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广东画院60华诞|20件经典作品回溯广东美术“威水史”
录入时间: 2019-12-06
甲子芳华,时代记忆。
为庆祝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由广东画院和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广东画院建院60周年优秀作品展暨院史研究展”于12月6日至22日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小南特别摘选其中20幅经典作品,请美术评论家陈迹、王璜生、王绍强、麦荔红、杨尧等予以点评,回溯总结广东画院60年经典诞生的历程。
《太阳从我们手中升起》版画 1962年 黄新波 作
读画:黄新波是中国现代版画史上杰出的代表性画家。196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黄新波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民族解放斗争题材的版画,该作品即是其中之一。该作品近乎完美地体现黄新波木刻作品的特点:构思奇特、语言干净洗练、富于象征性、鲜明的时代感和旺盛的战斗意志、哲思式的表达和充盈的诗性情调等。——陈迹
《长河颂》中国画 1981年 关山月 作
读画:关山月的山水作品颇具时代感,对现实题材和自然意蕴的追求让他的画面体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意境宏远,格局庞大。关老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东西方绘画艺术观的深入探索让他的创作语言不拘一格,丰富多样,在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推进现实创作题材与艺术风格的发展。——王绍强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中国画 1955年 黎雄才 作(局部)
读画: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擅山水,其山水兼受中国传统山水画观与日本朦胧一派艺术风格的影响,进一步创新了山水画笔墨皴染与构图布景的表现视角。水与墨的融合在他的画面中营造出独特的氤氲空间,物景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变幻丰富,挥洒的层次感和山水意境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黎雄才的创作观,他对现实题材的回归与个性表达充分流露出“黎家山水”的独特气质。——王绍强
《南海油田》油画 1983年 胡一川 作
读画:这是胡一川重要的油画代表作之一。油井架原本是没有绘画性的,很难有人能把它画好。此画首先反映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天性,其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感情。表现手法上带有明显的夸张成分,他采取了自己独到的眼光、手法,用了大量的黑线以及夸张的色彩,把井架和火焰凸显出来。作者利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出了他心中的钻井油架。——杨尧
《栖息》中国画 1961年 方人定 作
读画:作为岭南画派的第二代画家,方人定兼擅书画史论和人物花鸟,尤其倡导反映现实生活题材而具有时代精神的绘画风格。他的花鸟画作品鲜活生动,既有真实严谨的观察又富有个性。方人定通过兼工带笔的细腻描绘,将画面中的花鸟表现得自然生动,一笔一画细致入微,颇具宋人花鸟的严谨与现实主义精神。——王绍强
《孤云与归鸟》中国画 1986年 赖少其 作
读画:赖少其1980年代前期的山水画可以用“铁打江山”来形容,用笔沉厚精严,可谓铮铮铁骨。1986年春南迁广州之后,用笔转向华滋酣畅,作品形制也多以方形为主,赖氏自己称为“丙寅变法”。此作即是他南归初期的作品,山体、树木、房屋依然以“刮铁皴”为之,收沉雄厚实之效,而设色渲染,则淋漓而老苍,已是变法之后气象。——陈迹
《大叶紫薇》水彩画 1977年 王肇民 作
读画:这是一幅曾经让我们为艺术的真正魅力而震醒感动的难忘佳作。改革开放之始,在全国发行量极大的《作品》杂志用王肇民先生的这件作品作封面,作品不但在构图形式、技法表现、水分运用、用笔等方面都很成熟,而且在光影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画面采用全逆光,使之对比强烈而变化微妙,加上笔法干湿并用,浸润入微,把人们带进一个豁然深邃的境界。——王璜生
《满腔热忱》油画 1974年 汤小铭 作
读画:在光与影、虚与实、冷与暖各种元素的巧妙运用中,画家把重点放在白求恩热情的眼神、亲切的笑容、血管偾张的手臂、结实有力的双手......作者深谙手的动作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他笔下的白求恩之所以令人难以忘怀,正在于画家概括人物性格和角色的独特方式,《满腔热忱》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典作品存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麦荔红
《冉冉》中国画 1987年 王玉珏 作
读画:画面上这个仰卧的婴儿正以一双伶俐而纯真的眼睛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王玉珏用秀劲的线条、精准的造型、素雅的色调,简洁的构图,让观众感受到了婴儿的呼吸与心跳,感受到空间的温馨与纯净,感受到深情炙热的母爱与喜悦。无论是着眼于人类存在的痛苦与喜乐,还是对生活平朴真诚地加以歌颂,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问题,即这支“歌”是否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是否涌自灵魂的深处。——麦荔红
《春鸟林花》中国画 2018年 刘斯奋 作
读画:兼擅艺术理论与书法绘画的刘斯奋在花鸟画上颇具造诣,其花鸟画创新了写意花鸟的现代风格,将大写意进一步发挥并形成了粗犷豪迈的艺术风格。有别于宋人花鸟的细腻严谨,他对花鸟意境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而不止步于笔法上的揣摩。谙熟于文艺理论的他往往捕捉到自然物态的拙趣,作品饱含浓厚的文学素养与自然天真之气。——王绍强
《新娘》 中国画 1981年 林墉 作
读画:上世纪80年代以后,林墉到印度和巴基斯坦访问写生,归来后创作了一批风格独特、色彩艳丽的画。这幅作品就是其中之一,让观众感到画面线条、色彩、水墨、结构冲撞而成的强烈澎湃的节奏,宣示着画家不凡的现代学院派中国画写实技巧。——王璜生
《烟波万里图》中国画 2019 许钦松 作
读画:许钦松的山水画意境高远,气势磅礴,通过水与墨的层层晕染,他将中国传统的山水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对真实景象的观察与现实题材的回归,让他的艺术观聚焦生活本身,家国民生不乏在他的画面流出,大山大河背后往往蕴藏着对社会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寄往。在水墨山水浓郁的笔触下,家国情始终贯穿在他的山水创作之中。——王绍强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中国画 2019年 李劲堃 作
读画:这件作品自然会让我们想到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诗句。画家用3米高11米宽的巨大篇幅,全景式的构图,结合近景、中景、远景来展现沉雄壮阔的战争场面,这是画家对1935年那场激烈战役的历史想象,千峰万仞、浮云飞度,苍山旌旆、夕阳荏苒……战斗的细节隐现在苍凉悲烈的近景之中,叙述的真实与历史的复杂在浑融的笔墨中被一一呈现。(麦荔红)
《岭南风情》中国画2018年 林蓝
读画:传统写意花鸟画以其高度概括和高度完美的程式化,令后来者难以逾越和出新。林蓝另辟蹊径,巧妙地将传统工笔画中的撞水撞粉技法,以大笔触和写意的方式施之于金版上,并副之于泼墨、破墨、破色等诸多技法;又巧妙地将传统花鸟画折枝图式分拆、解构和重新组合,并借此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符合时代审美习惯而又个人风格鲜明的独特样式。——陈迹
《海上丝绸之路》 油画 2018年 冯少协 作
读画:作品通过油画艺术语言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昔日美景,在油画语言独有的笔触和用色中,我们能切实地感受到“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主题在海上贸易方面的真实场景和发展脉络。借用历史画面的描绘,强烈的时代情怀油然而生,历史人文图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21世纪国家战略合二为一,共同营造出我国世界格局和战略眼光的时代新貌。——王绍强
《自梳女》油画 1999年 林永康 作
读画:《自梳女》反映的题材是广东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自梳女”这样独特的社会群体。林永康在创作中,始终围绕肖像性的历史画与典型的肖像画两个方面进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作品达到了单纯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视觉意味的效果。——麦荔红
《我自在I》 油画 2010年 孙洪敏 作
读画:“城市女孩”是孙洪敏永恒的绘画母题“,自在”的女孩似乎处于室内小剧场中,画中人物的这种“自在”存在着某种表演性,是一种面对他者时的自我角色呈现“。角色”的设定者自然是画家本人,是画家对自己笔下所要完美呈现的女孩的专注而冷静的审视、和谨严而理性的形塑。该作构图极具形式感,形象概括,语言内敛,色彩晶莹而斑斓,具有鲜明个人风格。——陈迹
《雨水·远望》油画 2016年 李节平 作
读画:画家用四年时间进行乡野考察,画中的村姑清晰地从素朴的生活中走来,背负着她与土地的亲缘关系——古老、恒定,低头与抬头之间生活便这样悄然流逝。画家抓住了那一双抬头远望的眼睛,述说某种“永恒”的东西。画中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围裙上放有手机的口袋、脖子上挂着项坠的细红绳与运动鞋上的红鞋带......都将成为族群记忆与民俗研究的文本。——麦荔红
《静观·天长地久》中国画 2005年 李东伟 作
读画:李东伟是一位有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英雄主义情结的画家。画面上那来自西方现代艺术结构图式的经验启发、和有着强烈东方文化意味的特定符号──瓷瓶、青花、笔墨、山水的并置和错愕,是他在那西方现代艺术之风最为炽热时候的自觉文化反应。《静观》系列以浓浓的东方笔墨精神和古典文化意味,将自身文化立场最终转换和呈现。——陈迹
《泳》中国画 2001年 黄国武 作
读画:黄国武创作了大量实验水墨系列作品,如“焦点·经典”系列、“逆光”系列、“老铁”系列等。作品中有种恍恍惚惚的茫然,反而成就了黄国武作品一种坚实而又耐人寻味的力量。阔笔平涂的平面化构图方式,则是他对传统中国人物画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线条”和他自己所熟习的学院派人物画风格的有意颠覆。——陈迹
【整理】杨逸 见习记者 万璇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