中的许多思考。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姜节泓先生秉承“视觉先行”的理念进行策划,拒绝使用过于理论性、学术性的词语去定义展览,让蕴含在艺术之中的创造力去打动观众。
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中国艺术
姜节泓说:“所谓的当代艺术展,其实是‘当代性’的展出。”当下许多文献、书籍都按照时间顺序将美术史排列成“现代、后现代、当代”,姜节泓先生并不完全赞同这一点,他认为,在美术史上当代性是永远存在的。他举了“扬州八怪”在当年被认作“当代性”的体现为例子,指出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艺术家走在所有艺术的前面,而本次展览就是为了寻找这种艺术家来体现艺术的当代性。
此后又以本次展览中的一幅“指鹿为马”的作品《一棵橡树》为例,说明其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艺术观看方式上的创新,使艺术家的创造力与每位观众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交融与碰撞。并且进一步说明“艺术家的谎言问题”是用创造力推翻并重新认识司空见惯的事物。

Michael CRAIG-MARTIN (Ireland / UK), An Oak Tree(一棵橡树), 1973
艺术是什么
对于艺术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艺术是生活中不可归纳的那一部分”,又有人说“艺术可以让你拥有不一样的眼光看待生活”。姜节泓先生认为艺术不是万能的,它能够为生活提出问题,而非为人类解决问题。
见所未见(The Unseen)
此次三年展主题展 《见所未见》,英文意为“The Unseen(未见)”,而“未见”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类的有限性。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姜节泓先生举了隋建国的作品《一立方米的绝对黑暗》作为引子。他说,没有人知道黑暗是什么,但人们对黑暗又充满了恐惧。艺术家用其简洁并且有意思的方法让观众能够拥有更多的想象力,而观众的想象力远远比艺术家的想象力更伟大。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将努力为本次展览营造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以视觉直接交流的方式,让观众充分体会自己的创造力。

姜节泓先生的儒雅谦逊又时而透露的小幽默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仅有87个座位的讲座现场,挤进了超过100位听众。讲座的下半场是问答交流,现场观众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诸如“艺术作品的跨界”“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家的想象力”,等等。姜先生都一一进行了回复。
广东美术馆志愿者团队:孙莹辉
2012年5月9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