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圆桌】探讨王天德“越过山丘”个展与当代水墨的发展
录入时间: 2017-10-11
“越过山丘:王天德个展”雅昌圆桌现场
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中国传统水墨文化如何在当下接续?这是一个艺术界讨论了多年的话题。艺术家王天德以其独创的“香”烫书法和水墨山水,拼接历史碑石的拓印,将历史内容注入当代水墨中,为这个老问题探寻了一个新方向。
在雅昌艺术网主编谢慕的主持下,本次展览艺术总监、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本次展览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馆馆长姚进庄,前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张子宁,独立策展人孙晓枫以及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王天德共同针对展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雅昌艺术网:各位艺术头条和雅昌艺术网的网友大家好!今天雅昌圆桌来到的是广东省美术馆王天德“越过山丘”的个展的现场,我们今天有请到了五位嘉宾来共同做雅昌圆桌探讨关于这次展览和关于中国当代水墨的话题。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分别是:广东省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老师;艺术家王天德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文馆馆长展览策展人姚进庄老师;前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资深管理员张子宁老师;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孙晓枫老师;非常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雅昌艺术网:我们先开始问一下王馆长关于这个展览的策划的话题,您是怎么考虑有这样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在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下来做成的呢?
王绍强:王天德老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对于中国水墨的探索与实践其实是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所以广东美术馆很早就留意跟注意到王天德老师他的艺术的创作跟表达,我是在2015年来到广东美术馆,然后我到了几个月以后,我就跟王天德老师联系,所以有对他的作品做个展的一个意愿,王天德老师也很支持。然后我们在整个展览已经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整个展览的筹备,王天德老师给了大力的支持,而且这次展览的作品很多都是新创作的作品,为这次展览算是一个量身订做。所以我们这样的一个展览也请到了姚进庄老师作为策展人,所以整个团队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组合,这次还是非常感谢王天德老师能够把这么多好的作品带到广东,给广东的观众带来一个很好的一个展览。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您好,因为实际上您从2014年在苏州博物馆,2015年在故宫,2016年到旧金山,这一次选择到了广东来做展,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王天德:其实有一个缘分,我经常在生活中人们都以为我是广东人,所以我想广东可能就是我应该到来的一个学习和展示的一个地方。这个展览非常感谢王绍强馆长和策展人姚进庄老师,他们两位在我们一年多的时间中不断地在讨论展览的想法。这个项目就是为什么从2014年的“开门”、“后山”到故宫的“回”以及到广东的“越过山丘”,这也是我自己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自然而然的一个发展的一个过程。在一定的发展过程中有这么一个阶段性的思考和创作的一个观念的转换。所以我想“越过山丘”不仅仅是自己艺术创作中一个新的可能性,也是让自己在创作新的一个语言中能够寻找到一种“后山”之后的感觉。
艺术家王天德
雅昌艺术网:姚教授想问一下您作为策展人是如何去策划“越过山丘”这个展览的呢?
姚进庄:首先我是非常荣幸可以参与这一个展览的。广东美术馆一直在我心目中,就是在当代美术馆里面走的非常前的一个博物馆。我觉得广东美术馆跟王天德老师的一个合作是非常特别的一个合作,正因为广东美术馆是走的很前,做了很多实验性的艺术。然后王老师尽管是一个很出名的当代艺术家,但是在我心目中里面王老师一直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一个现代的“古人”。我自己在想王老师这个现代的21世纪一个“古人”,怎么可以在广东美术馆一个这么前卫的一个艺术馆里面呈现他的那些作品呢?其实它的一个答案就是很简单,就是用他自己的山水画、自己的绘画来产生一个最普通的一个面目。我说的那个所谓的普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运用广东美术馆这个很简单的一个建筑的模式,没有经过任何的装饰,就是很灰白的墙壁,没有加一些其他的装置,用最直白的一个方式,王老师的作品就是用简单的灯光呈现出来,我觉得这个效果其实是非常好,非常有意思的。
姚进庄:在这个展览里面其实有好几个我自己认为是有很重要的突破,第一点的突破就是在王老师在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也是很熟悉的,他用那个香来作画的同时,其实他这次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首先用到那个颜色,我本来以为近代的“古人”他会怎么用颜色呢?可能也用到他的吴门的那种不同色彩的颜色,把他的山水画做得更丰富的一种装饰。但是后来我看到那个作品其实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他其实是避免了用颜色作为颜色画他的那个作品,而是从那个颜色很简单的在一张、两张、三张画,不同的画作里面,其实是得到了一个不同的感觉。是用一种很淡淡的色彩里面表现,可能是我们感觉到那个前期的那种色彩或者是那种人在不同时候的一种感受,对我来说用颜色来表现感受是对我的影响是很深入的。第二点晚一点再谈。
本次展览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馆馆长姚进庄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想问一下这次展览有哪些新作品呢?
王天德:这个展览基本上都是今年的新的作品,从古今对话的作品中我选择了明代的陈继儒、清代的姜宸英等。这些作品植入我的作品中进行隔空跨越的对话。
第二个部分是关于书法的,这个书法部分增加了佛像人物的一个空间的转换。
第三个部分是色彩的部分,色彩的部分是我觉得就像曾经记忆中的一层颜色,一层层再次呈现。
第四就是碑,这个碑也是近几年做的最多的一件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呈现了我近一年来的一些创作的想法。特别是在4号厅,我还创作了一件互动的新媒体的“越过山丘”的作品,那么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互动的方式能跟我一起来进行创作的这个记忆和回顾。
前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张子宁
雅昌艺术网:很有意思。我想问一下张老师,刚才王老师介绍了他的这个作品,其实他的很多的作品其实是跟中国的传统的书法、碑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您作为这方面的研究专家您怎么看呢?
张子宁:我个人是比较偏向于研究古代的书画,虽然对当代的水墨也非常有兴趣,但是不敢讲有很深的研究。这次天德兄要我来这里参加,我想更多的是他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来听大家的高论。天德兄近年像你刚才所说的用了很多的书法、碑帖,还有我知道他也收集印章,这个书画、碑帖、印章都是跟古代的传统艺术有相当的关联。我觉得从他个人的艺术发展来看,从他最早的水墨到后来的服装系列,到“后山”、到目前的跟古代的书画更密切的配合,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是有意识的在那儿求变。他并没有满足于一个阶段的创作,那么不断地在求变,我觉得这是一位好的艺术家最基本应该有的一个态度。那么我个人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看这个展览,也更期待他继续的变下去。
雅昌艺术网:好的,刚才王老师介绍了四个系列的作品,,孙老师您对哪个最感兴趣,您怎么看?
孙晓枫:我对王老师作品的一个认识,我觉得展览有是他的一个大作品,因为其实一个展览就是一种格局。前两天我们有一次网上比较深入的一个沟通,那么王老师对他整个展览的整个构想,虽然是作为一个非常资深的中国实验水墨的一位名家、一个大家,但是他一直真的是像张老师在说的一直在求新和求变。包括他对整个展览的一个格调的一个把控,一个技术援助的一个导入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其实他的最大的作品就是一个展览。他是在一个格局里面,在一个语境里面来做这样一个展览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展览首先是他的一个作品。
我去年策划广东美术馆第三届水墨空间的时候,有幸去拜访了王天德老师,也去了王天德老师的工作室。那么通过对王天德老师的一个收藏,包括他平时在一个生活中工作里面的一个个人品味,包括他的整个生活的一个习惯,包括他身边之物的一种观察。我发现天德老师他是一个非常综合而且立体,并且跟这个时代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一个当代文人。可以这样说,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加文人的一个复合身份。包括他的收藏,他收藏很当代的作品,中国现当代艺术几位大家的藏品他都有,收藏最古老的碑刻,这些他都有。虽然这些都成为了天德老师的一个养分,在创作时候的一个养分和素材,并且他非常融洽的把它化为他作品的一种养分,而这种养分是不着痕迹的。所以我就认为天德老师在这一方面与国内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的一个综合性,他的一个复合性,包括他在一个时空经纬里面一个很清晰的一种自我定位。
独立策展人孙晓枫
雅昌艺术网:策展人姚老师,刚才大家谈了他这四个系列的作品,您作为策展人,您自己最欣赏哪个系列的作品?
姚进庄:这个问题非常困难,因为天德兄的作品我一直也是非常喜欢的。当然以我自己过去十几年在观察王兄的那些画作的时候,我会对他的山水画会特别感兴趣的,但是我这一次看他的展览,其实有我以前没有看过,而且非常吸引我的,就是他做的碑帖系列。当然有很多观众或者是藏家也知道,就是王老师他有一部分山水的作品会与一些碑帖的作品结合,这个是一个虚与实、黑与白的一个结合,做了一个很融洽的一个组合上,他了一个突破,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在这一个展览上,他利用这个碑帖的形式,其实是创作了一些新的作品。就是他用一些字,然后先把它染黑了,然后再在一些染黑的纸上面用那个香去焚烧一些字还有一些佛像,对我来说这些作品其实是很有震撼力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可能我们在远处看,一开始没有看出那些是他用那个香来做出来的画作,但是再仔细一看其实那个就是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手法来做的时候,我会得出一个很特别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在欣赏那个传统碑帖的时候,我们会欣赏他是因为喜欢那个碑帖里面想表现的那个“金石”的味道,在王兄这一批作品里面,他那个所谓的金石味,其实不是用那个刀子刻出来的,而是用那个香烧出来的。然后给我们那些研究传统书画的人来说,就是有一种很新鲜的那种感觉,怎么用一个香来烧出那种“金石味”?这个真的是很有震撼力。
第二点就是他用同一个类型的创作模式,然后再做他的那个佛像的绘画的时候,其实那组画也非常感到有禅味。而那个禅味其实也会再次令我们感受到其实王天德兄,尽管他是以他的山水画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我们现在也知道其实他的人物画的工笔是非常非常深的,这个有可能是因为他那个时候本科也是从事人物画专业的。
雅昌艺术网:张老师您对刚才谈到的作品里面的“金石味”道怎么看?
张子宁:当然所谓的“金石味”,比如说他用的碑刻,这个碑刻这种效果跟他用香去燃出来其实是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就好像一张黑白底片这种情况。那么我想尤其是当他背后用墨笔所画的山水,然后再加上上面这一层就是燃烧过的这种笔触,他也想烧出这种皴法跟笔触,当这两种以不同的工具产生的效果重叠在一起的话,又产生了一种第三种的感觉。那么我觉得这个是他在尝试方面,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那么从个人的这种修养来讲,他近年对古书画、碑帖的这种兴趣,还有包括他自己的收藏,我想每一样因素都加强了就是他作品里头跟传统的一种结合,我们可以讲他这种新的尝试,其实是在传统的土壤上所生出来的,那么我相信他这个基础是更扎实的。
开幕式现场主办方、艺术家及嘉宾合影
雅昌艺术网:王馆长,您对这一点怎么看?
王绍强:天德老师这次的作品,我们在回顾他在过去这二三十年的创作,其实是一个很成熟的一个创作的过程。我认识王天德老师,到现在应该有二十多年了。从他刚刚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到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我有幸也是受教王老师。他在早期创作《服装》系列,包括《水墨菜单》那些都是很有探索性的一个作品的过程,到现在他采用这种方法的创作,其实是一个颠覆性的一个创作。所以他采用这种做法,其实在古人跟当下都很少人能够在水墨上面用这种方法来创作,所以他这种创作会变成是王天德老师的这个创作面貌独特的一种做法。我们在艺术创作的时候追求的一种独特的个人风貌,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对天德老师是非常的佩服,我觉得这一点上是值得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他在做研究方面是特别的到位。
雅昌艺术网:我想请问王老师,这次我们看到有一批作品是有颜色的,我们想问一下这个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呢?这种难度会不会更大一些?
王天德:在我从近二十年里边,我一直在做黑白的、影像的创作,但是实际上我一直想有机会做颜色的。恰恰是因为黑白的这个吸引力,往往是随着你的创作的过程,常常是会让你左右为难,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磁性和吸引力。彩色这是我一直想努力去做的,这个做真的做起来我觉得特别的困难,我差不多做了将近两年的颜色,其实两年中我真正能做好的没几件。这个展览我在色彩部分叫“旧家彩笔”,实际上是对旧的颜色,怎么样把它转换成一个记忆中的新的颜色呢?我思考了很久,所以这些作品中有“佘山问儒”,佘山就是董其昌、陈继儒他们生活的地方。西山名雪,就是以前吴门画家常去的地方,我想这个也是旧笔怎么样转换成一个颜色的我的思考。其中有一件绿的,名字叫《桐庐送别》,这个是我想到大概在1982年我去桐庐的时候,我看到那1米深的雪还游着鱼,我就跳到富春江里,我记得那天是下午五点多,跟鱼在一起游,这种感觉一直记忆到现在,所以我一直想有一件作品能够把那个五点多的时间能够记下来。所以这也是我在艺术创作中去来把旧的曾经的记忆转换成一个新的色彩的可能性,但是我相信以后我的作品中,色彩的部分会加大创作的一个空间。
多媒体互动体验
雅昌艺术网:姚教授请问您觉得《旧家彩笔》系列怎么样?
姚进庄:其实刚才王老师也说到了,但是我有一点想补充的就是对于王老师他应用的那个色彩,其实这个是跟他对古人、对古画、古字画的收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因为我们看这一次的展览,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有一部分王老师的作品与古人的书画再结合了。那些古人的书画不是古人书画的印刷品,而是真正是王老师很用心去收藏,去研读,完后选择出来跟他的作品再合拼的一些成果。在这一批的藏品里面或者是作品里面,他的这种做法跟他刚才说到最近创作的有颜色的作品有什么联系呢?我觉得有一个就是在气氛上,那个氛围上是有相互影响的。比方说他收藏的那些古画里面用的那些纸,因为毕竟都是明清时候的书画,所以它的那个颜色上都是有一些古旧的味道。可能就是王老师对研究那些古代书画很敏感,可能也是不自觉的感觉到可以把那种古旧的味道可以渗入到他自己的作品里边去,所以我们可以在他的这一次新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到,用不同的色彩里面其实给人家一种感觉就是有一种很特殊的那种古意在里边。
雅昌艺术网:张老师您怎么看?
张子宁:我个人看天德兄的山水,我觉得他比较偏向于用淡墨。无论是皴、擦、染、点基本上是没有焦墨,没有很浓的墨,因此他这个作品给人一种很淡雅的感觉。那么现场有几幅有颜色的作品,基本上也是浅绛,非常的淡雅。我也注意到比如说我们右边那一幅好像有一点比较重的这种绿色,那么我也观察到我们对面的那一幅,是不是有一条书法是用的这个色间,是绿色的。就是在你使用颜色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互相的影响?那么我估计就是说从他的收藏,他整天看到的、想到的,跟他创作一定是会产生某一种的关联。所以对我个人来说,无论是他的水墨山水或者是浅绛,有色的这种山水,基本上还是一种比较淡雅的这种色调,这一个路子。
跨界音乐家朱哲琴精彩献唱
雅昌艺术网:孙老师对于这个有颜色的“旧家彩笔”系列怎么看?
孙晓枫:现在这个彩色的作品它确确实实是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一个感觉,天德老师在这个色彩的运用上,还是充分的理解了整个中国绘画系统里面的那些特有的一个色彩谱系,在里面在选取以后来进行创作的。就像刚才姚老师所说的,他通过这样一个两重宣纸的一个重叠,这样一种方式来一个创作,我觉得他的这样一种创作方式可以用摄影里面叫“二次成像”来定义。或者说这样一个独立的王天德的一个作品,必须通过这两个步骤来达到他的整个画面的一个结构,那么这样就是说有一个透过去观看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我们再看他第一层的火烫的这个作品的时候,这个形象的时候又看到了背后的那一个宣纸,他用笔绘画出来的那样一种严谨,就是这种穿透,透过去观看方式是王天德老师的一个非常特别的一种方法方式。然后刚才所说到这个色彩方面,他那个色彩其实我觉得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色彩的一个应用,而是就是说他对中国的一个传统绘画里面的一个色彩谱系的一个理解,然后又是一种透过去观看的一个过程。
雅昌艺术网:我们刚才谈到了王天德老师的这四个系列的作品以及新的作品,我们回到这个展览的现场,想请教一下王馆长在做这个展览的过程当中,从展陈方面有哪些考虑和特点呢?
王绍强:刚才晓枫也讲到这个展览的呈现是王天德老师在整个创作的系统里面,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作品,展览当中的一个作品。其实回顾前几年王天德老师在苏州博物馆做的展览,到故宫做的展览,再到了广东美术馆这样的一个展览,当然我体会最深的是这个展览。因为其实通过这个展览我也再次认识了王天德老师对创作以及呈现这样一种要求和整体性。因为在做的过程中间其实是也是有很多小插曲,因为在王天德老师在要求方面很高,而且因为他自己是一个对于空间的呈现,以及到整个作品的立体性要求很高的。其实我自己的内心,我对设计的研究和教学也都有二十年,我比较回避跟王老师直接做这个工作,为什么呢?他本身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们在做的这个过程中,像我们的设计师他做的一些展览的呈现总归是比较常规的做法,当然这次王老师会提出很多自己个人的理解和呈现,但是这个展览过程中很多人就有很多埋怨,王老师这个要求太苛刻,要求这么高,我们都受不了啦。但是其实这个展览呈现,我觉得是耳目一新,而且是把作品跟整个美术馆融合起来。另外一个其实在整个展览呈现方面的话,就像刚才姚老师在讲起策展方面,他说其实王天德老师在这里面也有策展人的身份在里面,所以我们跟团队一起讨论的,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包括像这次团队的组合,还有一个互动的作品“越过山丘”的呈现。
另外一个我们也请了朱哲琴老师来做一个表演的演艺,其实整个团队是非常立体,而且我觉得这个展览的方式是思想非常的当代。虽然在王天德老师整个作品对古人的理解跟当代性之间的关系其实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作品和整个呈现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这个是过去的,是当下跟未来的,所以这个展览我们算是我到美术馆以来做的一个最好的个展,有没有之一我还不太清楚,但这是最好的一个。
展览现场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因为刚才馆长也说了,其实您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展览都是要求非常高的,然后也花了很多的心思去做自己的个展,非常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个展,对待这次展览里面从展陈这些方面,包括刚才张教授提出来的色彩的呼应这些方面您是怎么考虑的?
王天德:我来广东美术馆这一年多,有四次在现场看空间,所以我对这个空间所呈现的,包括这个灯光,包括作品的大小如何转换,我都用了将近一年的心血。所以在我的家里、我的工作室、在我的车里永远有三份展厅的平面图。因为我无时无刻的在思考每一件作品它所呈现的墙面中它的距离感,以及它所要表现的整个展览的一个完整的精神面。所以这也是我在整个创作中一直跟馆长、策展人和他们的团队一直在进行沟通。所以我觉得广东美术馆的工作团队是非常具有执行力的,也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所以我想这一次的合作从某种角度来说,包括“越过山丘”的互动的装置以及请了著名的音乐家朱哲琴来以她的歌声和我的作品进行一些表演和互动,以及与观众的生活自媒体的一个转换,我觉得都会给水墨在我个人创作中如何进行新的转换的一个思考。
雅昌艺术网:王馆长,这个过程当中有什么困难过吗?
王绍强:大的困难是没有,但是因为王天德老师在整个展览我们洽谈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他飞来广东飞了四次。而且就像他说的每一次都随身带着平面图在思考,所以上我们在整个展览的呈现上面,我们在整个团队想的最多是王天德老师他自己,因为我还有很多展览要做,所以他会把这个展览想得非常周到。而且比如这个展厅的色彩,这样灰度到什么程度,在灯光底下的一种呈现的作品的效果。另外一个我相信广东美术馆一楼的展厅这样的一个风格估计是第一次,我们这样做本身有一些问题,就是展厅中间有柱子,这个是在二三十年前这样做的一种极限,但是他现在把柱子化解掉,我们整个展厅没有柱子,所以严格来说在空间的一种设置方面想了很多的办法。当然我们的团队像王老师所说的也是按照王老师的意见,我们都是按照这样的做法,其实这个做出来是一个美术馆跟艺术家共同完成的一个展览的作品。所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其实也让我们团队学到如何做到一个非常高素质的作品所要具备的一种思考,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是非常好。当然小的插曲有,比如说高度不对,然后调好高度回来又有新的问题,这个我觉得都是小问题,但是他最终呈现了这种完美,我觉得很好的。
“越过山丘:王天德个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其实我们下面一个问题,可能是所有人可能最想第一个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叫“越过山丘”,怎么样才叫越过山丘,越过山丘在今天的当代水墨上应该怎么看?其实我把这个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留到了我们最后一个部分。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会取一个叫“越过山丘”这样一个展览的名字,可以请王老师讲一下吗?
王天德:在整个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面我差不多起了16个名字,“越过山丘”是我第13个名字。我曾经在上海去过李宗盛的演唱会也听过他,包括高晓松写的“越过山丘”。因为我觉得生活中我们除了绘画之外还有音乐、戏剧、电影、文学,其实他们的格局以及他们的发展的一些思维方式,包括对社会、对爱情、对人的看法都可能跟我们绘画的创作、艺术中具有相通的一面。或许我觉得到了我现在这个创作年龄我需要越过山丘,我需要更加放松的在这个山的后面看看有什么人存在,我也希望大家对艺术的这种过度严谨的思考,可能会变得放松一点,而这些放松可能就是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思考的,因为我们太把当代艺术变得太严肃的一个思考。恰恰过分的严肃反而带来我们束缚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假向我觉得可能越过山丘这个含义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包括70像我60的,怎么样跟80、90、00跟他们进行交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怎么样以艺术和科学的交流,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重要。还有就是怎么让艺术中和相关的文学,各个艺术样式进行交流,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未来在中国的这个文化发展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我们仅仅考虑的一个当代艺术的问题。
“越过山丘:王天德个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策展人我想问一下,您觉得“越过山丘”这个作品,我们很多人知道这首歌是关于爱情的,把这首歌的名字放到这样一个当代水墨的展览里面你怎么看?
姚进庄:首先我想说我对李宗盛先生这首歌我不熟悉。刚才王老师提到他要跟80后、90后、00后的一个人交谈,我很好奇他留了70后,因为我是70的人,所以他好像就是说其实我跟他的交流就是从他的那个书画里面,我觉得他这一次用“越过山丘”的那个题材真的是用的非常好。先不说那个是一个时代流行曲的那个角度来说,按他自己刚才的那句话来说,这个艺术家他的那个希望不一定是要得到某一个高度,不一定说要是到了这个高峰以后,一个高度以后,再往另外一个高度里面去探讨。其实这个原因是很简单,因为现在我们看到那些所谓的高度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一个事实,那么在艺术的高空里面其实是没有一个客观的现实的。我觉得王老师他想通了一个问题,就是说怎么要把在他现在已经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多不同的高峰以后,怎么再把自己的艺术再往前推,他想通了一个事情就是要先把自己放松,怎么与古人有进行一个对话,怎么与近代的人,现代的人有一个继续的对话,首先要达到一个心理的状态。就是要不只是以一个高度里面最不同的不断地一个追求,而是说获了那个山丘以后就是山外那个景象又是怎么样,我觉得他这个心理的状态是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个展览的那个题材我是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雅昌艺术网:最后问张老师一个问题,实际上当代水墨的创作进程当中我们的这些水墨的艺术家们实际上是在翻越一座一座古人立下的高峰大山。那今天翻过大山之后每个人都在考虑如何去突破,如何能翻过另一座高山的问题,想请教您一下您觉得这样一个展览或者是这样一批创作在当代水墨进程当中,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呢?
张子宁:我个人觉得这个画展的这个题目其实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我想我们都有这种爬山或者是走山路的这种经验,那么当我们走过很长一段山路,不管是跨过溪水或者是山峰,我们难免都要回头地看一下过来的路。那么也往前面看将要去的这个方向,很简单地说就是两个步骤,一个是回顾,一个是前瞻,我想就概括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这个艺术生命的过程中其实一直不断地重复这两个步骤。那么继续地向前走,最怕的就是停留下来了,也没有回顾,也没有前瞻,我想就不会是一位好的艺术家,只要有不断地回顾,不断地前瞻,我想这样的艺术家是会成功的。
“越过山丘:王天德个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孙老师您怎么认为?
孙晓枫:“越过山丘”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这个“越”是一个动词,那也是证明了王天德老师他一直在行进中。而“越过山丘”之后他其实是面向一个未知,而且“山丘”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传统,那么越过,比如说我们跨过传统,我们面对传统这一座座大山的时候,我们必须去越过它,但是越过以后它是一片未知,一片可能性。
“越过山丘:王天德个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谢谢!最后请王馆长给我们艺术头条和雅昌艺术网的网友来推荐一下这个展览,用简短的几句。
王绍强:好,因为各位老师都说了很多,也对于有关这个展览方方面面的一个论述,我觉得这个展览对于广东美术馆来说它的意义还是很深远。就是说对于中国画、对于当代水墨的一个研究,我觉得作为广东美术馆这一年年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的展览,我觉得对观众也好,对艺术爱好者也好,对当下的很多艺术家也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发。所以大家可以找时间到广东美术馆来,这一次国庆我们整个馆有4个展览,所以展览的内容很丰富。
雅昌艺术网:非常感谢五位老师对于这个展览以及王天德老师的作品的一个解读,非常感谢各位观众的观看,谢谢!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