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20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3月18日隆重推出
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对20世纪京派绘画的整体呈现
百年来首次重新开启三大画派的艺术对话
岭南视角,全方位完整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3月18日,大型中国画大师作品展《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20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将亮相广东美术馆。本次展览荟萃了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陈师曾、李苦禅、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吴作人等众多20世纪中国画大师近百件国宝级的绘画精品,参展画家逾60位。这是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也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地整体呈现20世纪百年京派绘画的面貌。本次展览是对京派绘画一次全方位的学术总结和展示,力图通过对京派绘画历史脉络的深度梳理,展现和还原中国画的正统面貌,是广大观众不容错过的一场艺术盛宴。
复原20世纪的艺术生态,追溯与解析中国画发展演变的历史景观
本次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基础,根据画家间的师承关系以及各自所专注的类别,大体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个版块,通过不同派别以及艺术主张的画家作品,呈现20世纪京派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领域的发展脉络。
现场配以诸多关于20世纪中国画的文献资料,包括20世纪北京画坛历史背景、画家生平简介、画家交游、活动等历史图片,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上世纪北京中国画坛的历史面貌以及当时画家的生活状态。力图复原当时的艺术生态,追溯与解析艺术家的创作环境,重现一个立体的、全息的、鲜活的京派绘画。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的精品荟萃,更是通过深度的学术研究,梳理出20世纪中国画发展衍变过程中的景象与脉络。这种独特艺术生态的展现,不仅承载着历代中国画大师的个体情绪,更分担着说明某种意义的社会内容,因而与特定的时代紧密相连,成为印证20世纪精神氛围最为形象的注脚。
反思20世纪京派绘画的曲折历程,重建中国传统价值
“京派绘画”概念的建立,并不等于对它所凝炼之史实的梳理、认识和研究就能自然地建立起来。对京派绘画史实的忽视,反映了20世纪中国画坛思潮的矛盾与纠结。
从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20世纪的中国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美术体系,其核心围绕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这个中心内容而展开,强调社会功用性,区别于中国固有传统中的审美偏向和精神自娱。这成为20世纪特别是下半叶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思潮,其艺术形态主要表现为中西融合。在20世纪新体系的主流框架之中,对于京派绘画的历史书写、价值评判自然都是在新体系的价值观之下进行。这是京派绘画的发展实践直至今日的历史研究始终面对的也是无法摆脱的现实背景。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京派被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被贴上陈旧、缺少现实生活气息的标签。
重新审视京派绘画,如果将它置于美术史自身发展的长卷中来,就会发现它不同于19世纪,更不同于宋元;就会发现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出新与创造,以及在民族基础上对西方艺术营养的吸收与融合。对于“京派”概念的厘定,至今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这并不应该减损20世纪早期北京画家群体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京派”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20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此后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借助社团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他们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群体。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即如今的北京画院)的成立,从国家的层面吸纳了重要的京派画家,使得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在以西式美术教育为主导的学院体系之外找到一种平衡。
本次展览作品的艺术家包括众多20世纪京派绘画的硕彦名宿,诸如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于非闇、徐燕孙……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价值有着深切的体悟与认同,以借古开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在传统艺术精髓和优长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实际上,无论新体系的中西融合,还是京派绘画的借古开今,二者都着眼于20世纪中国绘画需要发展变革的现实,只不过二者的思想主张和所循方向不同。京派绘画变革发展的基点是中国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当参照和吸收西方艺术有益的营养进行变革,与新体系立足于西方艺术资源的中国化和民族化,正好相互补充,互为启发,共同充实和发展了20世纪的中国绘画,使之出现丰富的创作面貌。更可贵者,京派绘画保存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延续。其中许多杰出的画家在中国画发展的崎岖过程中起着兴亡继绝、薪火相传的作用。他们破石填土,为后来者铺展开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独特路径。当今天,我们以越来越冷静平和的心态,反思20世纪的艺术发展,便会越来越认识到民族艺术的独特价值。京派绘画和与之代表的中国美术的深厚传统,也因此在当下获得了价值重建的可能和新的时代契机。
百年来首次重新开启三大画派的艺术对话
京派画家所处的北京地区历史悠久,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加上一直是多民族往来聚居的都会,因此形成了在开放包容中积淀、以深厚积淀包容的传统氛围。这一传统氛围从不同方面影响了20世纪北京绘画的发展演变:20世纪初的晚清最后十年与辛亥革命成功至五四运动爆发的十年,近20年时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新旧文化的激烈对峙与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局面,总的趋势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作为美术中心之一的北京美术界也经历着新旧文化的转型,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京派美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京派绘画与海上绘画、岭南画派形成鼎足之势,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
三大画派,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京派绘画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最华美的篇章,用最精致的笔墨效果描绘经典。在此基础上,以虚谷、任熊、任熏、任颐、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拓展了京派绘画的题材,做到了雅俗共赏,并逐渐与江南的精明相结合,走向市场。与此同时,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以文以载道为思想内核,关注点从书斋投射到民生现实、国家命运上,发国家之忧愤,哀民生之多艰,兴文人志士之兴,成为20世纪中国精神的代表。
此次广东美术馆特向北京画院引进此展,除了让广东观众品味京派绘画深厚的丹青意蕴之外,也是为了让京派绘画与岭南绘画进行时代对话。广东美术馆将于明年策划将岭南画派作品前往北京画院展出,并正谋划与海派绘画也进行展览交流。广东美术馆还将于四月组织京派、海派和岭南画派的专家学者共同召开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梳理三大画派的历史脉络,重启京派、海派、岭南画派这三个中国当代画坛最具重要影响力的画派的百年对话。
岭南视角,全方位完整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20世纪初,在接受西方思潮冲击最强、商业最为发达的岭南文化发源地广州,出现了一系列的金石书画组织,以回应西方思潮“弘扬国粹”为旗帜,坚持传统绘画的纯洁性,同时适应画家生存之需,在艺术交流、出版和销售方面发挥作用。南方画坛的活跃气氛,与北方的相对沉寂形成对比,也为中国画研究会的创立提供了借鉴。此次从岭南画派的重镇广东出发,在广东美术馆对100年来的京派绘画进行大规模的展览和学术梳理,以岭南视角观照北京画坛,全方位完整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乃全国首次,意义重大。即是回归,也是开启;既是继承,也是创新。
为了更好地展现学术视野,让观众充分领略20世纪北京中国画坛的历史风貌,广东美术馆将采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卷轴的面貌,使得20世纪的作品通过崭新的呈现方式传递出当下鲜活的气息。并将同期举办系列公教活动,邀请北京画院的专家为观众进行讲座及一起看展览,从4月份开始每个周末都将举行志愿者定时导览。
展览将于5月18日闭幕。
广东美术馆 文/陈文哲
摄影/李伟杰
2014年3月18日
百年来首次重新开启三大画派的艺术对话
岭南视角,全方位完整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3月18日,大型中国画大师作品展《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20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将亮相广东美术馆。本次展览荟萃了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陈师曾、李苦禅、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吴作人等众多20世纪中国画大师近百件国宝级的绘画精品,参展画家逾60位。这是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也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地整体呈现20世纪百年京派绘画的面貌。本次展览是对京派绘画一次全方位的学术总结和展示,力图通过对京派绘画历史脉络的深度梳理,展现和还原中国画的正统面貌,是广大观众不容错过的一场艺术盛宴。
复原20世纪的艺术生态,追溯与解析中国画发展演变的历史景观
本次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基础,根据画家间的师承关系以及各自所专注的类别,大体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个版块,通过不同派别以及艺术主张的画家作品,呈现20世纪京派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领域的发展脉络。
现场配以诸多关于20世纪中国画的文献资料,包括20世纪北京画坛历史背景、画家生平简介、画家交游、活动等历史图片,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上世纪北京中国画坛的历史面貌以及当时画家的生活状态。力图复原当时的艺术生态,追溯与解析艺术家的创作环境,重现一个立体的、全息的、鲜活的京派绘画。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中国书画名家艺术的精品荟萃,更是通过深度的学术研究,梳理出20世纪中国画发展衍变过程中的景象与脉络。这种独特艺术生态的展现,不仅承载着历代中国画大师的个体情绪,更分担着说明某种意义的社会内容,因而与特定的时代紧密相连,成为印证20世纪精神氛围最为形象的注脚。
反思20世纪京派绘画的曲折历程,重建中国传统价值
“京派绘画”概念的建立,并不等于对它所凝炼之史实的梳理、认识和研究就能自然地建立起来。对京派绘画史实的忽视,反映了20世纪中国画坛思潮的矛盾与纠结。
从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20世纪的中国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美术体系,其核心围绕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这个中心内容而展开,强调社会功用性,区别于中国固有传统中的审美偏向和精神自娱。这成为20世纪特别是下半叶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思潮,其艺术形态主要表现为中西融合。在20世纪新体系的主流框架之中,对于京派绘画的历史书写、价值评判自然都是在新体系的价值观之下进行。这是京派绘画的发展实践直至今日的历史研究始终面对的也是无法摆脱的现实背景。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京派被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被贴上陈旧、缺少现实生活气息的标签。
重新审视京派绘画,如果将它置于美术史自身发展的长卷中来,就会发现它不同于19世纪,更不同于宋元;就会发现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出新与创造,以及在民族基础上对西方艺术营养的吸收与融合。对于“京派”概念的厘定,至今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这并不应该减损20世纪早期北京画家群体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京派”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20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此后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借助社团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他们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群体。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即如今的北京画院)的成立,从国家的层面吸纳了重要的京派画家,使得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在以西式美术教育为主导的学院体系之外找到一种平衡。
本次展览作品的艺术家包括众多20世纪京派绘画的硕彦名宿,诸如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于非闇、徐燕孙……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价值有着深切的体悟与认同,以借古开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在传统艺术精髓和优长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实际上,无论新体系的中西融合,还是京派绘画的借古开今,二者都着眼于20世纪中国绘画需要发展变革的现实,只不过二者的思想主张和所循方向不同。京派绘画变革发展的基点是中国传统,在此基础上适当参照和吸收西方艺术有益的营养进行变革,与新体系立足于西方艺术资源的中国化和民族化,正好相互补充,互为启发,共同充实和发展了20世纪的中国绘画,使之出现丰富的创作面貌。更可贵者,京派绘画保存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延续。其中许多杰出的画家在中国画发展的崎岖过程中起着兴亡继绝、薪火相传的作用。他们破石填土,为后来者铺展开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独特路径。当今天,我们以越来越冷静平和的心态,反思20世纪的艺术发展,便会越来越认识到民族艺术的独特价值。京派绘画和与之代表的中国美术的深厚传统,也因此在当下获得了价值重建的可能和新的时代契机。
百年来首次重新开启三大画派的艺术对话
京派画家所处的北京地区历史悠久,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加上一直是多民族往来聚居的都会,因此形成了在开放包容中积淀、以深厚积淀包容的传统氛围。这一传统氛围从不同方面影响了20世纪北京绘画的发展演变:20世纪初的晚清最后十年与辛亥革命成功至五四运动爆发的十年,近20年时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新旧文化的激烈对峙与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局面,总的趋势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作为美术中心之一的北京美术界也经历着新旧文化的转型,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京派美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京派绘画与海上绘画、岭南画派形成鼎足之势,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
三大画派,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京派绘画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最华美的篇章,用最精致的笔墨效果描绘经典。在此基础上,以虚谷、任熊、任熏、任颐、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拓展了京派绘画的题材,做到了雅俗共赏,并逐渐与江南的精明相结合,走向市场。与此同时,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以文以载道为思想内核,关注点从书斋投射到民生现实、国家命运上,发国家之忧愤,哀民生之多艰,兴文人志士之兴,成为20世纪中国精神的代表。
此次广东美术馆特向北京画院引进此展,除了让广东观众品味京派绘画深厚的丹青意蕴之外,也是为了让京派绘画与岭南绘画进行时代对话。广东美术馆将于明年策划将岭南画派作品前往北京画院展出,并正谋划与海派绘画也进行展览交流。广东美术馆还将于四月组织京派、海派和岭南画派的专家学者共同召开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梳理三大画派的历史脉络,重启京派、海派、岭南画派这三个中国当代画坛最具重要影响力的画派的百年对话。
岭南视角,全方位完整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20世纪初,在接受西方思潮冲击最强、商业最为发达的岭南文化发源地广州,出现了一系列的金石书画组织,以回应西方思潮“弘扬国粹”为旗帜,坚持传统绘画的纯洁性,同时适应画家生存之需,在艺术交流、出版和销售方面发挥作用。南方画坛的活跃气氛,与北方的相对沉寂形成对比,也为中国画研究会的创立提供了借鉴。此次从岭南画派的重镇广东出发,在广东美术馆对100年来的京派绘画进行大规模的展览和学术梳理,以岭南视角观照北京画坛,全方位完整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乃全国首次,意义重大。即是回归,也是开启;既是继承,也是创新。
为了更好地展现学术视野,让观众充分领略20世纪北京中国画坛的历史风貌,广东美术馆将采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卷轴的面貌,使得20世纪的作品通过崭新的呈现方式传递出当下鲜活的气息。并将同期举办系列公教活动,邀请北京画院的专家为观众进行讲座及一起看展览,从4月份开始每个周末都将举行志愿者定时导览。
展览将于5月18日闭幕。
广东美术馆 文/陈文哲
摄影/李伟杰
2014年3月18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