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艺术品如何“重获新生”?
藏品是一座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学术之基、活化之源。"跨越时空的守护——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于7月底在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正式拉开帷幕,向每一位踏入这场时空之旅的观众讲述着艺术品“重生”的故事.....
重焕艺术光彩:岭南文化瑰宝保护与修复
踏入四大展厅,从“揭示油彩的秘密”“重现国画的光彩”“溯古求新的技艺”到“透视立体的世界”,林丰俗、林墉的国画《松兰》、徐悲鸿的油画《妇人倚窗像》、古籍《新刊韩非子解诂》等艺术瑰宝熠熠生辉,从中国古代的古铜镜到西方现代雕塑《思想者》等文物杰作历久弥新。
“当一件艺术品进入广东美术馆的收藏体系后,它便开始了一段特别的旅程。从身份记录、存储保护、运输展览中的损害检测和修复,再到修复后的库房休眠,最终重新展出的过程中,修复师们始终陪伴在其中。”广东美术馆艺术修复部主任刘端玲告诉记者,展览通过多种视觉手段展现了修复师们如何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让艺术品们宛若新生,一段段艺术品和文物背后的修复故事娓娓道来。
2017年广东美术馆接收了广东省政府属下几大宾馆收藏的700余件名家字画。因长期悬挂于公共空间,这些作品存在指印、霉点、黄渍、油斑和破损等问题。广东美术馆联合本地修复力量使它们得以重焕生机,在二号展厅“重现国画的光彩”,集中展出了其中10余件画作的修复案例。
林丰俗、林墉的书画《松兰》就是其中之一,作品刚送到广东美术馆时面临着诸多修复挑战。原装裱的画面受损严重、画作各幅尺寸不一,存在多处严重缺损和黄渍。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们首先使用胶矾水对有画意的部分进行固定,以防在清理过程中脱色。
随后,他们细致地清洗油渍、酱油渍和黄渍,由于这些污渍的处理需谨慎,因此采用了轻量分次清洗的方法。最后,修复师们揭去底纸,对画心缺损部分进行了补纸,并将纸张加到原画高度处,进行重托底。
“艺术品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长期且需要耐心的过程。每当修复师看到艺术品受到损害,其实会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疼。”刘端玲说。
提高修复效率:“文化+科技”领域深度融合
了解画作是修复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化学专业出身、从事艺术品修复工作18年的广东美术馆艺术修复部副主任莫述文介绍,艺术品修复工作依靠人的专业知识和手工技巧,更应充分利用现有科研器材。
显微镜、紫外线、红外线和X射线,以及XRF光谱仪、光纤光谱仪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帮助修复师检测画作,揭示肉眼看不见的症结,以确定最佳修复方案。
在“揭示油彩的秘密”展厅中,胡一川代表作《挖地道》的修复研究就是文化与科技深度交融的生动案例。
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先后三次对该作进行修复保护。前两次修复主要解决支撑体结构变形和绘画层脆弱剥落的问题。第三次是研究型修复,在多方支持下完成了多光谱成像和Micro-XRF 微区 X荧光光谱成像等一系列科学检测和分析,最终顺利实现了对该作品的全面修复。
广州美术学院的材料与油画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提供的修复案例,则是徐悲鸿旅欧时期的作品《妇人倚窗像》。该作品为艺术家于1922年在德国柏林的临摹之作,原作出自欧洲绘画大师伦勃朗之手。
在这幅作品创作百年之际,该工作室应用了多种科学检测手法,特别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可见与红外波段光纤光谱仪等手法,在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下对作品进行了完整修复,延长了作品的保存寿命,也让观众从科学与微观的角度了解徐悲鸿的艺术世界。
在同一展馆中,汤小铭的《悠然》修复案例背后正是艺术品修复师莫述文的代表作。
他回忆道:“最初通过肉眼观察,这幅作品只有几个小洞和小破损,但借助现代仪器和高倍显微镜的检测,可见油画中竟然隐藏着上百个白蚁蛀洞。”作品的画布背面出现大量虫蛀,此修复案例展示了高倍显微镜和局部修复法在虫蛀损伤油画中的应用。通过清理虫蛀以及加固虫蛀损伤区域,实现作品的修复保护。
“现代技术设备的引入让油画修复变得更加高效,比以往的手工方法快了许多。”莫述文告诉记者,2004年,广东美术馆引进了一台专为油画修复设计的真空电热抽气工作台,这台设备能够加热托裱油画、加固颜料层,并恢复画布的平整等功能。
此外,广东美术馆还引进了微型电烙铁等现代设备和材料。乘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东风,现代艺术品修复不仅大幅提升了修复的精确度,还让艺术品的历史价值得以更好地保存。
来源:羊城晚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