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号空间”是广东美术馆在2017年启动的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以学术性和探索性寻找中国当下的艺术新兴力量,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呈现创作现状、整理创作逻辑、表现创作成果的独特空间。迄今,该项目已举办三届二十余个展览,展示了二十余位(组)来自广东省及全国新兴力量的艺术家,同时开展出版、研讨、交流等相关活动,已成为广东省及全国青年艺术家重要生态方向标!
近日,广东美术馆召开了“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提名会议。本次会议召集学界专家成立学术委员会,由广东美术馆馆长、“7号空间”总策划王绍强担任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别是:李振华、刘钢、卢迎华、吕澎、彭锋、邱志杰、王晓松。
根据广东美术馆年度展览规划、研究方向和提名原则,会议评选出第四届“7号空间”的八位(组)青年艺术家。入选的八位(组)艺术家分别是:丁士伦与硬虎制野、贾淳、马若骢、邱思遥、王礼军、张文超、张钊瀛、郑云瀚。
未来,广东美术馆将持续对青年艺术生态进行观察、引导和学术梳理,通过对优秀青年艺术家长期、深入的支持,担负起营造健康、多元、丰富、有活力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成长计划的使命!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
王绍强
“7号空间”总策划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主任
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二级教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自2015年以来,参与策划广东百年美术大展,2017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广州影像三年展,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总策划与文献展策展人等,策划过超100场展览并多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优秀项目奖。2017入选“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艺术权力榜”上榜人物,被评为《国家美术》风云人物。现生活工作于广州。
李振华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6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2014年担任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国际展览《数字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国际顾问等。
刘钢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委员
策展人、艺术家,北京创意品项创始人兼总监。198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作为策展人以及创意品项总监,他立足本地实践并放眼海内外,以国际视野致力于通过创意品项这一文化品牌推动欧洲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沟通。
卢迎华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2020年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2012至2015年间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年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3年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是2017年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
吕澎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史家,2009年,53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策展人(联合策展人阿基莱 · 伯尼托 · 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 )。2011年,“201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历史之路”策展人(联合策展人阿基莱 · 伯尼托 · 奥利瓦);2017年与2019年为首届和第二届安仁双年展总策展人。
彭锋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邱志杰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家和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博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央美院科技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与数据艺术实验室负责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特聘教授;East科技艺术联盟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王晓松
第四届“7号空间”学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学博士、评论人、策展人。曾策划现当代艺术与设计展四十余项,出版个人艺术评论集《视线之下》以及主编、编著二十余部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并长期为两岸三地多家艺术媒体撰写评论专栏。
图片
第四届“7号空间”入选艺术家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丁士伦与硬虎制野
提名人:王绍强
丁士伦1998 年生于中国广州,现工作生活于伦敦。丁士伦着迷于对事件的描绘,他所渴望窥探的并非只是事件的真实性,还有使事件成立的“奇迹”。这些奇迹被他理解为一种脱离系统的错误,正是对这种错误的体验让丁士伦建立起他自己的叙事观。
硬虎制野(INHOO Manufacture)2019 年成立于广州,成员有曾远东、陈锐城、丁士伦,三位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与学术背景。小组将“游戏”作为作品生产的核心,并以野生且独立的姿态参与当代艺术创作生态以及合作模式的讨论。
丁士伦 《迷》 布面油画 100cm×90cm 2022
硬虎制野 《福》,亚克力、木、金属 约80x80x80cm 2020
贾淳
提名人:卢迎华
贾淳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天津,自2011年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曾参展2019年中间美术馆展览、2018年南京美术学院美术馆零空间展览、2017年安仁双年展、2014年深圳雕塑双年展。2016年在南京国际美展上获得学术奖。
《安德鲁斯三⻆形》 数码输出 191cm x 143cm 2017
《共⽣与异调—当代体育中的遗迹》数码输出 尺⼨可变 2020
马若骢
提名人:彭锋
马若骢,北京独立艺术家。生于广东,成长于北京,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取得插画本科学位,后前往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取得雕塑硕士学位。作品在性别的大主题下以个人童年经历和东亚社会背景切入,以“肉身”和“对视”作为着眼点,将动物的躯体夸张化,人格化。动物性的“凝视”构建起作品与观众,艺术家和观众的接触。
《我确实讨厌你》 布面油画、亚克力 120cm×150cm 2021
《⽆题》 布面油画、亚克力 70cm×50cm 2021
邱思遥
提名人:邱志杰
邱思遥,1994年生于江苏南京,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作品类型涵盖录像、摄影、表演、行为、新材料与交互装置等,近期集中关注基于位置信息的艺术,试图探寻更多用以抵抗感知固化的空间实践策略。
《蜂群迷航》 无人机,蜂巢巢础,蜂蜡
三屏录像:5min36s 2021
《西西弗斯》 液态金属、磁铁、3D打印树脂 500mm×500mm×340mm 2018
王礼军
提名人:刘钢
王礼军,1982年出生于湖南醴陵,本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生活工作于北京。艺术实践以雕塑、装置为主要媒介,作品多次以个展和群展的形式在国内外美术馆展出。
《自持》 樟木、多层胶合板、钢丝绳 264cm×60cm×108cm 2021
《水平》尺寸不定,玻璃器皿,2018
张文超
提名人:王晓松
张文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讲师。他的作品关注媒介环境中的人类经验、行为和想象,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作品涉及影像装置、虚拟现实、数据生成电影等基于新兴技术的艺术语言。
《对想象的支配》 实时交互影像 声音,无限时长 尺寸可变 2021
《自律的迷宫》 现场模拟及互动游戏、无限长度,声音,控制器装置 尺寸可变 2020
张钊瀛
提名人:吕澎
张钊瀛,1988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澳门科技大学博士在读。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韩国三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85后出生的重要艺术家代表之一,其作品有相当明显的国际化视野,充分体现出跨媒介、跨语言以及跨时代的精神混合现场。长期研究,实践图像史,重构话语颠復性的“个人场域”。
《终身学习—生活道具之理发店》布面油画 210cm×144cm 2022
《终身学习—生活道具之不再放弃波谱蛋糕》 布面油画 290cm×150cm 2022
郑云瀚
提名人:李振华
郑云瀚,1978年出生于黑龙江。郑云瀚是为数不多的一位,长期关注家乡、历史、文献的艺术家,并能很好的平衡现实冲击,报以诗意和温情。录像、摄影、电脑随即调取、表演等媒介混合,技术即是他工作的底色,也是他挑战和共生的因素。
《双人沙发》木板,油画布,丙烯颜色,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水泥等 240cm×99.7cm 2020
《卧室窗外》 木板,油画布,丙烯颜色,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水泥等 140cm×165cm 2020年
审定 / 涂晓庞
编辑 / 温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