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艺术生态与时代内涵——2014年度中国画学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复原20世纪的艺术生态,追溯与解析中国画发展演变的历史景观
百年来首次重启三大画派的艺术对话
5月10日至11日,“20世纪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艺术生态与时代内涵——2014年度中国画学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共同主办。
日前,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二十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基础,荟萃了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陈师曾、李苦禅、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吴作人等60余位中国画大师的百余件国宝级绘画精品。这是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也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地整体呈现20世纪百年京派绘画的面貌。本次展览是对京派绘画一次全方位的学术总结和展示,力图通过对京派绘画历史脉络的深度梳理,展现和还原中国画的正统面貌。
此次展览是广东美术馆系列展览交流活动之一,明年广东美术馆将前往北京画院举办“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岭南风——广东美术馆馆藏作品专题展”,并计划与海派绘画进行展览交流。为此,广东美术馆特组织专家学者召开“20世纪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艺术生态与时代内涵——2014年度中国画学研讨会”,重启京派、海派、岭南画派这三个中国当代画坛最具重要影响力的画派的百年对话。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先生在致词中指出,作为京派的画派,在传承传统中国画当中赋予一种创新,在那个时点作出巨大的贡献。作为海派,既保留了文人画精粹,同时又跟民众文化生活结合,更趋于生活化的特点。岭南画派中西兼容,关注现实,以及关注民生,注重写生等等方面,在改革和创新上作出很大的贡献。作为三个画派在社会变革发展的过程,都并列,并且具备文化生态,符合艺术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氛围下,共生、共融、共发展。中国画特别是建国以后接受苏式的教学模式,逐步的有点远离画派,也消解画派的发展,进入当下的大时代。中国画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此次研讨会在思想思考的层面做非常有意义研究,相信会对中国美术将会带来深远影响。
本次研讨会将围绕“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历史意义”、“民国时期中国画的民族化与地域化”、“国粹派的南北回响”、“广东画人与北京画坛”等几个议题分四场进行。薛永年、袁宝林、吴洪亮、尚辉、罗一平、朱万章、梁江、毛时安、舒士俊、王平、乐祥海、陈继春、林木、皮道坚等国内重要的学者将参会讨论。
京派画家所处的北京地区历史悠久,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加上一直是多民族往来聚居的都会,因此形成了在开放包容中积淀、以深厚积淀包容的传统氛围。这一传统氛围从不同方面影响了20世纪北京绘画的发展演变:20世纪初的晚清最后十年与辛亥革命成功至五四运动爆发的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新旧文化的激烈对峙与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局面,总的趋势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作为美术中心之一的北京美术界也经历着新旧文化的转型,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京派美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京派绘画与海上绘画、岭南画派形成鼎足之势,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三大画派,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京派绘画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最华美的篇章,用最精致的笔墨效果描绘经典。在此基础上,以虚谷、任熊、任熏、任颐、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拓展了京派绘画的题材,做到了雅俗共赏,并逐渐与江南的精明相结合,走向市场。与此同时,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以文以载道为思想内核,关注点从书斋投射到民生现实、国家命运上,发国家之忧愤,哀民生之多艰,兴文人志士之兴,成为20世纪中国精神的代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初,在接受西方思潮冲击最强、商业最为发达的岭南文化发源地广州,出现了一系列的金石书画组织,以回应西方思潮“弘扬国粹”为旗帜,坚持传统绘画的纯洁性,同时适应画家生存之需,在艺术交流、出版和销售方面发挥作用。南方画坛的活跃气氛,与北方的相对沉寂形成对比,也为中国画研究会的创立提供了借鉴。今天,我们从岭南画派的重镇广东出发,在广东美术馆对100年来的中国画学进行大规模的展览和学术梳理,以岭南视角观照中国画坛,全方位完整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乃全国首次,意义重大。即是回归,也是开启;既是继承,也是创新。
广东美术馆 摄影/李伟杰
2014/5/10
百年来首次重启三大画派的艺术对话
5月10日至11日,“20世纪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艺术生态与时代内涵——2014年度中国画学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北京画院共同主办。
日前,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二十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基础,荟萃了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陈师曾、李苦禅、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吴作人等60余位中国画大师的百余件国宝级绘画精品。这是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也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地整体呈现20世纪百年京派绘画的面貌。本次展览是对京派绘画一次全方位的学术总结和展示,力图通过对京派绘画历史脉络的深度梳理,展现和还原中国画的正统面貌。
此次展览是广东美术馆系列展览交流活动之一,明年广东美术馆将前往北京画院举办“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岭南风——广东美术馆馆藏作品专题展”,并计划与海派绘画进行展览交流。为此,广东美术馆特组织专家学者召开“20世纪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艺术生态与时代内涵——2014年度中国画学研讨会”,重启京派、海派、岭南画派这三个中国当代画坛最具重要影响力的画派的百年对话。
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先生在致词中指出,作为京派的画派,在传承传统中国画当中赋予一种创新,在那个时点作出巨大的贡献。作为海派,既保留了文人画精粹,同时又跟民众文化生活结合,更趋于生活化的特点。岭南画派中西兼容,关注现实,以及关注民生,注重写生等等方面,在改革和创新上作出很大的贡献。作为三个画派在社会变革发展的过程,都并列,并且具备文化生态,符合艺术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氛围下,共生、共融、共发展。中国画特别是建国以后接受苏式的教学模式,逐步的有点远离画派,也消解画派的发展,进入当下的大时代。中国画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此次研讨会在思想思考的层面做非常有意义研究,相信会对中国美术将会带来深远影响。
本次研讨会将围绕“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的历史意义”、“民国时期中国画的民族化与地域化”、“国粹派的南北回响”、“广东画人与北京画坛”等几个议题分四场进行。薛永年、袁宝林、吴洪亮、尚辉、罗一平、朱万章、梁江、毛时安、舒士俊、王平、乐祥海、陈继春、林木、皮道坚等国内重要的学者将参会讨论。
京派画家所处的北京地区历史悠久,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加上一直是多民族往来聚居的都会,因此形成了在开放包容中积淀、以深厚积淀包容的传统氛围。这一传统氛围从不同方面影响了20世纪北京绘画的发展演变:20世纪初的晚清最后十年与辛亥革命成功至五四运动爆发的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新旧文化的激烈对峙与中西文化的撞击融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局面,总的趋势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作为美术中心之一的北京美术界也经历着新旧文化的转型,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京派美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京派绘画与海上绘画、岭南画派形成鼎足之势,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三大画派,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京派绘画作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最华美的篇章,用最精致的笔墨效果描绘经典。在此基础上,以虚谷、任熊、任熏、任颐、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拓展了京派绘画的题材,做到了雅俗共赏,并逐渐与江南的精明相结合,走向市场。与此同时,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以文以载道为思想内核,关注点从书斋投射到民生现实、国家命运上,发国家之忧愤,哀民生之多艰,兴文人志士之兴,成为20世纪中国精神的代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初,在接受西方思潮冲击最强、商业最为发达的岭南文化发源地广州,出现了一系列的金石书画组织,以回应西方思潮“弘扬国粹”为旗帜,坚持传统绘画的纯洁性,同时适应画家生存之需,在艺术交流、出版和销售方面发挥作用。南方画坛的活跃气氛,与北方的相对沉寂形成对比,也为中国画研究会的创立提供了借鉴。今天,我们从岭南画派的重镇广东出发,在广东美术馆对100年来的中国画学进行大规模的展览和学术梳理,以岭南视角观照中国画坛,全方位完整重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乃全国首次,意义重大。即是回归,也是开启;既是继承,也是创新。
广东美术馆 摄影/李伟杰
2014/5/1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