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访谈】摄影工作坊“聊一聊、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访谈录

录入时间: 2011-04-25

采访者/曾无艳

刘端玲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项目策划人
 
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理念“艺术使生活更完美。”我们希望艺术跟公众产生更为紧密的关系。也希望通过艺术传递一些积极有益的东西。美术馆是一个平台,让艺术资源(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场地、批评家)与公众之间有一个好的互动和平衡,通过活动,艺术家和公众如果都有所得,我们就有所得。我们过去所做的工作坊偏向于创作和技术。这一次的着重点是“看自己”,关乎心灵,没想到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人这么多。
 
跟曾忆城认识很多年了,这些年随他作品风格的转变个性也由以前的急躁易怒变得温和淡定,好奇艺术创作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他谈到他的“观看”:他在通过摄影观看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观看自己的内心。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挺积极的,我们就想到了这个工作坊。很感谢曾忆城愿意跟大家来交流这种经验。工作坊之后在美术馆会有一个展览呈现,这个项目也得到了馆长的大力支持。

前不久,我与台湾博物馆专家黄光男交流时,他说,通常博物馆会以量来做为衡量标准,量固然重要,但是质是更重要的。这个工作坊是一个有品质项目。
 
参与公众
 
钟盛 特教教师
 
没有想到工作坊这么丰富并有惊奇。艺术对我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过去我只是一个观看者,而这一次,我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在设置活动的时候都能很好的保密,让每个环节,都充满意外和惊喜。在小组创作里我发现彼此之前没有沟通障碍,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共同对艺术的爱好。艺术可以填补年龄,知识结构的差距。陌生人在艺术的感召下,能够无障碍的交流合作。我还发现自己在陌生人的环境下,对陌生的人,能够用简短的话对其进行描述。
 
陈嘉欣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大二学生
 
我的收获是关于拍照的本质的探索。如曾老师所讲,在做一种行为时候,思考它的本质,这是一种很好的探索的方法。通过所做的事,探索自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一样的人,不确定的场合,大家可以深入交谈,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别人,还可以和陌生人住在一个房子里。因为大家相信崇尚艺术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也看到了艺术家生活化的一部分,艺术家也和普通人一样。这响应了曾老师所说的,他绕了一个大圈,让我们明白艺术要回到真实的生活当中。
 
孔德英 软件工程师
 
我喜欢艺术,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觉得可能通过别人,看到一些自己的、别人的,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晚上的交流,组织者的精心地设计和铺垫,通过简单的照片,很短的相处,让这些人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彼此内心深处的东西,很神奇。曾老师引导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毕业几年,经历了很多事情,走一些弯路。年轻人犯的错误,织梦路上的问题,之前就有一些模糊的感受,通过这次工作坊,自己更加确认,也清晰了。同时,对我也是一个激励。组织者很真诚,相处的过程很短,很愉快,大家都没有设防,以开放的心态来参与。
 
潘绍章 网页设计师
 
对工作坊形式和主题感兴趣。大学毕久不久,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模糊,现实和理想之前有差距,在这种差距中迷失自己。所以,想来找回自己。与多领域的人对谈,感觉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实在,你仿佛瞬间变成多变频插座,接受来自不同生命体的能量。

我问曾老师:假如2012是世界末日,他如何看待?一般人都不回答,说我杞人忧天。曾老师说,他随时准备面对死亡,我觉得他的回答很有智慧。这个工作坊给我很多的正面能量。它在传递一种正能量。
 
黄西 自由职业 怀孕五个月
 
我在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对自己的身份及生活状态有一些犹移和矛盾。想看一看一个艺术项目是如何进行,也想通过艺术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以前觉得自己开杂货铺分化艺术理想。做艺术应该是很纯粹,很高尚,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通过这次工作坊,了解每个人都有实现理想的方法,艺术家就并一定是某种样子,不给自己设限了。于是有一个确定的想法:做一个卖杂货的艺术。

我很少照镜子,很少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特点是没有特点。对自己的人生有些犹移,不自信。现在会去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到一种了解自己的方法。

这个工作坊挺有意思的。大家讨论的已经超过了艺术本身。从其他的组员身上感受到,他们拍照片都很简单纯粹,而我做为一个做艺术的人,反而想得更复杂了。
 
曾颖芳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主管
 
过去对于这个社会和自己有很多的期待,希望自己和这个社会能变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己的缺乏。这次活动通过影像其他伙伴真实的分享和对话,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积极的方面,更加肯定自己,发现自己正在做着那个自己想要的自己,尽管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这一次获得很多积极正面的力量。过去也在学习自己的修行,思考关于当下的问题,这次学习到了,可以尝试放下自己。我过去很少去想到的自我修行,是自己的一个盲点。所以,以后会这个方面继续探索。

在工作坊中,会经常有共鸣,在其他参与者、曾忆城老师及刘端玲老师的交流中,有很强烈的联结。我们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向往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活动,所有的参与者之间都彼此尊重和包容,这是很难得的。
 
张萍 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大四学生
 
原以为是一个技术性的指引课程。通过活动,做了一些游戏,发现自己跟陌生人的交流时,由于自己年轻,沟通不老道,不是社交高手。主办方把我们住宿和饮食都安排得很好,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再来讨论精神,这是很好的。我的收获还是得好好生活,从最基本的生活开始,想要活得更精彩的话,要克服自己的惰性,还要顺应自己内心的需求,要先了解自己,才能认识他人。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在讨论中,探索了一些人生的终极的问题,可能因为自己没有深入思考。要继续思考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黄光宜 销售
 
我想通过艺术的方式,来看自己并通过活动来结交一些同样爱艺术的朋友。我的收获是从不同的角度,各方面,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交流中,组员发现了我自己以前没留意到的优点:我的表达及捕捉生活信息的能力。现在我也确认自己有这样的能力。这次活动很成功,对于我有非常深意义,发觉艺术是可以这样去做去表达。
 
围观者
 
周子靖 
 
爽呆了。在这样环境里创作、做工作坊爽呆了,我也有了创作欲望,被感染得也一直在创作,拍了不少好照片。
 
张超 《南方都市报》公共文化事业部主任
 
艺术工作坊以一种非常自由的、轻松活泼的方式,来营造学习、沟通的氛围,传递艺术的理念。比起严肃的“学习班”,它的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它使“接受”变得有趣而容易,并且在一群人中建立起奇妙简单的关系,很多东西水乳交融起来。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影响生活在这里得到最佳的结合。
 
雷超 企业职员 美术馆志愿者
 
这个工作坊给人提供了一个全新审视自己的渠道,把摄影和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整日忙碌着,很少有机会能停下来看自己。而这个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个人认为,现代中国已经到了艺术进入了平民生活的时候了,可以让老百姓用更理性和艺术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周遭,作为艺术界人士,应该在这个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客观上,曾忆城老师正在做这样的事。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相关文章

主页 检索
日历
二维码
扫黑除恶

广东省文化厅扫黑除恶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12318
举报网站:“广东省文化厅公众服务网”中“业务投诉箱”
举报网址:点击举报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