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中心 / 资讯 / 2014

到广东美术馆看法国人镜头下的百年中国——“巴黎——北京 1844-2014:法国人镜头下的中国”6.6至7.6展出

  2014年6月6日至7月6日,“巴黎——北京 1844-2014:法国人镜头下的中国” 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和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由享有盛名的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原摄影部负责人阿兰•萨雅格策展,展出200多件19世纪中到21世纪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


  展厅现场
  展览开幕式于6月6日下午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广东省文化厅副巡视员顾民强,广东省人民政府对外事务办公室余卫华副巡视员,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领事刘佩华,策展人阿兰•萨雅格,法国摄影师帕斯卡莱•佩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邓启耀,著名摄影师安哥、曾瀚,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广东美术馆副馆长陈建宁,广东美术馆副馆长邵珊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1839年,法国艺术家路易•达盖尔成功发明了摄影术。后来,于勒•埃及尔成了第一位向满清官员介绍银版照相技术的法国人。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带着这种以时空切片攫取有限现实片段的新型视觉方法,许许多多的法国人以各种身份,因各种缘由,纷纷踏足、停驻或走遍中国,并通过他们的“第三只眼睛”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的变迁和发展。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杰明1931年在《摄影小史》中说道,诉诸于照相机的自然不同于诉诸于眼睛的自然,它体现的由无意识织成的空间。正是这种无意识一边真切地构织着从晚清到当今法国人眼中的中国百态,一边诉说了法国对中国的百年情结。如19世纪末在云南述职的法国外交官方苏雅,在中国生活的十年时间里尽量将所见的一切摄入他的相机里,这些照片成为了亚洲最早完整记录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纪实性图片;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捕捉的画面,通过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性,展现当下客观存在的“决定性瞬间”,细腻地讲述了中国建国时期的历史现状。直呼北京为“我的都城”的维克多•谢阁兰,是20世纪初首批来中国的法国作家里少有的真正懂中文、通汉学的西方学者,他历时七个春秋的中国之旅不仅是外部的风景游历,更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精神遨游。从1957年始先后曾20多次踏入中国的摄影记者马克•吕布,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一直通过镜头观察并记录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变化,50年的关注和凝视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非常热爱东方,远远超过我们的城市,或者我们成长的家乡……中国再也不是远东,它已经变成远西了。”


  展览分为“早期影像”、“军官、外交官和传教士”、“中国之行”、“今日中国”四大主题。对此,策展人阿兰•萨雅格如此阐释:“今天,很多在中国待过一段时间的摄影师都发表过相关的摄影作品。我们不得不在丰富的影像中选取一些作品,从带有主观视角的黑白纪实影像到彩色现代建筑摄影,从一些人物摆拍图片到旅行影像,从深奥的学术研究到自发随意的探索。这一切都是为了诠释法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有广东美术馆馆藏的马克•吕布的“琉璃厂”、“王府井” 和“豫园里的小兔子” 等6件作品展出。




  策展人阿兰•萨雅格为媒体朋友介绍展览


  展厅现场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在开幕式上致辞:“一百多年前,形形色色的法国人,帮助我们记录了历史的中国和变迁的中国,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帮助我们从另一侧面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他还指出“2014年是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的50周年,两地藏品同展亮相也是中法两国之间交流对话的一个缩影。作为‘2014中法文化之春’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巴黎——北京 1844-2014:法国人镜头下的中国’展将增进法两国的相互交流和友谊。”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致辞


  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领事刘佩华致辞


  展厅现场
  广东美术馆
  文/陈文哲 摄影/王冰、李伟杰、罗美丝
  2014/6/6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16:45开始清场) 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二沙岛):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