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0月25日,“世纪对话——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学术论争”馆藏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之一。展览展出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相关代表作品约100件,包括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李凤功、黄般若等名家的代表作品。
中国近现代是中西文化撞击和交汇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形形色色西方美术思潮及绘画技法猛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及其技法,围绕传统和现代、精神和物质、民族性与时代性等复杂关系上的二元对立,始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界争论的焦点。对当时的中国画家而言,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纷繁复杂的“古今”问题,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西”问题,不但要解决纯粹的艺术问题,还要面对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因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画,也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局面。
展览现场
面对西风东渐下的文化冲突问题,一向处于中国最开放前沿的广东画坛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在经历中西方文化对峙、冲突、融合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粹派、融合派、西化派等百家争鸣之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和以黄般若、黄君璧为代表的国画研究会。两派的相互对峙与融合,共同推动了广东美术的蓬勃发展,使之与北京、上海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剑父受到日本画家参酌西方绘画以革新日本画的启发,同时又接受了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火热斗争的洗礼,面对当时中国画坛陈陈相因、泥古不化的弊病,他与高奇峰、陈树人以异军突起之势,擎起新国画的旗帜,给当时画坛以耳目一新的印象,他们的风格、流派倾向既不同于20世纪初的复古派,又不同于立足石涛、八大的“新进派”,因取法日本画法而独树一帜,故当时被称为“折衷派”。 1925年,高剑父创办春睡画院授徒传艺,培养出了诸如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司徒奇等第二代中坚力量,正是由于他们的加入,才使得折衷派向岭南画派的发展演变终成气候,也为岭南画派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岭南画派作为中国现代画史上最早提出“折衷中西”的画派,它提倡艺术的时代性,把西方的科学写实引入中国画,强调现实性题材,强调艺术的大众化,提倡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为当时混乱、盲目的画坛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闲日 方人定 中国画 1931年
在西学东渐和岭南画派强劲崛起的现代语境下,中国画坛出现了一种国学回归潮,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前身癸亥合作社正是在这个国画复兴运动的节点上成立的。1925年扩充为国画研究会,省外画家如黄宾虹亦加盟该会,在东莞、香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均建立分会,会员多至五百多人,具有足以与岭南画派分庭抗礼的地位。针对当时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和唯洋是崇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打出了强烈的回归民族传统的旗帜。相对于同时代的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广东国画研究会向来被认为是复古保守的代名词,但就当时国画研究会的主张而言,他们也并非一味的盲从传统,而是主张从传统自身去寻求发展与变革,强调民族艺术的特殊性和艺术中的国民性。
瞎斗 黄般若 中国画 1937年
1926年,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代表人物黄般若与岭南画派主将高剑父的学生方人定在广州报纸上的一场笔战,拉开了围绕中国画革新而持续40年之久的大论争序幕,这一论争时间之长、阵线之复杂、涉及面之广,在中国美术史中也实属罕见。综观其会刊中所载大量探究国画变革的理论文章,这场世纪论争的主要观点分歧包括中国画近世萎靡不振之原因、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判断、传统写生之有无、抄袭与创作、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东西方绘画的融会借鉴等问题进入了探讨。现在看来,广东画坛的这一场论争从一定程度上正是当时中国画坛矛盾冲突的一个缩影。
展览现场
这一论争不仅仅是局部地域的派别和艺术观念之争,它的产生不但与当时中国美术界古今与中西的思想碰撞密切相关,甚至直至今日,仍对中国美术具有深远影响。一方面,因同行相轧或意气用事,论争消耗了双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绘画艺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论争双方通过交锋和互动,纠正彼此的片面与偏颇,客观上起到了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事实上,高剑父自1930年代以后对传统的认识与理解逐渐接近国画研究会的观点,并“对国画传统笔墨,曾作长期补课”。而当年运动主将黄般若尽管始终坚持从民族绘画的本质精神出发,但经过当年涉及中西文化冲撞大辩论的他,也亦更加注意对西方艺术的研究,甚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香港“新派”的领袖、香港现代国画的奠基人之一。正是岭南画派带有冲击性的折衷追求与广东国画研究会对传统的深刻理解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地构成了广东画坛的基本面貌。因此,这场论战“不仅在岭南美术史上,即使在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正本清源意义”。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在这场论争开始近一个世纪之后,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在广东美术馆进行的一场重新对话,围绕这两大美术团体的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相关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尽可能其重置于二十世纪初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勾勒和梳理两出大团体的发展轨迹。
展览现场
广东美术馆希望对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传承转换过程中面临的情境与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不是孤立地从艺术谈艺术,从论争谈论争,这对于重新研究中国画现代变革的历史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美术馆
2015年9月22日
中国近现代是中西文化撞击和交汇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形形色色西方美术思潮及绘画技法猛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及其技法,围绕传统和现代、精神和物质、民族性与时代性等复杂关系上的二元对立,始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界争论的焦点。对当时的中国画家而言,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纷繁复杂的“古今”问题,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西”问题,不但要解决纯粹的艺术问题,还要面对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因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画,也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局面。
展览现场
面对西风东渐下的文化冲突问题,一向处于中国最开放前沿的广东画坛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在经历中西方文化对峙、冲突、融合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粹派、融合派、西化派等百家争鸣之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和以黄般若、黄君璧为代表的国画研究会。两派的相互对峙与融合,共同推动了广东美术的蓬勃发展,使之与北京、上海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剑父受到日本画家参酌西方绘画以革新日本画的启发,同时又接受了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火热斗争的洗礼,面对当时中国画坛陈陈相因、泥古不化的弊病,他与高奇峰、陈树人以异军突起之势,擎起新国画的旗帜,给当时画坛以耳目一新的印象,他们的风格、流派倾向既不同于20世纪初的复古派,又不同于立足石涛、八大的“新进派”,因取法日本画法而独树一帜,故当时被称为“折衷派”。 1925年,高剑父创办春睡画院授徒传艺,培养出了诸如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司徒奇等第二代中坚力量,正是由于他们的加入,才使得折衷派向岭南画派的发展演变终成气候,也为岭南画派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岭南画派作为中国现代画史上最早提出“折衷中西”的画派,它提倡艺术的时代性,把西方的科学写实引入中国画,强调现实性题材,强调艺术的大众化,提倡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为当时混乱、盲目的画坛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闲日 方人定 中国画 1931年
在西学东渐和岭南画派强劲崛起的现代语境下,中国画坛出现了一种国学回归潮,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前身癸亥合作社正是在这个国画复兴运动的节点上成立的。1925年扩充为国画研究会,省外画家如黄宾虹亦加盟该会,在东莞、香港、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均建立分会,会员多至五百多人,具有足以与岭南画派分庭抗礼的地位。针对当时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和唯洋是崇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打出了强烈的回归民族传统的旗帜。相对于同时代的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广东国画研究会向来被认为是复古保守的代名词,但就当时国画研究会的主张而言,他们也并非一味的盲从传统,而是主张从传统自身去寻求发展与变革,强调民族艺术的特殊性和艺术中的国民性。
瞎斗 黄般若 中国画 1937年
1926年,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代表人物黄般若与岭南画派主将高剑父的学生方人定在广州报纸上的一场笔战,拉开了围绕中国画革新而持续40年之久的大论争序幕,这一论争时间之长、阵线之复杂、涉及面之广,在中国美术史中也实属罕见。综观其会刊中所载大量探究国画变革的理论文章,这场世纪论争的主要观点分歧包括中国画近世萎靡不振之原因、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判断、传统写生之有无、抄袭与创作、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东西方绘画的融会借鉴等问题进入了探讨。现在看来,广东画坛的这一场论争从一定程度上正是当时中国画坛矛盾冲突的一个缩影。
展览现场
这一论争不仅仅是局部地域的派别和艺术观念之争,它的产生不但与当时中国美术界古今与中西的思想碰撞密切相关,甚至直至今日,仍对中国美术具有深远影响。一方面,因同行相轧或意气用事,论争消耗了双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绘画艺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论争双方通过交锋和互动,纠正彼此的片面与偏颇,客观上起到了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事实上,高剑父自1930年代以后对传统的认识与理解逐渐接近国画研究会的观点,并“对国画传统笔墨,曾作长期补课”。而当年运动主将黄般若尽管始终坚持从民族绘画的本质精神出发,但经过当年涉及中西文化冲撞大辩论的他,也亦更加注意对西方艺术的研究,甚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香港“新派”的领袖、香港现代国画的奠基人之一。正是岭南画派带有冲击性的折衷追求与广东国画研究会对传统的深刻理解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地构成了广东画坛的基本面貌。因此,这场论战“不仅在岭南美术史上,即使在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正本清源意义”。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在这场论争开始近一个世纪之后,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在广东美术馆进行的一场重新对话,围绕这两大美术团体的代表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相关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尽可能其重置于二十世纪初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勾勒和梳理两出大团体的发展轨迹。
展览现场
广东美术馆希望对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传承转换过程中面临的情境与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不是孤立地从艺术谈艺术,从论争谈论争,这对于重新研究中国画现代变革的历史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美术馆
2015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