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宣传视频
二十世纪德国的新表现主义以及观念艺术大师博伊斯等艺术家,曾给予当代艺术界丰富的启示,今天,“后绘画时代”的德国当代艺术将给予观众什么样的视觉体验?新媒体时代下的德国当代艺术又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思考?
2018年7月6日至8月14日,“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学术主持,艾墨思(北京)、何金芳(广州)担任策展人。
本次展览呈现了德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抽象绘画艺术家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以及卡佳·施特龙茨的作品。作为探索性案例,展览旨在向观众引介德国“后绘画”(post-painting)艺术,再进一步阐明全球化语境中当代艺术的积极状态。
展览主题所指涉的正是“后绘画”时代,王绍强馆长对此解释到:“ʻ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ʼ这一主题不仅暗示了现当代绘画观念的演变,还在具象和抽象思维的博弈中展开两者在绘画中的时空对话。通过抽象,我们总能在它简洁、朴素、节制而优雅的色彩和形式中重新寻得生活的实体,感受艺术中点、线、面所散发出来的文化力量。”
对于“绘画能否在一个新媒体主宰的世界生存下来?!”这样一个问题,策展人艾墨斯和何金芳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四位德国画家呈现了他们对这一问题恰如其分的回答,同时还展现了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时代精神”(Zeitgeist)的捕捉。
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在当今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卓有成就。艾稞曼为了艺术而周游世界,作品中强烈、饱和的色彩把观者带入神秘的异域。本杰明•阿普尔是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数字原生代”,他成长于厄瓜多尔,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常能看到拉丁美洲文化的痕迹。卡佳•施特龙茨喜欢研究哲学,她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是展览中最诉诸于感性的艺术家。而托马斯•塞比茨的作品善于挑战抽象和具象之间的界限,他曾代表德国参加过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此次展览与广东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三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形成中西结合的展陈逻辑。在这种格局中,德国抽象艺术国际性的、强调精神特质的取向与“笔墨纸砚——格式与想象”对当代文人精神的重思、“万川曾映月——四人风景研究展”对文化记忆的挖掘、“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 第四回:人与大地——李宁当代水墨叙事展”对精神世界的关照之间,所建构的微妙关系,形成国际当代绘画对话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展示格局。
这个七月,广东美术馆独立策划的四大展览已全部开展,本馆还将陆续推出更多展览,敬请垂注。
△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文字 / 曾睿洁
视频 / 魏宇彤 林志豪
摄影 / 林志豪
编辑 / 魏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