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艺术观察】汤小铭:一个时代的深度印记

录入时间: 2019-05-08

汤小铭
 
一个时代的深度印记
——论汤小铭
 
●梁江
 
1972年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刘惠汉还是入学不久的油画班同学,在流花湖边几栋小楼前的路口转悠,想窥探一下汤小铭的画室,问问油画的窍门。“三件上全国展的画是在这里画的”,刘惠汉是刘仁毅侄子,来自广州,知晓这秘密。
 
好些年后我查找资料,知道当年没有美协也没有画院,是广东省文艺创作室的美术摄影组设在这里,由蔡迪支、黄笃维领头,从省五·七干校抽调几名美术人员搞创作及展览组织工作⑴。5月份以国务院文化组名义主办的“纪念《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广东33件作品参展,汤小铭一人占了3件。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等到汤小铭匆匆走出,头发有点乱,三十多岁的年青人。“开会,关门了,下次吧”,他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很仰慕的汤小铭,47年前的往事。
 
 
1955年,16岁的汤小铭初中毕业,迎来了他的第一个人生拐点。
 
若干年后他在自传里写到,学美术虽是小时的爱好,更大的原因却是“家里环境不好,附中可以包食包住”。他只身一人由桂林到武汉投考中南美专附中,其后又在《长江日报》登出的录取名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尽管这是“家里人并不赞成”的选择,新生涯还是由此开始了。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艺术院校,几乎全盘照搬苏联教学模式。汤小铭最初接触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育,学生无论学绘画或雕塑,一律以苏联艺术为范本。1957年“苏联经济文化成就展览会”在汉口开幕,这是难得能看到外国油画的机会。汤小铭还记得“太激动了,在这之前还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外国油画,又都是原作”⑵。他和一帮附中同学揣上馒头,渡江到汉口的苏联展览馆一连参观了好几次。《粮食》、《在田野上》、《接受共青团员》、《又是一个两分》、《在旧乌拉尔工厂》、《走向生活》……这些苏联经典画作,从少年时期就留下很深印象。四年的附中,汤小铭非常努力,成绩优异。学生时期的素描习作曾获湖北省青年美展三等奖,后又入选全国展。附中毕业时,广州美院已南迁广州,汤小铭获免试升入油画系深造。
 
油画系其时学制五年。广州美院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院校一样,主要参照苏联美术教学体系。这一体制的特征,正如油画前辈朱乃正所言:“中国油画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构建了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油画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经过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油画教育经验,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教学和创作道路”⑶。广州美院当时油画老师有胡一川、杨秋人、徐坚白、王肇民、张彤云、尹国良、袁浩、恽圻苍等名家,有本土成长的,也有留苏或留美背景的。在这样难得的艺术氛围中,汤小铭完成了规范而系统的专业学习,不仅油画功夫很扎实,“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也深深植入了他的内心,成为一生奉行不渝的艺术理念。
 
稻香时节
63cm×90cm
1963
广州美术学院藏
 
最能验证九年学习成效的,是他1963年所作油画《稻香时节》(广州美院收藏)。他那时对农村题材有特别浓厚兴趣,而且偏好人物表现。此画得稿于中山水乡,当时的任教老师是尹国良,他在汤小铭众多候选小构图中看出了这一草稿的前景,鼓励其发展为一幅完整的油画创作。很多年后,理论界前辈迟轲先生在为汤小铭一本画册所作序言仍然提到:“《稻香时节》真正表现出一个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完美的油画技巧,可惜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介绍——那是当代油画艺术的精品”⑷。而这件青葱年代作品的创作经历和基本特色,已然勾勒出汤小铭由生活而艺术的“现实主义”路向。
 
然而,命运并没有安排汤小铭这一代人一马平川走下去。1964年,他刚暗自庆幸一毕业便能分配到了专业单位,却未触碰业务便拉去阳江阳春农村,参加了两年之久的“四清”运动。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在粤北英德茶场的“五七”文艺干校又呆了两年。插秧种菜、耕山犁田全都滚瓜烂熟了,就是没再摸过油画笔,九个年头白学了。
 
 
1971年,33岁的汤小铭迎来了他的第二个人生拐点。
 
上一年秋季,“文革”正酣。由于画红色肖像、政治宣传画、样板戏布景等绘画性任务繁多,有一技之长的青年汤小铭得以从文艺干校借调回广州,归口省文艺办公室指挥,干起救火队式工作,哪里任务急就往哪里赶。
 
就在这一年,广东省的鲁迅纪念馆赶着恢复展览陈列。按内容编排,应有一张鲁迅晚年的照片,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馆方想到,可画一张油画来代替,这个任务于是落到汤小铭身上。他本人恰好也对鲁迅这一主题早有兴趣,便四处查找资料和图片酝酿创作。当时能找到的一张鲁迅晚年照片,面容憔悴,肌肉已经松弛,不甚符合展示要求,需重新塑造形象,难度很大。汤小铭惟有通过诸多照片琢磨比较,通过文字资料去寻绎鲁迅的神采。好些天他把自己关在一个斗室里,画几下,想一想,反反复复改动,终于花十几天之久画出一幅素描稿。画面凸显了病中仍在执笔疾书的鲁迅――膝上盖着一张毯子,背后靠着枕头,画中出现的闹钟、药瓶和厚厚的书籍文稿等,都是多次推敲确定,不必的细节大都隐去了。画面中心的鲁迅的形象,神情坚定而深邃,目光宛如他的杂文一样犀利,突出了“横眉冷对”的斗士特质。观众触碰到这样的眼神,心中也不由一震。
 
永不休战
108cm×140cm
1972年
广东美术馆藏
 
素描获得通过定稿,汤小铭再花了一星期左右时间画成了久违的油画。多年锤炼出的油画技艺派上用场了,他着意弱化了光线和阴影对比,营造出当时很少见的“冷、灰”色调。而油画中的“厚画法”和“薄画法”技巧,则几乎发挥到极致:一大片毯子,用松节油稀释颜料一气呵成扫出,与精准刻划的人物形象及手部形成强烈反差。如此独到的处理和娴熟的专业技法,在当年“红、光、亮”大行其道的潮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对于作者汤小铭,最开心的只是对长久被压抑的作画欲望的一次放纵,只想过一把难以言说的“油画瘾”。能抓起久违的画笔,把熟谙于心的一套程序挥洒开来,连续辛苦了几星期仍然感到兴奋和轻松。
 
接着恰好是筹备“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汤小铭把这幅画再画了一次参选,他说是“过了两回瘾”。作品以《永不休战》的题目入选,一经露面便在全国范围获得轰动式好评。而在同一项展览,汤小铭另两件油画《女委员》、《虎门民兵》也入选了,他成了破天荒的“单打冠军”。广东汤小铭一人三件作品参展,这骄人成绩引起同行普遍关注,他在中国美术界的位置也由此确立。
 
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
235cm×275cm
1977年
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973年,汤小铭与陈衍宁上京,在出版社一间简陋的小房间合作赶画出67幅素描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1974年由《连环画报》刊出,人民美术出版社又推出60开和40开两种单行本。这套连环画以精湛的技法表现又一次引起全国关注,为众多美术爱好者奉为学习范本。和陈衍宁的合作,还有1975年的油画《毛主席会见柯棣华大夫》。其后汤小铭的重要作品,有1976年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油画《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1977年以白求恩为主角的油画《满腔热忱》和水粉连环画《鲁迅在广州》。这些创作,在题材、构图以至材料工具都有了更多变化,作品也在全囯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人们更加深了对汤小铭能力的认知,却从没有改变他是当代人物肖像画高手的印象。
 
 
还是回到1972年,汤小铭这一鸣惊人的三件作品同属油画人物肖像体裁。
 
一般人最熟悉的肖像画名作,莫过于《蒙娜丽莎》。略有油画常识的人都知道,作为人物画分支的肖像画,有着特别的难度。它大多取单人和半身构图,不能寄望于场景、道具、情节等手段的过多辅助,观看的聚焦点多落在人物头像尤其是眼睛,核心是性格、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刻划。换言之,肖像画是在最局促空间,以最简要手段去表达最丰富深刻的世界。古代中国画家很早就把人物画的要义归结为“传神”,说“写心惟难”,斯言也。
 
与同时代年岁相近的油画家相比较,汤小铭的人物肖像作品明显以娴熟的技艺、精微的表现和深入的刻划取胜。这在当时所有美术创作都处于政治化、图解化、宣传化以及程式化的红色氛围中,尤为难得。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人物表现的深度和专业水准的高度。
 
满腔热忱
88cm×112cm
197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不过,仅仅停留于肖像画层面,尚不能真正把握他的创作理路。对于不少人曾有的善意误读,汤小铭专门作过解释。他说:“我对作肖像画比较感兴趣,其实感兴趣的还不是本义上的肖像画,应该说是以肖像题材来作‘主题画’”⑸。汤小铭是喜欢思考的。事实上,当年《永不休战》引起广泛关注后,触发他很早萌生出另一种想法——以往所见的中外肖像画,多以纪实、传神为要旨,能不能更进一步,以肖像为内容、为载体而表达某种主题呢?果然,他把这一思考变成日后有意识的追求,融入接下来的好几件作品中。1971年,汤小铭在《永不休战》之外有《女委员》和《虎门民兵》。1974年创作了《满腔热忱》(白求恩),1979年有《让智慧发光》(李四光),1984年有《孙中山先生》,这一系列作品都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了汤小铭的代表作。
 
孙中山先生
164cm×149cm
1984
中国美术馆收藏
 
鲁迅形象其实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寄寓着“民族之魂”的宏大主题。《永不休战》的鲁迅,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记。1974年的《满腔热忱》,主角是人所熟知的白求恩。在中国特定年代,这是国际主义精神的国家符号,其特殊意义自不需赘言。1979年的《让智慧发光》,则处于“文革”之后的百废待兴,中华崛起,“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李四光事迹家喻户晓,他的形象在这个进程中成了科学精神的化身。1984年所画《孙中山先生》更不必说了,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崛起、“革命尚未成功”需继续努力,还有国家统一大业,从中可释读出多层的重大意义。
 
让智慧发光
86cm×124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若作更进一步分析,我们尚应注意到,汤小铭笔下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型:一是鲁迅、白求恩、李四光、孙中山、毛泽东、叶挺、余本等,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二是“女委员”、“虎门民兵”,1979年所画《课前课后》中的女教师,还有1980年《珠江女》中的水乡村姑等,这些是不能确指的虚构人物。美术界同行多知道他创作上的过人能力――即使创作已故或从未见过的人物肖像,他也能依据很少资料营造出特定的历史氛围,设计好恰当的场景和动态,进而塑造出精微、深入、传神和生动的形象来。真实存在的人物刻划以深度胜,而虚构的艺术形象,是遵从现实主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典型化方法,力求真实可信,避免概念化和符号化弊病。这样的艺术能力,显然离不开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入的观察和理解、丰富的想象力,还有过人的才情。
 
女委员
127cm×100cm
1971年
 
关于《女委员》和《虎门民兵》是怎样创作出来,汤小铭后来回忆说:“文化大革命乱了一阵之后,各地成立了‘革委会’……里面必定有一名妇女席位,过去下乡时曾见过一些阿娇、阿好之类能干的女性,对于他们能够参政议政,心里颇有感触,我就这样构思《女委员》的”⑹;“我在虎门参观了林则徐当年销毁鸦片处,以及各个古炮台遗址。中国曾经有过一段抗御外侮而惨遭失败的历史,民众在这场历史悲剧中付出过血的代价,这足令每位中国百姓都为之感愤。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画完成,我将它定名为《虎门民兵》”⑺。那些年他经常下乡,到广东各地农村去,出自內心的感慨是乡下女性能够翻身作主参与政治。而他笔下的虎门民兵形象,体态健硕、精神抖擞,蕴含着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一股民族正气。这是在“文革”进入高潮的年代,汤小铭的油画创作仍然融进了内在的良知和艺术家的直觉,历经九年的专业训练宛如本能一样在深处起着作用,这是两件作品至今仍不失却价值的根本原因。
 
若从油画技法运用的专业角度看,汤小铭所塑造的鲁迅、白求恩、李四光几个形象,堪称颠峰之作。他的语言风格很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诉求,适度弱化了明暗和色彩反差,按照不同主题需要设置不同色调,安排不同场景和最合适的动态,笔触的张驰、颜料的厚薄和色彩变化构成音乐般的节奏,全画重点聚于脸部手部,最精心刻划之处落在特定人物神态……借用东晋人物画大家顾愷之的说法,这不啻油画版的“传神阿堵”。
 
十多年前,笔者曾强调这一观点:外来的油画历经百年发展,“已经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植根发育和繁衍滋长,它已基本上完成了‘文化漂移’的行程。经过几代油画家接力式的努力,油画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审美趋向和传达方式等方面已经本土化”⑻。汤小铭的油画,便是这样具有说服力的案例。他在艺术语言特色上的“中国风”,也应是我们探讨“文化自信”需重视的内容。
 
以肖像画体裁来作“主题画”,凸显了宏大叙事式的主题性。回过头看,这些作品承载的是一段社会行程的历史印记,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史。这,便是它们之所以成为新中国美术经典的理由,而汤小铭作为一个油画家的最大贡献正在于此。
 
 
1985年,汤小铭以47岁盛年走上他第三个人生拐点。
 
盛夏7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在广州外贸中心礼堂举行第三次美代会,汤小铭当选广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本来,1977年他39岁时已成为广东美协最年轻的副主席,但当时美协主席是关山月,驻会行政工作一直由廖冰兄、黄笃维两位副主席承担。1985年汤小铭成了常务副主席,则需驻会工作。之后,他又成为广东美协主席,担子更重了。汤小铭后来在《自述》说,“这便给自己惹来了频频不断的会议,无穷的行政事务和没完没了的社会应酬,油画笔和调色板无可奈何地搁置一边”⑼。自此,他主要转型为业务组织管理,成为活动家了。
 
但有一件事他一直摆在最显要位置,这就是接力广东美协上一辈人,让“广东美术馆”的多年期盼落地。1985年7月广东第三次美代会闭幕前一晚,汤小铭、林墉和梁江三人在外贸宾馆房间商议到凌晨两点,由梁江执笔撰写出“筹建广东美术馆呼吁书”。18日上午闭幕式上,新任常务副主席汤小铭以“广东第三次美代会全体代表”名义在会上宣读,获得满场经久不息掌声。参加美代会闭幕式的省委书记谢非和宣传部长深受感染,立即表态支持。1985年7月18日的《羊城晚报》,头版刊出《美协筹建广东艺术博物馆》报道,美术界这件大事由此为全社会知晓。⑽
 
汤小铭主持广东美协工作,他的另一重要身份是省委任命的“广东美术馆筹建办主任”。记起当年汤小铭甫接任美协当家人职位,很多同行都听到他说,来美协是想“画一幅大画”。这一项目其实命运多舛,汤小铭为此不懈努力,多年奔波忙碌。至1997年11月28日广东美术馆落成开馆,美术界几代人接力的目标终于达成。这件非同寻常的“一幅大画”,价值决不亚于他的全部创作。
 
画家余本先生
75cm×102cm
1982年
 
广东美协10年任上,汤小铭为美术界作出不少贡献。1987年他率领林丰俗、郑爽等人为主的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参加“阿尔及尔一一国际文化荟萃”艺术节活动,43件参展作品荣获造型艺术集体特别奖(金奖)。在历年的全国性美术大展中,他多次被文化部和中国美协聘为评选或评奖委员。不大可能老躲进画室了,他仍然挤时间力争画出新作来。1987年的油画《画家余本》、《胶园》、《潮声》,1992年入选“广东省首届历史画展”的油画《白马将军叶挺》都出自这一时段。1995年辞去广东美协主席职务后,他好些年仍任省美协学术委员主任。
 
事务缠绕,身不由己,他的另一个变通是“倒点墨汁抹几笔中国画”。来几笔写意花鸟,画过数量不少的山水画,还偷空写字搞了书法展。“不了解的,以为我在改变行当,其实我对油画何曾死心,也从来未有过改行的打算,说是无可奈何也好,说是学习传统也好,毕竟还是画画,画中国画的亲身体会,或许将来对画油画有用”⑾,说这话他一脸无奈。
 
自画像
48cm×38cm
1984年
 
汤小铭的执着仍在于油画。平心而论,他的书法下了功夫显出个性,有相当水准。山水画笔墨技法虽未称老到,却画得轻松鲜活,还加上油画家的某些长处,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明显胜于他平日应酬所画花鸟。至于油画,这时期他画过不少风景作品,有一段时间养病还画了一批人体写生。这些年的作品,画得更随意,似乎有意强调即时印象,应当是他一二十年来更多接触了西方现代艺术后所作的尝试。不过,直到近年面对媒体的访谈,他仍然强调“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信徒这点我未变”,而理解上还更增加了深度和广度。⑿
 
这是汤小铭很在意,多年为之努力的广东美术馆,2019年将为他第一次举办上规模的个人展览。汤小铭已80耄耋,回头来看,他一路走来的三段式艺术人生,恰是新中国美术一个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堪称完美的范例。他的成长语境,他的人生行旅,他一贯持守的艺术理念,他历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完全属于这个时代。
 
汤小铭不是一个传奇,而是新中国70年美术的必然结果。他和这段历史行程融为一体,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承载着家国情怀和集体记忆,印证了一段蜿蜒而来的历史。正如这项展览“铭刻时代”的主题,这样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深度印记。
 
2019年4月10日  广州
 
注释:
 
⑴《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事记》,263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
 
⑵ ⑸ ⑹ ⑺ ⑼ ⑾ 汤小铭:《艺术之旅无尽头》,1993年9月原稿,汤小铭家属提供。
 
⑶ 朱乃正:《中国油画文献》序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⑷ 迟轲:《汤小铭.油画人体》序言,珠海出版社,1998年。
 
⑻ 梁江:《本土化——百年中国油画的主题词》,《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113页。
 
⑽ 梁江:《见证30年——广东美术叙事史的几个关键词》,江苏《艺术百家》,2009年5月号。
 
⑿ 《汤小铭:要做独立思考的神枪手》,2019年01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梁江,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铭刻时代——汤小铭艺术研究展
展期:2019.04.24—05.19
展厅:广东美术馆1、2、3、4号厅
 
 
在所有描绘作为“革命战士”的鲁迅的美术作品中,汤小铭的《永不休战》(1972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此画1972年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后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6年更被选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的“五十经典”作品之一,2017年出现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时,仍然被画界赞绝。
 
《永不休战》奠定了汤小铭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这一时期及其后的一系列作品,让他一跃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大家,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广东油画的艺术水平在过去的各个时期都曾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汤小铭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永不休战》,还有《稻香时节》《让智慧发光》 《满腔热忱》《女委员》《虎门民兵》《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孙中山》《鲁迅在广州》《无产阶级的歌》(合作)、《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合作)等,也早已为人熟知。汤小铭谈到:“我之所以画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其实是想通过这个体裁来表达一种主题思想,通过所谓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来体现一种精神。”
 
汤小铭曾先后担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同时也是筹建广东美术馆的倡导者和最主要的参与者,现被聘为北京国家画院院委。
 
本次展览是汤小铭从艺60多年来首次系统呈现其油画艺术的探索及成果,包括展现一批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人物肖像创作及相关草图、手稿,其它各时期的油画人物写生、人体写生、油画风景、习作,连环画、插画和早期速写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永不休战》,汤小铭还创作了一系列表现鲁迅题材的作品,包括水粉连环画《鲁迅在广州》、为鲁迅纪念馆创作的油画《鲁迅肖像》等,这一系列关于鲁迅的创作也将结合丰富的草图在本次展览中完整呈现。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