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羊城晚报】李桦怒吼之声震撼人心

录入时间: 2017-08-22


李桦《汗》


李桦《怒吼吧!中国》 华茂美术馆藏


李桦(1907-1994) 广东番禺人

曾用名浪沙、小泉。1923年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1930年赴日本学习绘画。“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翌年自学版画,组织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并与鲁迅通信,在艺术创作上深受鲁迅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以木刻为武器,从事抗敌宣传活动。

代表作有《怒吼吧!中国》、组画《怒潮》《团结就是力量》等。著有《西屋闲话》《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李桦木刻选集》《美术新论》等画册及著作。

寻访做了33年的版画系主任

李桦是中国现代重要的版画家,其前半生大部分是在广东度过。

办广州首个版画个展

1934年,李桦发起组织了广州第一个版画社团组织“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以下简称“现代版画会”),主动联系并接受鲁迅的书信和出版物指导,创作反映时代和现实人生、揭露社会黑暗的木刻作品。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的进步版画社团,融入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培养成长起来一批现代版画骨干,诸如唐英伟、赖少其、陈仲纲等,在版画领域留下了灿烂闪光的一页。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坚回忆,2002年,他采访当年现代版画会骨干成员之一、时年87岁的陈仲纲。据陈仲纲说,李桦接触木刻是在1933年,因为李桦的夫人梁益坚因难产不幸去世,李桦为了排遣内心悲痛,于是开始找些木板刻木刻,以转移思念的悲痛,结果刻出来几十个木刻原版。1934年6月,李桦在广州永汉北路(今北京路)开办了“李桦创作版画展览”,该展览可能是广州最早的个人创作版画展览。同月,现代版画会成立,会址设在三元宫对面的莲花井13号李桦家里,当时有27人参加。为了让木刻成绩优秀的同学有个发表园地,李桦还创办《现代版画》会刊。陈仲纲说,他与赖少其、潘业等同学是该刊手印制作的骨干。到李桦家里手印会刊《现代版画》集时,因师母已不在了,李桦边指导学生,边要哄着哭喊的孩子。

被学生称作“老爸爸”

解放后,李桦把心血都投入到版画教学与推广工作上。他创建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担任系主任长达33年。中央美院版画系是当时国内第一个版画系,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李桦慢慢将它建立起来,使之成为美院的一个重要院系。随后,各美院再相继而建,由此今天中国才有如此规模、如此水平的版画人才。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版画家郑爽是李桦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作为李桦少有的女弟子,她把李桦比作是“老爸爸”。在郑爽的回忆中,李桦是一位既严肃又可亲的画家。“上课时,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下了课,他又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当年,郑爽随老师李桦到黄河三门峡工地写生。李桦年事已高,不用参加劳动,但他每天都早早起来,带着画纸、水壶,在工地画上一天,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也影响了很多学生。工地非常大,但大家都能很容易找到李桦,因为他总是扛着硕大的、白颜色的画板,十分醒目。

研究生毕业后,郑爽南下广州美术学院任教,依然与李桦保持着密切联系,每次回北京都去探望老师。过年时,李桦也会将自己做的贺年卡寄给郑爽。郑爽回忆,版画系在“老爸爸”的带领下其乐融融,“与李桦先生相处,实在是快乐无比”。元旦晚会猜灯谜,同学们把导师的名字作为谜底,李桦老师的谜面是“室内溜冰场”,因为“里”“滑”。

病榻上仍放不下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树声曾与李桦共事多年,在李桦病重时多次前往探望。1992年,李树声前往医院探望突发脑血栓住院的李桦,“当时他正在拟定神州版画博物馆章程。”1993年6月,李桦再次住院,李树声又发现他在医院埋头写发病前的约稿,还留自己谈了一会话。“当时,我担心耽搁时间太长,不想让老师过于劳累,想告辞,可是老人不想让我走,又多谈了一会。”直到医院规定的探望时间快到点了,天也快黑了,李桦才放李树声走,还执意要送他。

“他拉着我的手慢慢走出病房,不是朝电梯的方向,一直把我带到走廊西端的窗户,让我从医院八楼望一望天安门广场。”李树声随后明白,原来,经历了几乎整个20世纪、憎恶旧中国光景的李桦在与病魔搏斗期间,每天都在这里看看天安门、长安街,看这新中国的象征。看了一会,又回去投入工作。他真是用生命在实践他的话:只要一息尚存,便应鼓起那种求索精神,一代一代地继续前进。

追求用绘画表现声音

点评

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掀起了一场震撼全国的左翼美术思潮,他们的创作也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发端。“回首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进程,可以说,新兴木刻就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前驱。”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表示,李桦恰恰是新兴木刻运动重要的扛旗者之一,由此决定了其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先驱者”的高度。鲁迅对李桦评价也是颇高,认为李桦“足够与日本现代有名的木刻家争先”。

齐喆认为,李桦在每个时期都创作出代表性作品。无论是上世纪30年代的《怒吼吧!中国》,还是上世纪40年代的《怒潮》组画和《粮丁去后》《教授生涯》,抑或是解放后的《斗争地主》《山区生产》《征服黄河》《一楼盖成一楼又起》,在同时代的作品中都有着很强的前驱性。他擅用斜刀撕刻出鲜明的形象,擅用黑白木刻语言塑造人物,擅用视觉形象表达作品的主题。创作《怒吼吧!中国》时,李桦才28岁。在这幅作品及其后的《怒潮》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追求用绘画来表现声音,力求表达出画面之外的气概、激情和深度。

除了艺术造诣,李桦的品德人格也备受称赞。著名画家徐悲鸿称其为木刻界“老前辈”;版画家伍必端称他像一颗“透明的钻石”;著名国画家黄永玉称之为“一切人格和艺术的赞美,只有李桦当之无愧”。

在60年艺术生涯中,李桦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李桦去世后,家属将他的全部木刻作品与极为珍贵的原版及书画、著作、手稿等全部捐献给国家,并将其所得奖励金15万元用于设立“李桦版画艺术基金”,以鼓励版画艺术创作与教学。



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
实习生:吴大海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