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中心 / 资讯 / 2017

“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确立评选机制及年度入选名单

2018年1月8日下午,广东美术馆召开了“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批评家皮道坚,评论家杨小彦,策展人于洋,评论家、策展人胡斌,评论家、策展人管郁达以及独立策展人孙晓枫等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本次会议。
 
会上,广东美术馆为各位学术委员会的专家颁发了聘书,随后经过各位专家热烈、融洽的讨论,对“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的机制和诉求达成了共识,确立了具有前瞻性、包容度、持久性的提名机制,同时还明确了具有自身学术方向与理论高度的展览取向。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首先介绍了艺术家提名评选的基本范围和原则,同时对项目策划的初衷作出了总述性的发言,“关注、引导和梳理青年艺术生态是广东美术馆一直以来的主张和理念,我们曾经举办过多种类型的青年艺术展和活动。当下,广东美术馆希望通过更持久、更开放、更具学术特色的机制对优秀青年艺术家进行长期、深入的扶持,为健康、多元、丰富、有生机的艺术未来贡献力量”。
 
随后,各位专家围绕项目的提名机制与学术导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此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专业意见。
 
皮道坚认为,这个机制推出的艺术家,应该是新的文化语境之下,那些活跃的,且具有创造性、思想性、探索性的艺术家,他们既代表中国艺术的过去,同时也应该预示着中国艺术的未来。再者我们要与广东地区画院、美院的培养机制有所区别,但并不是把这些系统的艺术家排除在外,而应该给予同样充分的关注。
 
杨小彦在发言中也针对提名展的甄选要义提出了看法,他认为本次项目需要与美院系统的同类展览有不同的向度,同时两者又能够相互补充协调。最后他精辟地总结了提名展的要义:“提名展不等于是一个幼稚展,一个独立展,相反,这个展览的艺术家都应该存在某种引领未来导向的潜能。”
 
于洋认为青年艺术展是近年来各大艺术机构的热点板块,由广东美术馆领衔的青年展应当更凸显社会性品牌。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参照中国美术馆的经验,做青年展的同时开展配套的收藏计划,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发展状态,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青年艺术家收藏体系。
 
管郁达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从建立提名机制观察期的必要性、选择艺术家或艺术家团体时考量方式的全面性、评选范围扩大到海外的重要性、学术探讨方式的开放性这四个方向上详细、具体地分享了他的看法,为提名机制的完善给予了鲜明的学术指引。
 
胡斌表示,从提名上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圈的分化,进而超越局部圈子,对不同的艺术形态有所观察。同时了解不同机构推荐青年艺术家的方法,收集并分析类型相近的项目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的提名方向才能具有更清晰的定位。除此之外,展览筹备时艺术家和策展人应该共同介入对展览空间的思考,让展览更整体、更系统。
 
孙晓枫从展览空间和机制诉求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他认为“7号空间”所处的边缘地带决定了展览的定位可以走向“自我边缘化”,同时这个中间地带还具有豁然性、可能性和探索性,因此空间定位与展览定位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此次提名展的诉求是有别于画院和美院体系的,我们强调的甄选机制决定展览的研究性会更强。
 
在明确此次项目的提名机制和学术取向后,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们介绍了各自推荐的青年艺术家,并进行现场投票评选。最后,专家们从17位提名艺术家中遴选出8位艺术家参与2018年度的“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他们分别是:李宁、杜小同、苏畅、孙策、漆澜、黄一山、林芮襄、张文心。其余9位艺术家将列入“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项目的提名档案,在后续的展览和活动中继续予以推荐。
 
学术委员合照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批评家皮道坚颁发聘书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评论家杨小彦颁发聘书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策展人于洋颁发聘书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评论家、策展人胡斌颁发聘书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策展人管郁达颁发聘书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为独立策展人孙晓枫颁发聘书
 
会议现场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发言
 
批评家皮道坚发言
 
评论家杨小彦发言
 
策展人于洋发言
 
评论家、策展人胡斌发言
 
策展人管郁达发言
 
独立策展人孙晓枫发言
 
 
入选艺术家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艺术家李宁
生于1972年3月,祖籍山西。2013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李宁以传统水墨材质为媒介、以“名山入海”为题的绘画作品,水墨媒材的独特韵味似曾相识;画面的陌生感则引人入思,与我们熟悉的流行水墨艺术作品,包括传统的写意、工笔和当代的抽象、实验都大相径庭:焦点式的满画面图式与“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传统水墨写意画拉开了距离;具象的、非表现亦非符号化的情境呈现又有别于以象征与表现手法为主要艺术语汇的当代实验水墨。
 
《林中路·三十六》 48cm×180cm,纸本水墨,2014年
 
《林中路·三十二》,48cm×180cm,纸本水墨,2014年
 
艺术家杜小同
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居烟台。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当代水墨研究中心主任。“杜小同注重心性的修养,将充沛尖利的表现力用一种隐晦的手法埋进风景,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在杜小同的画中,总有一双微醺的眼睛,保留了某种酣畅的醉意,使得整个画面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画面充满微茫的统一,调子灰蒙,风景宽阔,笔墨厚重,色彩变化微妙,充满了现代感。灰调子把握到位,结构处理紧凑严谨,笔意肆意豪放,将他内心严谨守诚的情感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竹石No.5》,183cm×143cm,水墨宣纸,2016年
 
《微风》,4405cm×96cm,水墨宣纸,2014年
 
艺术家苏畅
1985年生,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苏畅是一个富有观念和独立思考探索能力的年轻雕塑家。他没有受过学院雕塑的专业训练,因此也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这使他一直保持独立思考。对于雕塑语言的兴趣让他通过在工作室的不断实践,驱使自己去塑造通过外部世界所瞬间感受到的真实。他的作品拥有丰富的视觉和哲学源泉,但他并不直接引用,尝试通过使用普通的日常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消化并生产新的可能的语言。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刻意模糊了雕塑和现成品、绘画的边界,模糊了模型和雕塑本来清晰的边界,质疑了惯性的艺术认知和边界。
 
展览现场,苏场个展《呼吸》,艾可,上海,中国,2017年
 
《呼吸》,高强石膏、麻、胶,174.5cm×80cm×78cm,2017年
 
艺术家孙策
1982年生于沈阳;200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孙策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绘画”主题和线索:草稿的转移,原始图像的转化,包括平面、画布、空间,和两副新作《自然物》系列的呼应,颜料可以是泼洒的,画布可以是缝制的或手工的,中间提供拷贝的草稿过程。艺术家对于艺术本体持久的追问,对于生命智慧的追思,对于当下生存状态的反思,蝴蝶的空濛之梦已然在召唤着他,我们相信,孙策已经开启了一次了不起的行程。  
 
《自然物5号》,综合材料、木板、亚麻布,110cm×80cm,2017年
 
《空色30号》,综合材料,120cm×120cm,2017年
 
艺术家漆澜
1973年生于四川安岳;2007 师从王孟奇教授攻读美术学博士学位。 2001  参与《艺术当代》杂志创刊,现为《艺术当代》杂志策划,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早期从事中国画创作,其山水作品笔墨磊落清健。自2004年以后,转向综合材料,试图突破文人绘画的语言模式和美学趣味,作品具有强烈的实验性质,同时有不失知识分子的教养感。漆澜对中国现代油画也研究深至,是“中国书写”、“新绘画”这两个概念的提出的发起人之一。漆澜还具有良好的文史功底,勤于学术研究与理论写作,其唐宋诗文的积累和素养在70后艺术家中更是少有的。诗学的意蕴深知植于他的内心,潜移默化,转换为他的笔下物象形态,呈现出一种杂沓、苍茫而有沉郁的历史感,这种审美风范在今天或许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无可奈何——致赵之谦No.1》,纸本综合材料,83cm×145cm,2016年
 
《埃斯塔克的残雪——致塞尚(一)》,木板、油彩、综合材料,79.5cm×109cm,2008年
 
艺术家黄一山
1983 生于广东汕头;2006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2009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班。现工作生活于广州。“怪诞、对肢体的解构,在我那一部分作品中往往不直指伤害本身,而是在假设一个伤害的前提所能产生的感官空间。我更愿意把他们看成是一种表演,叙述的逻辑悖论,可以触碰生活中的一些疑惑。魔术表演也正如这样的悖论,观众在障眼法中享受奇观,并希望寻求破绽。”
 
《布纹研究》
 
《比例失衡》
 
艺术家林芮襄
1981年 生于广东;2012年毕业于巴黎一大-索邦大学图像与现行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广州。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运用绘画、物品、音效和行为等综合方法探索文字、语言的具象化表现方式。“从进入艺术实践开始,我始终保持着对绘画的激情,它对我而言实际上早已经脱离了与视觉的关系,而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绘画的行为及其绘画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运动,不断地与肢体和感官进行对话并留下记录。根据巴特的‘间性’理论,我一直游走在确定与不确定的界限之间,以探索绘画的实质和可能性。”
 
行为绘画:墙、炭铅笔、音效
 
《东山谱Google》,4cm×78.7cm×109.2cm,墨、水彩纸,2017年
 
艺术家张文心
1989年出生,2013年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获纯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安徽。她曾于2015年获得马格南基金会AtlanticPhilanthropies奖金;2016年获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 New Talent;2014年入选三影堂摄影奖和徕卡新人奖。张文心运用录像、电脑动画、摄影与装置,并综合写作与音乐,建构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体验,亦常常由日常经验绵延出对时间与超验的思考。
 
《时间篝火I号》 视频截图
 
摄影小说《瀑布招待所旁的巨兽》,收藏级艺术微喷、灯箱,2014-2017年
 
关于“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
 
“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项目,将研究和支持对象定在生于70-9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以个展的形式,配合出版、研讨、交流等相关活动,呈现当代青年艺术多重生态,同时为全国青年艺术家定制一个发展前行的平台。
 
为保证展览的学术高度,广东美术馆成立了“七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将面向全国,根据广东美术馆年度展览规划和研究方向,推荐并投票评选既具有探索性、前瞻性、未来性又符合广东美术馆学术主张的青年艺术家参展。当年被提名但尚未入选的艺术家将列入提名档案,在后续的展览和活动中继续予以推荐、支持。
 
 
 
 
文/曾睿洁
图 编辑/ 吴俊贤 梁洁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