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寻访一生作画逾万幅

廖冰兄(1915-2006) 生于广州原籍广西

1935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932年开始发表漫画作品,坚持艺术创作近70年,留下各类画作逾万幅,被誉为美术界“鬼才”。

其漫画生涯经历了人生哲理漫画、抗战漫画、《猫国春秋》漫画、香港“新市井”漫画、“遵命”漫画及反思漫画等六个创作时期,无不体现中国化、大众化的鲜明特色以及尖锐、泼辣的战斗锋芒。晚年多以书法、绘画和小品为扶贫助学筹款集资,2004年11月建立“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持续关注社会、传播爱心。

《打油词画——赠教条主义者诸公》《自嘲》《噩梦录组画》《残梦纪奇篇组画》等为其1949年以来的代表作。

盛夏时分,再次走近廖冰兄位于广州市人民北路广东美协宿舍楼的旧居,不禁回想起2006年9月22日那个初秋的深夜。当时距离廖老辞世不足两小时,羊城晚报记者闻讯来到这里守候。老人在医院去世,家人还没来得及返回,但门口不知谁已经点燃了两支小蜡烛,为他照亮归途。

廖冰兄是与羊城晚报相知多年的老友。1964年,因被打为“右派”而绝迹于漫画创作数年的廖冰兄,首有作品重回大众报刊的视野,便是应当时的羊城晚报编辑魏敬群之邀,与其余几位同道化名“汀人”,在报上创作连载四格连环漫画《松叔日记》,为萧条的漫画界带来了一丝生机。

《廖冰兄全集》将出版

如今,再次步入廖冰兄家的客厅,他的二女儿廖陵儿夫妇已在等候。他们现在不住在此间,但还常回来看看,和四弟廖陵思夫妇一起,照看父母的旧居。廖陵儿说,历时四年的《廖冰兄全集》编纂工作今年上半年已经基本完成,已进入后期排版和审校阶段,预计半年内可以出版,这让他们大大松了一口气。要知道,廖冰兄生前画作逾万幅,全集以二十卷本的篇幅收集、整理了八千余幅,且日记、书信、著文等文字部分内容也多达120余万字,参与其中的数十位学者、义工、廖冰兄人文基金会工作人员倾力工作了四年多,工作量实在是常人难以想象。

环顾客厅,那几张木制长椅还在。老人家一生至朴,晚年倾囊公益,家里连沙发也没有一张,在两个能收藏画轴的木箱上加起靠背拼凑成长椅,就是廖家待客的礼遇。墙上挂的倒不是廖冰兄的漫画,而是他晚年自我“变法”创作的重彩风景画,那斑斓的色彩、厚重的金石况味、杂糅版画壁画及儿童画的风致,十分独特。二女婿、同时也是廖冰兄研究专家的黄民驹说,廖冰兄在上世纪90年代针砭时弊的代表作《残梦记奇篇》中,就运用了与这些风景画相同的“墨底重彩法”,这也是他在漫画技法上的又一次创新。

在羊城散播热力

谈到冰兄的维新求变,廖陵儿深有感触地说,这和父亲“艺术贵亲民”的创作宗旨有关。“他就好像一团火,走到哪里便燃烧到哪里。”抗战时期,他的读者对象是文化程度低下的农民,当过小学教师的冰兄就采取由浅入深的教科书说理方式,画出成套的连环漫画;而到了重庆时期,《猫国春秋》的读者是生活在反动统治中心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冰兄就用深刻的隐喻和曲笔来申诉人民心中的积愤;在香港,他开创了以市民为对象的新闻漫画、“市井文化”画风;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他又恢复了振聋发聩、重彩淋漓的锋芒……“用廖冰兄自己的话说,就是‘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而不变的是他的人道主义立场,是平民政治家的本色”。

如今,羊城还处处可见廖冰兄散播的热力——广州艺博院廖冰兄馆的画作前,在二沙岛广东省中医院里他为抗“非典”英雄叶欣雕像题写的“大医精诚”前,在“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倾力慈善的持续发声中……终其一生,廖冰兄用以自诩的,首先是平民政治家、人道主义者,然后是社会活动家,最后才是艺术家。



羊城晚报记者: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