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于12月28日在广东美术馆盛大开幕。继2001年和2006年成功举办两届“当代水墨空间”展后,时隔十年,广东美术馆再次启动“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继续推进对“当代水墨”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开幕式现场
广东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王绍强致辞
本次展览学术顾问皮道坚致辞
本次展览的目的是为了理清当下水墨艺术问题的几种线索,建立一种超越“水墨”的展览模型。同时,由于本次参展艺术家使用的媒介同时涉及影像、声音和装置等,他们当中很多并非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水墨”艺术家。由此,广东美术馆试图对水墨的概念进行大胆的解构和重组,用多维的艺术形态呈现水墨这种媒介在当下不断被拓宽的边界,而水墨则成为一种精神内核和观念意识继续影响着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与思考。
艺术家代表杭春晖讲话
本次展览策展人孙晓枫致辞
研讨会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学术顾问、批评家皮道坚、批评家艺术家杨小彦,著名艺术理论批评家冯原,崇正拍卖首席执行人、汇正艺术董事长许习文,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画廊》杂志主编李琼波,柯木塱艺术园投资人沈勇,汇正艺术机构CEO宋灏,参展艺术家王天德、王牧春、王煜、朱芳琼、王集云、朱岚、雷子人、魏青吉、陈侗、曾翰、汤南南、佟飚、张诠、韩冬、闫锡聪、杜小同、杭春晖、蔡广斌、李纲等以及本次展览的总策划、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和本次展览策展人孙晓枫出席了开幕式。
“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由皮道坚担任学术顾问,吴洪亮担任学术主持,王绍强担任总策划人,孙晓枫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以“变相”为题,由四个单元交织而成:“格物”——强调水墨的物质性及材料特征;“无法”——水墨的观念化阐释,对“骨法用笔”的一种摒弃与修正,对成为范式的水墨语言如何使其“失范”;“拟境”——传统水墨画所给定的观看空间和心理空间在当代的再认识和演绎;“气象”——融合、渗透及转化中的青年水墨现象。展览和25位艺术家合作建立一个水墨问题的共生场域,就艺术家自身的问题意识进行相应的归置并成为问题的佐证。
“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由皮道坚担任学术顾问,吴洪亮担任学术主持,王绍强担任总策划人,孙晓枫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以“变相”为题,由四个单元交织而成:“格物”——强调水墨的物质性及材料特征;“无法”——水墨的观念化阐释,对“骨法用笔”的一种摒弃与修正,对成为范式的水墨语言如何使其“失范”;“拟境”——传统水墨画所给定的观看空间和心理空间在当代的再认识和演绎;“气象”——融合、渗透及转化中的青年水墨现象。展览和25位艺术家合作建立一个水墨问题的共生场域,就艺术家自身的问题意识进行相应的归置并成为问题的佐证。
对媒介语言和观念的研究一直是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展览策划的重点之一,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一直以来,广东美术馆通过不断的行动建立各种关联实现对当下水墨艺术综合、立体、差异性的描述,为未来视角的转变与问题方向的调整做好基础。2001年的“第一届当代水墨空间: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对国内实验水墨二十年的演变与观念更迭进行了阶段性的观察、总结与梳理,为后续的当代艺术研究提供一份当代水墨实验领域较为全面的、综合的、断代式的文献资料;2006年的“第二届当代水墨空间:渗——移景和幻想”借用各种方式探索“水墨性”,“渗”字揭示了水墨的语言特性及参与当代艺术现场时所采用的方法方式,将“水墨”视为一种文化表征,通过呈现当下艺术实验与作为文化表征的“水墨”的关系,提供另一种创造性实验性的“文本”,探询水墨的文化内涵、文化含义的当代演绎的未知性和可能性。而“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持续从不同的角度介入,层层推进对水墨问题的追问——“当代水墨”是什么?这种传统媒介方式如何在当代语境中生效以及新兴媒介与水墨之间的碰撞和交融所带来的跨学科实验将导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本次展览策展人孙晓枫认为,本次展览的目的不是要展开对水墨的完整描述并给予答案,而是通过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协作建立一个可资观察的“模型”,艺术家之间互为镜像,移动地、交错地确立联系,作品之间不断地形成协商与张力并生产意义。不同代际艺术家的差异化思想也将在展览中建立一种时间性的逻辑并提示了未来的转向。
在媒介语言的研究与展示上,本次展览总策划人王绍强指出,广东美术馆未来还会推出更多新的尝试,这种努力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内在的学术诉求和文化责任。希望借此为日后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提供一份鲜活生动的、综合的展览档案。
此次展览展至2017年2月12日。
广东美术馆
2016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