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共教育 / 讲座与分享

【讲座】未来10年的艺术图书馆发展——从中国美院“贡布里希特藏图书室”谈起

 
讲座丨未来10年的艺术图书馆发展——从中国美院“贡布里希特藏图书室”谈起
主讲:洪再新
时间:2011年6月8日15:00-17:00
地点: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

活动内容
讲座现场
未来10年的艺术图书馆会向哪里发展?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图书馆能为艺术家、艺术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提供怎样的服务?回答这个的问题,首先需要寻找合适的参照系。

从中外文化史看,图书馆在形成人类知识宇宙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功用。其中艺术图书馆,作用十分突出。以中国美术学院新近建立的“贡布里希特藏图书室”为例,本讲座将由此联系贡布里希长期主事的瓦尔堡学院图书馆,介绍图书馆从无形到有形的传统理念。这是我们了解当今数字化图书馆正在从有形转向无形的一个关键。与此同时,本讲座将结合国内外艺术图书馆的实践,包括广东美术馆已经建立的“杨铨文库”、“黄志坚文库”、“鹤田武良文库”和“沙飞暨中国摄影史研究文库”,讨论艺术图书馆在中国未来10年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功能和潜在影响。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1909-2001)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36年起就职于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作为人文主义的学者,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誉为“西方传统美术史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大师”。2007年依照贡布里希的遗愿,其藏书四千余册捐赠给中国美院,该学校在图书馆专门设立了“贡布里希图书特藏室”。
 
主讲人介绍

洪再新为美国普吉湾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二十余年,在宋元绘画和二十世纪中外美术交流专题和个案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建树。主要著作有《中国美术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等。



讲座回顾

你的知识宇宙何在?
 
未来10年的艺术图书馆会向哪里发展?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图书馆能为艺术家、艺术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提供怎样的服务?
 
6月8日下午,我们邀请到洪再新教授与广东的博物馆、图书馆的专业人员、艺术研究人员以及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在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与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洪再新教授的演讲从他个人对图书馆的观察开始,分别谈到了美国大学与公共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和广东美术馆人文图书馆。当谈到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的时候,洪教授认为,西雅图公共图书馆之所以成为文化地标,就是因为其公共性,这些公共性体现在开架阅读、不限制借阅数量,收藏者信息完整和专业的图书馆员等因素。
 
在图书馆的硬件发展方面,洪教授认为未来的一方面将因为数据库检索、云计算等新科技的应用而越来越趋向数字化、远程化和便携化,在发展个性化知识库的同时将进一步模糊传统的图书分类法和学科的边界,但另一方面,虚拟图书馆却无法取代在人们与书籍之间的感性关系,以及书籍自身所承载的细节信息。在此,洪教授列举了瓦尔堡研究所(图书馆)和贡布里希特藏图书室为例。瓦尔堡研究所因其独有的分类法,引导人们从一个问题的成长入手,从不同的学科,更加全面的开拓人们的思维和视角。贡布里希特藏图书室不仅在于拥有了一位著名学者的藏书,更关键的是,拥有了探知伟大学者成长环境和思考方式的途径。
 
洪教授重点强调了图书馆软件方面的建设,其中以学术为公,信息共享为基本出发点,专业敬业的图书管理人员为根本。图书馆作为服务机构,其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会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和评估信息的,有独立思考精神公众。
最后,洪教授指出,未来的图书馆应该是个性化的图书馆,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宇宙。
之后进行了互动环节,观众就自己使用图书馆的感受,以及对数字化图书馆的一些不足提出了问题,洪教授都热情的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讲座现场
 


观众提问
 


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清泉老师在图书馆建设方面也和大家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洪老师热情地回答大家的问题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