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现场|广东美术馆时隔十五年再办林墉大型个展,呈现山水新境界

录入时间: 2018-05-09

当代岭南大家林墉曾以独树一帜的人物画立足画坛,近年来他的创作主题转向了山水,这批山水作品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和境界?2018年4月25日,时隔十五年,广东美术馆再办林墉大型个展。“林墉:似山还似非山”以50余件山水力作,集中展示林墉近年在山水画方面的创造性探索。 
 
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任策展人,通过“云山悦我”“很古很久”“不问岁月”三个版块呈现林墉的山水境界。
 
广东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林雄,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树,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策展人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以及陈金章、梁世雄、汤小铭、郑爽、钱海源、关则驹、陈振国、廖慧兰等众多老艺术家出席了开幕活动。
 
广东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林雄详细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林墉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同时肯定了广东美术馆的筹划工作。他表示,希望广东艺术界能继承优秀传统,并努力促成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争取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从人物到山水:生生不息 创新不止
 
“一个艺术家怎么能永远地‘重复’呢?一个人在死亡之前不是一直活着的吗?在看,在走,在听,在思想……却重复自己的艺术产品(不能叫创作)?我知道林墉是不干的。”作为挚友,黄永玉对林墉的创造性理解得非常透彻。
 
创新和求变,是林墉从艺数十载中唯一不变的追求。
 
1966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林墉,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把西画的补色概念成功地引入了中国绘画语言中,发展出霸悍、坚实、俏丽的绘画风格。
 
然而林墉并未止步,其后他又在巴基斯坦系列作品中开创了中国人物绘画的表现性手法。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认为,杨之光开创了新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范式,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物画寻求和开创从现实主义向表现性过渡的阶段,林墉就是这个过渡中的关键人物。
 
广东美术馆作为一个地区性美术馆,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林墉创作的梳理和讨论。广东美术馆在十余年间先后多次举办林墉个展,2003年的“霸悍的恣丽”,2005 年的“山水·林墉”以及“林墉赏珍展”,2006年的“林墉·再画印度”,2016年的“一群老头:林墉作品展”,都在试图再现和梳理林墉作品的史学意义。
 
王绍强馆长表示,广东美术馆筹划此次展览,不仅是在承续以往的梳理研究,同时也为大众和学界重新认识林墉山水画提供理路。
 
在“俗人”与哲人之间:逸笔草草 心之所向
 
有人说林墉是“俗人”,他追寻美、表现美,创作了大批的“美人画”。林墉的“俗”是超然的,“我愿我的画有凡夫俗人的温度在!毕竟,我不敢、也不想高踞父老乡亲的视野之外。” ­­
 
策展人王璜生深明林墉的境界,他用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关于参禅的三层境界解释林墉的精神境界。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又到看山仍然是山。只有参禅到了这一境界的人自己心里才明白。他进一步把这种解读与苏轼《水龙吟》的“似花还似非花”相衬,最终转用为“似山还似非山”。他认为这种论述与林墉近期大山大水精神境界很投合。
 
在林墉这批大山大水作品中,山、石、云、树、古藤、杂花、野草、乱流,表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心境、情境、意境,是一种随心所欲超越三界的生命境界。这种表现或许与观者习以为常的传统审美观相冲突,乍看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需久观方能见其动人心魂之处。林墉善于把激情纳入他的理性构架之中,画面上突显的是带有构成性的布局,而这种结构美感与笔墨情趣又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他正在逐渐强化的主观表现性和笔墨的自主性,而这也正是林墉自然心境的宣泄与流露。王绍强馆长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为观众呈现林墉在新题材上的崭新探索,同时为学界提供更丰富的研究思路。
 
本次展览将展至2018年5月22日。
 
△广东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林雄(左三),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艺术家林墉(左四)及其女儿林蓝(右二)等嘉宾合影
 
△广东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林雄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和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的陪同下参观展览
 
△老艺术家陈金章和林墉交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文字 / 曾睿洁
图片&编辑 / 丹妮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