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中心 / 资讯 / 2020

云开幕 | “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2020年4月30日,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在广东美术馆开展。展览由王绍强担任展览总监,丁宁担任学术主持,张芬担任策展人。在这个特殊时期,广东美术馆以“云开幕”的方式为观众完整呈现开幕及展览现场,以网络云端的呈现形式,达到线上与线下的联合、让在场与远程的观众实现艺术共享。
 
云开幕现场
 
 
出席本次“云开幕”的嘉宾有,现场嘉宾: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广州市启明学校教师陈池林,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策展人张芬,参展艺术家陈文华、黄文亚;线上嘉宾:“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 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华世纪坛策展总监高敬,参展艺术家隋建国、李秀勤、莫毅、秦思源、王维荣、卢珊、惠干源。

在“云开幕”现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本次展览策展人张芬,现场艺术家陈文华、线上艺术家秦思源先后致辞。学术主持丁宁未能到场,致辞由主持人代为宣读。

 
△本次展览总监、广东美术馆馆长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致辞


△现场艺术家代表陈文华致辞

展览总监王绍强表示,“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是广东美术馆对艺术共享的一次积极实践,首次将展览交流对象聚焦于视力障碍的人群。长期以来,由于艺术表达对视觉的倚重,视觉障碍人群难以有更多机会分享艺术中所传达的思想和力量,而在今天多元的文化视野和表现力下,艺术与广普大众的壁垒日渐销蚀,使得这样的分享成为可能。此次,广东美术馆试图将展览策划与呈现维度再一次拓宽,借助艺术达到理解、关爱与平等。这种平等,既是视觉障碍人群的“看见”与“被看见”之间的平等;也是我们与视觉障碍人群的一次共情的共振、彼此交流的一次平等。

展览共分为三个版块“你的眼睛”“我的眼睛”“新眼睛”,展出10位艺术家的特别创作,艺术类型包括雕塑、摄影、录像、装置等。沿“视障人士的感知与心理信息的艺术化转换”,“视障人士视域范畴的艺术实验”以及“平等呈现健全及视障人士共同的视觉盲区”的逻辑脉络将策展人对“同一双眼睛”的主题阐释层层展开。希望通过艺术告知差异的存在,试图启发承认、启发理解、启发包容,而非消解差异。

 

△参展艺术家秦思源通过网络视频会议与现场嘉宾进行交流

本展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入选项目,得到了国家文旅部和广东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广东美术馆长期关注新兴艺术创作和青年策展人的培养,重视在展览维度和策展叙事方面的创新,并希望以此延展艺术展览的交流形式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艺术表达和交流中来。为此,本次展览将展开丰富的线上公共教育形式,将有声美术馆带到你的耳旁。我们始终相信,艺术是人类的另一双眼睛,它能看多样而广阔的内心和无边的世界。


△参与“云开幕”嘉宾合影

策展人语

时至展览启幕,2020已经过去了的三分之一。风驰电掣的三分之一和余下的风云莫测的三分之二里,新冠疫情将使得世人再一次有效意识到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作为策展人,我亦一直尝试探讨一种“全人类”的当代艺术形式和展览呈现方式。这里所谓“全人类”,一是指艺术的样式能够吸引全民的关注、共情和交互,而非只是固定的特定人群,从中斩获审美欣赏、批判思考的美育基础技能;二则是能够运用公共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分类别地将艺术输出给大众,使得艺术启迪生活、艺术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能够得到普遍应用。本次的“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选择的是从视觉障碍的角度介入,有限的实现当代艺术“全人类”的一小步,然我们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本次展览策展人张芬现场导览

此次的展览项目尝试达成当代艺术的共享,共享的目标群体是普通健全观众,以及有视觉障碍的残障人士。通常,我们一直视视觉障碍为视觉艺术、甚至艺术接受的屏障。该展览的策划源头的确是为视障观众而起,但我们并没有把该展览的受众局限于这部分特定人群,展览希望尽力做到的是:于此项目之中,视障观众能“看”到的,健全观众也能“看”到;健全观众能“看”到的,视障观众也能“看”到。至此,我们会萌生一个更有趣的设定:视障观众“看”不到的,健全观众也无法从这个展览上“看”得到——这便在有限的观展时间和有限的展厅容积里策略性地实现了短暂的“平等”——这是一种生理和物理上的公平,我们希望利用艺术的理想世界制造这种罕见的瞬间,跨越身体机能上的差异,通过艺术之可能性,相互体谅,相互拥抱。


△展览现场


所以这个展览绝非仅仅是带给视障观众的,更是带给“全人类”的(当然,仍旧是有限的)。在疫情营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警示之下,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下,让艺术之体验辐射到健全观众、走进展厅及线上观展的这部分视障观众的内心里,收获其他社会途径所不能生产的积极心理感受,使得当代艺术的概念和成果能够普及共享到尽可能多的广大受众,我想这是此时该展览应运而生的意义。


△展览现场


同时,展览又是“蓄谋已久”的,或者说,这是一个“认真”的展览,而非一场关于“关爱”的大秀。展览邀请的10位艺术家,或坚持与视障群体相关的艺术探索多年,或一贯秉承“无差别”的开放创作态度;选取的每一位参展艺术家,都是虽深谙艺术系统的“观看之道”,却持续关注人文内核、社会观照的笃定的践行者和修行者。视障人士的“另一双眼睛”给予了他们奔腾的创作冲动,艺术家同我们兴奋地讨论“盲人的外界是一个包裹着他(她)的平面的屏幕”“他们能感受到我的光吗”“我很想知道,他们能不能摸出我的肌理”“这是他们最喜欢的声音”“我的速度他们能接受吗”“整个世界对盲人来说都是雕塑”……我们在展览里热切地聊“眼睛”的时候,不是在聊艺术的视觉/非视觉的古老命题,我们聊的是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接受世界的方法;作为健全人士的我们不是单单在聊另一类人群,恰恰我们更在了解我们自己——源自于对外界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好奇,我们都拥有了“同一双眼睛”。


“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内在划分为三个结构:“你的眼睛”“我的眼睛”和“新眼睛”。


“你的眼睛”以视障人士的日常为他者,探索视障人士所能接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信息的艺术化转换。巧合的是,这部分的艺术家都注意到“盲文”这个视障人士惯用的信息交流工具:范勃通过现成品和形式感的结合,将盲文转译成视觉艺术;李秀勤通过装置和盲文雕塑的组合,将盲文转译成触觉艺术;王维荣通过凹点铜版和凸点诗文的图像转译,在视觉和触觉上塑造“浪漫”。


△展览现场


“我的眼睛”以视障人士作为第一视角的主体为出发点,是视障人士感知和行为范畴的艺术实验:隋建国通过遮蔽双眼来制作的负空间雕塑,在屏蔽观看的“平等”的匣子内部,观众交互之后达成“握手”;惠干源通过科技手段,使健全观众与视障观众一道,抵达一个全新的同等的艺术接受频率;黄文亚通过反映盲人行走的录像,将视障人士的生存体验展现为艺术语言。


△展览现场


“新眼睛”则试探艺术想象的边界,展示健全及视障人士共同无法企及的视觉盲区:秦思源通过盲杖的“点”“划”动作和摩斯密码的“点”“划”的互译,声音和影像化地诠释两部分观众都无从了解的神秘信息;莫毅通过一只狗的视角进行的摄影创作,亦是两部分观众都未有过的身份经验;卢珊通过嗅觉、触觉、视觉多维建立起来的集体记忆场域,唤起非视觉的珍贵“回忆”;陈文华通过声效、光影和动画营造的精神激励,同样适用于两部分观众的内在体悟。


△展览现场


由于展览的特殊性,我们从一开始就更积极地融入了公共教育理念和线上线下的教育推广活动作为支撑,强调项目的参与性与体验感。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展览得到文旅部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和大力扶持,无论创作的素材还是展览的展陈和推广,也得到更多视障人士和公益团体的支持,更有热心的师长朋友和艺术同行对展览的持续关爱和帮助。疫情之下,我们期盼欣赏、加入这场展览的方式是多元的,超越“眼睛”的,跨越横亘于健全和视障观众之间的视力羁绊的。


△策展人张芬和观众现场互动


“同一双眼睛:艺术共享计划”的一切都是因为差异。唯希望透过艺术告知差异的存在,试图启发承认、启发理解、启发尊重、启发包容,而非消解差异,和停滞不前。而我们的“艺术共享计划”也可能幸运地成为可持续性的,成为更远大的眼睛,更远大的耳朵,更远大的心……

 

张芬
2020.4.20于广州

审定 / 涂晓庞
技术支持 / 刘世新
文字 / 曾睿洁 温嘉宝
图片 / 李伟杰 刘丹妮 曾睿洁
编辑 / 曾睿洁 温嘉宝 刘丹妮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